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人在大唐已被退学 >

第255章

人在大唐已被退学-第255章

小说: 人在大唐已被退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正长叹一口气:“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
    李丽质站在一旁安静思量着,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这句话咋一听没觉得什么,细细一想却有些耐人寻味。
    李正再次说道:“这句话还有后半句,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都要夺过来。”
    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都要夺过来?
    李世民也在思考这句话,只看前半句只是有些耐人寻味,后半句又直接呼应,他没有,连他所有的,都要夺过来。
    “凡是他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都要夺过来。”
    李世民细细品味的这句话,后半句就显得非常地尖锐。
    “只要是你没有的,我就要把你有的一切都要夺了。”李世民沉吟半晌说道。
    李正点头。
    李世民观察着李正的神情,看着他脸上看起来自信有一些苦恼的神色,第一次觉得李正的境界似乎和以前不一样了。
    “这些话,是你最近的体悟吗?”李世民问道。
    “不是我的体悟,这句话出自一个结论,这个结论有个说法叫做马太效应,这句话就是马太效应中的一句话。”
    “马太效应?”李世民沉思着,“为何要叫马太效应,这和马有什么关系。”
    李正说道:“陛下就当是一个叫马太的人说的吧。”
    李世民颔首说道:“这般言语朕还是第一次听到,朕也看过很多先贤的言论,但凡得先贤所言皆是治国,育人,立德。”
    “朕还是第一次听到这般尖锐又不遮掩的话语。”
    李正给自己倒上一杯茶,“我再给陛下讲一个故事吧。”
    李世民点头,“讲。”
    李正捧起茶杯说道:“从前,一个国王要出门远行,临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个银饼,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
    “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尊敬的国王,你交给我的一个银饼,我已赚了10个银饼。”
    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
    第二个仆人说道:“尊敬的国王,你给我的一个银饼,我已赚了5个。”
    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
    第三个仆人说道:“尊敬的国王,你给我的一个银饼,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
    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一个银饼赏给第一个仆人。”
    听完这些李世民好奇问道:“这个国王为何要把第三个仆人的银钱赏给了第一个人。”
    李正又喝下一口茶再次说道,“那个国王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这就是马太的故事,反映的是一个现象,即赢家通吃。”
    李正依旧看着屋外的阳光,心里想着和李世民这个皇帝讲马太效应是不是有些太离谱了。
    毕竟这是后现代的结论。
    当然也不可能和李世民讲马太效应的另一个意思,当然也是不能讲的,因为如今的大唐高低权贵都是建立在这个效应上,意思就是穷人越穷,富人会越来越富有。
    这个现象在如今的大唐非常地普遍,也非常地讽刺。
    就是在一场豪赌的桌子上,往往最有可能赢,且能够赢得最多的人就是庄家。
    而输得倾家荡产的往往是那些散户。
    当然了这个理论直到后世也没有很好地解决。
    因为不论是哪个朝代哪个时代,这种情况就一直都在发生着。
    李世民像是陷入了沉思,似乎想明白了什么又似乎有些抓不住。
    李正低声说道:“对陛下来说吐蕃没有的有很多,吐蕃需要的是银钱和兵力,而我们可以用银钱和兵力将这个吐蕃夺过来。”


第五百五十七章 高深
    “我不在乎什么五百万贯,也不在乎那些粮食可以给我挣多少钱,当然我也有我自己的想要的。”
    李世民再次看向李正,“你想要什么?”
    李正低声说道:“我在吐蕃买了几块地,这些地也都写在了契约中,我希望陛下可以帮我保护这些土地。”
    看着李正,李世民又问道:“你还想要什么?”
    李正摇头:“我就是想要这些而已,其他的我什么都不要,我只要那三十二块土地。”
    李世民目光看着李正,“朕答应你,那些土地都会是你的家产。”
    李正拱手说道:“多谢陛下了。”
    李世民又问道:“还有呢?”
    “没有了,我想要的就只有这些,其他的都是陛下的。”
    听完这些话,李世民站起身走到门口,“李正,你觉得吐蕃会是大唐的吗?”
    李正捧着茶杯说道:“现在不是,以后肯定是,将来也可能是,谁也夺不走吐蕃。”
    李世民脸上难得有了笑容,“朕明白你的意思了。”
    李正又喝下一口茶,看着李世民的背影,见人还驻足在原地说道:“即然陛下都已经明白了,陛下还不回宫里去吗?”
    正在收拾饭桌的李丽质:“……”
    李世民的背影也有些僵硬,阳光照在面前还有些刺眼,“李正,其实朕这一次来还有一样的事情要问你。”
    李正叹息道:“最近买粮食赔了好多钱,也不知道吐蕃什么时候会还钱,这日子怕是越来越难过了。”
    “你的日子还会难过?”李世民的话语带着一些讥讽的意思。
    “在下家境贫寒,还有这么多的产业要养着,东边的养猪场,南边的养鸡场,村子里的印刷厂,肥皂工坊,养马的,织布的……”
    李正一边悲伤,“这日子真是越来越难过了。”
    李世民沉声说道:“朝中的俸禄与以往的账目,朕都一应结给你。”
    李正当即问道:“当真?”
    刚刚还一脸悲伤忧愁,现在李正一扫之前的忧伤脸色,似乎还有些高兴。
    这小子耍朕!心中再一想,又觉得算了,反正也不是一次两次,如今还有地方有事情要用到李正。
    等到李正的利用价值干净了,一定要把李正炖了泄愤。
    李世民鼻孔出气,心里这么想着。
    “对了,陛下说还有事情问我,什么事情?”
    李世民回过神说道:“李正,朕打算在中原各个郡县都开设书舍,招募学子与夫子,你觉得如何?”
    李正说道:“费钱。”
    看李正想都不想就回答,李世民有些鄙夷这小子果然还是看重钱,双手放在背后说道:“这不是钱的事情,这是关乎社稷的事情,岂能用金钱衡量?”
    李正啧吧着嘴,“社稷也要花钱啊,敢问陛下整顿社稷的时候哪一样可以离开钱?”
    李世民沉吟半晌,好像确实是这么一回事,无法反驳。
    在各个郡县开设书舍确实是好事,看起来李世民也想要刨了世家的根,想要更多的寒门学子。
    “陛下的想法是好的,但是施行起来却不是这么一回事,我觉得一拍脑袋就办事不是很好。”
    一拍脑袋就办事,李世民原本沉着的脸又黑了下来,“你的意思是朕很鲁莽。”
    “我没有这个意思。”
    “那你是什么意思。”
    李正拱手说道:“好吧,陛下确实鲁莽了。”
    瞪了李正一眼,李世民说道:“那你说朕要如何办这件事才可以办好。”
    李正走到自己的院子伸展着自己的懒腰,“其实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即然陛下铁了心要做,我们先不考虑钱的事情,假设有了足够的钱办这件事,敢问陛下想要什么样的学子。”
    李世民颔首说道:“当然是学问好,有本事的学子,还有不要那种死要钱的学子。”
    “说白了陛下就是想要身家干净的寒门学子吧,敢问陛下有多少的底气可以和世家斗。”
    李世民沉默了。
    李正又说道:“首先想要什么样的学子,不能光看身家是不是干净,陛下刚刚就是在搪塞我,与其说是身家,不如说陛下想要的是可以对抗世家的学子。”
    “想要办成这件事,陛下需要很多的夫子,即然是夫子陛下觉得什么样的夫子可以教出和世家对抗的学子。”
    李世民依旧沉默着。
    被人反驳确实很不好受,尤其是李正三言两语就把自己的话反驳干净了。
    但是回想一下又觉得很有道理。
    在原地站了许久之后,李世民一言不发地迈开脚步,走出院子,一路朝着村外走去。
    王鼎也亦步亦趋跟在李世民的身后。
    看着当今皇帝的背影,李正小声问着李丽质,“你说你父皇是不是不开心了。”
    李丽质使劲掐着李正胳膊上的肉说道:“你和我父皇说话就不能婉转一些吗?你把父皇的话反驳成这样父皇能高兴吗?”
    李正尴尬地摸了摸鼻子说道:“孔子他老人家说过,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李丽质叹息说道:“那不是孔子他老人家说的,那是孟子说的。”
    李正惆怅地看着天空,“是吗?”
    李世民回到宫里,听着李承乾汇报最近婚事的准备,太子婚事就在这两天。
    “承乾,朕问你一句话。”
    李承乾躬身说道:“父皇请讲。”
    李世民提笔而且写下两句话,让王鼎递给李承乾。
    小心翼翼地接过父皇写的字,李承乾念道:“凡是他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都要夺过来。”
    李世民低声说道:“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揣摩这两句,又看了一眼父皇,李承乾想不明白父皇为何会问自己这么两句话,而且这两句话看起来非常的高深莫测。
    莫非是父皇在提点自己什么?
    见李承乾不说话,李世民说道:“回去吧,婚事不能耽搁,但是这两句话你也要给朕想明白。”
    “儿臣明白了,儿臣告退。”
    李承乾走出甘露殿又看了一眼这两句话,不得不说父皇写的飞白体很好看,可是这两句话也太高深了。


第五百五十八章 亏欠
    他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都要夺过来。
    坐在东宫的李承乾把这句话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最后还是把这句话交给了自己东宫的属官,让东宫的属官把这些话放出去,并且让那些饱读诗书的大家解读。
    宫中最近也在忙着准备婚事。
    太子就要大婚于朝中,对宫中上上下下来说都不是一件小事。
    太子和长乐公主不同。
    长乐公主是当今陛下的掌上明珠,终究也只是掌上明珠而已。
    但是李承乾是太子,太子是一国的储君,储君的婚事牵扯到很多人。
    尤其是太子妃的人选,竟然是岐州刺史苏亶长女。
    门第不高,却也不是五姓中人。
    很多人都看得明白,陛下是有意在避讳五姓,当然也不想一国储君和五姓的关系不清不楚。
    太子的婚事不是小事,眼下门下省的一众官员也顾不上太子的婚事了。
    朝中言官们聚在一起此刻正在对李正口诛笔伐。
    言官们纷纷书写奏章弹劾李正。
    “吐蕃本就已经是朝不保夕了,如今出兵驰援吐蕃,能不能救活两说,说不定会牵累大唐,会让大唐陷入战争的泥潭。”
    “吐蕃一日不太平,大唐就要一直出兵!”
    “他李正为了五百万贯的生意,竟然将国事如此儿戏,臣死谏。”
    ……
    一份一份的弹劾奏章从门下省送出。
    文官们的弹劾一个接着一个,不少人都写了十多份。
    许敬宗站在承天门外,正在和守卫套近乎,看着一个个门下省官吏进进出出的买卖纸张。
    看着这一幕许敬宗感慨,“文官如此豪掷千金买纸,这光景实在是罕见啊。”
    守卫低声说道:“还是弹劾李正。”
    许敬宗点头,心想长安令果然高明啊,这么一来纸张会卖得越来越好,反正都是泾阳挣钱。
    守卫低声问着许敬宗,“你说这李正的命还真硬,这些年这么多的文官都在弹劾他,这泾阳李正怎么还越活长久了,真邪门。”
    许敬宗对侍卫说道:“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长安令是忠臣。”
    守卫有些懵,又问道:“忠臣都是这样的嘛?”
    看到长孙冲路过,许敬宗又连忙说道:“在下需要找个茅厕方便一下,就先不多说了。”
    守卫对许敬宗说道:“明天还是我看守,你还来啊!”
    “一定一定。”
    忠臣?弹劾?守卫一时间陷入了沉思。
    许敬宗装着肚子疼跟上长孙冲的脚步。
    人流有些拥堵的朱雀大街上,许敬宗一路远远跟着,直到长孙冲走入了大理寺。
    稍稍停下脚步,许敬宗看了一会儿大理寺的大门,便装着路过继续往前走。
    长孙冲走入大理寺便来到了地牢。
    昏暗的地牢中,长孙冲看到称心正在看书,有些诧异。
    又让狱卒打开牢门。
    称心见长孙冲来了便收起书本,“见过长孙公子。”
    走到他面前,长孙冲说道:“谁让你在这里看书的。”
    称心不知道该怎么解释,支支吾吾说道:“是泾阳……”
    “泾阳!?”长孙冲上前一步说道:“你是囚犯!谁说让你在这里看书的。”
    称心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一旁的狱卒站在牢房门口说道:“长孙公子,你虽说可以提审称心,也是提审而已,称心是大理寺的犯人。”
    长孙冲回头瞪向这个狱卒。
    狱卒苦笑着说道:“长孙公子,差不多得了,一些书籍而已人跑不了,再者说了你提审犯人也只是提审,大理寺的犯人大理寺来管,您说是不是?”
    低头看了一眼放在草塌上的书籍,长孙冲低声说道:“把称心带出来,我有话问他。”
    “好嘞。”狱卒虽然讨厌长孙冲,不过长孙冲的吩咐还是要办。
    走向地牢的刑房,称心低声对这个狱卒说道:“多谢。”
    狱卒笑呵呵说道:“不客气,我也是收人钱财帮人办事。”
    称心看得出来,这个狱卒平日里也没少收小恩小惠,能够在这里混迹这么多年,说明他也是一个办事靠谱的人。
    许敬宗送自己来到了地牢之后,称心也发现这里的狱卒对自己的态度也不一样了。
    来到刑房坐下,称心看着长孙冲。
    长孙冲低声说道:“李正找你做什么?”
    “也没什么,我这么多年在吐蕃,李正就问我一些关于吐蕃的事情。”
    “李正真的和兵器案没关系吗?”
    称心笑道:“长孙公子,你想要我怎么说都可以,栽赃李正也不过是我的一条命,你的一句话而已,能不能直截了当一点。”
    长孙冲低声说道:“我要证据!”
    称心说道:“我说了多少次了,我手上没有任何证据。”
    许敬宗坐在长安的一处酒肆,等着狱卒下差回来说称心的情况。
    前前后后和大理寺的狱卒也都混熟了,称心在狱卒关照下应该不会有大事。
    之所以这么做也是让称心安心,这样对称心也可以对李正有更多的信任。
    就算是李正在泾阳和称心说了那些,其实也没什么大碍,因为称心手上根本没有铁证。
    只不过是几句话,还拿不下如今的泾阳郡公,当今驸马。
    可能是出于心里的亏欠,这么做可以让自己心里舒服一些。
    泾阳
    大牛这段时间一直和张公谨在一起,也不知道他们一直在商量什么。
    李正接过李治递来的河流仗量结果。
    看着一幅幅图上的测绘,李正说道:“你觉得若是在上游建设水坝,下游那一段河道需要如何修缮。”
    李治有些迷茫许久说不出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