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唐已被退学-第2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不想再死一次了。
默呕苦涩地笑了笑。
又在长安准备了一天,带了一些方便携带的粮食,便离开了长安城,一路朝着边关而去。
出了关之后,还要买一些护卫来保护自己。
如今的吐蕃一定是一片乱象,虽说在道观里,但是对于关外的消息一直都在打听。
而且很多事情朝野之中风波不断。
泾阳
许敬宗低声对李正说道:“长安令,他已经出发了,还带了十多个孩子。”
李正瞧着就要修缮完成的新书院点头。
许敬宗又说道:“这个默呕为什么要带着十多个孩子?”
长安的秋日凉得有些快,李正收了收自己的衣衫说道:“他需要培养一些人手给他自己办事吧,还没长大的孩子就是一张张的白纸,若是培养得好,以后会有多少的默呕?他是为了以后打算。”
“可能默呕也想到了,吐蕃这一仗会打很久。”
听李正说完,许敬宗也说道:“长安令觉得吐蕃这一仗会打多久。”
李正看阎立本指挥工匠,把书院房梁架设好又对许敬宗说道:“称心怎么样了?”
许敬宗低声说道:“还在大理寺的地牢中,长孙冲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提审称心了。”
李正点头说道:“你去找宫里的王公公,就说我有事找他商量。”
“明白了,这就去安排。”
李正目光一直看着这座巨大的书院。
还有一群孩子也看着这个新修的书院,这座书院修建了三个月时间。
李淳风走来说道:“这个书院很大,应该可以容纳一千个左右的学子。”
李正点头。
李淳风又说道:“我好几次和上官仪他们一起来看过这里,你还在里面准备了一个藏书阁。”
找了一块石头,李正坐下说道:“我们泾阳的书院,书很多,一大堆一大堆的书放在杂物间屯灰也不是一回事,所以要建个一个藏书阁,孩子可以随去随看。”
李淳风非常赞同李正的这个想法,除了长安的国子监。
其他郡县的书舍,一个孩子能有一本书就不错了。
现在的大唐想要增加更多的读书人。
书籍却太少。
而绝大多数的书籍和能够教书的人,都在世家的手里。
而世家也控制了绝大多数的读书人。
见李淳风目光怪异地看着自己,李正不太舒服地咳了咳嗓子说道:“李淳风道长,你这么看着我做什么?”
李淳风抚须说道:“贫道推演过,按照现在泾阳的印书速度,不出十年中原就可以多出百万计的书籍,中原至少可以再多数十万的读书人,再过二十年,中原的读书人数量会是现在的三十倍之多,如此一样世家对读书人的控制就会不攻自破。”
“能够打破如今世家对朝堂的禁锢和读书人的控制,也唯有你李正可以做到,你若是在继续扩张印刷术,这个速度会更快,我时常在想你的印刷术可谓是造福后世,可偏偏你却是一个声名狼藉,又恶名远扬的人。”
李正拿起茶杯喝下一口水,“说得我自己都快感动我自己了。”
李淳风微笑着点头。
李正又喝下一口茶水说道:“其实李淳风道长还错算了一件事。”
“什么事?”
“我可以从中赚多少钱?一册书的价格现在在二十文钱左右,按照书页的数量来算,一册书从十文到三十文不等,那么李淳风道长以为再过十年我可以挣多少钱。”
李淳风倒吸一口凉气,细细盘算着。
李正长叹一口气,“其实我只是为了挣钱而已,李淳风道长未免把我想得太过高尚了,其实我就是俗人一个。”
李淳风愣在原地站了许久,这么一想确实李正可以挣很多很多钱。
这么一想印刷术真的是门一本万利的生意。
其中可以挣的钱何止百万文,据说如今的印刷工坊还在扩建中,需要再造三台轮转机,那就是说一天之间李正可以印出三千本以上的书籍。
萧瑟的秋风吹过,吹动着身上的道袍,李淳风一时间有些凌乱,而后转身离开。
阎立本带着图纸而来,“明日就可以完工,三天后就可以把书院搬进来。”
李正递给阎立本一只柿子,“辛苦了。”
阎立本接过柿子吃着,看到李淳风的背影说道:“李正,平日里看李淳风的背影没什么,为何今日乍一看如此地萧瑟又充满了……”
“充满了什么?”
“充满了落寞感。”阎立本斟酌着说道。
李正拿出一份图纸交给阎立本。
拿过看了一眼,阎立本说道:“这不是轮转机的图纸吗?”
李正说道:“印刷厂要扩建,我已经先去李义府去安排了,建设好了书院,还请阎大匠去印刷厂帮忙。”
阎立本说道:“这个东西上一次做完之后,有不少地方做得很粗糙,若是再做一次我可以做得更好。”
其实给阎立本的工钱并不少,一个月十贯钱呢。
可比朝中给的俸禄要多。
李正又说道:“我想在书院中立一块牌子,在上面写下阎大匠的名字,并且以后我们泾阳做出的那些事物上都留下阎大匠的名字。”
阎立本思量了一会儿说道:“其实很多东西都是你的主意,也是你的设想,我不过是做出来而已,说到底并不是我所创,你的好意我明白,但是我不能要。”
第五百九十二章 朝堂之争
阎立本低声说道:“其实我在这里已经学到了很多,而且在做很多物件的时候,我能感觉到自己的手艺有提升。”
“是吗?”李正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突然地感到脸红。
阎立本不要什么名声只要提升手艺。
大唐民风淳朴不欺我也。
心里感慨着,李正再看阎立本,他又去检查书院了,书院刚刚落成有些地方还是需要检查一下。
李正把杯子重新挂在腰间,去了田地里准备看看棉花的种下的情况。
棉花是一种经济作物。
自从引入以来,棉花就成了一种长久的消耗品。
经济作物的说法有很多,也有说是一种原料作物。
棉花自古以来,从广泛种植开始,它就深深嵌入了中原人的日常生活中。
与其说中原最擅长的是什么,不如说是在种田的本事上谁都比不过中原人。
李正小心翼翼挖开田地里的一些土,看着棉花根系的情况。
棉花的花期不是太长,在明年芒种之前应该可以收一茬。
长安
朝堂之上又一次为了出征吐蕃的事情闹得不可开交。
李世民听着文武两边的大臣争执不清。
一方面说可以出兵,而且现在出兵可以稳定大唐西北边防的局势。
一方面又说出兵会让大唐陷入战争的泥潭,鬼知道这一仗要打多久。
武将们纷纷请战,文官们说要此时还是不能出兵的时候。
李世民看着两方的人还在争吵。
这些文官有多少不干净的,有多少是为了文官后方的权贵利益说话的。
那些武将有多少是为了军功,有多少是为了制衡文官后方的权贵的。
太极殿数百个文武官吏,看似就几百个人。
这几百个人牵涉的可能是大唐大半权贵的利益。
李世民一脸的惆怅,做个皇帝好难,不想干了!
直到快正午时分了,王鼎小声对李世民说道:“陛下,时辰不早了。”
李世民朗声说道:“朝堂是不是市集!”
众人立刻安静下来,一起朝着李世民行礼。
李世民站起身说道:“出征吐蕃的事情容后再议,还有想要说的写好奏章,递交中书省。”
说完李世民甩了甩衣袖离开太极殿。
很明显看得出李世民确实不高兴了。
不过为了各家的利益,就算得罪当今陛下也不在乎。
大家都各自心里清楚,谁是谁的喉舌,谁的背后站着各家的利益。
魏征从头到尾没有说一句话,甚至想要写一份奏章再骂李世民,朝堂上都是一些什么官吏,你这个做皇帝也不管管。
房玄龄也杜如晦也没有说什么话,只是安静的站在一旁。
程咬金,秦琼也都没有说话。
朝堂太混,有些事情不能瞎掺和。
明白的人心里都清楚。
李世民回到甘露殿,扶着额头正在整理着思绪。
王鼎给倒上一杯茶水递给李世民,“陛下,要不是歇息一个时辰了。”
李世民疲惫地摆了摆手,“李正这些日子都在做什么?”
王鼎思量半晌说道:“泾阳传来的密报说是,长安令最近建设一个新的书院,而且还要扩建养猪场,现在应该忙着种一种叫做棉花的东西。”
李世民苦笑道:“这小子还真是清闲。”
王鼎微笑道:“应该也算是忙吧,陛下忙家国大事,李正忙着一亩三分地。”
“明明一身的本事,这小子却不肯为江山出力。”李世民长叹一口气,“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这小子的话说得响亮,到头来还是他置身事外,还为万世开太平,这小子实在是……”
李世民一拍桌案又说道:“太子在做什么?”
王鼎又说道:“刚下了朝,想必太子也还在想出兵不出兵的事情吧,需要传唤太子殿下吗?”
李世民摇头,“不必了,把房玄龄和杜如晦叫来。”
“喏。”
半个时辰之后,房玄龄和杜如晦来到了甘露殿。
看着两人行礼,李世民开口问道:“你们觉得应该出兵吗?”
房玄龄躬身说道:“陛下,这一次出征事宜涉及利益众多,尤其是五姓一方,如今朝中官吏五姓的人众多,尤其是御史台和吏部,因为李正的事情,他们断不会让陛下出征。”
杜如晦神色凝重,“看来这一次世家是要把李正往刀口上逼。”
“陛下!”一个小太监慌张跑来。
“说!”
谈话被突然打断,李世民黑着脸。
小太监躬下身说道:“御史台御史蒋期自尽了,下了朝就在御史台提刀自尽了。”
李世民拍案而起,“你说什么!”
小太监拿出一份带血的奏章说道:“这是蒋御史的死谏,还请陛下过目。”
李世民快步走到这个小太监面前,拿过奏章看着上面的内容,简单的一句话,大唐需要休养国力,此刻出征一旦战事无法平定,势必徒增耗费,外邦外夷战乱何须动用国本,臣死谏!
看完这份奏章,李世民咬着牙又合上。
房玄龄和杜如晦相看一眼明白了什么。
李世民重新坐下,“他们为了不让朝中出兵都开始死谏了!就为了五姓的利益,他们可以连命都不要了吗!”
这个蒋御史也确实是五姓的喉舌,房玄龄和杜如晦也清楚。
房玄龄一脸担忧地说道:“陛下,看来五姓为了阻止出兵,什么手段都会用,如今连人命也用上了。”
杜如晦也说道:“陛下,此事越拖越久,对陛下,对边关会越来越不利。”
李世民看着手中这份带血的奏章说道:“这件事既然是李正挑起来的,如今到了这副田地朕倒要看看他李正怎么收场!王鼎!”
王鼎躬身行礼,“老奴在。”
李世民重新站起身,“去泾阳!”
又看了一眼房玄龄和杜如晦,李世民又说道:“给朕换上便服,你们两个也一起去。”
“喏……”
朝堂之上为了出征的事情,吵得不可开交。
这件事立刻传遍了坊间。
死谏这种事情经常听闻。
还是第一次听说有人真的豁出性命,自尽来死谏。
程咬金府上,眼下程府上下都在忙着程处默的婚事。
程家和孔家的婚事在即。
第五百九十三章 就问你怕不怕
眼看婚事就要举行了。
就出了这么一件事。
程咬金灌着闷酒。
坐在一旁的牛进达低声说道:“看来这一次五姓是不会轻易罢休了。”
程咬金打了一个酒嗝,“其实都是冲着李正这个小子去的,老夫还听说五姓又派出了不少杀手前往吐蕃,五姓不弄死李正,他们不会轻易收手的。”
牛进达长叹一口气,“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况且李正的印刷术伤的是世家的根基,要不是泾阳是皇家重地,一直有人把守,怕不是五姓要把整个泾阳一把火烧了。”
程咬金非常赞同地点头,“没错,这件事不会就这么结束的,这段时间那些五姓世家子弟的举动看来是有提前筹谋的,传闻如今的世家都收拢了不少钱财,鬼知道这些钱财是用来对付李正的,还是他们的买命钱。”
牛进达的神色担忧。
程咬金斟酌着:“我老程家还和李正有烈酒生意来往,这小子要是有什么闪失,我老程家的进项岂不是又要少一大项。”
牛进达嫌弃地看了一眼程咬金,“都到了这么地步,你却还在看重银钱。”
程咬金又灌下一口闷酒,“你说这个李正自发迹以来,好像就没消停过,这小子的八字还是真是邪门了。”
坊间有不少人走动,今日的弘文馆也格外地冷清。
李泰在自己的府邸听着下人禀报的消息,着急地来回踱步,“出大事了,出大事了,这事竟然还搭上了人命,这是想让父皇都下不来台。”
泾阳,许敬宗收到消息急匆匆就往泾阳赶去。
刚来到村口,就看到几个身影,再一确认那不是当今陛下吗?
似乎李义府还陪在一旁,正在往李正的家中而去。
许敬宗驻足在原地,没想到陛下的动作这么快。
如今再去送消息也太晚了,只好眼睁睁看着当今陛下先一步到李正家中。
正在和李治商量着养猪场扩建的事情,李正看到李世民的到来有些意外。
李治上前行礼,“父皇。”
看了一眼李治,李世民又看向李正,“李正,你出来,朕有话问你。”
放下中的图纸,李正对李治说道:“那我晚点再来和晋王殿下说养猪场的事情。”
听到养猪场三个字,李世民的眼角狠狠抽了两下。
李正带着李世民,房玄龄和杜如晦走出家中。
一路走到泾阳的河边,李世民不耐烦说道:“朕不是来你的泾阳散步散心的,这里没什么人就在这里说吧。”
李正也停下脚步,看向房玄龄和杜如晦,“房老近来可好,杜尚书的身体怎么样了?药还有吗,没有的话我这里还有不少,去的时候带一些走。”
杜如晦神色一脸凝重,“药如今还够用,最近也没有犯病,如今来找你是为了朝中的事情。”
果然,李正心里思量,平日里李世民来泾阳最多带个王鼎。
带上了房玄龄和杜如晦,显然不只是来随便问问的。
李正又问道:“陛下吃了吗?”
李世民老脸一黑,“李正!你就这么不想为江山社稷出力吗?整日就只是养猪种田这点事?还口口声声说为万世开太平。”
果然急眼了。
再看一眼王鼎的神色,李正又说道:“陛下是遇到什么麻烦事了?”
李世民咬着牙说道:“李正,你是不是觉得朕的江山没了你李正就不行了?”
李正摇着扇子尴尬一笑,“在下从来没有这么想过,陛下英明神武,想必没有在下,陛下应该过得更好才对。”
“李正,朕到底要如何做,你才能入朝为官!”
“陛下,我……”
李世民盯着李正又说道:“是不是从前有个道士说你不能做官,你要是做官他一头撞死在你家门口?”
李正清了清嗓子,“其实……”
李世民再次朗声说道:“朕的龙武军距离泾阳不远,你心里应该明白,朕一声令下,他们就可以杀到泾阳,将这里夷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