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唐已被退学-第3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堂,当初多少人觉得李正是一个傻子,现在看来他才是最聪明的一个,这才是他真正高明的地方。”
王盛不再多说什么,心中泛着悲凉却不知道这股悲凉要从何说起。
一边朝着长安方向而去,就看到一队车马经过,看到满满当当一马车的书籍。
王盛心中越加着急,十多辆马车中塞满了一车车的书籍。
郑撅派人去打听了一下,听运送这些书籍的人说,这些书都要送往太原。
甚至对方还送了几本书。
郑撅打开书看着上面的内容,“脑筋急转弯又出新的了,你要不要看看。”
“脑经急转弯?”王盛说道:“之前看过这种书籍,是李正编撰的吧,不过是一种无聊又无趣的书罢了。”
郑撅提着这本书说道:“我倒是不这么觉得,相反我觉得这种书籍对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特别有用,有些时候我们墨守成规地想问题,往往想不明白,但若是换一个角度想问题,你就会发现一切都豁然开朗。”
王盛不屑说道:“我不需要看这种书。”
“你父亲和你母亲生了个儿子,他既不是你哥哥又不是你弟弟,他是谁?”
郑撅突然问题。
王盛骑着马儿一时间有些想不明白。
郑撅笑着说道:“当然是你自己啊。”
“……”
一行人朝着长安走着,其余人都很安静,只有郑撅看着手中的书籍,时不时传来笑声。
第二日的泾阳。
刚睡醒的李正打着太极拳,薛仁贵走来禀报道:“有一个叫做郑撅的人要来见长安令,随行还有十多个人。”
李正依旧慢悠悠太极拳说道:“吃了吗?”
薛仁贵看了一眼还未完全敞亮的早晨,“还没来得及吃。”
收起打太极的动作,李正便走入屋子中带着薛仁贵一起吃早饭。
其实家中的饭食和护卫队里的饭食差不多。
薛仁贵也吃得习惯。
等吃完早饭,李正带着薛仁贵走出家门,呼吸着清晨新鲜的空气,“朝中看来要向西域出兵了。”
薛仁贵也会说道:“什么时候会出兵?”
李正思量着说道:“应该要等到秋收之后,在秋收之前应该不会动兵,等到粮食都收上来之后,有了粮草的底气,陛下一定会出兵的。”
薛仁贵也说道:“村子里的老农看过田地都说今年一定会丰收。”
正走向村口,就遇到了等到不远处的王鼎。
李正笑着说道:“王公公,这么早就醒了。”
王鼎笑呵呵说道:“老奴听说今天五姓的郑撅和王盛两个子弟就要到长安了,一早醒来就听说他们等在村口,要见长安令,这才早早等在这里。”
瞧着王鼎的神色,李正笑道:“王公公这是说的什么话,我又不会背着王公公和陛下,跟五姓谈判。”
王鼎点头,“长安令这是哪里的话,陛下有旨意,若是有长安令需要帮忙的事情,老奴就算是不要这条性命也要帮长安令,把事情办好。”
“王公公言重了。”
李正说着一路走到村口,先来到村口的护卫队营地,李正对薛仁贵说道:“把人都带过来吧。”
“喏!”
王鼎小声说道:“长安令昨晚有消息送来,卢家的家主听说整个范阳落在段纶的手中,现在已经一病不起了。”
薛仁贵带着人已经到了近前。
来的是两个和自己年纪差不多大的年轻人。
李正摇着手中的扇子说道:“两位远道而来,不去面见当今陛下,怎么来找我了。”
王盛观察着四周。
郑撅上前一步说道:“如今长安令名满天下,在下也一定要来见见长安令,早就对长安令瞻仰许久,今日特来一见。”
李正喝着茶水说道:“我这人不是很喜欢虚伪的人。”
郑撅诧异了一下,又连忙改口说道:“如今的五姓是树倒猢狲散,在下不愿意就此静观其变,我们都还年轻,想来泾阳向长安令谋一份出路。”
李正说道:“我还以为你会虚伪地和我墨迹半天,没想到你说话也挺直接的。”
郑撅躬身说道:“都是为了自己着想。”
“为了自己?你们不是想要说服我就此收手?”
郑撅接着说道:“起初确实这么想过,但历朝历代的史册证实只有跟随天下大势,才能所有成就。”
第七百零二章 为自己
说完郑撅看了一眼李正的神情,再看身边的王盛介绍道:“这位是王公子,他是太原王氏的嫡子。”
有些时候总有这种投机取巧的人,要说现在范阳出现的情况,也有投机的崔傅正打算大手笔买土地。
范阳的情况段纶一直都有送消息过来,崔傅的做法很聪明,一块大饼碎了之后,总会有些人抢着吃这些碎块,谁在第一时间吃得最多,谁就可以成为新的势力。
眼前的这个郑撅也是,崔傅也是,他们的心思都是一样的。
五姓的亡与不亡和他们没有关系,他们想着的就是从这件事中可以得到多少的好处。
王鼎安静地站在一旁,听着对话,李正和五姓子弟之间说了什么话,要全部复述给当今陛下。
瞧着站在一旁的王盛,见对方四处张望着,李正说道:“王公子似乎对我们护卫队的营地很好奇。”
王盛收回眼神说道:“失礼了。”
李正摇着手中的扇子说道:“这关中的天气不知道两位能否适应,今年的夏天实在是够热的。”
太阳刚刚冒头,温度就开始炙热起来。
王盛躬身说道:“长安令,在下斗胆问一句。”
李正已经摇着扇子,“说。”
王盛重新站直身体说道:“长安令是一定要把五姓逼上死路吗?”
这话一出,郑撅连忙说道:“王公子涉世未深,不会说话,还望长安令不要见怪。”
李正摆手,看向王盛说道:“王公子,你知道读书人最想要的是什么吗?”
“登科及第!”
王盛想都不想回答道。
李正接着说道:“那这世上有多少人可以登科及第?”
王盛想说什么,又顿了顿,三缄其口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李正接过王鼎端来的茶水说道:“一万个读书人中只有一个可以登科及第,有些人甚至还没有机会可以施展才华,因为天下绝大多数的士子都投效了你们五姓,以至于你们五姓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这种权力对你们来说仿佛已经成了与生俱来。”
“在这种权力下,你们五姓想让谁登科及第还不是你们说了算,没有门路,没有关系,没有钱的寒门子弟苦读十年都找不到希望。”
王盛双手握拳大声说道:“五姓不是李正你想的那样的。”
“是吗?”李正长叹一口气说道:“那王公子还真是把五姓想得太好了,说来五姓也不是穷凶极恶之人,但你们做的事情才是真正的祸乱天下,你们从来不会明目张胆的为非作歹,但是你们会将整个世代绑在你们的脚下,自后汉以来你们五姓举着儒家典籍,号召天下读书人,从那个时候开始,有多久没有出现新的学识了,你们把陈旧的思想,腐朽的观念当作至高无上的信仰,熟不知你们这么做不是造福读书人,而是在祸害读书人。”
“你们控制书籍,控制思想,控制民智,就是为了你们五姓自己的利益,你们会为了你们自己的利益扼杀一切对你们不利的学说。”
王盛怒声说道:“李正,五姓没有你想的这么肮脏!”
李正声声冷笑,“当初我的科学用热气球把人送上去的时候,你们五姓做了什么,是不是想要将科学也作为歪理邪说。”
王盛又沉默了。
李正又说道:“当时你们五姓的内部就是这么说的吧。”
王鼎拿出一份卷宗说道:“这上面有五姓举荐的官员。”
李正结果卷宗打开看了一眼丢到王盛的脚下说道:“王公子,你看看上面的名字,从武德三年到如今你们五姓往朝中送了多少人,这些人中有九成是五姓子弟,王公子以为如何?”
王盛的目光看着这份兀长的卷宗,久久不能言语。
李正目光狐疑地瞧着王鼎,也不知道他从哪里掏出的这份卷宗。
郑撅也看着王盛的脸色,接着又对李正毕恭毕敬,李正的年纪与自己相仿,听完这一番话,心中最后的一丝疑虑没了,自己想得没错。
“王公子?”李正对久久没有说话的王盛问候道。
王盛依旧没有说话。
李正用手中的蒲扇厌烦地当着阳光,又说道:“五姓一手掌握着登科的门路,一手握着书籍,这就像是一手握着屠刀一手握着玉玺,五姓的人心早已尽丧。”
王鼎有些同情地看着王盛,这个王盛看起来也是一个忠良的孩子,在案卷中王盛太原王氏的嫡子。
从小就被照顾得很好,王盛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被长辈营造的环境中,或许生性纯良,但却不知人心险恶。
从小被灌输的思想,让王盛心中坚定五姓是美好的。
所有人都是善良的,所有人会团结一致?
当见识到人心的险恶,当见识到外面的世界的残酷。
当所有事实放在他面前。
或许对他来说才是最可悲的。
李正喝下一口茶水说道:“王公子现在知道为何要开科举了吗?知道为何要推倒五姓吗?”
王盛目光抬起看着李正。
李正咧嘴笑道:“当然是为了两个字,公平!”
“公平?”
郑撅看到身旁的王盛浑身颤抖,一副要发怒的模样连忙说道:“长安令,天色不早了我等就回去了待明日再来见长安令。”
说完郑撅拽着王盛便离开。
走出泾阳护卫队的营地,王盛挣开说道:“你向族中长辈们说来让李正收手,你竟然想要让自己为你自己谋一份出路?、”
郑撅目光带着怒意说道:“你以为我真这么好心去帮那些老家伙说话?他们的死活与我何干!”
王盛挥去一拳打在郑撅鼻梁上,“你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自己!”
吃痛之下,郑撅捂着自己的鼻子,鼻血一滴滴流下。
拿出手帕擦拭着鼻血,郑撅看着王盛的模样气笑了,“王公子,我就是为了我自己,从一开始在你们太原王氏的宗室开始,我就是为了我自己,说什么让李正收手?我从来没有这么想过,我也不想做什么拯救五姓的英雄!”
郑撅再次大声说道:“但我问你,五姓真的干净吗!你现在回太原问问你的父辈他们做过什么肮脏的事情。”
第七百零三章 袁天罡死前的密奏
薛仁贵瞧着两个已经走远的五姓子弟,也转身走回营地对李正说道:“他们回去了,不过似乎两人起了争执。”
一个想要寻找一份出路,一个心中不断地质疑着自己的认知。
李正喝茶杯中的茶水,“这天气,想喝点冰镇的。”
王鼎站在一旁小声说道:“宫里有藏冰,老奴可以让人送来。”
李正摇着手里的扇子说道:“不用了,我们泾阳可以自己制冰。”
王鼎点头道:“若有需要长安令招呼一声便是。”
有时候觉得王鼎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有时候又觉得这人特别地别扭。
也不知道这个太监什么时候正常,什么时候不正常。
这才只是早晨天气就已经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李正一路走向村子里的养殖场,这里有村民不断地往屋顶上泼水降温,这么热的天气这些家禽都要热坏了。
这么热的天气,家禽的管理非常重要。
不过眼下看来,养殖场被照顾得挺好。
这也是村子里收入来源之一,孩子们也要吃肉长身体。
看完了养殖场的情况,李正又来到养猪场。
养猪场靠着山下,这里背阴平日里靠近后山这一块也很凉快。
确认了猪圈里的猪也还算精神,勤劳的村民每天都会把这里打扫得很干净。
来到印刷厂,这里已经开工了。
印刷厂一旁有一间小屋子,张公瑾就在这里看着书。
张公瑾抬头见到李正来了,笑呵呵说道:“难道看你来这里,听说你今日见五姓子弟了?”
李正在一旁坐下,摇着手中的扇子说道:“其实我挺不乐意见他们的。”
在泾阳已经有几年了,张公瑾心里知道李正的心思,对五姓的事情也不愿意过多插手。
这是陛下和李正之间的事情。
放下手中的书籍,张公瑾说道:“能上凌烟阁的臣子也该有了,老夫再问你一句话,想不想上凌烟阁?”
听张公瑾这么一说,凌烟阁是自己想上就能上的。
张公瑾又说道:“你虽说名声不是太好,但你若是想要上凌烟阁,开口说一句便是。”
李正摇着头又说道:“不想上。”
说完之后站起身便离开了。
张公瑾瞧着李正离开之后,屋后的小房间中走出一个人。
“太上皇都听到了?”张公瑾对李渊说道。
“要说李正不是什么好东西,你也不是什么好人。”李渊板着脸说道。
张公瑾苦笑一番,当初玄武门的事情自己就是策划的人之一,帮李世民坐上皇位之后,便打算不再进入朝堂了,做出如此事情,也知道自己的仕途算是到头了,李世民登基之后自己便再也没有进入朝堂。
和李靖出征阴山回来之后,也不是没有想过找一个地方度过余生。
可偏偏在这个时候出了李正这么一号人物。
李渊低声说道:“凌烟阁上的名字,肯定有你张公瑾。”
张公瑾咳嗽两声说道:“老夫不知道还能活几年,已经是这副老弱病残之躯,说什么登凌烟阁,要这凌烟阁之名有何用。”
低头看着还在咳嗽的张公瑾,李渊说道:“你的身子还不如老夫,你这辈子阴谋诡计用尽,这是老天给你的惩罚吧。”
张公瑾脸上的笑容有些豁然。
李渊又说道:“李世民会让你上凌烟阁,但你希望让李正上凌烟阁,你想用你在凌烟阁的位置换李正上凌烟阁,是不也是。”
张公瑾点头道:“奈何这个小子不领情,他很聪明,更知道陛下立凌烟阁的原因。”
李渊瞧着繁忙的印刷厂说道:“那是他不想欠的,李正和老夫的儿子已经僵持这么多年了,二郎一直想要收服李正,李正就像是一头拽不回来的倔牛,怎么都不领情,偏偏李正又有一身神鬼莫测的本事。”
张公瑾坐正身子说道,“袁天罡死后,陛下似乎对李正有了一些忌惮和防备,更有猜忌。”
屋子里有些阴暗,看不清张公瑾说出这话时的神情。
李渊转头看向屋外的阳光,“袁天罡临死前有给二郎递过一份密奏,至于这份密奏上写着什么,除了二郎他自己,没有人见过。”
张公瑾低声说道:“每到夏天,长安的就会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想来陛下也该到时候避暑了吧。”
李渊说道:“这些日子要商议出征西域的事情,想来也是无法分心避暑上的事情。”
回到家中的李正,正在听着李丽质的讲述,其实泾阳的环境挺好的。
西邻着泾河,北依着仲山。
冬暖夏凉,又靠着河流。
最开始的泾阳除了很穷也说不上有啥不对的。
加上村口有一片树林可以挡住风沙,等到新种下的树林长成之后,对泾阳来说就有一片更加结实的防沙林了。
李丽质翻看着账本说道:“我看了往年长安的修缮的一些账本,现在的人手苦力价格来算,这一次长安修缮工事需要用到的银钱应该是九万贯,这还是除去所有闲杂费用以及各项零散开支算出来的钱。”
要说李丽质,若是织衣服做女红显然对他有些不合适,可能别的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