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唐已被退学-第3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借一步说话?”上官仪说道。
段纶跟着上官仪走到一旁说道:“太原的事情有些棘手。”
上官仪长叹一口气说道:“先说说太原的事情怎么样了,我要如何配合你。”
段纶拿出一份册子说道:“这是我搜集来的太原所有官员的名录,有很多官员明明有问题,但是我找不到确凿的证据,在这里宗族的力量太大,我们这些外来官吏难以插手。”
上官仪看了一眼四周说道:“我知道一个叫郑撅,他是五姓子弟,可他却到泾阳想要向长安谋一份出路,到太原之前,据我所知他就在太原。”
段纶低声说道:“我也知道一个人,他叫崔傅,以前也是五姓崔家子弟,现如今脱离了五姓,最近一直在赵郡一带走动。”
两人交换了情报,大致心中有了算计。
上官仪退后一步,“既然如此,我们几个应该碰个面才是,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想要推倒五姓这棵大树,先要了解他们。”
段纶说道:“确实这样。”
说完段纶又拿出一份卷宗递给上官仪,“这上面我对接下来的事情的安排,还望上官兄可以安排一下。”
上官仪接过卷宗点头。
说完段纶带着人便离开了。
上官仪收起这份卷宗,也带着自己的官吏朝着另外一个方向离开了。
来到一处驿馆,上官仪给了店家一块银饼便让跟着自己而来的官吏在这里歇脚。
伙计很热情地端着酒菜上桌,上官仪开口说道:“店家,听说你们太原王氏很有名?”
店家微笑着说道:“听口音,客人是从长安来的。”
上官仪喝下一口酒水点头,“确实是长安来的。”
店家说道:“咱们太原王氏确实在这里是大宗族,不过王氏宗族的人对我们都挺好的。”
“都挺好的?”上官仪疑惑说道:“如何好了?”
店家又说道:“他们宗族经营的是笔墨生意,不论外面的价格多贵,人家王氏卖的笔墨价格都不涨价,而且王氏的弟子也从来不会闹事,比外面那些世家弟子好多了。”
“嗯。”上官仪稍稍点头。
店家又说道:“客人有什么吩咐就招呼一声。”
说完之后这个伙计也离开了。
上官仪观察着四周,想着这个伙计说的话。
接下来的几天,上官仪一直都在打听太原的事情。
问了很多的百姓。
也打听了不少店家。
得到的回复都是对世家的肯定。
如今看来这个太原也挺好的,不见得像是那些控制地方,控制士子的世家那样。
民风这么好的地方,看起来像是一个路不拾遗,百姓安居乐业的好地方。
如此平静的地方,段纶在这里呆这么久一定是有原因的。
五天时间,上官仪带着人走了不少的地方,问了不少的人。
不知道为什么上官仪心里总是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
那就是太平静了。
百姓们对官府,对世家连连说好。
就连一点抱怨也没有。
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想多了的缘故。
总觉得一路上有人跟着自己,可每次停下脚步这种感觉又消失了。
来到太原的晋源一带,上官仪收到一份请柬,请柬是太原王家的人送来的。
上官仪看着请柬上的内容,是要去天龙山一起看山。
送请柬的下人说道:“这份请柬也给段纶段御史送了一份,段御史也答应了去天龙山。”
上官仪收下请柬说道:“明白了,本官这就启程去天龙山。”
送请柬的下人翻身上马便离开了,太原王氏如今的族长就是王屿,此人在外面的风评倒是不错。
想要对付太原王氏,还是要知道太原王氏到底有什么秘密。
打开段纶交给自己的卷宗,上官仪瞧着一个个官员的姓名,以及各个官员的所在的位置籍贯。
上官仪觉得这一次天龙山之行有必要去一趟。
第七百四十二章 王屿的警告
天龙山是位于太原的一座山脉。
上官仪来到这片地界的第一时间就被这么的景色震惊了。
走了一段路就遇到了段纶的人马,看段纶的人手比之前更多了。
“没想到这太原还有这样的风景。”段纶笑着说道。
“太原王家的人在哪儿?”
上官仪低声说道。
段纶看向远处的一个山峰说道:“山上呢。”
上官仪顺着段纶的目光看去,“山顶果然有一处宅院。”
回头看了一眼跟在自己身后的官吏,上官仪没有急着上山对段纶说道:“这段时间,我一直在观察太原,发现太原似乎并没有想得这么差,不过也装得未免太干净了,上下一片好,想必这也是段兄一直以来对太原不好下手的原因对吗?”
段纶点了点头。
上官仪又说道:“我们还是上山去看看吧。”
两人各自带着自己的随行官吏一路朝着山顶的宅院而去。
花了半个时辰的时间爬上了天龙山的山顶。
走近之后才看到这座宅院修得有多大。
站在宅院之前的下人走上前行礼说道:“段御史,上官御史,家主已经等候多时,请进吧。”
上官仪和段纶沉默不语地走入宅院之后。
虽说宅院修建在山顶,却也让人感觉非常地清凉。
跟着这里的下人来到一处池塘边,王家的家主王屿就站在这里。
王屿低声说道:“两位这段时间在太原过得可好?”
段纶稍稍一礼说道:“挺好的。”
王屿抬起头看着两人,“朝中的意思我多多少少明白,这两年五姓内部的变化也很大,有时候不服老还真是不行,我们这些老家伙已经不是年轻人的对手了。”
段纶笑了笑,“看王家主还是壮年。”
“壮年?”王屿苦涩地笑了笑,“不是说身体和年纪,老夫说的智慧。”
上官仪疑惑道:“此话怎讲?”
王屿长叹一口气,“一代人比一代人聪明终归是好事,五姓一直以来控制着天下绝大多数的读书人,而这些读书人的想法……”
说到这里王屿指了指自己的脑子说道:“他们的想法都被五姓所掌握了,只不过都是傀儡而已,没有灵气,五姓宁可遏制民智也要保住自己的权力,这就是五姓一直以来做的事情。”
“以前老夫听过一句话,五姓原地踏步了数百年,记得这句话是李正说的吧。”王屿喝下一口茶水,“其实这句话说得没错,五姓确实一直都在原地踏步,因为只有原地踏步五姓才能树立绝对的影响力。”
上官仪不解地看着王屿。
按说王屿是王家的家主,说话也应该向着五姓,现在这些话语听起来怎么像是在贬低五姓。
段纶说道:“所以朝中要开科举。”
“科举确实是好事,也是一件难事。”王屿感慨道:“不过可以慢慢来,总可以做好的,何况还有一个李正,老夫虽然没有见过李正,不过老夫觉得李正是一个很特别的人。”
上官仪一直打量着四周。
段纶先坐下说道:“李正确实是一个脾性非常特别的人。”
王屿笑了笑说道:“老夫想要知道,朝中对科举有多大的信心。”
段纶接过下人端来的茶水说道:“朝中对科举的信心很大,如今的泾阳印书坊一直都在扩张,所印的书籍一天数千册。”
“印书坊的事情老夫听说了,这也是我们五姓最担忧的,李世民手中有这样的利器,五姓中人个个想杀了李正的心都有了。”
听王屿这么一说,上官仪说道:“前些日子倒是抓了几批来泾阳行刺的刺客。”
王屿喝下一口茶水,“老夫知道,这么多刺客行刺失败,而且朝中有传闻陛下把龙武军交给了李正?”
段纶说道:“在下离开长安有一段时间,倒是没有听说。”
上官仪也坐下解释道:“确实有这么一说,倒是朝中的消息真真假假,陛下只是封了李正一个龙武军上将军,至于是不是把龙武军交给了李正,谁也不知道。”
王屿气馁地说道:“以前的李正只是一个毛头小子,现在的李正已经让人看不透了,他到底有多少实力。”
李世民是不是把龙武军都交给了李正,真不好说。
龙武军一直都是一支很神秘的队伍,自从玄武门之变结束之后,龙武军就被李世民藏了起来。
传闻中的龙武军是不是真像传说中那样的骁勇。
还是说只是李世民用来唬人的一个手段。
用这么一支神秘的队伍来镇住他自己的皇权。
若说龙武军真的只是一个幌子,那李世民的这招也太高明了。
王屿看着段纶和上官仪说道:“五姓族中事情老夫不想参与,只是希望你们可以对太原留一手,太原远没有你们想的这么恶劣,坏的官吏也有,好的官吏也有。”
知道王屿要说到这一次谈话最重要的地方,段纶和上官仪也提起了精神。
王屿又说道:“老夫知道你们到了太原一直都在查探,但五姓族中给老夫的压力,老夫不得不抹去一切,给你们一副太原最好的样子,那些你们看不见的关于太原的一切,在你们离开之后老夫都会交给你们,到时候是非对错,两位自己决定。”
这话让上官仪和段纶都很诧异。
段纶小声问道:“王家主,你该不会要背弃五姓投效朝中了吧。”
王屿苦涩地笑了笑,“你们以为太原还在我王家的手中?五姓内部也会相互内斗,相互争夺利益,我们王家已经不是当年了,背弃五姓?老夫倒是想要背弃,可若是老夫对外面说了,王家氏族要死很多人的。”
上官仪沉默不语地分析着,王屿的话语中充满了无奈。
“说要挟也罢,如今的王家能做的太少了,太原的官吏不只是有王家的耳目,其他的几家的耳目又有多少!”王屿说到这里神色气愤,“老夫的儿子和女儿都已经去了长安,老夫也没有了顾及。”
“想要对付五姓,你们还要去一趟赵郡,这五姓七望掌握十万士子,你们要面对的比你们想的还要可怕,赢了倒也好,输了说不定当年的十八路反王又会重演一次。他们什么都做得出来。”
第七百四十三章 太原事
天龙山上的风有些清冷,偶尔传来几声鸟鸣,王屿自嘲地笑了笑说道:“这里是一个养老的好地方,老夫年轻的时候就想着下半辈子可以在这里与世隔绝地养老。”
上官仪看了周遭一眼说道:“这里确实是一个养老的好地方。”
王屿苦笑着说道:“太原王氏不会参与朝中与五姓之间的事情,你们下山之后老夫就遣散往家的士子,他们都是读书人,也都是年轻人,他们理应有他们自己该争取的前程。”
听到王屿要遣散士子,上官仪神色一振说道:“王家家主开明,在下佩服。”
王屿摆手说道:“该说的老夫都说了,想要知道什么,你们下山之后就明白了。”
说完王屿坐在石椅上闭上眼,像是在闭目养神。
上官仪和段纶一起走下天龙山,一路上段纶一遍遍回味着王屿的话语。
走到山脚下,就有一个王家的下人递来一卷卷宗。
段纶接过卷宗还没打开看,就看到这个下人已经哭了。
上官仪疑惑道:“你哭什么?”
话音刚落山上传来一阵哀号。
两人一起回头从山上看去。
递给段纶卷宗的下人更咽着说道:“家主把这个给你们,家主就不能活了。”
上官仪喝问道:“你什么意思!”
下人抹着眼泪说道:“五姓七望,少一门都不行,太原王氏身不由己,这世道从来不是一家说了算的!”
段纶的脸色骤变,拼尽全力顺着台阶往山上而去。
一路狂奔到山顶,走入宅院之中。
原本伺候在一旁的下人全部跪在地上哭泣。
只有王家家主倒在石椅上。
上官仪上前探了探鼻息和脉搏说道:“人走了。”
跪在地上的下人说道:“两位,从此以后还请放过王家宗亲子弟,家主已经走了!这是他最后的遗愿!王家实在无心参与五姓与朝中的争斗。”
上官仪语气颤抖地说道:“那也不用赔上一条人命!”
“你们不是五姓中人,你们不懂如今的形势,太原王氏势单力薄,早已不是当年,家主把如此重要的东西交给你们,就算是家主不服毒自尽,五姓也不会放过家主的。”
段纶手里拿着这份卷宗,不停地深呼吸着平复自己的情绪。
半个时辰前还能说能笑,现在就这么走了。
在这里呆了许久,段纶和上官仪失魂落魄地走出这处宅院。
坐在石阶上,上官仪对段纶说道:“一开始我还是一头雾水现在我终于明白王屿的话了。”
段纶说道:“我知道这些世家有多么黑暗,可我没想到会到这种地步,你说我应该自责吗?是我们逼死王屿的吗?”
上官仪安静了许久,看着天空开口说道:“王屿问我们朝中对科举有多大的信心,或许他也在期望天下读书人都有出头之日的那一天吧。”
段纶打开手里的卷宗,看着一条条账目和人命。
上官仪说道:“现在眼前不论是刀山还是火海,我们都没有退路了。”
段纶站起身说道:“走吧。”
上官仪有些错愕,“做什么?”
“怎么还要给王屿发丧吗?证据都在我手里,拿人办案!”
跟着段纶走下山,上官仪也翻身上马,重新朝着太原而去。
在王屿过世的第二天,果然就像王屿说得,王家一直以来控制的士子,也全部都被遣散,这些士子有些人会回乡教书,有些人会准备来年的科举。
段纶带着一队队官兵来到一处县丞的府衙。
府衙的县丞见闯进来的官兵,到了眼前就把自己按倒在地上。
县丞看着段纶说道:“你们不是查过了吗?本官为官清廉为何还要抓我。”
段纶冷笑着说道:“装得还真像啊,贞观三年五月,你私吞三十六户田地私自卖给权贵徐王氏!可有此事!”
听到这段话,县丞的脸色煞白。
段纶冷声说道:“我能准确地说出日子,说出田亩,你就该知道我手里有什么?”
县丞彻底没了底气。
段纶喝到:“带走!”
几天之后,原本风平浪静的太原,一下子乱成了一片。
上官仪和段纶带着官兵到处在抓人。
整个太原的官吏都被抓得七七八八。
而王家家主发丧之后,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山东地界。
这个消息也传到五姓的其他人耳中。
崔傅带着人赶到了太原,来到太原的王家悼念。
在灵堂,崔傅见到了段纶,“段兄,好久不见了。”
段纶也看着崔傅说道:“确实好久不见了。”
看着灵堂,崔傅说道:“离开五姓之后这些日子我一直都在各地走动,没想到王家会有这样的局面,他的儿子和女儿都在长安,想来应该也快知道消息了吧。”
段纶点头。
崔傅又说道:“在我印象里王屿并不是一个多坏的人,他非常的忠厚,也非常的和蔼,身在五姓家有些事情就是这样,说什么同气连枝真是笑话,把女儿和儿子送出去,王屿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子女,做到那一步,他已经用了全力了。”
“希望他在天之灵可以瞑目。”
正说着又一个走入了灵堂,来人正是五姓郑家的郑撅。
当初郑撅代表五姓去和李正谈判,回来之后郑撅很少在人前露面。
郑撅朝着灵堂深深一个鞠躬行礼,便看向了段纶这边。
上官仪在泾阳见过郑撅,自然一眼就认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