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人在大唐已被退学 >

第367章

人在大唐已被退学-第367章

小说: 人在大唐已被退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正点头道:“我也收到了消息。”
    李正低声说道:“其实我心里一直有些顾虑,我不知道李家嫡女,也就是你现在和赵郡李氏的关系怎么样,敢问你是代表赵郡李氏和我谈话,还是用你自己的立场和我谈话。”
    李薰看向李丽质,“我已经脱离赵郡了,我是一个女子,族中一直以男子为大,我不甘心屈居人下,也不愿意成为族中的一个礼物,成为族中的利益交换。”
    在如今的大唐能有李薰这样的人女子不多。
    说来大唐一朝,女子的地位还算是不错。
    有名的女子也不少。
    不过更多的还是在男尊女卑的观念下,大多数权贵门第的女子都成了家族来往之间的利益交换。
    “所以说你和赵郡已经没有关系了吗?”
    李薰拿出一本册子,“这一次我来是来帮助长安令的,五姓之中赵郡声望最高,若是段纶和上官仪可以推倒赵郡李氏,长安令的大计可成。”
    李正喝下一口茶水,听李薰接着说话。
    “想想现在的赵郡李氏,我更希望他们可以重塑,有些桎梏有些迂腐至极的规矩,不破不立。”
    “我听你的话很矛盾。”
    “我希望赵郡李氏可以倒。”
    “话语倒是说得很坚定。”李正点了点头,喝下一口茶水。
    “你不信我?”李薰颔首看着李正。
    “我不是不信,就算是要推倒赵郡李氏,你可以给我什么?”
    李薰把册子放在李正的面前,“赵郡李氏一直都是名门,在中原的名声响亮,看似表面风光,背地里的脏事一直不少,尤其是这一辈的小辈,其中做的脏事更数不甚数,我还自己赵郡李氏有子弟,私自和关外的人做盐铁生意。”
    瞧着这本册子,李正又看了看李薰。
    李薰说道:“这些事情,只有五姓嫡系的人清楚,这是这些年来往的账本和相关的人。”
    李正翻看着手中这本册子,每一笔账目都很清楚。
    还有经手的人。
    赵郡一地一路向东靠海,盐铁生意也是赵郡李家最大的收入来源。
    李正对李薰说道:“我知道了,李姑娘回去等消息吧。”
    李薰还是稍稍一礼便转身离开。
    等李薰离开之后,李丽质神色担忧地看着李正,如今正是五姓和父皇还有李正之间对峙的时候。
    眼下已经是你死我活的地步了。
    最近来泾阳行刺的刺客也越来越多。
    对方已经不再顾及了。
    李正拿着这本册子走出家门,就看到李江山站在门口。
    “杀手姐姐,最近辛苦了,白天要盯着我,晚上要抓拿刺客。”李正笑呵呵说道。
    “没什么都是皇后吩咐我做的。”
    李江山板着脸说道。
    “对了,现在外面悬赏我的人头到什么价格了。”
    跟着李正的脚步,李江山看着李正的背影说道:“我觉得你现在还是应该在意一下自己的安危,前两天来的消息,说是游侠之间的传闻,你的人头值十万贯!”
    “十万贯?还是有点便宜了。”
    李正感慨着说道:“我们泾阳的一天的流水何止十万贯。”
    这话李正确实没有在说笑,如今泾阳的买卖虽说只是在长安做,但是货物已经流向了整个中原。
    中原谁人不知泾阳的货物。
    程咬金家经营着烈酒生意,烈酒生意的货源就是来自泾阳,光是烈酒生意这一桩,李正进项一天又何止十万贯。
    李正一路来到张公瑾的住处。
    张公瑾的白发越来越多了,不知不觉间张公瑾也老了。
    “邹国公,你这个白发越来越多了。”李正瞅着说道。
    “老夫的还行,孙思邈的白发比老夫更多。”张公瑾笑呵呵说道:“你也放心,那几个门阀子弟也已经放回去了,有老夫在你泾阳,关陇门阀那帮人不敢把你怎么样。”
    李正把册子放在张公瑾的面前说道:“还请邹国公过目。”
    张公瑾接过这本册子,细细看着。
    李正也观察着张公瑾的神色。
    “赵郡李氏的那个小丫头给你的吧。”张公瑾翻看着说道。
    “对。”李正没有否认,又说道:“我不了解赵郡的底细,想问问你,光有这个够吗?”


第七百四十七章 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张公瑾看了眼李正又看了看这本册子,犹豫了好一会儿。
    “若是这个册子够了的话,我就用它去对付赵郡了。”李正试探着说道。
    “光有这个确实还不够,世家私自贩卖盐铁确实有这件事,很多人都知道,大家都心照不宣。”
    听张公瑾说完,李正尴尬地笑了笑,“既然都是心照不宣的事情,这本册子就没用了。”
    张公瑾放松着身体,将身体的重量完全放在椅子上,抚须说道:“倒也不是不可以。”
    既然张公瑾肯说,李正也来了精神,坐直身体说道:“在下愿闻其详。”
    大狗摇着尾巴走了过来,便在张公瑾的身边做下。
    当初还是大狗带着自己找到了龙武军。
    就是家养的土狗,大狗也聪明也很懂事。
    “这个账目不能陛下来查,更不能让朝中去查。”
    “什么意思?”
    李正疑惑地看着张公瑾。
    张公瑾说道:“有很多的事情朝中是明面上去安排,去解决的,但也有很多事情并不是在明面上解决的,而是暗中解决的。”
    李正拿着手中的这份册子,“这么说来这件事不能走明面上。”
    张公瑾微笑说道:“你知道这本册子上的人有哪些吗?这本册子上的账目往来除了有五姓世家,还有门阀权贵,更甚至还有国公,皇室皇戚,牵涉利益大半个中原,这件事你敢查吗?”
    “朝中难道没有差过吗?”
    “查过,暗中差不多也查清楚,不过是暗中查探。”张公瑾的语气顿了顿,长长一声叹息,“倒是第一次赵郡李家的人,把这份账本交出来。”
    李正无奈一笑,“也就是说就算我没有这册账目,朝中也早就查的七七八八了,李薰的人情给了等于没给。”
    张公瑾说道:“对,不过这个人情你收了。”
    李正重新收起册子说道:“上当了。”
    “还有你李正上当的时候,也算是少见。”
    张公瑾忍着笑意。
    李正拿起一旁水壶,给自己倒了一碗茶水,“赵郡李氏的地盘得天独厚,可以让他们做盐铁生意,虽说朝中的盐铁管得很严,但并不能完全控制赵郡,赵郡也知道不能太过明目张胆,暗地里一直做着这种卖买。”
    张公瑾点头。
    李正喝下一口茶水解渴,又说道:“一直以来这层窗户纸朝中知道,赵郡心里明白,就差捅破了,可要捅破了要收拾起来很麻烦。”
    张公瑾低声说道:“上一次那几个关陇门阀的子弟都已经被长孙无忌送回去,这老狐狸别的不怎么样,就是很记仇。”
    李正点头,“得罪了?”
    “得罪就得罪了,对你来说没什么。”
    张公瑾笑了笑。
    李正颔首说道:“既然不能明面上办这件事,我只能暗地里办了。”
    张公瑾说道:“除非你觉得这件事对你来说扳倒五姓有用,千万不要忘了你的目的是扳倒整个五姓,而不是查这个盐铁案,自前隋以来有多少人应该这个盐铁案深陷其中,最后都草草了之,却落不得一个好下场。”
    盐铁案就像是一宗巨大的走私案。
    这其中权贵官吏打着掩护,世家和大人物分着钱。
    自前隋就开始了,说不定从南北魏晋这笔生意就存在了。
    其中的利益可想而知,俗话说得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张公瑾的警告也没错,如今正是全心对付五姓的时候。
    不能出其他的差池。
    李世民并不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
    顶多就是在五姓这件事上有着共同的利益。
    李正打心里对李世民的信任并不多。
    李正颔首说道:“不能在明面上,暗地里怎么做?”
    张公瑾笑道:“老夫可从来不会教人做坏事。”
    “是吗?”
    李正将信将疑。
    张公瑾又说道:“这世上的坏人太多了。”
    李正不解地看着他,“我其实挺想做个好人的。”
    张公瑾低声说道:“做好人和做坏人有什么区别吗?当一个人被世人推崇成大英雄的时候,其实他和那些被推上刑场的人没区别,大英雄这个名号在你的身上,而你面对巨大的灾难并没有能力去做一个大英雄要做出来的事情,那么世人就会唾弃你,做一个大英雄和做一个十恶不赦的人没区别。”
    “别觉得老夫的话太过刻薄,人心就是这样,人就是这样。”
    张公瑾的目光一直盯着李正,“很多时候你做出来的东西,确实是好东西,甚至有很多东西可以改变人们生活,可以让人过的更好,但时过境迁,等到某一个时候你也会被人们唾弃。”
    李正安静的听张公瑾说话。
    “先不说远的,就说眼前的,你和五姓再斗,陛下在你的背后,只是你的背后而已,你心里更清楚一旦事情出了差错,你一定会是第一个被陛下送到断头台的人。”
    听他说话这段话,李正灌下一口茶水。
    “可能你从来没有觉得你要拯救世人。”张公瑾闭着眼说道:“在老夫看来你不会是一个为了天下人挺身而出的那个家伙,相反的你绝对是一个只想自得其乐的人,你为了天下读书人和五姓去斗,其实只有你一个人在和五姓对峙,天下读书人并站在你这边。”
    “或许你真的推翻了五姓,过几年之后读书人有了更好的出路,有了科举可以翻身,在他们的眼中他们不会感激,甚至还会有人唾骂你。”
    看着李正陷入沉默,张公瑾说道:“老夫活了这么多年,唯独觉得你小子和很多人都不一样,换句话说你和这个世上很多人都不一样,以前以为只不过是错觉,但在泾阳住了这两年,老夫越发有这种感觉。”
    “你并不是为了天下读书人而向五姓斗,在老夫看来你是不得已,你为了你自己心底里的那份不服气,现在老夫问你一句,到底是什么会让你独自一人想要和五姓斗。”
    李正手里拿着册子说道:“邹国功,你知道吗?当一个人无聊的时候,他什么事情都做的出来。”
    。


第七百四十八章 和善的女人
    张公瑾无奈一笑,“你想过当皇帝吗?”
    李正也是尴尬一笑,“我要是当了皇帝,一定是一个昏君,当初有个算命的道士路过我们家门,说我要是当皇帝了一定会死无全尸。”
    张公瑾抚须说道:“不对呀,当初老夫问过袁天罡,他说你李正没有做皇帝的命,倒是有祸乱天下的面相。”
    李正喝着茶水说道:“当真?”
    张公瑾笑道:“老夫从来不相信面相这一套,只是觉得想要做什么样的事情,都要听从自己心里的想法。”
    李正点头道:“确实,我也不相信袁天罡的那一套。”
    “如今外面对你李正的话语很多,卢氏已经到了,太原王氏已经倒了,五姓去其二,扳倒了赵郡李氏,对你来说扳倒五姓只有一步之遥。”张公瑾有些感慨地说道。
    “我怎么觉得您说的不是什么好话,好像我要倒霉的样子。”李正悻悻地摸了摸自己的鼻子。
    张公瑾闭眼说道:“接下来的事情,不用老夫教想必你也知道要怎么做了。”
    见李正还坐在这里,张公瑾又说道:“老夫累了。”
    李正起身说道:“那就先告退了。”
    等李正走远之后,李渊拄着拐杖从屋内走出来。
    张公瑾回头看向李渊,“李正的话都听到了?”
    李渊在一旁坐下,“老夫年纪已经很大了,说不定哪天就不在了,二郎如今坐着皇位,老夫虽然看他不爽利,但他多少可以压得住李正,他知道怎么和李正相处,君臣二人的关系说不上好,但也相安无事。”
    说到这里,李渊的神情多了几分担忧,“但是李正太年轻了,当初的司马懿是如何做的,老夫心里就有多不放心李正。”
    张公瑾笑了笑,“太上皇,司马懿身在乱世,可现在不是乱世。”
    李渊抬头看了看天,“张公瑾,你是一个聪明人,你觉得李家的江山还有多久。”
    张公瑾思量半晌,“李承乾不是现在的太子吗?”
    李渊低声说道:“你觉得李承乾能够压得住李正吗?”
    张公瑾笑着说道:“那要看陛下如何教导太子了。”
    李渊轻蔑一笑。
    说完李渊也离开了。
    张公瑾独自一人坐在院子里,安静地喝下一口茶水,闭上眼享受着即将入夜的风,闭上眼养神。
    傍晚时分也是村子里最热闹的时候。
    家家户户开始做饭,整个村子也显得炊烟袅袅。
    李正做了一桌子的饭菜。
    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
    李丽质一边吃着手里拿着账本看着,第二期长安的排水渠修建工程已经完工了,最近李丽质一直忙着核对账本。
    李治随便应付了几口便去忙着做他的实验了。
    也不知道李二这个家伙知道了他小儿子沉迷科学发明,会作何感想。
    小兕子倒还是很文静,安静地坐着吃着饭。
    一顿饭吃完,李正写了一封书信边走出了家们。
    许敬宗和大虎正在马圈一起下棋。
    见到李正来了,许敬宗连忙站起身说道:“长安令,都已经安排了,没有人会去打扰魏王的那个相好。”
    李正拍着许敬宗的肩膀说道:“辛苦了。”
    “不辛苦。”许敬宗又说道:“长安令放心,上下都打点好了,还有李崇义公子照应着,就算是权贵子弟去闹事,咱们也会占理。”
    李正点头。
    许敬宗小声问道:“长安令,你说魏王殿下怎么会看上一个身份如此一般的女子。”
    李正叹息道:“缘分吧。”
    拿出一封书信,李正递给许敬宗说道:“明日一早,派人把这份书信交给段纶,还有这份卷宗交给上官仪。”
    许敬宗接过卷宗和书信,“明白了。”
    李正又说道:“关陇门阀那边有什么举动吗?”
    “上一次长安令押了那几个关陇门阀子弟之后,确实有关陇门阀的人来长安走动,不过陛下召见了长孙无忌之后,关陇那边便平息了。”
    许敬宗低声说着。
    李世民召见了长孙无忌之后,关陇门阀的人就不计较了。
    许敬宗又说道:“眼下正是和五姓对峙的关键时刻,有些人都在看着五姓与朝中的动机,还有人也在等着结果,陛下也不想一边要对付五姓,还要应付关陇门阀。”
    说话间,许敬宗发现了李正下巴的胡渣,当初见李正的时候,那时候李正也就是一些软胡子。
    现在看来李正也已经长大了,像个真正的男人了。
    不再是以前那个十四五岁的少年了。
    算算李正的年纪,现在已经二十有余了。
    李正在一旁坐下问道:“对了,你最近还经常去平康坊吗?”
    这么不着调的一问,让许敬宗一时间有些懵,还以为接下来李正要说一些什么权谋上的安排,没想到问了这么不着调的一件事。
    许敬宗笑呵呵说道:“最近去得少了,要忙的事情太多。”
    李正看向一旁许敬宗的茶碗,茶水里泡着一些枸杞。
    许敬宗清了清嗓子又说道:“王家的家主过世之后,王屿的儿子和女儿都在长安,到现在没有回太原发丧。”
    李正摇着手中的扇子说道:“他儿子和女儿我都见过,不过真的不熟,也就见过一次两次。”
    许敬宗凑近说道:“长安令有所不知,自从太原王家的家主王屿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