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唐已被退学-第3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大亮该不会真的去围了布达拉宫了吧。
领头的吐蕃人向裴行俭行礼说道:“想必这位就是裴公子了吧。”
看着眼前这个中年人,裴行俭意外道:“你认识我?”
松赞干布笑道:“说来惭愧,当初在泾阳和李正谈判,见过一次你,那是在三年前了。”
“是吗?”
裴行俭也匆匆还礼,没想到眼前这个人就是吐蕃的国君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说道:“敢问李正最近可还好?中原也有不少消息传来,据说李正和五姓已经势同水火。”
知道眼前这个人是松赞干布,裴行俭心中警惕,“离开关中已经有一段时间,在下心中也牵挂老师的情况。”
松赞干布脸上依旧带着笑意,“李正的弟子我见过好几个,一个是狄仁杰,一个是晋王李治,还有你,再有大牛。”
“李正其他的几个弟子我并不熟悉,不过这个大牛倒是和他有过几次攀谈,李正的弟子都是很有意思的人。”
“我们不过是学了一些皮毛。”裴行俭还是小心谨慎地说道。
一群吐蕃人都在搬着牛车上的烈酒,足足十多车烈酒,没想到吐蕃有这么多中原的烈酒。
这个松赞干布私底下一定买了不少。
松赞干布看向后方的营房,“大牛现在在何方?吐蕃这边还有些事情想要和他商量。”
裴行俭说道:“今日晌午,还见过大牛哥。”
说完这话,裴行俭察觉到松赞干布神色闪过一丝怒意,神情只是闪过了一瞬间,还是被裴行俭看到了。
“也不知道李正都教了你们什么本事。”松赞干布长叹一口气,“这个大牛到了吐蕃之后一直都是神出鬼没,稍不注意就找不到他了,我们吐蕃人总觉得李正教授了大牛很多神鬼莫测的本事。”
“老师教我们知识,但从来不会教那些神鬼莫测的事情。”
“就是李正口中的科学?”松赞干布一脸的疑惑,“这个科学到底有多么神妙,那大牛仅凭一千兵力就挡住了十多万大食人,那地动山摇的力量到底从何而来!”
裴行俭退后一步说道:“在下才疏学浅,大牛哥是我们之中最有天赋,也是最早跟着老师的弟子,大牛哥学到了多少本事我也不知道。”
“李正的弟子还真是……”松赞干布摇头叹息,“大牛神鬼莫测,你说话又是这般四平八稳,李正的弟子都不简单。”
裴行俭说道:“敢问吐蕃国君,需要见我们大将军吗?”
松赞干布的目光再次看向后方的营地,“不用了,我就是来给你们送酒,可不敢耽误你们的军机,我们吐蕃还指望着大唐。”
裴行俭说道:“那不送了。”
松赞干布转身走了两步,又停下脚步再次看向裴行俭,“大牛的力量到底从何而来!”
裴行俭直视着松赞干布说道:“搬山填海,改天换地,科学亦能做到。”
松赞干布苦涩地笑了笑,“受教。”
带着自己的人,松赞干布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布达拉宫,口中呢喃着:“搬山填海?改天换地?”
不自觉脚下一软,若不是身边的人搀扶,松赞干布差点摔倒在地。
重新站直身体,松赞干布看向漫天的繁星,用吐蕃话朝着星空说道:“我也想有那般的力量,为何上苍独不帮我吐蕃。”
回到布达拉宫的时候,松赞干布见到了辩机和尚。
在两个月前辩机就到了吐蕃,松赞干布一直很优待这个和尚,吐蕃要振兴佛门,希望用佛门来给所有吐蕃人同样的信仰。
想要凝聚族人,同样的信仰是最好的手段。
松赞干布看着坐在自己面前的辩机说道:“我问你,李正的科学真有搬山填海,改天换地之力?”
辩机念诵着佛经闭着眼没有回答松赞干布的问题。
松赞干布灌下一口闷酒,苦涩地笑了笑。
第七百八十五章 说不清的军报
布达拉宫就修建在吐蕃的雪山下,这个时候的高原很冷。
松赞干布在冷空气中呼出一口气,从布达拉宫的高处往下看,可以看到几个部落的人举着火把,正在祭祀。
李正是一个不礼佛的人,也是一个不信天的人。
这是一直以来关中传闻中,对李正的说法。
当今皇帝对这样的人就没有什么忌惮吗?
松赞干布看向长安方向,这辈子倒要看看,李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下场。
吐蕃的雪山山麓,李大亮带着三万兵马经过两天的鏖战终于拿下了这座山麓的最高点。
首战告捷,对军中的士气提升很大。
裴行俭给李大亮包扎着伤口说道:“酒精已经在提炼了,若是全部可以提炼出来应该还能应付几仗。”
李大亮坐在伤兵营中,瞧着躺在这里的伤兵,先前那些收治的士兵已经好了很多,甚至有几个已经可以下地了。
那些触目惊心的伤口,似乎对裴行俭来说总能治好,而且痊愈的速度很快。
“你的医术很好。”李大亮低声说道。
“治病救人,也不能起死回生,我也只是尽力,有些人我也救不起来。”裴行俭给李大亮的手臂缠好纱布说道。
“你已经做得很好了,进入军中走上沙场的人都明白,战场之上生死有命。”
李大亮低声说着话。
看着李大亮的神情,裴行俭说道:“伤口不是很严重,不过在伤口愈合之前,手臂就不要再沾水了。”
李大亮站起来挥了挥自己的手臂,“没什么大碍。”
裴行俭低声说道:“大将军,我们接下来的仗要怎么打?”
李大亮看着营地忙碌的士兵说道:“守住那片高地,等到下一批粮草到之前我们不会出雪山。”
听到这话裴行俭心中也放心了不少,这么说来只要不主动进攻,就不会出现大规模的伤亡。
一阵冷风吹过,裴行俭收紧自己的衣衫说道:“吐蕃马上就要进入最寒冷的季节了,想来这个季节的大食人要不就是快攻,夺下吐蕃,要不只能暂时撤出雪山,眼下我们的大军已经驻扎在这里,大食人想要攻入吐蕃肯定也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现在有大雪封山,又有我们三万兵马把守,大食人眼下也不敢迈过这片雪山。”
听着裴行俭的话,李大亮很赞同地点了点头,“你懂兵法?”
裴行俭连忙说道:“不是很懂,只是经常听一些关于打仗的事情。”
李大亮笑着说道:“大食人想要攻入吐蕃地界很难,而且给大食人的时间很短,吐蕃与西域以西是波斯,波斯一直以来都不适合大规模的种植粮食,发动战争最好是在秋收之后,如今吐蕃的气候入秋之后,温度急转而下,他们还要留着粮食过冬。”
“也就是说大食人的进攻时机,只有秋收之后入冬之前的时间。”李大亮回忆着又说道:“上一次,你的师兄拦住十多万大食人大军的时候,也是在这个时候。”
听着李大亮说完,裴行俭注意到李大亮眼中的猜疑。
尽管李大亮没有明说,多少都是这个缘故。
大牛是怎么做到的,裴行俭自问自己也不知道。
当初吐蕃的战报上写着的是,大牛不废一兵一卒就打退了大食人,而且折腾出了很多大的动静,杀了很多很多大食人。
至于是如何做到的,军报上也说不清楚,只是说像是打雷一般的动静。
收起心神,裴行俭继续去提炼酒精。
自从大牛出了关中之后,发生的很多事情都很离奇。
就像是松赞干布说的,老师到底教了大牛哪些本事。
大牛是最早跟着老师的。
在自己到泾阳之前的事情,那时候的大牛学到了什么,自己对此的了解几乎是一片空白。
在熟悉大牛之后,那时候开始大牛的学识就已经拉开很多人一大截了。
吐蕃很快就入冬了。
关中正是秋季,李正和许敬宗正在马圈烤着羊肉。
“不得不说,长安令对烤肉的见解真是高深。”许敬宗瞧着铁板上的烤肉又说道:“一块薄薄的铁板,竟然可以烤出如此奇特的风味。”
李正摇着手中的蒲扇说道:“你的马屁境界真是越来越高了。”
许敬宗干笑道:“长安令过奖了,过奖了。”
正说着,大虎带着人来了,“长安令,默呕来了。”
李正抬头看去,默呕一脸微笑地站在大虎身后。
“长安令,许久不见了。”默呕躬身行礼说道。
“确实好久不见了。”李正放下手中的扇子,多年不见默呕的头发也已经雪白。
“长安令,近来可好?”
“挺好的。”李正说道。
大虎给默呕搬了一把椅子。
坐下之后,默呕说道:“以前见长安令,长安令还是一个少年,现在看长安令,长安令也成人了,也越来越高深莫测了。”
李正把筷子递给默呕说道:“和以前的变化很大吗?”
默呕双手接过筷子说道:“以前的长安令看起来韬光养晦,现在的长安令看起来锋芒毕露,又让人琢磨不透。”
许敬宗看着现在的李正也有这种感觉,以前的李正会躲着很多的事情。
现在的李正可以独自和五姓对抗了。
默呕说得锋芒毕露没错。
当初没有成年的李正只是和五姓划清界限。
现在李正的羽翼已经不能和当初相比。
上官仪,段纶,薛仁贵,王玄策不知不觉李正身边已经有了很多的年轻翘楚。
这些人物虽说比不上那些治国大才,能力不高不低,但恰恰总能在某一方面做得非常出众。
年少时潜藏锋芒,韬光养晦。
如今已经成年的李正,渐渐活成了很多人都担心又害怕的样子。
李正对默呕说道:“现在的你也有五十了吧。”
默呕躬身说道:“小人今年已经五十有五了。”
稍稍点头,李正递给默呕一份书信说道:“把这封书信交给大牛,好好养老吧,等到你六十岁了,你来关中养老。”
默呕双手有些颤颤巍巍地接过这份书信。
第七百八十六章 你不再是莫先生
李正给他倒上一碗酒水说道:“兵器生意做了这么久,你辛苦了。”
默呕的手捏着这份信,沉默良久。
许敬宗诧异地看着李正。
安静了好一会儿,默呕拿起酒碗,将碗中的酒水一口喝完。
默呕低下头又说道:“小人愿意为长安令赴汤蹈火!”
李正拍着默呕的肩膀低声说道:“不用了,你已经很年迈了,你的那些孩子们也可以独当一面了,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事情都要有一个结果,我不能保证让你长命百岁,但我可以让你安享晚年。”
默呕抬头看着李正说道:“那小人还可以给长安令做点什么?”
李正吃着烤肉,“你把信交给大牛,大牛会告诉你应该做一些事情,从今以后,你就不再是莫先生了。”
默呕使劲点头,“小人明白了。”
“去长安看看你的妻儿吧。”
李正说道。
默呕起身躬身礼仪,拿着信件转身离开。
许敬宗吃着烤肉说道:“默呕不是莫先生了,而他的孩子们都是莫先生,想来以后朝中要查清楚兵器案会更难。”
李正颔首说道:“这笔买卖也只有李世民可以停下,什么时候他觉得自己挣够了,他就可以停下。”
许敬宗很喜欢这种蘸酱,烤肉配合这种蘸酱真是绝配。
默呕在长安留了一天时间,便又前往关外。
等到默呕离开的第二日,李世民就来到泾阳。
村子里炊烟袅袅,李正对李世民说道:“今年又是丰收的一年,恭祝陛下大唐越来越富裕了。”
李世民收回眼神看向眼前这一片田园风光,“朕让长孙无忌的儿子,长孙冲去了吏部。”
一群孩子嬉笑着从眼前跑过,李世民看向李正神色,“你觉得朕这个决定怎么样。”
叹息一声,李正一脸惆怅着说道:“我怎么敢质疑陛下的决定,再说了已经做了决定,我还有什么好说的。”
李世民颔首说道:“朕知道,五姓的事情你做了很多,五姓其中如今已经倒了两门,将来科举一开,吏部一定是重中之重。”
李正摇着手中的蒲扇说道:“这个道理很多人都知道,科举势在必行,吏部的位置一定要有信得过的人。”
李世民点头。
“可是长孙无忌真的可信吗?”
李正反问道。
李世民颔首说道:“那你可信吗?”
王鼎站在一旁听着君臣两人之间的对话,李正和陛下不仅仅只是君臣,而且还是丈人和女婿。
又是这种感觉,君臣之间的对话夹枪带棒,话语里互相有试探。
李正捧着自己的保温杯,“让长孙冲去吏部,是为了稳住长孙无忌的心思。”
李世民没有否认。
李正又说道:“谁都知道如今科举在即,五姓已经不复当年,而且上官仪和段纶这一次事情办成,陛下一定会重用他们两个。”
李世民点头说道:“只要是人才,朕当然会重用。”
“那不就得了,重用了上官仪和段纶,长孙无忌当然会有想法,但为了稳住长孙无忌,就让他儿子去了户部反而是下策。”
见李世民一脸狐疑地看着自己,李正说道:“开科举是让官位有德者,有能力者当之,而陛下直接让长孙冲进入户部,也不用考核,更不用科举,直接入仕,坊间会说权贵子弟有捷径。”
“这样一来科举的意义何在?”
李世民颔首说道:“长孙冲本就是门下省的文吏。”
“就算是门下省的文吏,也不是可以一下子提拔到吏部的,他在门下省有什么建树吗?”
李正这么一说,李世民想要反驳却不知道该说什么。
“一个没有什么建树,没有什么能力的人就这么提拔到了吏部后晋的人会不会不服?再说了陛下让他查的兵器案有什么眉目了吗?”
“兵器案?”
李世民颔首看着李正,“兵器案是怎么回事,你与朕心知肚明。”
“兵器案如今毫无眉目,让他办的事情也没有办成,更没有什么建树,就让这样的人进入吏部,陛下的吏部是不是太过廉价了。”
“照你这么说,朕这么做是做错了?”
“当然。”
李世民看着李正的神情,“朕是不是现在就应该回宫收回成命,让长孙冲回到门下省。”
王鼎给李正使着眼色,让陛下收回成命,这是打陛下的脸。
夹在李正和李世民之间,王鼎感觉自己真的更难了。
李正说道:“倒也不至于让他回门下省,陛下和我在一条船上,眼下是对峙五姓的关键时候,不如让长孙冲在吏部办事,只要办成了这件事长孙冲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留在吏部,也可以让长孙无忌信服。”
“若是长孙冲办不好这件事,再让他离开吏部,陛下也不会丢了面子,丢的是长孙冲的面子。”
李世民沉吟半晌,“让长孙冲去吏部是让长孙冲去办事,若是事情办好了,可以堵住悠悠众口,若是办不好朕也不会丢了面子?”
李正放下手中的杯子说道:“清查官吏,但凡举荐入士,考评,风评,以及做官过程中的举荐人,户籍,家中亲属,是否有问题,这些都要查,只要查清楚了这件事就可以办好。”
谁也不是傻子,李世民明白李正的意思,“这个差事可不好办。”
李正又说道:“陛下既要稳住长孙无忌的心思,又不能在科举前出什么乱子,只有这么做,你又要面子,又要理子,哪有这么容易。”
李世民低声说道:“你可以知道长孙无忌一直以来和士族门阀走得很近,而且不论各地还是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