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唐已被退学-第4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着这话,李世民莫非还以为我把他的儿女给剁了不成?
虽说李世民不是什么好人,但自己也不至于做这种事情。
不一会儿,李治和小兕子就睡醒了。
徐慧照顾着两人吃着早饭。
李世民看到一桌子的饭食,也毫不客气地坐下。
只是李治和小兕子吃了两口早饭; 就起身向李世民问好; 说完就要离开。
李世民清了清嗓子说道:“你们两人这么急匆匆去做什么?”
小兕子看了一眼天色说道:“父皇,书院就要上课了,今日是李淳风道长讲解几何数术,可不能错过。”
李治也说道:“昨晚才做完相互作用力的课题,现在还要去给低年级的孩子辅导。”
瞧着这两个孩子,李世民说道:“近日就一定要去书院,朕难得来一次。”
小兕子扭捏着说道:“父皇!你来泾阳避暑要住一两个月,女儿随时可以找你聊。”
李治也说道:“孩儿实在是分不开身,父皇见谅。”
看看李治和小兕子,再看看一旁若无其事的李正。
李世民长叹一口气说道:“你们去吧,早些回来。”
小兕子和李治这才急匆匆地离开。
饭桌上只剩下了李正和李世民君臣两人。
李世民吃着肉包子说道:“这两个孩子,现在整日都在做什么?”
李正喝着粥说道:“晋王殿下和晋阳公主一直以来都沉迷学习,研究学问。”
吃完一只肉包子,李世民又拿起一只菜包津津有味地吃着说道:“沉默学习?”
李正说道:“估计是没什么特别的兴趣活动,所以他们才会沉迷学习。”
如今李正的泾阳一直都以科学为基础。
算是在中原独树一帜了。
所有人都不知道科学是一个什么东西。
只是大多数都觉得,泾阳有一种叫做科学的东西,这个科学可以送人上天,而且是在很多人的见证下亲眼看到的。
科学不敬神明; 更是不符合绝大多数的世俗观念。
被中原绝大多数老学究所不齿。
很多不明就里的人都如此认为。
李世民却不这么认为。
就像是当初大牛对松赞干布说的; 科学可以做什么?
科学可以搬山填海。
大牛在吐蕃的那些日子; 松赞干布送了不少关于大牛的消息来长安。
在吐蕃也有不少长安的探子。
有很多消息李世民心里很清楚。
还有大牛手中的那件大杀器与科学有很大的关系。
再加上现如今家家户户都在用的硝石制冰,这都是从李正的科学来的。
看似一些寻常不起眼的事物,往往一些道理就在眼前,科学就像是可以化腐朽于神奇一般。
眼下小兕子和李治对科学如此痴迷倒也不是什么坏事。
至少对李世民来说,自己的孩子多了解一些科学,也就可以多了解一些李正。
甚至可以挖出李正所造出来的那个大杀器是什么。
李世民心里想着很多事情。
此刻面容淡定的李正也在想着事情,李世民这次突兀造访泾阳到底要做什么?
是不是应该收他的钱?
李世民一个人白吃白喝也就算了。
还有李世民的一众护卫兵马,算上宫女太监,还有他的妃子。
总共有上千口人呢。
饭桌上很安静,像是君臣之间一时间无话。
李世民和李正君臣两人一边吃着东西,又相视一笑。
吃完了早饭,李世民便说道:“朕随便走走,就不用你陪着了。”
李正也说道:“我还要去打扫马圈,陛下请便。”
两人说完各自来到院门口,各自朝着相反的方向而去。
徐慧眼看着这一幕,心中想笑。
李世民和李正这君臣两人,怎么看着如此的默契,又如此的针锋相对?
好矛盾的两人。
等到李丽质回来,李丽质要从家中拿一些生活必备的东西送到别院。
徐慧收拾着东西说道:“公主殿下,陛下和长安令之间是不是有什么矛盾?”
李丽质苦涩地笑了笑,“是吗?伱也看出来了?”
徐慧点头说道:“就像是陛下不待见李正,但他非要来泾阳避暑。”
第一千一百二十章 泾阳书院的新变化
说到这事儿,李丽质长叹一口气说道:“李正和父皇之间的关系确实很复杂,用母后的话来说,就是翁婿之间谁也不服谁,这么多年过去了,这种关系一直没有变过。”
徐慧也只能这么随口一问,皇家的家事可不是自己可以多打听的。
尽管自己问了公主殿下也会说。
但出于自己这个侍女的身份; 也不能多问。
不得不说李正家的早饭味道很不错。
宫里的厨子做出来的包子,就没有李正家里的好吃。
打了一个饱嗝,李世民回味着包子的味道。
正走着李世民就看到书院的不远处,张公瑾就站在那里。
张公瑾笑着向李世民行礼。
李世民走到他面前说道:“最近身体怎么样了。”
张公瑾说道:“这泾阳就像是世外桃源,没有那些世俗的烦恼,再有孙神医调理,臣的身体已经好多了。”
李世民点头看向书院,“你早就知道朕来泾阳,肯定第一时间来书院; 就在这里等朕?”
张公瑾躬身说道:“臣也只是路过。”
李世民说道:“看你一点都不像路过的样子。”
张公瑾是一个聪明人,既然他说碰巧,李世民也不打算点破。
反而暗暗感慨确实需要有個人给朕好好说说现在的泾阳。
带着李世民往泾阳书院走去,如今书院里都是赶来上课的孩子们。
张公瑾对李世民说道:“眼下书院的学子有一千八百多人,其中十岁以下的孩子有六百人,十三岁左右的孩子居多有近一千人,十五岁以上的孩子是最少的。”
李世民说道:“村子里的孩子都在这里了吗?”
张公瑾点头说道:“还有部分在泾阳护卫队,按照泾阳的说法叫做入学之前的军训,在孩子们达到十三岁的时候,需要经过泾阳护卫队为期一个月的军训,才能接着在书院读书,这是李正定下的规矩。”
李世民眯眼看着泾阳书院的孩子,“这样军训有什么好处?”
张公瑾低声说道:“还请陛下仔细看看这些孩子。”
顺着张公瑾的目光看去,有一个屋子里坐着的都是十三岁左右的孩子,教课的是褚遂良。
此刻褚遂良正在讲解一些写字的技巧。
李世民看了一会儿说道:“这些孩子看起来没什么不一样的。”
张公瑾又说道:“还请陛下仔细看孩子们的坐姿。”
李世民又看了一会儿,听张公瑾这么一说,意外地发现这些孩子都坐得非常端正。
想起长安城的国子监,哪里的孩子一个个坐没坐相; 站没站相。
眼下的这些孩子一个个坐得端正腰杆笔直。
李世民说道:“他们的坐姿竟然如此好?”
张公瑾说道:“确实是这样,经过为期一个月的军训之后,这些孩子们的精神气变得很好,这都是潜移默化地改变,而且会影响到孩子们的生活起居,身心方面都有很好的影响,或许连孩子们自己都不知道,但其中的改变是可以看到的。”
李世民认同地点头,“看来李正在教孩子这方面还是很有独道的见解的。”
书院读书声朗朗,那是另外一个教室,上官仪正在教授孩子们读文章。
李世民在书院中逛了一圈,走到了书院的藏书阁。
这里是一个整个书院最大的建筑,足足有三层高。
一册又一册的书籍就放在一个个高大的书架上,而且每个书架都放着一个小梯子。
孩子们要爬梯子才能拿到放在高处的书籍。
眼下就有一些孩子在这里看书。
张公瑾又说道:“陛下发现这里非常地整洁而且很安静。”
这么一说李世民犹如恍如惊醒一般,整个藏书阁确实很安静,甚至这里的孩子们都不说话,只是安静地看书。
而且不论是书架上,还是桌案上没有一丝一毫的灰尘。
就连地上没有任何的杂物。
李世民刚要说话; 张公瑾指了指藏书阁墙壁上挂着的牌子。
牌子上写着四个大字; 保持安静。
直到走出藏书阁李世民说道:“这么一个藏书阁,规矩倒还挺多。”
张公瑾说道:“孩子们看书的时候都是全神贯注的,若是有一个人大声讲话会影响别人看书。”
回身看了看藏书阁,李世民又说道:“这个藏书阁里都是一些什么书籍。”
张公瑾说道:“国子监的孩子们能看的书这里都有,长安城的孩子们看不到的书这里也有,陛下放心这里面有什么书籍臣心里都有数。”
这话李世民明白,有一些书确实不能外流。
书院的占地面积很大,比起以前扩大了好几倍。
就是走一圈也要小半个时辰。
在书院的一间屋子,李世民看到了李治。
此刻李治正在给几个孩子讲课。
全神贯注在讲课的李治丝毫没有发觉自己的父皇就站在窗外。
李世民问道:“稚奴现在还能给其他的孩子讲课?”
张公瑾小声说道:“回陛下,如今晋王殿下是十五岁孩子的那个年纪,虽说晋王才十三岁,但确实进步很快,依旧是研究院的预备人选了。”
李世民扫视了一圈说道:“都说李正新开了一个研究院,那个研究院在何处。”
张公瑾指了指不远处的小房子说道:“这个就是研究院。”
看到眼前的研究院,李世民一时间有些傻眼,门口确实立着一个研究院的牌子。
“研究院既然拥有泾阳最高的知识,它怎么如此不起眼。”
面对李世民的疑问,张公瑾说道:“书院里没有多余的房子,而且现在研究院只有这么六个人在主持,眼下暂时先放在这里了。”
走入研究院扑面而来的就是一股水墨的味道,研究院的墙上挂着各种各样的图纸,可眼下一个人都没有。
李世民又看了一遍说道:“这里的人都去哪儿了?”
张公瑾解释道:“研究院的学子都可以自己安排学习时间,眼下他们应该在村子的某处做着实验吧,因为最近研究项目很多,他们平日里很少出现在这里。”
李世民冷笑道:“朕以为李正这是掩人耳目,不想让核心的学问被别人知晓。”
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充满知识的泾阳
李正是不是掩人耳目,张公瑾一时间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
带着李世民走出书院,张公瑾介绍着现在村子里的种种变化。
走出书院之后李世民问道:“不是说青雀是泾阳书院的主事吗?
朕怎么没有看见他。”
张公瑾解释道:“这个时候魏王殿下应该和李正一起打扫马圈。”
“马圈?”
闻言李世民看了看身后的书院,“他扫马圈?”
张公瑾点头说道:“李正美其名曰说是帮魏王殿下减肥。”
李世民苦涩一笑说道:“说来也是,青雀这个小子还真不是可以管住这个书院的料。”
张公瑾低声说道:“陛下,这倒也不见得,人都是可以培养的,将来的魏王殿下是什么样谁也不知道,而且从为人处世上来讲,魏王殿下和李正算是挚友,魏王殿下也算是最早接触科学的人,再加魏王又是陛下的孩子,从这两点来看,魏王殿下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
这话听着有些恭维,张公瑾是一个聪明人,他能够把恭维的话语说得有理有据,让人无法反驳。
按照张公瑾说的,如此看来李泰确实是最合适坐镇泾阳书院的人。
除却那种假惺惺的恭维,张公瑾的话语听起来倒是舒坦很多。
李世民笑着说道:“朕的儿子有几斤几两,朕心里很清楚。”
张公瑾跟着李世民的脚步说道:“不妨多观察一些年月,就可以看出一二。”
脚步依旧没停,李世民又说道:“既然李泰坐镇泾阳书院,那他就不可能去牵制李正,甚至会成为李正的人质,有压力的是太子。”
张公瑾又说道:“若魏王不在书院,陛下能够放心这里吗?”
这话又让李世民有些无言以对,他看了一眼张公瑾说道:“和你们这些聪明人说话,着实让人不爽利。”
张公瑾笑了笑说道:“陛下应该多给魏王殿下一点时间,再者说牵制李正并不是魏王,而是陛下。”
君臣两人接着走着,村子的南面是一片田地。
这里的田地一眼看不到头,整个泾阳三分之二的土地都用来种植粮食。
而这也是当初李正开垦出来的。
谁能够想到当初这些荒地还能种出粮食。
张公瑾从田地里摘下一只番茄递给李世民。
李世民吃了一口番茄说道:“李正总喜欢种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张公瑾说道:“这种作物防治虫害有些棘手,也不是不能种就是很费事。”
说着话,张公瑾又递给李世民一根黄瓜,“臣比较喜欢这个,可以做菜也可以作为零嘴。”
吃了西红柿,李世民又吃起了黄瓜,不得不说这种黄瓜吃起来非常的爽口。
李世民瞧见有个老农正坐在田埂边,在地上写写画画。
走近一看,李世民发现他们竟然在做数术题目。
心中好奇,李世民也没多问,又走了一会儿,看到几个妇人能够熟练又流利地写字。
李世民皱眉看向张公瑾。
张公疑惑道:“陛下,怎么了?”
李世民好奇说道:“泾阳的村民都会写字识字了。”
张公瑾笑着说道:“这里的村民闲来无事没什么好聊的,他们泾阳就会去议论书院里的事情,也经常会互相坐在一起聊聊如何写字识字,不知不觉就会了。”
愣在原地,李世民说道:“中原其他郡县也是这样吗?”
张公瑾说道:“中原郡县,不识字者十之八九。”
李世民长叹一口气,“中原还有这么多人不识字,这泾阳的老农会做数术,妇人会识字读写?”
张公瑾笑了笑说道:“陛下,这事就要从书院的一些事情说起,也不知道是谁从书院传出来的,就说是如果你不识字就不能看书,就容易被骗,往往是在立字据的时候,你要是不识字你连对方写的什么的都不知道。”
听到这里李世民也笑了,“泾阳还真是与众不同。”
张公瑾点头说道:“泾阳确实与众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整个泾阳充满了学识的味道,男女老幼闲来都会读泾阳的杂志,也会一些数术,毕竟这些对他们的生活也是有帮助的,纵然有些老农如今学字已经太晚,但也能写自己的名字。”
“而且泾阳还有一个非常与众不同的地方,或许会被外界指点。”
李世民皱眉说道:“怎么了?”
张公瑾躬身说道:“在泾阳的女孩子也能去书院读书,而且这两年泾阳的姑娘都已经年过十六,还未出嫁,最早出嫁的一个也是二十岁有余,反而这些女孩子更加喜欢读书。”
李世民好奇说道:“女孩子年纪大了就不好嫁了。”
张公瑾摇头说道:“臣以为不然,夫妻生活是丈夫与妻子两相宜,泾阳的女子大多数都在作坊劳作,而且因为长乐公主的关系,如今长乐公主已经成了泾阳很多姑娘的榜样,她们读书识字,而且还聪明,甚至嫁出去还能独自经营一家铺子养活家人。”
“有这样能力的姑娘,在外面是很抢手的,很多人都觉得娶一个姑娘只不过是给家人添香火,或者这个姑娘的身段好,但在泾阳不同,若有人娶了泾阳的姑娘,那得到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