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人在大唐已被退学 >

第457章

人在大唐已被退学-第457章

小说: 人在大唐已被退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觉得自己很聪明,但当你面对李正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自信在李正面前什么都不是。
    武媚现在回想起当初和李正的对话,到现在武媚还是有些心有余悸。
    他会用远超于你的认知推翻你的所有预想。
    站在李正面前犹如一个没穿衣服的人,你的一切心思对他几乎没用。
    武媚在李正面前卖弄过,也体会过。
    到头来是自作聪明,而且那种羞愧心仿佛要把自尊吃了。
    王乔儿说道:“那是一种什么感觉?”
    武媚看向王乔儿低声说道:“我劝你不要对李正动任何心思也不要卖弄聪明,更不要觉得他和别的男人一样,不然你会在李正的面前抬不起头的。”
    夕阳照映入账房,武媚收拾完账本说道:“天色不早了,我就先回去了。”
    说完武媚也没有久留,走出了账房便离开了。
    王乔儿的目光再次看向李正,此刻李正还在熟练地杀鱼。
    壮起自己的胆子,王乔儿走到李正身边说道:“很少有男人会亲自下厨。”
    处理好鱼,李正冲洗着杀好的鱼说道:“我小时候家里穷,为了糊口夫子两人都会做饭。”
    王乔儿又说道:“可你很喜欢做饭?
    而且你做的饭食花样很多,也很好吃。”
    洗完鱼李正又开始洗菜一边说道:“那今晚留下来吃饭。”
    王乔儿也没打算拒绝,话语说到这里也不再多说。
    小步离开厨房,王乔儿想着李正话语,他倒是也不卖弄,把话递过去李正总是有些搪塞的意思。
    更让王乔儿觉得李正就是一个油盐不进的人。
    确实就如武媚所言,自己的自信在李正面前似乎并没有什么用。
    王乔儿对自己的容貌有自信,或许外面的男人看自己移不开眼睛。
    在李正面前,自己似乎没什么区别。
    李丽质坐在二楼的窗台上,目光一直看着院子里,也看着王乔儿的一举一动。
    站在一旁的徐慧也看在眼里,徐慧低声说道:“公主殿下,这个王乔儿对长安令很好奇呢。”
    李丽质颔首说道:“谁都会对李正好奇。”
    李丽质和李正自小就相识。
    徐慧知道李丽质和李正虽说还没有子嗣,但夫妻间的感情根本不会被撼动。
    这也是武媚和王乔儿比拟不了的。
    跟在李丽质身边,徐慧一直都可以感觉李正和李丽质之间的感情很融洽。
    夫妻间相得益彰,李丽质根本不用防着别的女人。
    武媚的姿色也是上乘,王乔儿更是出了名的美人,但她们在李正面前一直都只是客人而已。


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 战报再传
    徐慧说道:“这个王乔儿近日看起来很想接近长安令。”
    李丽质收回眼神不去看王乔儿,低声说道:“大虎家的祖籍都查清楚了吗?”
    徐慧回话道:“都已经清楚了,而且大虎家中父母的灵位以及兄弟的灵位也都已经在路上了。”
    大虎年底就要成亲,知道大虎的家世之后也才知道这孩子挺不容易的。
    李丽质说道:“这件事就交给李正去办吧。”
    徐慧点头说道:“明白了。”
    拿着一份户籍卷宗,徐慧走向厨房。
    王乔儿已经离开了。
    徐慧走入厨房对正忙着做饭的李正说道:“长安令,大虎祖籍的卷宗送来了。”
    李正停下炒菜的动作,把锅里的菜盛出来,拿过卷宗看着上面的内容。
    一边看着,李正说道:“他父母兄长的灵位请回来了吗?”
    徐慧说道:“已经在路上了。”
    李正看完之后长叹一口气,“他母亲早年去世,他的父亲和兄长在战场上战死,他们家也只有他一人了。”
    徐慧说道:“这些年像这样的孩子挺多的,上一辈的人或多或少都死在战场上。”
    其实徐慧心里也想说大虎是多幸运遇到了李正。
    这世上一定还有很多像大虎这样的孩子,他们遇不上李正,可能也没有三餐温饱。
    李正说道:“大虎的婚事我会安排的。”
    徐慧用力点了点头。
    李治和小兕子也早早回来了。
    一大家子围坐在饭桌边吃着饭。
    饭后,李治看向李正说道:“郑国公魏征走之前和我说了一些话。”
    李正扫着自家的院子说道:“他说什么了?”
    李治低声说道:“如今老师还年轻,他说如果将来朝堂能够容下老师,还希望老师能够为天下人站出来,”
    说完李治长叹一口气,“老师,你说魏征为何突然对我说这样的话。”
    李正说道:“最近朝中有传闻说要清查天下田亩的事情,你觉得应该查吗?”
    李治思量着说道:“应该吧。”
    看着李治的神情,这小子一直住在泾阳,还没体会过世间的险恶。
    李正对他说道:“土地兼并一直都是历朝历代头疼的问题,如今大唐的新权贵也就算了,但是那些留下来的旧权贵他们是门阀,关陇集团,江南门阀,洛阳以东的世家,他们都是旧势力,他们一方面在早期扶持你皇爷爷登基,一方面做着他们自己还在做的破事。”
    李治思索着追问道:“如果可以清查田亩,对所有人都是好的。”
    李正说道:“对多数人是好的,但权贵只是少数,你以为那些权贵他们自己心里不清楚他们侵占了多少田地吗?
    他们不允许他们的利益被重新分配,若是处理不好动辄发生民变事情会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李治沉默了下来。
    李正接着说道:“魏征从一开始就有想到,你父皇不会去查这些事情,不可能像清查泾阳田亩一般,清查天下田亩。”
    李治说道:“那要怎么做?”
    打扫完院子,李正把扫把放在一旁说道:“这需要很强硬的政治手腕,也需要很强大的后手与底气。”
    李治皱眉说道:“手腕?
    后手?
    底气?”
    李正喝下一口茶水说道:“你知道清查田亩会涉及很多人的利益,要考虑最坏的结果,而这个结果想来你父皇还没想过该如何接受,眼下也只有按兵不动。”
    李治抬头看着李正说道:“魏征说了,希望老师为天下人站出来,如果有朝一日老师会这么做吗?”
    李正说道:“如果真有这么一天,我可能要造反了。”
    李治追问道:“难道就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吗?”
    这小子还真是打算打破砂锅问到底?
    李正坐在躺椅上说道:“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
    “没有。”
    话题一转,李治转头看向李正,“你就是不想说。”
    李正说道:“我又不是朝中大臣,天下大事与我何干。”
    李治又瞅了一眼李正,转身就回到自己的房间。
    安宁的日子总是不错的。
    李世民离开了泾阳,秋收之后,泾阳村民又开始回到了作坊工作。
    李泰也习惯了每日早上来马圈打扫卫生。
    忙了一上午,把马圈打扫干净之后,李泰说道:“最近我是不是瘦了?”
    李正转头看了一眼李泰不屑说道:“还这么胖。”
    李泰倒是对李正的话不以为然,虽说没有明显地变瘦但是最近睡得吃得好,就连一直以来的便秘似乎都在不知不觉中好了,人也精神了许多。
    大虎倾倒完马粪回来,三人坐在马圈旁休息着。
    正打算休息一会儿,许敬宗朝着马圈飞快跑来。
    瞧着许敬宗一脸慌张的模样,李正说道:“陛下带兵要来攻打泾阳了?”
    听到这话李泰猛然睁开眼,看看许敬宗又看看李正。
    一边喘着气一边擦着汗水,许敬宗不停地摇头。
    李正又说道:“难不成是太子起兵造反了?
    我早料到会有这么一天。”
    李泰站起身说道:“当真有此事?”
    许敬宗摆手气喘吁吁说道:“不……不是?”
    李正思量着,“难不成长孙无忌要造反了?”
    好不容易喘回来一口气,许敬宗拿出一份卷宗说道:“高句丽和倭国开战了。”
    听到这话李泰这才又坐了下来,好奇问道:“打得如何了?”
    许敬宗递上卷宗说道:“都写在上面了,今天刚得到的消息。”
    李正接过卷宗看着上面的消息,倭国国王已经病逝,倭国太子顺利登基,并且倭国出兵三万从倭国渡海在东南沿岸方向攻打高句丽。
    李泰也看着卷宗说道:“现在战事如何?”
    许敬宗摆手说道:“不清楚,过几天应该还会有战报送来。”
    当初朝中下旨让高句丽和倭国休战。
    看来这道旨意没什么用。
    倭国和高句丽该打还是打起来了。
    李正心中暗想王武在高句丽主持着高句丽的事宜。
    称心在倭国又是推波助澜。
    现在倭国太子也已经成了倭国的王。


第一千二百六十八章 又进一步
    两国之间的战事也在按照李世民的预想在进行。
    李泰说道:“朝中应该不会出兵支援。”
    许敬宗说道:“就算是要支援也不好说支援高句丽和倭国。”
    李泰站起身说道:“天色不早了,我还是回书院吃饭吧,今天书院有红烧肉吃也是难得。”
    说着话李泰便离开了。
    等李泰走远之后,许敬宗又拿出一纸书信说道:“这一次在倭国的称心也送来消息了。”
    李正打开书信看着上面的内容,倭国太子登基之后,便拜了称心为国师,明年会派使者来长安,倭国已经开始大规模招收兵力,战事只会接着扩大,而且称心发现了不少朝中的眼神,有关中人伪装成高句丽人,现在已经在倭国了,以后的消息传递会更少。
    看完信上的内容,李正交给许敬宗。
    许敬宗看了一遍便烧毁了信纸。
    “长安了,看来陛下也布置了不少眼线,还有高句丽王身边的那个王武,看起来也不容小觑,甚至还懂一些兵法,现在高句丽的兵马和倭国人打得也是有来有回。”
    许敬宗担忧地说道。
    要说做卧底的经验,称心以前卖兵器的时候也是有经验的。
    再者说李世民也是知道称心的存在的。
    李世民想要的是真正的四海归附。
    许敬宗又说道:“以在下对朝中的了解,过不了多久陛下一定又会下旨让倭国和高句丽休战,根本不会再次出兵。”
    秋收之前刚刚平定了渊盖苏文之乱,眼下大唐确实不会出兵。
    一直住在长安驿馆中苏我立也收到了倭国送来的消息,倭国的老国王过世了。
    苏我立心中悲切,自己的父亲过世了,而自己却不能在他身边。
    心中愤恨苏我立踹着紧锁的门,苏我立怒声说道:“放我出去,我要去倭国!”
    门被紧锁根本出不去,苏我立转身看向窗台,一咬牙纵身一跃从二楼跳下。
    从二楼跳下落地,双脚落地脚踝一阵刺痛,苏我立倒在地上挣扎着。
    一双脚朝着自己面前而来,苏我立抬头看向来人正是李孝恭。
    李孝恭摇头叹息说道:“使者这是何苦呢?”
    苏我立咬牙说道:“让我回去。”
    李孝恭招呼看守的士兵说道:“把人带回去找个人来医治,以后就把窗户也封起来。”
    士兵应声回答:“喏!”
    被士兵架着,苏我立大声说道:“放我回去!”
    苏我立的呐喊声被淹没在喧闹的长安街头。
    此刻远在大唐东海另外一边的倭国。
    称心正在帮着处理倭国的国师。
    一旁做着的正是刚刚登基倭国新王苏我信。
    看着眼前的称心,苏我信说道:“如今东南沿海又出现了大风,东南沿海海水倒灌,多少粮食和人都被淹没。”
    说出这番话苏我信的神情中都是无奈。
    在倭国的这些日子里称心基本已经熟悉了倭国的环境。
    这一次验证了长安令的说法,倭国经常受到台风或者地震的影响,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倭国的民生都不是太好。
    是不是一场地震,或者海啸台风这些天灾让倭国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人口和粮食毁于一旦。
    以至于倭国不断有人口北上迁移,倭国北半岛聚集了不少的人口。
    称心对苏我信说道:“陛下不应该这般气馁。”
    苏我信说道:“我该怎么做好这个王?
    还请国师赐教。”
    称心说道:“因为倭国地处狭小所以我们更应该要打,高句丽有很多肥沃地土地,但凡出现大风海啸都是倭国受寒,反而给北边的高句丽挡住了这么多海啸大风,凭什么?”
    听称心这话,苏我信咬着牙说道:“对,凭什么?”
    称心又说道:“想要让倭国强大起来,就需要更多地土地,就需要打仗,只要拿下高句丽我们就会拥有很多肥沃的土地,让倭国更加的强大。”
    苏我向称心行礼说道:“还请国师教我。”
    看苏我信完全信任的样子,称心轻蔑一笑转而又很快恢复严肃的神情,“倭国不是独木难支,千万莫要忘了还有中原的长安令会帮助我们。”
    苏我信说道:“可是大唐陛下难道就不会帮助高句丽吗?”
    称心说道:“大唐刚刚帮助高句丽平定了渊盖苏文造成的混乱,大唐不会再第二次出兵支援了,只要我们先拿下高句丽的大片土地就行,在我们中原有句话叫做远水救不了近火,当一切都成了定局之后,大唐只会承认倭国的实力。”
    苏我信用力点头,但想了一会儿又说道:“那长安令要如何帮助我们?”
    称心看着苏我信的神情说道:“如今倭国最缺少的是什么?
    人口,粮食和兵器。”
    苏我信坐得很端正。
    称心又说道:“人口只能靠我国自己来解决,但粮食和兵器是可以向长安令买,我们倭国不是有很多的银矿吗?”
    苏我信迟疑着说道:“可是父亲说过这些银矿都是倭国的家底。”
    称心又说道:“家底是什么?
    家底就是在最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的,只有让倭国强大了你父亲才能瞑目,我们可以用银矿向长安令买粮食和兵器,不然北上高句丽此事怕是不能成,而且高句丽势必也会南下反扑。”
    苏我信端坐着双手握拳似乎还在犹豫。
    称心接着说道:“别忘了在长安还有陛下的胞弟,他一直在找着大唐的权贵想要夺取你的王位,这世上没有什么人会真心实意地对你好,只有自己强大起来才能让他们都高看你,才能让他们不敢欺负你。”
    这番话说得掷地有声,苏我信缓缓抬起头看了称心好一会儿,随后行礼说道:“那一切就拜托国师了。”
    称心也躬身说道:“在下一定尽力。”
    说完缓步走出大殿,一步步走到阳光下。
    称心看着近百个倭国的大臣跪在殿外。
    面对下跪的倭国大臣,称心深吸一口气,身后就是坐在昏暗大殿内的倭国新王,此刻的整个倭国的大权就在自己手中。
    面带诡谲的微笑,称心知道距离大计可成又近了一步。
    称心挥袖说道:“诸位请起。”
    近百个大臣这才缓缓站起身,他们也不敢直视称心,因为称心是现在倭国最有权力的人。


第一千二百六十九章 矿产主意
    倭国人口不多,而且还以为大多数都是山林导致田地也很少。
    倭国新王登基大典之后,称心成为国师接下了整个倭国的权柄。
    如今倭国用着的还是竹简,甚至有些事情会写在一些布匹上。
    称心直接住在了倭国王宫的宫殿之中,这些日子以来除了处理倭国的各项事宜,不停翻阅着倭国从记载以来的各地矿产记录。
    在倭国人面前,称心尽心尽力办好倭国的各种问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