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人在大唐已被退学 >

第47章

人在大唐已被退学-第47章

小说: 人在大唐已被退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程咬金茫然四顾,“有这回事吗?他们不跳的吗?”
    “那是胡人跳的。”
    秦琼实在不愿意和程咬金站在一起了。
    没见过这么杀才的杀才。
    李世民问道:“礼部准备得怎么样了?”
    房玄龄说道:“现如今礼部由河间郡王的长子李崇义代为主持。”
    看来李孝恭心里的芥蒂还在,到现在还是不想入朝。
    李世民心里当然希望,李孝恭可以摒弃前嫌。
    当年一起征战的人到如今还剩下的几个,走的走散的散。
    都说孤家寡人,李世民心里不免感到有一些悲凉。
    像是一朝一夕间再也没有当年的兄弟义气。
    有的只有君臣之别。
    虽说自己也想过会有这样的局面,现在想来还是有些扼腕。
    虽说不后悔,若是弟兄们还是可以像往常一样就好了。
    “你们都退下吧。”李世民疲惫地说道。
    等人都离开了之后,小太监在李世民的耳边说道:“陛下,汉中王李元昌回长安了。”
    李世民的目光闪过一丝警惕,问道:“他什么时候来的。”
    “应该有一段时间了,只是一直没报上来,这段时间经常在太子和长孙家之间走动。”
    李世民眼神阴翳,兄弟里李孝恭是个好汉子,李元昌除了偷奸耍滑没什么本事。
    倒是背地里做些见不得人的事情,他最擅长。
    李世民开口说道:“盯住他。看看他在做什么。”
    “喏。”
    李正在试着这个刚做好的轮椅。
    用起来还不错,不得不说这些个木匠的手艺非常好。
    “县侯可还满意?”工头说道。
    “很满意,就照这么做,做二十三个。”李正说道。
    工头指挥着他自己的手下开始干活。
    李义府找来说道:“县侯,阎立本来了。”
    “这么快就找上门了?”
    李义府提醒道:“八成是来抢人的,要不要拿家伙赶走他。”
    李正说道:“咱们是斯文人,让他进来吧。”
    阎立本来到李正的面前说道:“泾阳县侯,你什么时候可以把人还给我。”
    李正瞧着阎立本说道:“现在那些人已经为我效力了。”
    阎立本又说道:“县侯有所不知,如今皇宫之内有不少殿宇要修。”
    “着急吗?”
    “倒不是这么着急……”
    木匠班的工头见到阎立本连忙赶来,“见过阎大匠。”
    “你们这是什么意思,宫里还等着你们修缮宫殿呢。”
    木匠班的工头解释道:“我们几个也是要吃饭的,工部给的工钱实在太低了。”
    “你们!”
    阎立本心中着急,可也没什么办法,朝中就给工部这么点钱。
    “修缮宫殿岂是那些银钱可以衡量了,那可是给当朝……”
    话说到一半,阎立本的目光立刻被挂在大棚外的图纸给吸引住了。
    走到图纸近前,阎立本痴痴地说道:“这个图纸……”
    李正问道:“阎大匠刚刚说什么来着。”
    阎立本看着图纸思索,“先不说那些,老夫问你这图纸是谁所画。”
    回头看向李正,阎立本对李正说着:“这图纸,难道县侯画的。”
    李正清了清嗓子说道:“正是在下!怎么样,没见过吧。”
    阎立本叹息说道:“可惜了!老夫还是第一次见到画得这么差的。”
    李正:“我说你这人会不会讲话。”
    打量着这份图纸,阎立本呢喃说道:“对了!就该这么画才对,这个画法倒是不错,就是画工真不咋滴,没什么天赋。”
    阎立本看着图纸神情痴迷,有种像是看到一个脱光衣服的黄花闺女……那种感觉。
    李正小声问着工头张齐,“你说这个阎立本是不是有毛病啊。”


第一百一十五章 阎立本的顿悟
    张齐解释道:“回县侯,阎大匠对画物也颇有造诣。”
    “是吗?”
    阎立本指着图纸上一些横线与数字问道:“画这些有什么用。”
    “这个是比例和标注。”李正说道。
    “原来是这样。”
    阎立本一边看着又是点头又是一番斟酌。
    “阎大匠,宫里修缮宫殿不着急吗?”李正问道。
    阎立本摆手说道:“让老夫再多看一会儿。”
    看完之后,阎立本对李正说道:“没想到县侯与在下是同道中人。”
    同道中人……李正诧异说道:“阎大匠,你可不要乱说,我什么时候和你是同道中人了。”
    李正和他保持距离,心想我可不会像你一样看图纸像是在看那啥……
    阎立本说道:“若不是同道中人,怎么能把图纸画得这番详实?”
    “其实这就是一个简单的三视图。”
    “简单!”阎立本眼中带着愤怒,“你管这图说简单?”
    李正说道:“是挺简单的呀。”
    “若说你的图纸简单,老夫这半生所学算什么?”
    这人怎么动不动就急眼了呢?
    李正又说道:“我这个真的画简单的,要是再难点还要有角度,虚实线,还有比例,还要零件的剖析图。”
    “且慢!”阎立本打断李正的话,问道:“你说的这些都是什么?老夫怎么闻所未闻。”
    阎立本指着图纸上标线问道:“这画的是什么意思?”
    “这个轮子直径。”
    “直径……”阎立本想了一会儿,“就是轮子的宽度对不对?”
    “差不多是这个意思吧。”
    阎立本又问道:“这断断续续的线是什么意思?”
    “这个是虚线,也是基准线。”
    “基准线有什么用?”
    “基准线是画图纸的必备呀,你要确定图纸的尺寸就要先用基准线。”
    “是这样吗?”
    阎立本半知半解。
    又细细看完了这幅图纸,阎立本感叹,“敢问县候,还有多少人知道这样的画法?”
    “说来,悲哀可能全天下就只有我一个了。”
    阎立本眼神火热地说道:“这图纸对中原的匠作意义重大。”
    这种画法前所未见,但对如今的大唐匠作来说,缺少一种统一的画图方式。
    往往画工的画法决定了建筑会不会走样。
    就算画的再细致工匠也一定造的好,光是看一幅画很难把握分寸和样式。
    有些画工为了彰显自己的画技把图画得很好。
    熟不知工匠根本不会在意你画的怎么样。
    工匠只会在意是东西要怎么造。
    而这图纸只有线条勾勒。
    但却处处对这工匠的胃口所画。
    阎立本越看越激动说道:“县侯,你对世间工匠功德无量啊。”
    “哪里哪里,其实这个也不是我画出来的,其实是有人教我。”
    阎立本追问道:“是何人?”
    “这个就说来话长了。”
    阎立本好奇说道:“那要从何说起呢?”
    李正叹息说道:“从前有个道士路过我家门口,他看我与他有缘,就要把这种画法教给我,若是我不学他就一头撞死在我家门口。”
    “那位道士可还在。”
    李正惋惜地说道:“如今怕是已经位列仙班了。”
    “可惜了。”
    阎立本感叹。
    正在煮草药的孙思邈:“……”
    “这些木匠手艺也都是一等一的,以后还望县侯好好对他们。”
    “你不计较了?我可是抢了你的人。”
    阎立本苦涩一笑,“是在下技不如人,县侯的匠作造诣让在下学到很多,这图纸可比这些人的意义大太多了。”
    李正尴尬地笑着,“哪里哪里?”
    阎立本临走前还多看了眼图纸,有些不舍。
    出身工匠世家的阎立本第一次知道人外有人。
    从来都是自以为阎家是大唐首屈一指的工匠世家。
    如今见到这份图纸才知道自己的自傲有多可笑。
    基准线,标注,尺寸……
    这些才是图纸的真谛呀。
    工匠除了手艺好,图纸也是至关重要的。
    有了图纸工匠才能动手。
    阎立本深刻明白这个道理。
    图纸才是匠作的魂。
    没了图纸再好的手艺有何用。
    仿若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阎立本感到自己的匠作水平还可以再抬高。
    有了这样的画法,以后的大唐匠作会更上一个台阶。
    阎立本朝着李正行礼说道:“若是以后在下再来泾阳,还望县侯不吝赐教。”
    “不敢当,不敢当。”
    “是在下孟浪了,这些木匠在县侯手下才能有更好机会展示手艺,还请县侯见谅。”
    “客气了,客气了。”
    “告辞。”
    “不送。”
    阎立本一路离开泾阳,心中很激动,现在就想回到工部,将所有的图纸都重新画一遍。
    李正不像长安传闻的那般张狂,是一个非常有礼貌的好孩子。
    而且看起来很谦虚,一点都不为自己的本事自傲。
    难怪陛下几次想要请他入朝为官。
    如此人物若是不能入朝为官实在是太可惜了。
    等阎立本离开,孙思邈问着李正,“真有这么一个道士吗?”
    李正点头说道:“对,那是另外一个道士了。”
    孙思邈听了点头,“是啊,那么贫道问你到底还有几个道士想要一头撞死在你家门口。”
    李正也感叹道:“这个真说不准。”
    “说瞎话都不脸红,还能举一反三,一用再用,贫道开眼界了。”
    “孙神医客气了。”
    回到大棚,李正叫上大牛把一个断了腿的士兵抬到轮椅上。
    他的双腿膝盖以下都已经截肢,现在还缠着纱布。
    耐心教他使用轮椅。
    试了几次。
    看他用轮椅绕着大棚转了一圈。
    李正对他说道:“我不是跟你说了吗?你不用半辈子躺在床上。”
    这个士兵使劲点头,而后哽咽着哭泣起来。
    李正对他说道:“如果你愿意,你可以留在泾阳,我这里需要你帮我训练村民建一个守卫队。”
    他使劲点头说道:“谢谢,谢谢神医。”
    大棚里的士兵也纷纷点头说着。
    “我们也愿意留在泾阳。”
    叫来李义府,让他给这些士兵登册造案,从此他们都是泾阳县人。
    看了一眼自己的系统面板,人口增加了三百六十四个。
    收起情绪李正对他们说道:“你们也可以让你自己家人来到泾阳。”
    听着大棚里的道谢声,大牛站在李正的身边心里有一种自豪感。


第一百一十六章 大唐想开战吗?
    大牛心想这就是自己的老师吧,即便是面对这些伤兵也能慷慨收容他们。
    不论外面的人怎么议论老师,在自己的心里老师对村民很好。
    对伤兵也很好,若是放在以前说不定村里人还在为明天的吃食犯愁。
    甚至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山里打猎。
    每每听父亲和母亲说家里没吃的,要去山里打猎自己都睡不好觉。
    现在这些都不用担心了。
    老师带着村里人过上了好日子。
    村里的百姓走入住宅区,这里是李正让大家建设的新房子。
    这些房子都是村民们自己建设起来的,不过当住进这里还是有些不适应。
    这房子很坚实,都是用石砖和水泥砌成。
    屋顶也很结实不怕漏雨。
    村里的几个婶婶把猪群也赶了过来。
    这里还有一个新修的大猪圈。
    “我们真的可以住在这里吗?”
    “这房子建出来就是给我们住的。”
    “这房子里好凉快。”
    ……
    对村民们来说长年都是住着木房子。
    第一次住这样的房子有些恍惚。
    好像这样的漂亮有整洁的房子不应该给他们住的一般。
    就算是自己搭起来的,真的要住在里面有些梦幻。
    李大熊看向远处山上,那里原本也是一座荒山。
    当初李正还信誓旦旦地说能够在荒山里种出来粮食。
    现在原本的荒山山腰间也种出了郁郁葱葱的作物。
    长叹一口气,李大熊接着怀疑人生。
    村外,已经有不少伤兵而已下地走路了。
    孙思邈诧异地给这些伤兵一个接着一个地把脉。
    实在是想不到这些伤兵竟然可以恢复的这么快。
    照理说他们躺半个月都是正常的。
    怎么这才四五天就能下地走路。
    孙思邈猛然转头看向坐在树下看书的李正。
    这小子是怎么做到的?
    李正看着眼前这本《造纸工艺学》。
    看了许久做了一些笔记。
    李泰给李正拿了一个煎饼果子来。
    接过热乎的煎饼果子,李正说道:“你竟然还会做煎饼果子了?”
    “又不难做,你做了几次我看了就学会了。”
    正吃着一个煎饼果子,看到远处有一队兵马朝着长安而去。
    再仔细一看还能看到这队兵马之中还有一些穿着奇装异服的人呢。
    面无表情的李恪走来说道:“那是吐蕃人。”
    李泰凑近看,“他们来得这么快,这回长安要热闹了。”
    李恪说道:“事关吐谷浑的领地,吐蕃一定不希望大唐插手,能不快吗?”
    李正凶狠地咬下一口煎饼果子,“来者不善呐。”
    一队人马进入长安,远处又来了一队。
    马队路过泾阳卷起一片尘土。
    李泰说道:“刚刚那些好像是吐谷浑人。”
    使节进入长安引起了不小轰动。
    这次来的是吐蕃和吐谷浑的人。
    到了傍晚时分又有一队人马来到的长安。
    这队人马相对其他人就落魄了一些。
    要不是有兵马护送还以为这几个是叫花子。
    几番打听之下才知道这些人是倭国的使者。
    一连来了三路使者。
    坊间都在议论着,对倭国的使者倒不是很在意。
    在意的是吐蕃和吐谷浑的使者。
    这两国可都在打仗呢。
    吐谷浑刚刚和大唐打完,现在在后方又和吐蕃打了起来。
    吐谷浑的使者立刻向大唐投降,希望大唐支援。
    再打下去吐谷浑真的要亡国了。
    李世民收到了禀报。
    倭国,吐谷浑和吐蕃的使者都到了。
    天竺和南诏的使者还没到。
    李世民看着一份份的国书,目光落在吐蕃的国书上。
    国子监的夫子翻译出了上面的吐蕃文字。
    吐蕃国君松赞干布想和大唐一起吞并吐谷浑的领地。
    吐谷浑关系到河西走廊这个战略要地。
    那也是中原与关外的必争之地。
    李世民自然不想让,吐谷浑的领地必须全部归大唐所有。
    这个松赞干布还真有野心,真让李正说对了。
    第二日一早。
    吐蕃使者禄东赞知道李正的名声,这一次松赞干布还特地交代一定要来拜会如今长安最有名的高人,李正。
    李正还在忙着专研造纸术,纸浆的配比又一次失败了。
    捞出来晾干的纸浆根本不能凝固,稀稀拉拉的在地上一大堆。
    记下第八次实验记录,再换个比例再试试。
    村口站着一群人像是出了什么事情。
    李泰跑来说道:“李正,不好了,吐蕃人找上门了。”
    村口几个老兵拔刀对峙着这几个吐蕃人。
    为首的禄东赞骑着马俯视着这些村民用关中话说道:“特来拜会泾阳县侯放我进去。”
    几个伤兵寸步不让对峙着这些吐蕃人。
    村民们的眼神也非常警惕。
    李义府着急而来问道:“县侯,我们要怎么办?”
    李正远远看着说道:“这家伙倒是挺威风啊。”
    李泰冷笑说道:“现在的吐蕃能不威风吗?”
    李恪抱着横刀说道:“要不是凉州一仗,我们大唐打的吐谷浑大伤元气,现在哪有他们的威风。”
    “这些人打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