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人在大唐已被退学 >

第485章

人在大唐已被退学-第485章

小说: 人在大唐已被退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陛下说着话,王鼎就觉得陛下和李正的较劲依旧还在。
    王鼎说道:“陛下,老奴倒是觉得如果价钱合适的话,倒不如让李正的工程队去建设,朝中派人督工。”
    李世民斟酌着说道;“把工事交给李正,确实省心又省力,朕可以省去很多的麻烦。”
    王鼎稍稍点头,“不过那还要看长安令给的价钱。”
    李世民说道;“让房玄龄去一趟吧。”
    王鼎躬身点头说道:“喏。”
    在凌烟阁看了圈,在凌烟阁的角落上还有李正的画像没有挂上去。
    李世民摇头叹了叹气,这才走下凌烟阁。
    房玄龄收到陛下的旨意,一时间有些疑惑。
    杜如晦说道:“李正的工程队胃口有些大呀。”
    房玄龄低声说道:“这才是李正的野心,绝对不会这一次,肯定还会有下一次的。”
    杜如晦小声说道:“和李正谈生意可没有这么容易。”
    “那也要去一趟。”
    “老夫也和你一起走一趟。”
    处理完朝中的事情,房玄龄和杜如晦便一起走向泾阳。
    现在泾阳越来越热闹了。
    尤其是泾阳的坊市,可以堪比长安的东市了。
    而且泾阳的坊市可以买到更多别样的东西。
    李义府早就在这里等着了。
    见到房玄龄和杜如晦,李义府说道:“两位是来谈山海关工事的吧。”
    房玄龄说道:“那就请带路吗?”
    李义府带着两人一起来到泾阳的河边。
    李正就在这里喝着茶水,钓着鱼。
    房玄龄见到李正走上前说道:“长安令,老夫还从没见过你去长安上任过。”
    李正说道;“在下也从来没有领过俸禄。
    看了一眼房玄龄和杜如晦,李正说道:“两位请坐吧。”
    房玄龄和杜如晦一起坐下。
    李正给两人倒上茶水说道:“朝中现在应该挺富裕的吧。”
    房玄龄开口说道;“现在正是修养生息,积蓄国力的是时候,来年又是春种,陛下不想在这个时候征召民力。”
    李正说道;“陛下不想要征召民力,朝中有富裕有钱,我手中有人手,咱们真是一拍即合,直接谈合作吧。”
    房玄龄笑了笑,“修缮山海挂,长安令觉得多少银钱合适?”
    李正喝下一口茶水说道:“你们先说吧。”
    房玄龄说道:“如果朝中出人力物力的话,大致需要五万贯。”
    李正拿出一张山海关的图纸说道:“两位不妨看看图纸。”
    房玄龄接过这卷图纸,看着图纸上的山海关。
    又给杜如晦看了看。
    两人看完相识看了一眼。
    李正说道:“拔高了山海关的高度,并且扩建连接东海,修建之后可以很好的抵御东北方向的敌人。”
    房玄龄低声问道:“海水会腐蚀建筑,即便是建的再好也不会长久。”
    李正说道:“我知道有一种材料,那种材料可以长久的防止海水的腐蚀,未来数十年内再无修缮的烦恼。”
    杜如晦说道:“朝中的意思是要有人去督工。”
    李正点头说道:“当然可以,我们修缮山海关,直到你们朝中的监工满意为止才可以验收,至于银钱的事情,朝中可以先付一半的订金,完工验收之后,再给另外一半。”
    李义府拿出一本账册说道:“至于账目我们已经算过了,一共需要八万贯,这里面包括了所有的人力物力。”
    杜如晦把图纸放下说道:“八万贯可不是小数目。”
    八万贯确实不是小数目,但对李世民来说不痛不痒。
    这两年李世民攒了不少钱。
    李正说道:“我们的建筑质量绝对值这个八万贯。”
    房玄龄又说道:“八万贯是可以,但完成期限是多久。”
    李义府说道:“这个我们有算过,因为需要调拨人手,等人手到了山海关之后才算开工,工期一共四个月,四个月完工朝中验收,如果质量和工期都没符合,朝中可以扣除一部分钱。”
    看了看房玄龄和杜如晦的神色,李义府又说道:“先预付四万贯,余下四万贯如果工事有什么没有符合地方,朝中可以再剩下的四万贯中扣除,届时算上所有的工钱,一起结算。”
    房玄龄喝下一口茶水说道;“还是泾阳的茶水好喝。”
    杜如晦说道:“你门想得面面俱到,我们要是不答应,反倒是我们两个长辈做得不好了。”
    李正说道;“哪里哪里。”
    房玄龄开口说道:“八万贯确实有点太多了,但这八万贯朝中需要收取税收,长安令以为如何?”
    李正开口说道:“朝中的意思是八万贯可以拿出来,但是这八万贯朝中是需要收取税收的?”
    房玄龄点头:“另外监工之人朝中指派,并且监工期间所有的俸禄都是你们来出。”
    李正举杯说道:“那就这么说定了,到时候详细的事宜,李义府会和你们商议。”
    杜如晦站起身说道:“那我们就先告辞了。”
    房玄龄要和说道:“就不要送了。”
    走在回长安的路上,房玄龄说道:“八万贯,李正可以从中挣多少。”
    杜如晦回头看了一眼泾阳,“至少他不会让自己亏钱。”


第一千三百四十七章 梦寐以求的力量
    房玄龄点头道:“是呀,不论怎么样,李正都不会让自己亏钱。”
    两人一起回到长安,向李世民禀报了事情的前因后果。
    李世民迟疑着说道:“八万贯,这可真是不便宜。”
    杜如晦说道:“李正说了先付四万,工程结束之后按时交工,并且朝中可以派人监工,如果工期延误,或者有什么差错是可以从之后的四万贯中扣除。”
    李世民低声说道:“如果朝中自己来需要多少多钱两。”
    杜如晦躬身说道:“需要三万贯左右,不过这不算人力物力,而且工期可能会更久。”
    房玄龄也说道:“如果是泾阳工程队来做这件事,还有一定的保证,李正说他有一种防止海水腐蚀建筑的办法。”
    李世民看着甘露殿外,低声说道:“你们两人觉得合适吗?”
    对现在的李世民来说朝中并不缺这几万贯。
    经过这几年的积累,朝中府库充盈。
    房玄龄说道:“不用朝中出人力物力,臣以为是合适。”
    杜如晦也说道:“既然李正说了朝中可以派出人手进行监工,大可一试。”
    想了好一会儿之后,李世民这才点头说道:“那么就暂且这么一试,你们拟定照常,派出工部的官吏去督工。”
    “喏!”
    房玄龄和杜如晦齐声说道。
    泾阳,李正也收到了朝中的回复。
    李治很讶异,“老师,朝中这次怎么答应的这么果断。”
    李正说道:“朝中不用出人力,也不用出物力,可能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就答应了。”
    李治低声说道:“有了这个开头想来以后朝中会有更多的生意交给老师吧。”
    瞅着李治的神态,李正说道:“当然了,”
    李治看着手中的书说道:“这一次只是八万贯,如果这一次生意朝中满意的话以后还会有其他这样的工事交给老师,不论怎么样,工程队可以产生更多的利润。”
    这番话李正不打算反驳。
    李治只是说出了一部分。
    拥有一个这样的工程还有更大的好处。
    李治看到了表面,他没有看到工程队的和核心竞争力。
    在这个基础建造落后的年代。
    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工程队,在如今是一个无敌的存在。
    只要有合适的工程。
    包括朝中的各种工事,防御工事,运输修路工事,以及皇宫城墙。
    谁掌握了基建,谁就掌握了财富。
    夜色渐渐深了。
    跟着上官仪忙活一天的李治早早就去休息了。
    李丽质走到李正身边看着夜空中的月亮说道:“工事的事情谈得如何了?”
    李正躺在躺椅上说道:“很顺利,李义府筹备好就可以开工。”
    李丽质温柔地笑了笑,“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吧?”
    李正稍稍点头。
    两夫妻默契的笑了笑。
    有了足够实力的工程队,就有了和朝中叫板的实力。
    这才是两夫妻真正的目的。
    李丽质说道:“和皇权叫板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但对你来说是必做不可的。”
    他们远远想不到工程队的力量有多大。
    始皇帝修建驰道。
    杨广修建运河。
    这都是为了基建。
    千百年来,历朝历代的绝大多数想要做大事的人都离不开基建的建设。
    基设能够决定的事情太多。
    他是很多发展的基础。
    没有绝对完好的基建,很多事情都会寸步难行。
    这才是工程队建设出来的真正意义。
    李丽质说道:“天色不早了,早点休息吧。”
    李正点头喝下一口茶水。
    深夜,李丽质坐在自己的房间。
    已经给小兕子准备了她自己的房间。
    徐慧给李丽质梳理着头发说道:“公主殿下,晋阳公主很喜欢她自己的房间,挺自在的。”
    李丽质稍稍点头说道:“李正睡了吗?”
    徐慧低声说道:“长安令已经在书房睡下了。”
    不知道怎么了,李丽质心里感到一阵落寞。
    或许是夫妻两人都习惯了。
    但这种习惯让李丽质莫名感到失落,总觉得缺失了什么。
    不过细细想想,或许李正就是这样的人。
    他从来不会强求着做什么?
    看到李丽质的神情,徐慧明白李丽质的心情,低声说道:“长安令他可能习惯了现在的日子吧,有些事情需要一些转机,可能也需要一点勇气。”
    李丽质笑了笑说道:“天色不早了,你也早点休息吧。”
    徐慧放下梳子说道:“公主殿下也早点休息。”
    走出李丽质的卧房。
    当初长安令和长乐公主成婚之时双方也都好小。
    如今长乐公主也已经二十岁了。
    李正也二十三多岁了。
    两人从小到大一路可以走到现在不容易。
    长乐公主和长安令之间的成长,徐慧一直看着。
    以前还小,现如今大家都经历了这么多也都长大了。
    能够有这样的感情,徐慧打心里羡慕长安令和长乐公主。
    第二天早晨。
    李正睁开眼就看到李丽质正在收拾书房。
    今日的李丽质像是特地打扮过。
    李正从床榻上坐起身说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李丽质站在床边给李正放好衣服说道:“也不是什么日子,就是觉得想好好的打扮一下。”
    不得不说李丽质打扮过后,笑起来更加好看了。
    李正换换上李丽质准备的衣服低声说道:“马上就是新年了吧。”
    李丽质点头,“再过三年就是新年了。”
    走出自己的书房徐慧已经准备好了早饭。
    简单对付了两口,李正便来到印刷工坊。
    张公瑾也早早在这里了。
    看到李正来了,张公瑾说道:“真是少见了,很少见你主动来这里。”
    李正说道:“我也想不起来,我上一次来这里是什么时候。”
    张公瑾感慨着说道:“你这个甩手掌柜,把工坊丢在这里就是这么长时间不管不问。”
    李正拿出一张图纸说道:“其实这一次来又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想要和你说。”
    张公瑾说道:“但说无妨。”
    李正把图纸铺开。
    张公谨看着图纸入眼的是一个巨大的机器。
    看了好一会儿,张公瑾好奇我问道:“这个是什么?”
    李正咧嘴笑着说道;“这是我一直梦寐以求的力量,工业力量。”


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 书院大计
    张公瑾看了好一会儿说道:“你这个图上的房子有多高?”
    李正说道:“也不是很高大概三丈不到吧。”
    张公瑾神情凝重地说道:“这么高的建筑,印刷坊怕是要拆了重建。”
    看着来来往往的村民,李正说道:“现在的印刷坊产能已经到了瓶颈,不论再增加多大的人手,生产力也不会提高,一味堆人数不仅提高不了多少生产力,反而会有更多的成本,想要提高更好的产能就只能借助工业化。”
    张公瑾的目光看着李正,“这就是小工坊的极限吧。”
    李正讶异地看了一眼张公瑾,“没想到您老人家还看得明白。”
    张公瑾说道:“以前老夫是不懂,但是在泾阳这么多年月,看多了也没明白来了,我觉得泾阳是一个智慧至上的地方。”
    李正摇头说道:“此言差矣,我们泾阳一直都是村民至上,没有这些村民就没有现在,知识是一种改变现在的工具,抛去了群众,知识又有何用。”
    话语顿了顿,李正感慨着说道:“只有和群众站在一起,知识力量才能被无限放大。”
    张公瑾抚恤说道:“你说的是民智吗?”
    李正对张公瑾说道:“过两日就开始扩建印刷坊,我会让李义府来安排的。”
    张公瑾点了点头。
    见李正转身已经离开了。
    看着他的背影,张公瑾心中越发觉得不安。
    感觉李正所秉持的那些观念都很陌生。
    这种陌生的感觉让张公瑾看不透李正。
    先不说李正坚持的东西对不对,这些东西改变的失去太多了。
    就连村子里教出来的孩子都和外面的孩子不一样。
    以前不觉得,现在越发觉得这种差别很明显。
    一个李正,可以教出多少个李正。
    一个大牛可以教出多少个大牛。
    张公瑾站在原地长叹一口气。
    今日又是书院一个重要的日子。
    又有一批孩子从书院读完了他们自己的学业。
    李正来到书院,看着眼前这些已经完成学业孩子,褚遂良正在给他们讲着一些道理。
    李泰走到李正的身边小声说道:“这些孩子中有些会留在村子里,多数孩子还是想要出去闯荡一下。”
    李正说道:“还是村子太小了。”
    李泰说道;“倒也不是,主要是大牛给他们一个榜样,大牛最远去过吐蕃的雪山,这些就算是不去吐蕃的雪山,也想去中原其他地方看看,去实践他们学到的知识。”
    这些孩子有的十九二十岁,有的只有十五六岁。
    李泰说道:“这是第五批要离开村子的孩子了,上一次离开的孩子,有的在外面成家了,有的在外面走了几年带着孩子回来的。”
    看着李泰的神情,李正说道:“魏王殿下似乎有些羡慕他们。”
    李泰带着李正的肩膀说道:“我一个魏王有什么好羡慕他们的,他们的身份有我尊贵吗?”
    李正无奈地笑了笑,“那倒是,他们的都是寻常人家的孩子。”
    一阵冷风吹过,李泰说道:“我准备了火锅,一起喝几杯吧。”
    李正跟着李泰走入书院的一处房间,房间不大,李泰就一直住在这里。
    火锅中的汤水已经开了。
    两人坐下把一些肉和菜放入火锅中。
    李泰把酒水倒入酒杯中,“村子里的孩子们长的可真快,不知不觉他们已经长这么快,不知不觉当初的那些孩子,现在已经都要离开书院了。”
    喝下一口酒水,李泰说道:“我打算开展一个考试。”
    李正吃下一口青菜,“什么考试?”
    李泰想了一会儿说道:“现在书院的孩子出去的多,低年级的学子反而更少了,越来越多的孩子都在高年级。”
    按照书院的学习进度,一般孩子学个三年基本算是可以毕业了。
    三年学完之后可以选择留在书院里。
    又可以选择在村子里干活,也可以出去之后做一些他们自己的想做的事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