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唐已被退学-第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正说道:“给他弄点吃的,至少让人家吃饱。”
上官仪又说道:“我要吃肉。”
“你是出家人。”
“我还俗了!”
李义府瞪了上官仪一眼,端来了吃的。
狼吞虎咽地吃着鸡腿,上官仪几乎一边哭着一边吃完。
吃完之后还喝下一口酒水,舒坦地长出一口气。
李正检查了食盒说道:“吃得够干净的啊。”
上官仪打着饱嗝,“好久没有吃得这么痛快了。”
“好吃吗?”
“好吃。”
上官仪又打了一个饱嗝说道:“县侯能够出策论平定阴山,还能帮助朝中兵不血刃拿回河西走廊,有一点在下实在是想不明白。”
李正给他倒了一碗热水,“有不明白的就讲。”
看了一眼只有十来岁的李正,上官仪说道:“县侯为什么不入朝为官呢?”
“为什么要入朝为官?”
上官仪站起身朗声说道:“但凡有志者,进士及第,修国史,娶五姓女。人生在世才不算虚度。”
李正感叹道:“所以你这辈子没什么大出息。”
上官仪:“什么?”
李正摆手说道:“没什么。”
历史上的上官仪最高官拜宰相活得比较久,发迹的时间和许敬宗与李义府差不多。
这个家伙一辈子其实过得也不咋地,尤其是他的孙女上官婉儿更是没个消停。
李正对上官仪说道:“我手中正好缺个人教孩子们诗书礼仪不如你来教如何?”
上官仪连忙行礼,“在下当不起。”
看他的模样好笑,李正说道:“刚刚你还一副桀骜不驯的模样,现在怎么又对我这般恭敬了。”
又整了整自己的衣衫,擦干净嘴,上官仪又是行了一礼说道:“在下佩服县侯的诗才,当今天下谁人不识泾阳县侯,之前也是因为那李义府不讲道理在先。”
上官仪又说道:“不过李义府既然帮县侯做事就要管好泾阳,他职责所在我也不怪他。”
话不对题,想让教孩子又扯上李义府,这家伙看起来还有些滑头。
李正说道:“一月五十贯钱,你要教学我村子里的孩子读书认字,教学他们礼仪和经义。”
上官仪连忙说道:“县侯!在下真的不是为了钱,就算你不给银钱,在下也会为县侯办事的,有陛下的旨意在。”
清了清嗓子,李正说道:“一月四十贯。”
上官仪一脸着急,“钱不重要。”
李正再次说道:“三十贯。”
怎么还越来越少了,上官仪有些傻眼。
“二十贯!”
“我教!”上官仪立刻说道。
“我这人不喜欢别人做事拖泥带水,好好做有你的好处,你要是不好好做我可以再把你送回寺庙。”
上官仪看了一眼李正神情,这人一点都不像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
上官仪犹豫着说道:“那之前说的五十贯钱……”
“你不是不在乎钱吗?”
“在下出身贫寒,家里还有一个妹妹,父母年事已高。”
“行了行了,先给你一个月二十贯,只要你好好干,我会给你加钱的。”
听到这话上官仪这才急忙行礼,“多谢县侯。”
看着远处正在开垦荒地的村民,李正对他说道:“现在有褚遂良在教孩子们写字,每次褚遂良教完你便可以教授孩子们读书识字,至于数术和科学我会教的。”
都说李正数术有极高的造诣,而且当初的一门科学更是把人都送上了天。
这些传闻已经开始流传在中原了,只要李正想要广收门徒,会有很多人拜在李正门下。
而且据说李正和五姓之间的恩怨很深,还和皇家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纠葛。
也不知道李正知不知道,他人如今身处在皇家与五姓之间最危险的地方。
历朝历代以来但凡是明君都不是仁慈之辈。
而五姓一定想方设法要把李正这个将来的威胁给除了。
现在李正才刚刚崭露头角,就遇到五姓各家的围追堵截。
当年结识唐玄奘知道其为人,某些感觉上李正倒是有些像唐玄奘。
“在下知道县侯数术造诣极高,只是不知道县侯所言的科学到底有多么的神奇。”
“科学啊。”李正感叹道:“如果你能掌握科学与数学,哪怕是只是一些片面,你看待世间万物就像是开了写轮眼一般。”
“什么是写轮眼……”
第一百九十三章 吐蕃国书
李正笑了笑说道:“它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科学是一门充满奥妙的学问。”
“其实在下所结交的朋友中,县侯很像一个人。”
“谁啊?”李正疑惑道。
上官仪想了想说道:“那人也是个佛家子弟,他叫玄奘,前两年他说要西行,我还要送了他一段路,现在也不知道他是死是活。”
玄奘?唐玄奘?
历史上唐玄奘西行一路走到天竺去,然后带了不少经书回到大唐,最后做了一个经书翻译?
这家伙一定还活着,而且还会安然无恙地回到长安。
上官仪看了一眼四周,“县侯,褚遂良在哪儿?在下打算先去拜会他。”
“他住在泾阳书院。”
上官仪去找褚遂良了,李正回到家中,用半个陶罐的下半部分做一个盆栽,再把辣椒的种子放入水中浸泡半天。
辣椒不难种就是对土壤的要求非常高,又要光照,土又要保持湿润。
等到种子浸泡得差不多了,这才把种子放入泥土中。
接下来就只有等待它生根发芽。
从小小的盆栽开始培养,再大面积开始种植。
接着准备向日葵,向日葵需要从育苗开始。
倒是比辣椒容易很多,育苗半个月就可以栽种了,花期比较短需要多多浇水。
忙活了大半天,一盆盆的盆栽排放在家门口。
回到长安的三天后,程处默再次来到泾阳。
这一次来身上添了一些新伤。
看着他走路都一瘸一拐的,还有些鼻青脸肿,李正问道:“处默兄,你这是怎么了?遇刺了?”
程处默黑着老脸,一言不发。
李正又问道:“处默兄这是和人切磋了?”
程处默点头,“差不多。”
“嗯?这长安什么人这么大胆,敢揍咱们处默兄?走,我帮你揍回去。”
程处默目视前方一脸忧愁地说道:“我爹揍的。”
“原来是程大将军啊。”李正尴尬地笑笑,“那没事了。”
回到自己的房间李正从系统药店中拿出一罐云南白药,递给程处默。
一边非常熟练地给自己上药,程处默一边说道:“李正,我不想呆在家里了。”
“那你想要呆在哪里?”
“李正,是不是连你都觉得我很瓜。”
“那倒没有。”
程处默长叹一口气,“我一直想做一番事情给家里的老货看看。”
“话说处默兄你到底做了什么又挨揍。”
程处默把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讲了一遍。
原来是程处默这个家伙拉帮结派,带了一伙兄弟。
说是教他们功夫,不出三天就成了全长安最大的作乱团伙。
一个有钱又不太聪明的头头,号召之下显然有闲散地痞要跟随,这么一来龙蛇混杂。
不免有些坏人。
砸了几家店铺之后,大理寺立刻抓人。
程处默也被他爹好好教训了一顿。
李正感慨道:“处默啊,你说你要教人打架可以去行伍里教,你爹又是大将军,那个卫府敢不收你。”
“那也是他老货的门路,我不想去。”
“你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与其在外面遭受社会的毒打,不去在家让你爹打,而且还管饭管住。”
程处默站起身若有所意思的点头说道:“你说的好像有点道理。”
“有道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有很多心肠歹毒的人可能在时时算计着你,不如这样吧。”李正对他说道:“你来我的护卫队吧。”
“你的护卫队?”
李正点头,“你可以跟着我的护卫队一起练。”
“好!”程处默爽快答应,“我一定练出一队所向无敌的兵马,让我家老货看看眼。”
话刚说完,李正想了想又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劲,便问道:“处默,你挨揍之后是你爹让你来泾阳的吗?”
“不是,我自己偷跑出来的,这次不回去了。”
李正放心的点头交待李恪,以后程处默就跟着护卫队一起练习。
程处默也来教授村民们搏杀的技巧。
几日之后,一封吐蕃的国书送入大唐,吐蕃国君松赞干布希望大唐释放禄东赞。
收到国书,李世民立刻召见了秦琼和房玄龄,杜如晦。
几人看了国书之后一片安静。
秦琼开口说道:“陛下,是禄东赞图谋不轨在先。”
自然知道是禄东赞图谋不轨在先。
李世民低声问道:“吐蕃与吐谷浑的战事如何了?”
“回陛下。”房玄龄先是一礼说道:“吐蕃与吐谷浑如今还在祁连山以西打着,倒是吐蕃一直高歌猛进,吐谷浑节节败退。”
“这么说,吐谷浑迟早会输给吐蕃的?”
房玄龄点头。
李世民心中思量着,要不要放了禄东赞。
若是不放禄东赞,松赞干布会怎么做,会不会调头来攻打大唐?
河西走廊有尉迟恭把守应该不成问题。
国书里虽然没有说明,但松赞干布话里话外都在暗示要是不放了禄东赞,吐蕃便会来攻打大唐。
李世民暗自恨得牙痒痒,这个松赞干布竟然敢来如此威胁!
“李正这些日子都在做什么!”李世民又问道。
房玄龄回话道:“李正这些日子都在泾阳带着村民们垦荒呢。”
“这小子又在垦荒了?”
“是的。”
李世民无奈地长叹一口气,“大好年华,大好少年,这小子为何满脑子都想着种田呢?”
房玄龄也是感叹,李正确实是个人才。
一封国书送入朝中,坊间立刻都知道了消息。
吐蕃国君松赞干布要求大唐释放禄东赞。
一时间闹得满城风雨,有人纷纷说大唐不放了禄东赞,吐蕃就要派兵攻打大唐。
“我呸!”李正骂道:“就凭他松赞干布?”
李泰吃着花生米说道:“所以你觉得松赞干布不会来攻打大唐?”
李正喝下一口茶水说道:“说不准。”
“你刚刚不说,就凭他松赞干布?”
李正也吃着花生米说道:“我的意思是说松赞干布不会是我们大唐的对手。”
“真的?你怎么知道他们不会是我们的对手?”
“魏王殿下你也太妄自菲薄了,如今朝中大将都还在,前有尉迟恭大将军,后有李靖大将军,他松赞干布怕是连玉门关都杀不进,不足为惧。”
第一百九十四章 不是这么放人的
“你说的好像也有些道理。”李泰想了想,不过转而一想又说道:“可要是打仗,朝中没钱啊。”
“呵,我也没钱。”李正摇着手里的扇子。
“……”
“胖子,你不用这么看着我,你就算用眼神杀死我,我也没钱。”
一脸颓废的李泰说道:“李正啊,真要是吐蕃打来,覆巢之下……”
这几年松赞干布不会想着打过来,这家伙自己的吐蕃都还搞不定来到打大唐?
现在的吐蕃民生都是一个问题,如果自己记得没错今年冬季的时候吐蕃就会冻死很多人。
狄仁杰和裴行俭坐在一起吃着面,这两个小家伙如今都是自己在招待着。
好赖这两小子食量不大,至少比李泰小很多。
抬起头狄仁杰问道:“老师,吐蕃会打来吗?”
“这一两年不会。”李正摆手说道。
“为何不会?”
李正耐心说道:“松赞干布现在和吐谷浑都打了大半年仗了,他们吐蕃地广人稀,他哪来这么多人口打仗。”
“那他在国书上说得很危言耸听。”
“他吐蕃松赞干布也就装腔作势威胁咱们一下,要真打,他自己还要好好掂量一下自己。”
“那禄东赞到底放不放?”
“当然不放了。”李正接着说道:“想要放可以啊,让松赞干布拿钱来赎人,他不是要禄东赞吗?没钱就划地,把整个青海地界以南全部划给我们大唐。”
“青海,为什么是青海?”
“青海是吐蕃最大的水源,而且矿产物产丰富,得到了青海,大唐就拿住了吐蕃的咽喉。”
历史上青海的位置同样重要,自西汉霍去病征讨匈奴拿下了青海,在那里有过经略,一直以来那里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要说中原的咽喉是河西走廊。
那吐蕃的咽喉就是青海。
西汉,魏晋,再到北凉南北朝,中原与吐蕃在青海的争夺就没有停止过。
吐谷浑也是靠着青海建国,只是时过境迁,他们慢慢脱离了青海的掌控,如今也被收归吐蕃。
李正对李泰说道:“人可以放,但不能这么轻易放。”
李泰点了点头,“确实,若是就这么放了也太让松赞干布得意了。”
“可要是让吐蕃赔钱划地,朝中的言官可能不答应,不是君子所为。”
李正冷笑,“不是君子所为?他松赞干布能威胁,我们大唐就不可以敲竹杠了是不是?”
“对那些言官来说确实不是君子所为,言官为了风骨自然会反对,他们要做一个君子,君子当然不会这么做。”
风骨?在家国利益面前风骨值几个钱。
见李正轻蔑地笑着,李泰问道:“你是不是有什么办法?”
“我再想想。”
李泰回到长安之后,因为吐蕃一封国书,朝中开始了对吐蕃进行朝议。
正如李正所料,不少言官都说要放了禄东赞。
武将一方自然不同意,禄东赞图谋不轨在先,私自记录沿途大唐驻军,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他松赞干布是什么意图,全长安人都知道。
李世民听着朝堂议论纷纷,示意所有人安静下来。
王公公站在李世民身边高声喝道:“肃静。”
太极殿这才安静下来。
李世民看向一言不发的李承乾,问道:“太子,你怎么看?”
李承乾几番犹豫说道:“父皇,儿臣以为禄东赞可以放。”
李世民看向青雀问道:“青雀,你以为呢?”
李泰也朗声说道:“儿臣也以为可以放。”
李世民的目光在这两兄弟之间流转,这两兄弟怎么不互相较劲了?
放不放禄东赞还不是自己一句话的事情,只是想试试李泰和李承乾这两个小子。
没想到两人出奇地站在一起。
李世民苦恼地捂着额头,宣布退朝再议。
程咬金秦琼等朝中武将心里着急。
这个禄东赞知道从玉门关到长安一路的城防,假以时日。
若是等着吐蕃卷土从来必定又是一个大威胁。
李承乾和的李泰都说应该放了禄东赞。
言论立刻朝着放人一方倒去。
秦琼找到李承乾问道:“太子殿下为何认为应该放了禄东赞。”
面对秦琼的问话,李承乾也是三缄其口,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见李承乾沉默,秦琼长叹一口气,只好转身走出承天门。
李泰和李承乾都是皇子,他们会这么说不是没有道理,因为放禄东赞这件事上言官与武将意见相左,皇子们这么说也是因为李承乾和李泰都不笨。
他们都不可能站在武将这一边。
武将涉及兵权,皇子们不敢碰。
禄东赞不能放!
所有的武将都这么认为,程咬金一路上脸色不好看,“侯君集这反骨的竟然站在言官这一边,当了兵部尚书还真觉得他高人一等了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