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唐已被退学-第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跟着李正舞了几拳之后便离开练新兵。
李正依旧一招一式地练着太极,半个多时辰之后才收住了动作。
而后走向马圈去看暖炕建的如何了。
墙外的灶台已经快完工了,现在已经在架设石床和烟囱了。
贞观四年十一月,一封国书送入了长安。
收到这封国书李世民的心情不是太好。
吐谷浑亡了,坚守了三个月的吐谷浑再也撑不住吐蕃的攻势。
吐谷浑王逃亡西方,吐蕃吞并了吐谷浑的所有领土,如今与唐军在河西走廊隔着几里外的戈壁对峙。
这也意味着大唐和吐蕃之间也没了吐谷浑这个缓冲带。
好在如今大唐已经拿住了青海,李世民坐在太极殿问着满殿的朝臣,“如今吐谷浑国王来国书希望大唐救他,夺回吐谷浑的领土。”
“陛下!”秦琼上前一步说道:“臣以为应当早做准备,吐蕃与大唐之间势必会有一仗。”
程咬金也上前一步说道:“陛下,臣愿意领兵三千,活捉松赞干布。”
也有文官提议,此刻可以议和。
李世民头疼地听着满朝的大臣议论。
吐谷浑坚守了三个月还是守不住。
其实吐谷浑的领地很小,也就大唐一个州府的大小。
原本确实一个大唐和吐蕃之间一个难得缓冲带。
有些叹息吐谷浑的不争气。
群臣决议不下,李世民只好先让群臣退朝。
几天之后又一封国书送入大唐。
松赞干布希望大唐与吐蕃之间可以万世交好。
还希望能够要回青海的领地。
收到这个回复李世民的脸色很难看,“来人!去把禄东赞再给朕抓回来!”
杜如晦连忙说道:“陛下,臣以为这个时候再抓回禄东赞不合时宜。”
李世民气得额头青筋直冒,好不容易得到的青海领地又要拿回去。
禄东赞在大唐是有罪的,只要禄东赞在吐蕃一日之前的契约就还是有效,青海在大唐的控制下依旧名正言顺。
李正和程处默,李泰三人吃着火锅。
火锅里还有一些青菜,如今大棚里的青菜还小,不过已经可以吃了。
很嫩,吃着也舒服,李泰吃下一口青菜解腻,舒坦地呼出一口气,“这么冷的天气里还能吃到一口菜,实在是难得。”
风带着雪花飘入屋中,三人这才意识到外面已经下雪了。
程处默捧着碗吃着肉,看向窗外说道:“这天气的雪来得真早。”
李正惆怅着说道:“今年的冬天会非常地漫长,会冷很长一段时间。”
李泰瞅着李正问道:“你怎么知道。”
“因为今年冷空气会席卷整个关中内陆,冷高压是中心位于突厥草原,它的范围很大,很广,在这个时候可是会冻死很多人的,这还和海上的气候有关系,很复杂。”
李正接着说道:“冷高压的云团非常大,而南亚一带的气候就会出现相应的反常,也有人说这种现象是拉尼娜现象。”
听着李正说完,李泰迷茫地往嘴里塞进一片羊肉。
程处默一脸呆滞。
安静了许久之后,李泰扭头看向程处默,“你听懂了吗?”
程处默使劲摇头,“没听懂。”
李正说得头头是道,李泰根本听不懂什么是冷高压,什么是南亚。
李泰尴尬一笑,“没想到你对天气也是如此的有研究。”
“略懂略懂,我都是在书上看到的。”李正喝下一口热汤暖了暖身子,正好在一本气候历史典故上看到大唐那几次非常反常的气候现象。
尤其是贞观一朝,反常的气候会特别多。
李正捞着火锅里的肉片说道:“让你父皇早做准备吧,今年的严冬很漫长。”
等李泰回到了长安,问了一些老学究。
今年雪来得早去也会很快,今年的冬季应该是比较暖和的一年。
而且长安的大雪并不是很多。
这些老学究说得好像也对,李泰心里思索着问道:“那今年会不会是一个很漫长的严冬?”
一群老学究笑呵呵说道:“天气很快又会暖和起来。”
李正的话语还是让李泰心里七上八下,今年会不会真像李正说的那般会有大雪。
以防万一,李泰还是把这件事告诉父皇,早做防备还是没错的。
雪下了一夜才停,李正早早起床接着练太极。
李世民一路来到泾阳,看到李正练着的一招一式倒是新奇。
“你在做什么呢?”
李正依旧带着太极说道:“我在练一种强身健体的拳法,江湖人称太极。”
“太极?何人怎么猖狂敢用这种名字做拳法。”
“是一个道士,名叫张三丰。”李正动作依旧没停。
“这拳法很厉害吗?”
李正慢悠悠打出一拳,一阵冷风吹过让人不禁打了一个哆嗦。
“陛下,刚刚感觉到没有,那可能是在下的内力。”
见李世民一脸孤疑地看着自己,李正改口说道:“陛下,不妨和在下一起练练,有益身心据说还有延年益寿之功效。”
李世民看了一眼四周,学着李正的手法开始打拳。
李正再是一招摆出说道:“陛下现在有没有感觉到浑身发热。”
第二百二十一章 膳食平衡
“完全没有。”李世民跟着李正做着动作说道。
“过一会儿便会热了。”李正依旧打着太极拳。
打了半个时辰的太极拳,李世民莫名有些喜欢上这种感觉了。
李正一边打着拳又说道:“陛下,气沉丹田,思想宁静,放下心,抛去杂念。”
李世民跟着李正的动作又摆出了一招。
“对了,动作要做到位,舒畅筋骨,活血通络实乃晨起必备之锻炼。”
打完收工,李正说道:“陛下,感觉到了没有。”
李世民一脸疑惑,“感觉到了什么?”
“思绪清明,神清气爽。”
李世民闭眼长出一口气,“没什么感觉,还有你说的气沉丹田是什么意思。”
“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
李世民疑惑道:“这不是道经的话吗?”
“没错,虽然练不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但是对修身养性,延年益寿有不错的功效,陛下不妨养成习惯,每日早上多练练,半年之后必会是另外一番精神面貌。”
再看李世民的神色,李正说道:“陛下脚步虚浮,眼神中神采缺乏,想必每每都会精神倦怠,毫无兴致。”
吃惊地看着李正,李世民问道:“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
“陛下虽说每日吃得好,但膳食平衡并不好,多喝热水少喝酒,多做运动,少去后宫走动,必然神采奕奕。”
重新睁开眼,李世民问道:“孙思邈也这么建议过。”
“是吗?”李正惺惺地摸了摸自己的脖子,原本的高深模样瞬间有些破功。
李世民搬来马圈旁的小凳子坐下。
看他丝毫不见外的模样,似乎这里像是他家一样,至少客套一下也好。
李正给他倒上一碗开水,“陛下,这么早来找我有何贵干。”
李世民喝下一口开水说道:“吐谷浑亡了。”
“意料之中。”李正神情淡然。
李世民接着说道:“朕没有想到吐谷浑会败得这么快,当初这个局面是你和朕还有满朝大臣一手策划的,现如今大唐要直接面对吐蕃。”
“失去了河西走廊这块腹地,吐谷浑会输不奇怪,因为他们无险可守。”李正吃着一张胡饼又喝下了热茶。
李世民再次问道:“你觉得大唐接下来应该如何?”
吐谷浑其实并不强,吐谷浑本就是在魏晋时期起来的一支兵马所组成的一个小国。
实力不如吐蕃,也不如突厥,更不如中原。
他们在三方的夹缝间可以生存这么久,靠的就是河西走廊的天险。
吐谷浑并不是有传承的国度,他是由一些沙匪和一些草原的游牧小部落聚集而成的一个小国。
算是一个临时组成的小国,延续至今被三方大敌围绕。
若是中原和突厥还有吐蕃依旧是三足鼎立的形势之下,吐谷浑还可以在三方之间周旋。
可一旦有一方失去平衡,吐谷浑的处境就会非常危险了。
阴山一战,突厥和大唐都是元气大伤。
就在吐谷浑打算趁大唐虚弱的时候攻打凉州。
却一口咬下来崩碎了自己的牙齿。
在后方伺机而动的吐蕃见势而起,直捣吐谷浑腹地。
沉得住气的松赞干布,和不知所措的吐谷浑国王之间高下立判。
李世民心里想着,当然这一切都和李正拿回了河西走廊有分不开的关系。
再看这个小子,李世民心中越发觉得,一定要把李正这个孩子收入自己的麾下。
见李正不说话,李世民再次问道:“你怎么不说话了。”
李正摇着手中的扇子说道:“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你也不知道?”李世民瞪着眼。
“陛下稍安勿躁,不要扰乱了自己的心性。”李正坐着吐纳的动作,“陛下,来!我们吸气。”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
李正又说道:“吐气。”
李世民跟着长出一口气。
“没错,陛下保持这样的呼吸,这样的吐纳,一定可以长命百岁。”
李世民再次深吸一口气,又长出一口气。
李正点头说道:“嗯,就是这样。”
李世民黑着脸说道:“朕只要这么做,吐蕃就不会来打大唐了吗?”
李正又喝下一口热水,“陛下,松赞干布怎么想,我怎么可能知道。”
“所以朕这次是白来一趟了。”
冷风吹过让人不自觉地打了一个哆嗦,马圈里的马匹也因为太冷蜷缩在一起取暖。
大虎正在搭建着窝棚准备给马儿一个过冬的地方。
张齐的工匠们也帮着正在搭建柱子,冬日里的风雪会很大,马棚要搭扎实点。
李正对李世民说道:“陛下冬天要多喝热水。”
放下手中的碗,李世民又看了一眼李正,已经礼贤下士来看李正,没想到这个家伙竟然不买账。
“你打算什么时候扩建印书坊。”李世民直截了当地问道。
“穷呀,没钱。”李正惆怅。
听了这话,李世民苦涩一笑,“你穷?”
“陛下,不瞒陛下,其实在下真的很穷。”李正指了指不远处正在修路的方向说道:“在那里还有近千人正在修路,我总要负责他们的工钱和饭食吧,有些远道而来的还要给他们安排住处。”
“每个月至少三千贯。”
李正又指了指远处的大棚,“安置这些大棚,我又花了好几百贯,这些都是钱啊,到现在还没捞回本,还有印书坊印书不用原材料吗?不用给工人钱吗?”
“陛下,在下如今是入不敷出,别看挣得多,花得也和流水一般,如今我是家徒四壁两袖清风,若是陛下可以抚平济困,在下一定感激不尽。”
李正说完收工,说得我自己都快感动自己了,看了眼李世民神情。
“这么说,你真的很缺钱?”李世民问道。
李正使劲点头。
其实一开始就已经注意到了远处的田地了一个个白色的大棚。
李世民站起身朝着这些大棚走去。
李正跟着他来到一处大棚旁。
正打量着,李世民问道:“你用这些白布是做什么?”
“这个是大棚,用来冬天种蔬菜,冬天持续两三个月不吃蔬菜,人容易膳食失衡。”
第二百二十二章 泾阳很穷
李世民说道:“宫里存了不少莲菜,有的吃。”
“莲菜啊。”
“对,莲菜。”
“那种菜确实可以吃,就是味道差了点。”
一直站在一旁的王公公说道:“若是县侯想要,陛下也可以赏赐一些。”
“客气了。”李正连忙摆手说道:“我吃不惯那种菜。”
不悦地看了李正一眼,莫非这个小子真的能在大冬天种出蔬菜不成。
李世民跟着李正走入大棚之中,看着这里一片绿色,蹲下身看着一颗菜苗子许久说不出话来。
一眼望去这个大棚罩住了五亩地,外面大概有三十多个这样的大棚。
足足一百多亩地,都搭着大棚。
李正微笑说道:“陛下要是哪天想要吃菜了,我也可以给陛下送一些过来。”
王公公揣着手,脸色不是太好,李正又把话给送了回来。
绿菜长得很不错。
这种绿菜稍微煮一煮再吃味道是最好的。
尤其是吃了肉之后,实乃解腻良品。
冬天最要命的就是吃了肉之后不能解腻。
看着满地的绿菜要说不心动是假的。
王公公咧嘴笑了笑,“县侯真客气。”
“哪里哪里。”李正稍稍拱手说道:“其实吧,就是成本高了些。”
四周都是用一种透光很好的纱布做的大棚。
按照现在的布价,在长安这样一匹纱布至少也要一贯钱。
大棚里温暖得多。
李世民一颗接着一颗地观察着,每一颗都像是在确认真假一般。
拔起一颗,李世民看着青菜的根部,确认是根也是真的。
万物凋零的冬季,还能有这样绿意盎然的田地。
李世民打心底发誓,长这么大第一次看到冬天里的绿菜。
就这么出现在自己的面前,甚至想要抽自己一巴掌看看是不是在做梦。
见李世民呆愣在原地,王公公小声呼唤道:“陛下?”
回过神李世民说道:“李正,这样的种法不是所有人都能这么种吧。”
“确实成本挺高的,光是折腾这些大棚,我就花了三百多贯。”
确实一般人家种不起这样的蔬菜,李正想了想又说道:“若是可以做出合成材料,说不定就可以减少一些成本。”
“合成?”
“说来有些复杂,一时半会儿做不出来。”
走出大棚,李世民想到了李江山送来的案卷上有写李正让那些工匠给他修房子。
马圈旁的小屋子原本就是一间破落的小房子,现在倒是已经修得很端正了。
李世民走入其中上下打量着,看到石床一脸古怪地问道:“你为什么要砌这样的床。”
“陛下,其实这个是暖炕,也算是床吧。”李正解释道。
一般很少人家会用石头做床,好一些的会用做一张木床。
差一点的人家都是一个铺盖席地而睡。
“暖炕?”
“对,一种暖炕,睡在暖炕上会比较温暖。”
李世民坐下感受着:“会很温暖吗?”
“陛下稍等。”
李正来到自己屋子的后方,点燃一些木材放入火炕之中,等着火焰燃烧起来。
再次回到屋子里,李正说道:“陛下现在觉得如何?”
感受到石床传来的温暖,李世民躺下细细感受着。
“确实暖和多了。”李世民在床上翻了个身。
这可是自己的床。
也不知道李世民多久洗一次澡,被这个皇帝躺着,李正想着是不是应该事后换一床被褥。
李世民注意到李正的被子,疑惑着问道:“你这个被子怎么怪怪的,这么轻?”
“这里面其实都是羊毛,我管这个叫做羊毛被。”
李世民感受着暖意,身体也不自觉地疲惫起来。
李正呼唤了两声,发现李世民竟然躺在自己的床上睡着了。
看向王公公,李正说道:“陛下,不会就这么赖着不走了吧。”
“县侯说笑了,朝中还有这么多事宜等着陛下去批阅呢。”王公公微笑着。
等睡醒,李世民舒展着自己的四肢,好久没有睡过这么舒坦的一觉,多日以来的疲惫像是被一扫而空。
李世民从床榻上坐起,“什么时辰了。”
“回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