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谋无双-第1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吕公掐指算着,口中念念有词道:“三十有六,本命年,就是属小龙的。巳酉丑三合,与属鸡之人相合,此上等婚配,乃天作之合。”
刘邦看着吕公在那掐算,已经料定,这是要给自己说合对象,心里不觉发笑,心想:
这吕公指不定给自己说个什么人家的老女人或寡妇之类的呢,等一会儿,如果他说的不堪,作势回绝他,故作生气,拂袖而去就是了。
刘邦在那盘算着,怎么借机脱身,吕公掐算已毕,心下更喜,遂坚定了自己的初衷,盯着刘邦的眼睛道:
“我有一女,单名雉,年方二十一,尚未婚配,愿为尊公奉箕帚,可否?”
刘邦闻听一愣,旋即大悦,没想到来吃霸王餐,竟得到吕公的千金小姐做老婆,这真是喜事从天而降,一切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
刘邦也很晓得事理,见吕公这样以诚相待,忙扑翻身在地,对着吕公行晚辈大礼,嘴里称道:“岳丈大人在上,小婿在此有礼”。
吕公哈哈大笑,上前扶起刘邦,端详一番,又约定了婚期,才放刘邦回去。
第243章 吕雉这个媳妇
待刘邦走后,吕公回到内宅,将刚才招婿之事,详细和夫人讲了一遍。
吕媪一听,就炸了,大怒道:
“什么?你怎么能这样?”
“你不是天天把你的二女儿当宝贝吗,说什么娥姁(xū)(吕雉的字)大贵之相,一定能嫁个贵人。”
“沛县县令和你那么好,要和咱们做儿女亲家,你都不同意,说什么县令公子,就是个纨绔子弟,没有大作为。”
“现在可倒好,放着那年轻英俊的县令公子,你不让女儿嫁,倒弄了一个快四十的老光棍,小小的亭长,来做我的女婿,难道他就是你说的贵人么?”
“照你说的,那刘季,没钱没车,没品没貌,吊郎当的瞎混,这样的人,你让咱女儿嫁过去,那不得受一辈子苦么?”
“你简直是老糊涂,还天天说自己是什么太公之后,不仅脑子出了问题了,还瞎了眼了。你这是办得什么事儿,说出去,不让人家笑掉大牙。”
“你到底是娥姁的亲爹么,你简直要把女儿推进火坑啊,你。。。。。。”
说罢掩面痛哭。
吕媪的哭声,惊动了家人,吕雉也赶过来相劝。
在得知事情的原委后,问吕公:
“父亲,那刘季真的像您所说的那么优秀么?”
吕公道:“娥姁,在家里,你是我最疼爱的一个,先前那个县令公子,我都不同意你嫁,为什么我要让你嫁给刘季,难道为父的眼光,你还不相信么?”
随后,吕公又对吕媪说道:
“这事儿,我心里有数,有道是‘天机不可泄露’,有些事不是你们女人家所能知道的,我的眼光不会有错。”
吕雉见父亲这么说,就劝慰母亲道:
“母亲,您也不必忧虑,父亲看过那么多人的相,肯定是心里有数。又经营这么多年,见过各式各样的人等,想必父亲是不会看错的。”
吕媪泪眼婆娑地看着女儿,问道:“那你的意思?”
吕雉看了一眼母亲,迎着父亲殷切的目光,坚定地说道:
“既如此,我就听从父亲的安排,嫁给这个刘季吧。”
虽然吕媪还有些不情愿,但见父女两人意见一致,也不好再说什么。
于是,吕家开始上下忙碌,筹备嫁妆。
好日子一到,刘邦穿了新郎的礼服,鼓乐喧天,来吕府迎娶吕雉。
吕雉装束齐整,扮好粉妆,迎上彩轿,热热闹闹地被簇拥着来到刘邦的新房。
新郎新娘,行过了交拜礼,便引入洞房。
在刘邦心中,唯一的一个谜底还没揭开,那就是自己的媳妇长得怎么样。
不论是女方的身家,还是年龄、教养,都没得说,如果长的再好看点,那以后,就可以少去那勾栏瓦肆了,不过,刘肥这件事儿,还得再瞒一段时间再说。
等到闹洞房的那群哥们儿散去,刘邦关好房门,掩好窗帘,走到新娘面前,伸手揭开那大红盖头来。
盖头底下,一副仪容秀丽,丰采逼人,温婉中带着英气的可人脸庞。
顿时,惹得刘邦大动情肠,轻轻挽起吕雉的纤手,同入锦帐,共拥衾枕,龙凤谐欢,熊罴入梦。
要说婚姻这个东西,很是奇妙。
世界上,千万人中,为什么是彼此,而不是另外的人,冥冥中似有天定。
就像刘邦和吕雉,两个人相差十五岁,在刘邦成年后的十几年里,本来有机会像普通人一样,遇到一个差不多的女人,结婚成家,稳定下来。
可偏偏刘邦就不是普通人,即使和曹氏未婚生子,刘邦也没随便成家,难道不是上天安排好了,专等吕雉的出现吗?
如果刘邦早早结婚成家,碍于家庭的压力,也许刘邦就得下地种田,或者倒腾点生意,为养家糊口而奔波。
而事实上,仿佛刘邦就在等着吕雉的出现,而且还用了吃霸王餐这种不堪的形式,抱得美人归。
此后的事情,就为史家所知了。
不仅在刘邦起事前,吕雉能相夫教子,极尽妇道,就是在后来被俘押为人质,也能为了刘邦的事业忍辱负重,最终,在刘邦百年之后,临朝称制,继承刘邦的事业,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难道仅仅是巧合么?
吕雉嫁给大她15岁的中年亭长刘邦后,就开始了为人妇的生活。
不久,她就得知了刘邦那个外妇之子刘肥的事情。
吕雉没有和刘邦大吵大闹,而是平静地对刘邦说道:
“这事儿,你应该早告诉我,既然你儿子都七、八岁了,也该送他去上学了,我这还有点钱,给孩子拿去上学用吧。”
刘邦大为感动,拥着吕雉,连着亲了几口,心中对吕雉的豁达和善解人意,心生敬意。
为了维持生计,在吕公的帮助下,刘邦买了几十亩良田,又将房屋翻盖一新,开始过上稳定的家庭生活。
嫁给刘邦的吕雉,自然也不能再当吕府的大小姐了,所谓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何况她嫁的是龙,当然,现在连刘邦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潜龙,更别说吕雉了。
吕雉知道的是,必须按照吕公交待给她的,要做个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好媳妇。
因刘邦平时在亭上当差,忙于公务,或者依着本性与朋友们周旋,三天两头不见人影。
众所周知的原因,刘邦又没什么家底,生活并不富裕。
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农桑针织,孝顺父母、养育儿女,包括下地干活,都落在吕雉的肩上。
虽然刘邦给她雇了一个童工审食其,但大部分农活,吕雉也要亲手去干的。
这时的吕雉,可以算得上既贤惠又能干。左邻右舍都向刘太公夸奖:“你们家刘老三,可算说了一个好媳妇。”
刘太公和老伴,也乐得合不拢嘴。心说:“这老三娶了媳妇,可算着调了些。”
可这个判断,还是一厢情愿了点。
刘邦除了偶尔回家,帮助吕雉干点实在忙不过来的农活,其习性还是没多少改变。
这不,这天他正吩咐亭里的两个手下,在帮他鼓捣一个帽子呢。
第244章 看来面相真的很…
各位看官可能会纳闷,刘邦弄什么帽子?
说起这件事儿来,刘邦还是华夏文明史上,第一个给自己发明的帽子,实行知识产权保护的,而且还给自己的帽子弄了个商标——刘氏冠。
说得白一点,就是刘邦发明的帽子。
这帽子高七寸,宽三寸,用竹皮围成帽型,乌纱罩顶,再涂上漆固型,冠顶扁而细长,戴起来既凉爽又好看。
刘邦吩咐两个手下,按照他设计的样子,到附近的大城市——薛城,找了那个知名的帽子匠师,照图纸打造了出来。
帽子做好后,自此,刘邦亭长就“刘氏冠”不离头了。
那时的冠,也就是帽子,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戴的。
平民百姓只能用巾帻(zé)包头,秦时的巾帻是黑色的,所以,秦的百姓被称为黔首,也就是黑色巾帕包头一族的意思。
而冠帽,只有各级官员才有资格戴。冠帽又分出好多种,作为区分官员们等级的标志,规定在一些场合或参加活动时,按照要求佩戴。
刘邦发明的这个“刘氏冠”,除了他自己戴以外,还被他制作了一些送人(为什么不拿来卖钱呢?),一时间,沛县上下的很多官员,都戴上了“刘氏冠”。
后来,到了高帝八年的时候,刘邦才下了道令:“爵非公乘以上,毋得冠刘氏冠。”也就是说,官不到厅级以上,不能戴。
典型的一个专利产品,而且还必须得到了一定级别,才有资格戴,可见这帽子有多牛。
可现在的刘邦,别说厅级了,连个科级干部待遇也没混上,还是一个最基层的股级亭长,好在他有自己发明的帽子,所以,泗水亭内外,经常可以看到,戴着一顶自制的竹帽,到处闲逛的刘邦。
当然了,也不能总是这样闲逛,遇到农忙的时候,刘邦也得回家去地里帮忙。
虽然刘邦干起农活来,是又慢又笨,并且也是偶而为之,但总比没人帮忙强。
又到了收麦子的季节,眼看着连续几天的响晴天,正好适合下田。
昨日吕雉托人带口信来,说地里人手不足,左邻右舍也都忙于收麦,嘱咐他如果公务不忙了,回去帮帮忙。
到了中午,刘邦忙完手里的公务,赶回村里,准备下地里收麦。
刚进家门,还没等刘邦将镰刀找出来,吕雉着急忙慌地进了门。
一见面,就对刘邦说道:“先别找镰刀了,快跟我走,我领你去见一个人。”
“见什么人?看你着急的样儿,什么人让你这么紧张?”
“哎呀,快跟我走吧,边走边说,去晚了就见不上了。”
边说,吕雉边拉着自己的丈夫,往门外就走。
刘邦只好跟在吕雉的身后,边走边听吕雉跟他讲事情的经过。
原来,刚才吕雉带着两个孩子,正在地里干活。
地边走过一个老翁,在地头看了吕雉一会儿,向她讨水喝。
吕雉给他递过带的水罐,让他喝了水。
这个老翁又说有点饿,吕雉就把带的午饭拿给他吃。
吃饱喝足了,老翁对吕雉说道:
“夫人心地善良,给老夫吃喝,老夫也没什么回报你的,就给你看看相吧,就当这顿饭钱了。”
吕雉笑了笑道:“老丈不必介意,些许小事,何足挂齿,谁家还没有老人呢?”
老翁说:“老夫本以相面为生,因赶路走的急,错过了吃饭的地方,这饭钱,还是要给的。”
吕雉见他这样说,也不好推辞,就没太当回事儿的说道:
“那您就给我相一下吧。”
老翁看了一会儿吕雉的面相,说出她有两个兄长,一姐一妹等家况,使得将信将疑的吕雉,不由得重视起来,觉得这老翁的相术还挺靠谱。
随后,老翁说道:“夫人的面相是大贵,而且是贵比天下,古今没有几人。”
吕雉微微一笑,心想老翁可能是为了感谢她的午饭,挑她喜欢的说。随后,请老翁给自己的儿子刘盈相一下。
老翁相了相刘盈,又用手摸了一会儿刘盈的头,对吕雉说道:
“怪不得夫人的面相如此,我刚才还纳闷呢,这就说得通了。实话说给你,夫人之所以显贵,正是因为这个孩子。”
吕雉一听,自己的儿子将来很显贵,这比说她富贵,更能让她开心,又赶紧让老翁给自己的女儿(鲁元公主)相一相。
老翁相后,手捋须髯说道:
“令媛也是富贵相,虽不及你们母子,亦是显贵之命。”
吕雉见如此说,心里顿时高兴起来。
刚送别老翁,吕雉忽然想起什么,赶紧往家跑,希望刘邦能回到家,结果正好碰上。
刘邦一听,连忙问在前面脚步匆匆的吕雉:“那老翁在哪里?”
吕雉一边向地头张望,一边说道:
“刚刚老翁看完相,往那边走了,我赶紧回来找你,应该走不太远。”
他们紧赶慢赶,终于在几里之外,赶上了那个老翁。
两人气喘吁吁地叫停了老翁。
刘邦上前施礼道:“多谢老丈,为荆妇和犬子看相,叨扰老丈,能否为我相上一相呢?”
老翁立住脚,上下仔细打量了一番刘邦,目露惊异之色,没言语,反倒闭上眼睛,似在思虑着什么。
刘邦面带微笑,在一旁静静地等老翁开口。
吕雉立在旁边,两眼放光,期盼地看着老翁。
过了一会儿,老翁徐徐睁开眼,再次仔细端详了一番刘邦,最后点了点头道:
“刚才老夫看贵夫人及子女的面相,就觉得奇怪,怎么你们一家人的面相,都这么显贵?”
刘邦有些忐忑地问道:“怎么讲,老丈。”
老翁继续说道:
“原来一切的根源都在您这,夫人子女,都是因您得贵,您的面相简直是贵不可言。”
刘邦喜形于色,连忙谢道:
“如果真的像老丈所说,我决不会忘记你的恩德。”
老翁摇一摇头道:“这何足称谢呢,一切皆在天意。”
一面说,一面转身走了。
后来,到刘邦当了皇帝,派人查找老翁的下落,竟不知所踪。
从这两次相面事情来看,古代确实有此奇术,现在多已失传。
既然是术,就可以称得上一门学问,而学问的存在,就蕴含一定的道理。
如果抛开科学的角度,其中的奥秘,恐怕不为局外人所知。
所谓的相由心生,只是一个显性的特征而已,而我们对流行于民间,自古就盛行的这类相面望气之术,不能因为无法用已知的知识解释,就断定其为不科学,也即,盲目地用已知否定未知,实在是不明智的。
第245章 骊山的役徒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七月,丙寅。
秦始皇出巡途中崩于沙丘平台。
九月,葬始皇于骊山。
史载:后宫无子者皆令从死,与役工匠皆闭之墓中。
秦二世元年,秦廷颁诏,令各郡县遣送罪徒,西至骊山,添筑始皇陵墓。
…………………………………………………………………………………………………
此时,黄淮平原的大地上,正值开春,恰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时节。
一清早,在泗水通往咸阳的路上,一排几十人的队伍,刚刚离了沛县城,在路上行进着。
这是沛县西赴骊山的徭役队伍,押送的人,正是泗水亭长。
根据秦庭的指令,每个县、乡都要按照一定的人口比例,征调役徒赴骊山,增添所缺的劳力。
押送这些役徒,是县里的一件苦差事,很多官吏避之不及,而刘邦却喜欢干。
在泗水亭长的位置上,呆得久了,吃吃喝喝也好,摆弄竹冠也好,都实在是无聊的消遣。
借押送之机出去逛逛,沿途游玩一番,尤其是见识一下咸阳的风景,是刘邦愿意做这件事的原因。
就像时下很多人喜欢出差,刘邦同样喜欢这种“在路上”的感觉,虽然他不知道什么“诗和远方”,但骨子里总有一种不甘,朦胧中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冲动在胸中。
至于是什么冲动,刘邦说不清也道不明,表现形式就是,只要能多多少少改变一下,总比一成不变地在那个位置上混日子强。
何况,押运役徒,是刘邦这类亭长们的本职工作。
当然,县里不止他一个亭长,还有更应该承担这项工作的廷尉等人,但刘邦已经不止一次做这个差事了。
这次,队伍里还有部分有罪受罚的人,这部分人需要服一年以上的苦役,这从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