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谋无双-第1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吕雉看了一眼在座的萧何和曹参,两人同时点头称是,也解释了县令的诚意。
吕雉素知两人与刘邦的关系,见两人一致赞成,且在来县衙的路上,曹参已经将事情的原委,同她大略讲了一下,并告诉吕雉,尽可以放心,有他和萧何在,刘邦回县里这件事,应该没有什么大问题。
吕雉于是当场应承下来,说回去想办法通知刘邦。
县令大喜,赶紧吩咐人,送吕雉回家。
县令一直送吕雉到县衙门口,又反复叮嘱一番,无非是,万望刘邦早日归来,不要生疑之类的。
见吕雉点头称是,县令这才放心地回去,继续和萧何、曹参二人计议。
吕雉回到家后,连忙将自己的妹妹吕媭(xu)找来,让她去叫樊哙过来。
樊哙正在街上替人家杀狗呢,听见媳妇叫,连忙跟着吕媭来到刘邦家里。
见到吕雉,行过礼,问:“姊姊,唤我有何吩咐?”
吕雉便将县令与萧何、曹参的一番话,讲给二人听。
樊哙道:“如果单是县令讲,需要谨慎从事;现如今萧何大哥和曹参都这样说,此言应是不虚。”
吕雉也道:“我也是这样想,以萧何和曹参同你大哥的交情,断不至于为了一些蝇头小利出卖他。”
“关键是,现在天下已经大乱,反秦之火,到处都在蔓延,县令是秦朝的官吏,现在,不管哪里起事,都是先杀城守和官吏,以此赢得声望,再聚众起事的。”
“县令也是怕有朝一日陈王的兵打过来,那时,就会拿他的脑袋祭旗的。所以,他想给自己找个后路,也是不得已的事情。”
“这件事现在看来也是一件好事了,正好,你大哥他们在芒砀山,有几百人马,前几天我去的时候,他们还在山中训练呢,现在他回来正是好时候。”
听到此,樊哙眼里放出光来,道:“好家伙,都几百号人马了?那正好可以搞点事情了。”
吕雉看着妹夫说道:“所以,得烦你去芒砀山走一趟,通知你大哥,告诉他这里的情况,带人马下山来。”
樊哙当即答应道:“没得说,我必须得去走一趟了。姊姊,你告诉我大致的方位,我这就出发。”
吕雉将位置,和樊哙交待一番,樊哙一一记在心里,带上吕媭给他准备的干粮,匆匆上路了。
樊哙连夜赶路,第二天天亮时分,已经来到芒砀山脚下。
芒砀山虽不高,但也是峰回路转,谷深林密。樊哙按照吕雉给他描绘的地形,来到一处山坳里。
樊哙被伏路的岗哨发现后,讲明了自己的身份,便被绑上双臂,蒙住眼睛,带到山坳深处的一处草棚前。
刘邦从草棚走了出来,见是樊哙,忙吩咐解开绑缚的绳索,撤掉眼布,问道:“你怎么来了。”
樊哙揉了揉眼睛,半天才适应眼前的一切,于是,将吕雉和他讲的一番话,一股脑说给刘邦。
刘邦听后,沉吟了一下,让樊哙坐下,命人给他倒水喝,然后问道:
“来之前,你可见到萧何和曹参两位?”
樊哙摇了摇头道:“不曾。”
刘邦又问:“你来时,县里可有别处的军兵进来。”
樊哙又摇了摇头道:“没有,守城的还是那些老面孔,没见有新的军卒。”
刘邦继续问道:“吕雉还说什么了?”
樊哙道:“姊姊说,他去县衙见县令的时候,看见县令魂不守舍的样子,好像心里很紧张,看样子是担心万一城里造反,他控制不住。”
“萧何和曹参,也在一旁说,让你放心回来,县里的一切举义事宜,都等着你回去,协助县令办理。”
“而且,姊姊临出县衙时,那县令破天荒地送到门口,很是恭敬。”
刘邦说道:“这里消息闭塞,关于张楚国最近的消息,你还听到了什么。”
樊哙道:“听说陈胜称王后,分兵八路,各处攻城掠地,现在,赵、燕、魏、齐纷纷自立,还有很多县城也开始响应了。”
刘邦眉毛一挑道:“噢,这么快,那现在天下岂不是大乱了么?”
樊哙一拍大腿,站了起来,对刘邦说道:
“可不是,现在城里人心惶惶,每个人都在议论这些事情,连种田的都不安生了呢。”
“我说大哥,我想那县令不至于借此机会设下陷阱,现在回城举事,正是好时候。”
“再说,万一他搞什么鬼,你这不是有几百人马嘛,都带上,到了城里,那还指不定谁说了算呢。”
刘邦点头道:“嗯,我也是这么考虑的。”
至此,刘邦似下了决心,骂道:
“奶奶滴,在这芒砀山都快把老子憋疯了,要吃没吃,要喝没喝的,净睡这茅草棚了,既然,天下已乱,正是咱们大展身手的时侯。”
“管他县令怎么想的,老子下了山,就得老子说了算,走,下山。”
刘邦随即吩咐手下道:“给我集合所有人马,马上出发,回沛县。”
众人一阵欢呼:“回沛县喽,我们终于可以杀回老家去了。”
不多时,所有人集合完毕。
刘邦令樊哙当先,带着三五十人先行,大队人马随后,数百人,离了芒砀山,直向沛县而来。
樊哙带着人,在前面疾行,天色渐渐昏暗下来的时候,看看离沛县城只剩十几里路了。
照此速度,再有一个多时辰,就能到城关了。
这时,迎面有两个人影,慌慌张张地跑过来,拦住了去路。
樊哙走近一看,见是萧何、曹参二人,不免大吃一惊,问道:“你俩怎么来了?”
萧何、曹参上气不接下气地问道:“刘季在哪?”
樊哙用手一指身后:“后面呢,马上就到。”
说话间,刘邦带着众人也到了,一见萧、曹二人,也不觉吃了一惊,忙问道:
“怎么,事情有变?”
萧何点了点头,恨恨地说道:“县令变卦了。”
第251章 尺书降沛城
原来,在送走吕雉后,县令和萧何、曹参二人又在一起,商量了一些具体事宜,直到很晚,两人才告辞回家。
等萧、曹二人走后,县令左思右想,心里还是不踏实。毕竟是生死攸关,身家性命的大事,不能不让他纠结难定。
辗转反侧,一夜难眠。
次日,县令找来几个熟悉的乡老,将心中的打算,和几个人合盘托出,征求大家的看法。
这时,一个乡老开口说道:“县令大人,此举谬矣。”
县令一愣,问道:“为何?”
那乡老道:“君身为沛县令,如今却响应起义,恐怕不仅没人跟随,很可能还会被不法之徒杀死。”
县令脸色骤变,道:“乡老何出此言?”
那乡老道:“老夫此言非虚,想来君为秦吏多年,秦法严酷,黔首对君的积怨已深。君若奉秦时自然无恙,倘若不奉秦,难免会有人对君起杀心。”
“君不见,各地祸乱,皆从杀令开始。当此时,杀令不仅无罪,反而成为举事的英雄。君若举事,岂不是时刻在他们的刀口之上么?”
“何况,现在天下虽乱,但大秦的魂魄尚在,据闻,秦军已东出函谷关,不日即可剿灭义军,此时起事,是不明智之举啊!”
县令一听,乡老说得很在理,心里开始后悔起来。
那乡老又道:“何况,君若派人请回刘季,更为失策之举。”
县令忙请教道:“失策在于何处呢?”
那乡老道:“想那刘季,本不是什么善良之辈,平日里,呼朋唤友,横行乡里,今得此机会,岂能错过。”
“一旦召其回城,势必为虎作伥,肆意而为。加上他手里有兵,那时,君又怎么节制此人。君不见会稽之殷通,到头来,岂不是为他做嫁衣么?”
县令闻此言,幡然醒悟,连连跺脚道:“萧何、曹参,二贼误我。”
那乡老趁机说道:“于今之计,当调集士卒,号召民众,紧守城池,不给乱民以可乘之机。”
县令至此下了决心,吩咐道:“来人啊,衙役快来。”
衙役们闻声,来到县令面前。
县令道:“尔等立刻去萧何、曹参家里,将二人给我捉拿归案。”
“喏。”几名衙役叉手施礼毕,出衙门,直奔两人家里去了。
虽说县令下了拘捕令,但他明显低估了萧何和曹参,在这些人中的人缘和影响力。
早有几个与两人交好的衙役,先疾奔到两人家里,通报了县令要捉拿他们的消息。
两人听罢,顾不得其他,慌忙出了家门,逾城而逃,直接奔着芒砀山方向而来。
正好在半路上,遇见了刘邦的队伍。
刘邦听完两人的叙述,看了看两人道:
“既然如此,你们二位是什么主意?”
此时,冷静地说出此话的刘邦,已经完成了从亭长,到反秦团队老大身份的转变。
即使曾经是其上级,多次在秦的体系内,袒护照顾刘邦的如萧何、曹参之流,也已经自动归属于刘邦身后的那个队伍里了。
萧何看着刘邦身后黑压压的众人道:
“事已至此,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回芒砀山是不可能的了,干脆,杀进沛县城,宰了县令,直接举事起义。”
曹参也赞成道:“天下已乱,正好借机起事。”
樊哙也在一旁道:“对,大哥,直接杀回去。”
刘邦倒是很冷静,此时也体现了一个领袖的素质,每临大事有静气。
他继续问二人道:“县里现在有多少守兵?”
萧何道:“还是那一千守兵,没有新增。”
“一千守军。”刘邦手抚着腮沉思着。
萧何看了看黑暗中的数百人,知道了刘邦在思考什么,于是说道:
“咱们虽有这几百号人,但武器不足,对沛县只可智取,不可硬攻。”
刘邦白了一眼萧何,那意思是,这不是废话么,没看我正想这个问题呢么?
萧何明白了刘邦的顾虑,于是,建议道:
“沛县虽然守军上千,但人心浮动,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民意,抓住县令素来不得民心这一点,或许可以出奇制胜。”
刘邦看着萧何道:“说说看,怎么利用?”俨然一副垂问的架势,但又是那么自然。
萧何道:“当初县令找我俩商量要起事,无非是怕城里的百姓造反,割他的脑袋,所以想先起来反秦,投靠义军。”
“现在,他既然反悔了,也就是不想反秦了,那百姓就会担心义军攻过来,一旦城破,反倒遭受屠杀。”
“如果能让百姓认识到,县令是沛县的危险所在,让百姓在城内做内应,那沛县城也就指日可下了。”
刘邦没等萧何说完,已经喜笑颜开了,说道: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
随即,刘邦对萧何说道:“这样,你现在就写上封信,我们把它射到城里去,号召百姓一起起义。”
萧何赞道:“正是此意。”
于是,刘邦命人拿来笔墨,找来绢帛,萧何执笔在上面挥洒而就。
萧何写完,刘邦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道:
天下苦秦久矣!今诸侯并起,关外皆反。现沛令据城自守,以为民敌。不日,义军定当攻沛。为诸父老计,不若共诛沛令,改择子弟可立者以应义军,则家室可完。不然,城破之日,父子俱屠,为沛令所累,诚无益也。
刘邦看过,赞道:“写得太好了,这沛令必死无疑。”
于是,将此书信,照样子誊写了十数封,绑在弓箭上。
随后,刘邦带着数百义军,乘着夜色,来到沛县城下。
刘邦命众人手持武器,沿城下一溜排开,黑暗中,看起来似千军万马一般。
待众人站定,刘邦来到城门下,对着城墙上的守卒喊道:
“城内的弟兄们听着,我是刘邦,义军不日即将来攻城了,如果想活命,请看我给你们的书信,便可保住全城生命。”
说罢,便命令将事先写好的书信,悉数射向城内。
城上守卒和城内百姓,纷纷接到书信,展开来看,信上的内容,很快就在城内传开来。
家中有被刘邦释放的役徒之人,互相一串联,觉得刘邦说得有道理。
如果等到义军来攻城,城破之日,还不知道什么命运呢?加上大家都痛恨这个县令,当下一合计,很快就有数十人,抄起家伙,奔着县衙就去了。
第252章 沛公的眼光
等众人赶到县衙时,遥见一人,已经手提着县令的人头,立在县衙门前。
众人近前一看,认得是周勃。
只见周勃一手提剑,一手提着县令的人头,对大家说道:
“县令无道,我已经把他杀了,弟兄们,跟着我,开城门,迎接咱们自己的子弟兵。”
众人一起响应,簇拥着周勃,一起奔城关而来。
当众子弟随着周勃来到城关门前,早有一群百姓围在那里与士卒们交涉。
见周勃提着县令的人头过来,顿时响起一阵欢呼声。那声浪直传到城外。
守城士卒一看,县令都已经死了,还守哪门子城啊?
再加上本来就有很多士卒想开城迎义军了,此刻,更不顾一切地奔向城头,落下关锁,打开城门,迎接刘邦等人入城。
刘邦在众人的簇拥下,终于进入了他熟悉的县城。
来到县衙,刘邦汇集众人,商量后续事宜。
县令已死,沛县百姓造反的事实算是坐定了。俗话说蛇无头不行,一个有前途的造反队伍,哪能没有领头的人?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不愿意出这个头。
是啊,虽说有样学样地造反了,可当下,每个人都心有余悸,只要不当造反的头头,即使造反被秦军镇压最后失败了,罪过也可以全推到首领身上。
换句话说,这个造反头头,在需要的时候就是众人的背锅侠。
人就是这样,遇到好处的时候,容易冲动向前;意识到风险的时候,就本能地退缩。
众人毕竟看不到造反的未来,担心身家性命,深恐举事不成,被诛灭九族,于是,大家就势推举刘邦来当这个头头。
刘邦推辞道:“天下正在混乱当中,诸侯都已起事,很快,沛县也将卷入其中。如果推选的首领不能胜任,就会一败涂地,危及大家的身家性命。”
“不是我推卸责任,也不是吝惜自己的生命,只怕我才劣力薄,不能保全父兄子弟。这是件大事,希望大家另外推选一位能够胜任的人。”
于是,刘邦建议大家推举萧何、曹参等人。
萧何、曹参连连摆手,坚决不肯。其他人更没有人敢坐这个位置。
正在推让之际,萧何见势起身说道:
“弟兄们,我来说两句。”
“正像刘邦刚才所说的,现在天下纷扰,诸侯分立,反秦之势已成燎原,咱们的沛县,处于楚魏交界,早晚要经兵事。”
“如果我们不早做打算,势必会成为诸侯之间竞争的牺牲品。”
“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确立一个首领,带领大家保护城池,保全父老们的生命。”
“这个人必须在县里有号召力,在子弟中有影响力,又能敢于担当风险。”
“刘邦仁义而爱人,喜好施舍,性情豁达,临危不惧,胆色出众,而且有远大的抱负。”
“我们都听说了关于刘邦的一些传闻,在他身上发生了那么多奇异的事情,难道是巧合么?”
“前几天,我和曹参为了这事,还进行了占卜,结果也是指向刘邦,所以,没有人比刘邦更合适的了。”
刘邦还待推辞,众人早已将其让到正位上坐定,坚持要立他为首领。
于是,刘邦不再推辞,当即走马上任,担任沛县令。因张楚国的关系,且近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