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谋无双-第1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十万的俘虏,监管起来,秦军就得挨饿,这对于刚打了胜仗的军队,很不现实。何况还要动用人力物力看守他们。”
“而全部放回去,等于又给了赵国喘息的时机,在秦王那边也不允许。”
“这种情况下,留给白起的只剩下坑杀这一条路。所以,白起当时坑杀赵军,实在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可这样,就造成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自此以后,赵军就再也没有向秦军投降的了,因为,投降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坑死。”
“与其被坑杀,还不如战死,那样更能得到好名声。所以,大家看后来,无论是李牧、司马尚,还是逃到代地自立为王的赵嘉,宁肯战死,都绝不投降,这说明了什么?”
众将之中,已经有人频频点头了。
沛公继续说道:“这验证了那句至理名言‘杀俘不祥’。所谓的不详,不仅是不吉祥,而是说对今后的对战不利,是在逼迫对手与自己决死战。”
“如果没有长平之战,后面秦与赵之间的战争,也就没有那么残酷了。所以说,虽然坑杀俘虏,在对阵之时,可以起到震慑敌人的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瓦解对手的斗志,但从长远角度看,实在是不足取的。”
“就像前不久的襄城一战,项羽攻城月余,城下之时,一怒之下坑杀全部军民,实在是过分之举。”
“所谓的战争,无论大小,都是要达到一个目的。攻城的目的在于占领城池,而占领城池,关键在于收服民心,那些守城的兵卒,其实只是起到阻挡作用,如果放下武器,这些士卒其实已经认输了。”
“对于这个城池来说,那些士卒和平民没有什么区别,战胜的一方为什么要把这些人杀掉呢,都杀掉了,你要这座空城有什么用呢?”
“试想一下,哪座城不是由不同地域的人组成,哪些城里的人不是来自四面八方呢?我们都杀掉了,难道全部移民不成?”
“再回头看所坑杀的士卒们,他们本来就是城中的百姓,或是拿着锄头的农民,有的是为生活所迫,有的是为了赢得爵位,他们大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才拿起武器从军的,有几个就是为了杀人而参军的呢?”
“这些人,都有父母、兄弟姐妹,有老婆孩子,有本属于自己的生活,他们都像我们身边的朋友甚至亲人一样,都是活生生的人,不是会说话的牲口,不是冰冷的数字。”
“一怒之下也好,为了展示自己的军威也好,为了不够吃的粮草也罢,总之,不管什么理由,我们都不能草率地剥夺这些人的生命。”
“说这些,绝不是什么妇人之仁,也不是‘详’与‘不详’的问题,而是我们的‘军魂’和提倡的‘武德’。有了这个军魂,即使我们遇到挫折,打了败仗,也不怕,我们还会轻易地重新组织起队伍来,继续战斗。”
“而如果没有‘武德’,失去了民心,失去了百姓的支持,即使我们天天打胜仗,也难以长久。”
说道这里,大家似乎都明白过来。
沛公接着说道:“刚才,说的是不杀。至于哪些人愿意留下来,留下来之后,是否会生变,我觉得这方面不是太大的问题。”
“在俘虏中,要向他们解释清楚我们的政策,凭自愿的原则。愿意留下来的,我们欢迎,然后再通过必要的程序进行筛选。怎样筛选,那是你们做将官的事。”
随后,沛公转向萧何道:“对此,萧大人可以制定一个规章,对具体情况进行一些要求。”
萧何点头道:“这件事,就交给我来处理。”
沛公继续说道:“至于如何保证俘虏转为士卒,大家也要多做一些工作,不得有虐待和歧视这些人的行为,否则,一律严加惩处。”
“试想一下,我们现在的士卒中,有多少还是沛县带出来的,有多少是楚地的,甚至有多少是魏地的呢?”
“恐怕,六国甚至还有一些秦国的人都在其中吧。一个好的军队,一定是五湖四海,一定靠纪律严明,一定靠管理和秩序,而不是靠亲戚乡里,更不能只讲血缘和地理关系。”
“再说到就地为民这一问题。对于不愿继续打仗的降卒,可以就地为民,这是一项保护当地劳动人口的措施。”
说到这儿,萧何插话道:“沛公此举,实在是英明。连年的战争,每个地方的成年男性,大都从事军旅了,田间劳动力缺乏,收成减少,造成征兵和粮草都存在问题。这样下去,仗会越来越难打,粮食越来越难筹集。”
沛公接话道:“所谓的战争,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争夺地盘和人口,地盘拿下来了,人口是强盛的关键。”
“对于那些不愿继续打仗的士卒,我们让他们解甲归田,可以补充当地的人口,让他们在当地安居乐业,不也是很好的措施么?”
“所以说,从现在开始,我们对待俘虏的政策,就这样确定下来,包括留在爰戚的俘虏,也知会卢绾采取此策。”
“我们反对的是秦的**,就不能用另一种暴来多付他们。仁政和怀仁,应该是我们的一个策略,这一点,在今后我们攻取的地方,都要采取,以服民心。”
说完,沛公看着大家。
众将从一开始时的不解和不忿,经过沛公这段深入浅出的说辞,已经心服口服。
萧何道:“沛公此举,实为夺取天下之策,我等自愧弗如。”
众将也齐声道:“沛公所见高明,我等遵命。”
当即,三千多秦军编入各军帐下,剩余俘虏就地为民。
爰戚、东缗百姓一片赞叹声。
沛公德政自此扬名。
第271章 三围还是四围
沛公在攻取爰戚和东缗的战役中,都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胜利。
事后看,沛公最大的收获,是他想明白了“武德”这个道理。不杀俘,取民心,也成了沛公军的一面金子招牌,在此后的征战中,帮助沛公从一个小县的地方武装,逐渐成为一方颇具实力的诸侯。
这一点,明显比项羽更具战略性眼光,也彰显出沛公企图天下的野心。
不过,沛公从两次攻城战中,同样得出一个经验,那就是,攻城是一门技术活,需要灵活多变的战术。当然,也是一个苦活。
但战争就是这样,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总以自己的形式存在着,就像现在。
东缗城已下,沛公军略作修整,补充完毕,即回师亢父。
亢父这边,项梁军已经围城多日,听闻沛公军已经拿下爰戚和东缗,实现了战役的前期计画,项梁不免喜上眉梢,亲自率众将出迎,将沛公接入帐内,道了一番辛苦,夸赞不已。
沛公谦虚客套已毕,见项羽也在,随即说道:
“爰戚和东缗援军尽出,留下的只是两座空城,取城当然不在话下,倒是羽弟的打援担子,可是不轻啊!”
沛公的情商之高,由此可见一斑。他知道,自己的两城攻坚,实际歼灭的不过数千守军,一味地围绕此话题,不免有些不合时宜。
项羽见说,脸上现出喜色来,忙道:
“沛公所言极是。那爰戚过来五千兵马,还不算个事,后来,东缗方向忽然杀过来一万五千的军马,倒令我紧张了一番。”
“我只好先集中兵力歼灭了爰戚的五千,再腾出手来,将东缗之敌包围,这才拿下来。”
“噢,羽弟是如何包围东缗军的呢,以你的三万兵马,包围起来,略显不足呢。”
沛公说的是实话,如果换做他,是断然不敢包围对方,无论是从人数和战斗力来看,都有所顾忌,阻击和击溃,倒是可以的。
项羽不以为然地说道:“虽然兵法上讲,五而围之,倍而攻之,但我就不信那个邪。”
“秦军出了东缗后,南边是沼泽,我派五千骑兵从北面绕到他们背后,截住退路,随后从北面和东面一起进攻,这不就是包围住了吗?”
“虽然秦军的战斗力不弱,但我们的更强,打了一天,最后,全部歼灭秦军,抓了几千俘虏,也被我全部坑杀。”
说罢,项羽不无得意地扬起了头。
沛公赞道:“羽弟果然英勇,好在你把增援的秦军都吃掉了,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才能顺利拿下二城。”
项梁见话题差不多了,说道:
“沛公就不要客气了,攻城打援各有分工,都有战功。”
“拿下爰戚、东缗,基本实现了我们的战役构想,现在,亢父已成了一座孤城,里面的秦军,已经被我们包围十天了,虽然守军只有三万,也要好好计议一下,如何攻城了。”
随即,项梁示意大家发表意见。
黥布先说道:“亢父已被我军围城多日,现在城中守军也已得知,爰戚和东缗,已被我们拿下,外围增援的可能基本没有,肯定会拼力抵抗。现在我军的选择是四面进攻,还是围三阙一的问题。”
项羽接过话茬道:“事到如今,还搞什么‘围三阙一’,我们无论从兵力还是战力,都碾压对手,直接四面围定,全力攻取就是了。”
范增在一旁道:“若是四面进攻,城内秦军定是拼命抵抗,那样我们的损耗就会加大。”
龙且道:“虽说四面围城,为兵家所忌,但现在我们有十足的把握攻下此城,也不惧秦军的死守抵抗。打就是了。”
吕臣在一旁说道:“亢父城高池深,不比其他两座小城,硬攻起来,消耗肯定不小。”
项梁见沛公在一边不说话,就问道:“沛公之意呢?”
直到这时,沛公方不慌不忙地道:
“愚以为,对待亢父,当四面围之。”
“噢,说说看。”项梁有些吃惊,以他对沛公的了解,以为会主张“围三阙一”,所以此问。
沛公说道:“我们此次战役的目的是什么?围城打援的目的又是什么?”
项梁说道:“拔取城池,歼灭秦军的有生力量。”
沛公接着说道:“既然这是我们的战役目的,现在,外围的两城已经拔取,后续的援兵也无法达到,现在仅剩这亢父一城了。”
“而到目前为止,我们歼灭的秦军有生力量,也不过三万,现在,城里的三万军,我们是击溃,还是歼灭呢?”
“而且,以我们达十五万的兵力,只要我们攻城器械足备,准备充分,四面围定,攻下这个亢父,应给是几日之内的事情。”
“如果放跑了部分秦军,一定是逃往东阿方向,到时一样增加我们进攻的难度,与其将来对抗,不如抓住有利时机,就地消灭,岂不是更好。”
项梁见大家都发表了意见,说道:
“既如此,本将军决定自明日起,总攻亢父城。”
随后,抽出一支令箭道:“项羽听令。”
项羽出列,叉手道:“项羽在。”
“命你带三万军,负责攻打东城,先登城者立首功,不得有误。”
项羽应道:“遵令。”
项梁又抽出一支令箭道:“沛公听令。”
沛公上前,叉手道:“在。”
“命你带三万军,负责攻打南城,先登城者立首功,不得有误。”
沛公应道:“遵令。”
项梁又抽出一支令箭道:“龙且听令。”
龙且应道:“末将在。”
“命你带三万军,负责攻打西城,先登城者立首功,不得有误。”
龙且大声应道:“末将遵令。”
项梁再次抽出一支令箭道:“英布听令。”
英布上前应道:“末将在。”
“命你带三万军,负责攻打北城,先登城者立首功,不得有误。”
英布大声回道:“末将遵令。”
项梁最后抽出一支令箭道:“吕臣听令。”
吕臣上前应道:“末将在。”
“命你带领后军,作为预备队,随时准备支援各军攻城,不得有误。”
吕臣大声应道:“末将遵令。”
项梁最后说道:“明日四更灶饭,五更开拔到城下,天亮攻城。”
众将齐声回应道:“喏。”
第272章 沛公的调度
项梁布置攻城任务,各军领命已毕。
沛公回到本军,立即召集部将,安排明日攻城事宜。
诸将来到中军大帐,沛公端坐正中,众人依次参见完毕。
沛公见人已到齐,开口说道:
“项将军命令明日攻城,我军负责攻取南城,诸位有什么建议。”
曹参率先说道:“亢父城墙较东缗略高,与爰戚差不多,也是土墙结构,可以采用爰戚的攻城方法。只是,若想尽快攻取,抛石车需要再加多些。”
显然,曹参对此方法,已有心得,借机变相挣得主攻的位置。
沛公心里已有打算,问萧何道:“现在军中抛石车有多少?”
萧何回道:“共有三十架,如增加,需向项梁处申请。”
沛公立即道:“你马上去项梁军中申请,就说我们需要十到二十架抛石车,快,现在就去,去晚了,就被其他人抢了先。”
萧何又问:“其他设备可否申请一些。”
沛公眼睛一瞪道:“当然啦,这还用问,当然是多多益善了。”
萧何急忙到项梁中军去了。
这边,沛公继续问道:“继续说,谁还有好主意。”
夏侯婴道:“沛公,看样子,这天要下雨,而且雨还小不了,我们是不是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
沛公抬头向帐外望了一眼,透过门帘,满目都是低垂的乌云,凝重而又压抑。
沛公道:“即使下雨,攻城计画也不会改变,这是军令。”
夏侯婴继续说道:“沛公,我是说,这下起雨来,会影响视线,这弩箭是否应该靠前攻击为好。”
沛公这才明白夏侯婴的意思,说道:“对,你的建议很好,弩箭靠前,配上盾牌手掩护,抵近施射。”
周勃道:“要是能有一辆冲车就好了,可以冲撞城门。”
沛公应道:“那就看看萧何的本事了,能不能弄回一辆来。”
正议论间,萧何回来了,报告说,项梁处增拨了五架抛石车,两个临车箭屋,愤輼、冲车各一辆。
沛公一听,看着周勃道:“怎么样,我们萧大人出面,收获不错吧。”
周勃冲着萧何竖起大拇指。
萧何道:“还是去得有点晚了,项羽军中,拿到了两辆冲车。”
沛公一挥手道:“那是自然的,无论从哪个方面,项羽都会多一些的。不说这个了,现在开始布置明日攻城任务。”
沛公在案前坐定,拿起一支令箭道:“樊哙听令。”
樊哙上前道:“末将在。”
“命你明日拂晓,将所有抛石车运抵城下,多备石块,指挥抛石车,集中轰击城墙中段,直到轰塌城墙为止,不得有误。”
樊哙高声应道:“喏。”
沛公又拿起一支令箭道:“周勃听令。”
周勃上前道:“末将在。”
“命你明日指挥临车箭屋、冲车、愤輼,待抛石车发起轰击后,向南城门运动,主攻城门处,撞开城门,不得有误。”
“这,这。。。。。。”
周勃以为沛公会让他带虎豹突击队打主攻,却不料只让他指挥攻城器械主攻城门,周勃多少有点心不甘。
沛公眉毛一立,陡然变声道:“嗯?有什么问题吗?”
周勃赶紧应道:“没问题,末将遵令。”
沛公见周勃接过令箭,退回班列,才又抽取一支令箭命道:“夏侯婴听令。”
夏侯婴上前道:“末将在。”
“命你明日指挥弩箭和盾牌阵,抵近城下百步以内施射,掩护攻城部队突击,不得有误。”
夏侯婴高声道:“遵令。”
最后,沛公拿起一支令箭道:
“曹参听令。”
曹参心中暗喜,心说:终于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