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谋无双 >

第130章

汉谋无双-第130章

小说: 汉谋无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项羽问诸侯众将道:“当今一战,仅消灭数万秦军,对面章邯还有二十万之众,如何匹敌啊?”
  张耳道:“将军勇猛无敌,与章邯对阵,还需以将军为首,我们理当唯将军马首是瞻。”
  众将也齐声说道:“是啊,上将军神威,古今罕有,末将等愿听指挥。”
  项羽也不谦让,随即说道:“既然承蒙各位推举,我就愧领了。诸位将军暂且回营,整顿军旅,一旦有战事,自当通报。”
  各国军将,一一告退。自此,项羽成为抗秦的统领,诸侯各军,悉数听从其调令。
  随后,赵王歇在赵相张耳的陪同下,也出城到项羽营中,表明谢意。
  项羽迎入帐内,与赵王歇分坐左右。
  赵王歇说了一番感谢解围的话,又称赞了项羽的勇武。
  项羽略略谦逊,谈了一会儿,赵王歇与张耳起座告辞回城。
  在回城的路上,张耳想起陈余一直没露面,就直奔陈余军中。
  张耳和陈余,这对以前的生死之交,此刻,在如何面对秦军的策略上相左,甚至开始出现了误解。
  尤其是张耳,对之前对自己言听计从的陈余,这次力主和谈,与自己对着干的态度,十分不满,他要亲自来军中,找陈余算账。
  张耳直奔中军,来到陈余帐内,见陈余正端坐在座位上。
  陈余见张耳不经通报,直接闯营,忙立起身来,道:
  “丞相何故到此,未及远迎,失敬失敬。”
  张耳一摆手道:“失敬什么,你要知道失敬,就不会不听我的劝告,一意孤行了。”
  陈余道:“丞相可说是与王离和谈之事。这事现在看来,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王离的二十万长城军,不是已经土崩瓦解了么?”
  张耳揶揄道:“是啊,所以你陈余录得首功,是赵国的头号功臣,我张耳算什么?”
  陈余一惊:“丞相何出此言呢,你我不都是为了赵国,为了打败秦军么?”
  张耳不理睬陈余,接着问道:“我派来的张黡和陈泽呢,你把他俩怎样了?”
  陈余道:“张黡和陈泽劝我带军前往秦营拚死,我说白白送死毫无益处,他们两人定要出战,我就调遣五千人给他俩。他们就去和秦军拼命,结果全军覆没,两人都战死,真是太可惜了。”
  张耳陡然变色道:“你在撒谎,恐怕不是这么回事吧。”
  陈余道:“怎么不是这回事,我与两人无仇无怨,总不至于暗中加害吧。”
  “何况两个人带兵冲阵,万人注目,也不是我随便可以捏造的,你怎么能说这种话呢?”
  张耳道:“就算两人不是你所杀,但你也逃不了干系。从你的军中出去的,你难道就没责任吗?”
  陈余觉得张耳已经不是正常讨论问题,而是在找茬了,顿时不觉动怒道:
  “丞相何必如此埋怨我,你无非是为了谈判这件事,耿耿于怀,怪我没全听你的。”
  “咱俩这么多年的友情了,至于因为这件事喋喋不休么?”
  张耳一听,也怒火顿起,道:“我在跟你谈公事,谁跟你谈私情?”
  陈余更加恼怒,道:“既然是谈公事,那好,你是丞相,我今天就辞职,情愿缴出将印,你另请高明吧。”
  说着,便将印绶解下,交给张耳。
  张耳没想到陈余来这手,出乎意料,没伸手接印绶。
  陈余怒火盈胸,将印绶往案上一摔,转身出帐,上厕所去了。
  张耳楞在那里,一时不知所措。
  【作者题外话】:本书逐渐进入到很多历史谜团和争议之处,欢迎读者朋友们发表观点,为此,作者建了一个QQ交流群949901369,随时恭候大家,一起参与讨论,当然,也可以搬个板凳只听不语。


第309章 巨鹿之战之章…
  其实,张耳本来的意思是过来责备一下陈余,就像当年,两人逃难在陈地,里正鞭打陈余时,陈余想反抗,张耳制止并训斥他那样;他想再次告诫陈余,以后凡事多和他保持一致,
  以前确实有很多次,作为老大哥的张耳,每次训诫陈余,都会收到张耳希望的效果。
  没想到,这次却完全不一样,陈余不仅不听话,却把事情闹成现在这个样子,这让张耳有些骑虎难下。
  很多好朋友之间,有时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相熟,也习惯了口不择言或者互相责备,多数情况下,看在友情的份上,有一方总能退让。
  而一旦原本听话一方的反应过于激烈,另一方就会不知所措。其实,其中任何一方,只要给对方一个面子,主动妥协,使两人迅速恢复到友情层面,事情就好办多了。
  可如果双方都坚持所谓的面子,这一钱不值的面子,恰恰就会在一念之间,断送了很多珍贵的友谊。
  曾经有人说,“面子是给狗吃的”,但很多人一到了事情之中,往往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反倒去做最不智的行为——和狗争食。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没有什么谁对谁错,也没有什么原则上的大事,都是输在一个面子上,使自己更较真上。
  如果身边再有所谓的“为你着想的人”,那事情就更一发不可收拾了。
  就像现在的张耳,正在左右彷徨之际,手下的一个随员,见陈余出去了,就讨好地劝张耳说道:
  “古人有言,天与不取,反受其咎。现在,陈将军解除兵权给您,您若不受,恐怕倒是违天不祥,何必和他客气呢?”
  俗话说: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这个随员哪里知道张耳和陈余之间的莫逆之交,又怎么知道,两人之间曾经的一切。
  在那随员眼里,只知道军队的印绶,那意味着杀伐和决定权,确实是巨大的利益诱惑。
  如果换做以前的张耳,可能也能想清楚这一切,可自从当了赵国的宰相,身边有了这些“负责任的”人之后,情势就不一样了。
  任何老大身边,总有这样一些趋炎附势之徒,更有很多貌似很为老大负责的人,喜欢拿着鸡毛当令箭,为虎作伥,小题大做。
  这样的人一多,如果当老大的再不明智,就会被众人架到火炉上烤。
  这个随员就是一个例证,因为这个毫不相干的人,一句无关紧要的话,导致了张耳陈余,两个曾经生死之交的好朋友,最终成为死对头,为后世朋友间的相处,做了反面教材。
  张耳听罢,出于一时置气的情绪,当即取过印绶,佩戴在自己身上。
  等到陈余上完厕所回来,看见张耳居然佩上了印绶,心里的火气更大了。
  心说:“好,你不是给我下不来台吗,你不是逞能么?那就让你当这个大将军,看你搞不定时,来不来求我。”
  当下,陈余不再和张耳多说一句话,黑着脸,收拾东西,带着自己的亲信和士卒数百人,径自离去。跑到一处有山有水的地方,钓鱼打猎,自寻快活去了。
  自此,张耳陈余彻底决裂,从曾经断头不悔、患难情谊的生死弟兄,变成生死相博、势不两立的仇敌,而这,仅仅是因为一句话,一个面子。
  且说陈余离去后,张耳身兼赵国的丞相和大将军,收揽陈余的部众,仍然奉赵王歇还居信都,亲自带兵,配合项羽,一同攻秦。
  此时的章邯,开始面临巨大的麻烦。
  王离私下与诸侯谈判,不辞而别,解散了长城军,章邯一直蒙在鼓里。
  直到苏角战死,王离大营被项羽攻取,章邯才从败逃过来的秦卒嘴里,知道了大概的消息。
  这让章邯大惊失色,由于关乎到自己的上司,又关乎到下一步的行动,章邯只得一面遣长史司马欣回咸阳汇报情况,一面加强戒备,在棘原固垒自守。
  眼下,章邯收拢了苏角的部分败兵后,部众尚有二十余万人,棘原的大营坚固,与黄河上的运粮甬道,尚在章邯控制范围内,粮草供应有充分保障,短时间内倒也无忧。
  章邯担心的是朝廷。究竟朝廷会怎样看待王离这件事,对章邯有什么影响,以及下一步该怎样做,这才是章邯最关心的问题。
  长史司马欣,毕竟在朝中有深厚的人脉基础,派他回去,请求救兵,连带征求朝廷对章邯的进一步指令,这对于章邯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
  派走司马欣后,章邯无心战事,只想先固守棘原,以待后续情况再做决定。
  而这边的项羽军,见巨鹿之围已解,令诸侯军在巨鹿城外驻扎,自己率军,退回到漳河南岸,对章邯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项羽考虑到章邯的兵多,也见识过章邯军阵的厉害,不敢贸然进攻。亚父范增也劝其缓战,待秦庭内部变化,章邯自然会露出破绽,那时再根据情况,随机应变。
  双方在此形成对峙。
  这一对峙就是半年,时间到了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的六月。
  率先起变化的,果然是章邯部。
  而引起章邯产生变化的,是派回咸阳请旨的司马欣。
  司马欣其人,前文曾经说过,就是曾经救过项羽叔父项梁的,那个栎阳县监狱的官员。
  早年,项梁曾犯事被栎阳县逮捕,项梁马上动用自己的关系,走了个后门,请自己相熟的蕲县监狱官员曹咎,写信给栎阳县监狱官员司马欣,找了个借口,脱罪释放了。
  后来,司马欣升迁到了咸阳,一直做到长史(相当于后世的秘书长之类)的位置。
  秦二世二年冬,反秦的陈胜军声势浩大,陈胜部将周章(又名周文)率兵数十万人逼近秦都咸阳。
  章邯建议二世赦免骊山刑徒,把他们编成军队以对抗陈胜军,二世便任命章邯为将,长史司马欣、都尉董翳辅佐章邯作战。随后,司马欣就一直跟随章邯征战至今。
  此次,司马欣受章邯的委托,日夜兼程,到达咸阳,入住官府的高级驿站(相当于国宾馆)。
  次日,即通过赵高的属僚,向赵高递送折子,希望面见二世,汇报前线军情,请求谕旨。


第310章 巨鹿之战之秦庭自毁…
  司马欣在咸阳住了月余,竟没机会面见二世。原因是赵高的阻拦。
  此时的赵高,已身兼丞相和郎中令,同时兼行符玺令事,朝中大事,都由其一人说了算。
  行文到此,笔者虽不喜欢,但仍绕不开赵高这个阉竖。
  据史记载,赵高因其母亲触犯刑法,遭到处刑后身体残缺,被收入“隐宫”,成为阉人。
  赵高自小倒是很用心学习,尤其对于秦律深入研学,又练得一手好字,大篆写得很是精道。
  秦始皇听说他为人勤奋,又精通法律,便提拔他为中车府令,掌管皇帝车舆。再后来,看到他写的字,就让他教少子胡亥书法,并教如何判案断狱。
  这赵高天生的善于观言察色、逢迎献媚,很快就博得了公子胡亥的赏识和信任。
  有一次,赵高犯下重罪,负责处理此案的蒙毅要按律处他死刑,赵高巧言令色,花言巧语,欺骗始皇,最终始皇赦免了他并复其原职。
  等到了秦始皇驾崩沙丘的时候,公子胡亥正随驾在侧,赵高劝说丞相李斯,怂恿胡亥矫诏赐死扶苏,继位为皇帝。
  二世胡亥继位后,向他的老师赵高感叹道:
  “朕既然已君临天下,如果能在有生之年享尽人间欢乐,实现朕所有的心愿,那该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啊!”
  赵高趁机道:“陛下唯有严刑峻法,将有罪之人连坐诛族,对心怀不满的大臣及诸公子逐一打击,同时提拔陛下的心腹,安排他们担任要职。这样一来,才可保您高枕无忧,肆意宠乐啊。”
  胡亥觉得老师说的对,就采纳了赵高的意见,同时,将生杀大权一并交付给赵高。
  自此,咸阳城内的屠杀拉开了序幕,赵高的祸国殃民行为也开始上演了。
  被赵高拿来第一个开刀的就是蒙氏兄弟。
  蒙恬、蒙毅一文一武,在始皇生前颇受重用,屡建奇功,在朝中也权高位尊,是赵高平生最忌之人。
  赵高“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
  子婴知道了赵高欲害蒙氏兄弟,忙进宫劝阻二世,认为诛杀忠臣乃亡国之举。
  无奈,胡亥根本听不进去,以“先帝欲立太子而蒙毅阻拦,实属危害社稷之举”的罪名,逼迫蒙毅自杀。
  随即赵高又遣使到北境追逼蒙恬自杀,蒙恬悲愤难当,大声疾呼:“我何罪之有,无过而死乎?”遂吞药自尽。
  除掉蒙氏兄弟后,赵高便将谋杀的矛头转向了秦王室。对二世说,诸公子在,皇位时刻会受到威胁。
  据史书记载,赵高一次就在咸阳杀掉了胡亥的十二个兄弟,将十名公主碾死于杜邮(今咸阳市东)。
  有三位秦国的公子,被囚在内宫,被赐死前,皆痛哭流涕,仰天大叫:“吾等无罪,何故致死?”惨不及言。
  另一公子高,见众手足都死于非命,知道赵高不会放过自己,想逃亡,却又怕连累亲族,于是,提出为父皇殉葬了事。
  赵高随后向胡亥报告说:“现在所有人整天提心吊胆,自顾不暇,已经毫无犯上作乱之心。”
  胡亥龙心大悦,对赵高给予奖赏。
  接着,赵高又排挤掉不少敢于直言进谏的官员,安插了大批亲信在重要岗位上。
  为了堵塞群议,防止二世与其他人接触,进一步把皇帝控制于股掌间,赵高又对二世说道:
  “天子之所以尊贵,在于要随时保持自己的威仪,使人只闻其声,不见其形。陛下年纪还轻,如果在众臣面前不经意地暴露了弱点,恐为天下人耻笑。故陛下不如居内朝处理政事,由微臣等人一旁辅佐。这样,人人都会称颂皇上的圣明。”
  二世一听,很在理,正好自己也不想理政,就把朝野大事交给赵高代理。于是,二世不再上朝,一味寻欢作乐,决断之权都落到了赵高的手中。
  随着权力的扩大,赵高的野心也不断地膨胀,将眼光转向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之位。因此,除掉李斯,在他的心中显得日益迫切了。
  当时的秦朝已是危机四伏,六国的旧贵族们日夜谋划着复辟江山。各种复杂的矛盾交织在一起,终于陈胜、吴广首先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旧贵族的势力也纷纷招兵买马,很快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所向披靡,极大地震撼着秦室的根基。
  李斯面对危局,屡次想进见二世,二世只是不见。
  赵高见此情形,假意对李斯道:
  “现在关东反叛的盗贼如此嚣张,但皇上仍然声色犬马,毫不关心。我本想劝阻一番,无奈位卑言微。丞相乃先帝重臣,说话有分量,为何不进谏呢?”
  李斯苦笑摇头:“我何尝没有想过。只是现在陛下常居深宫,很难见到,我找不到机会啊。”
  赵高见李斯已上钩,表面却不动声色,说道:
  “只要丞相肯进言,卑职一定留心,瞅到皇上有空闲,立即来禀报。”
  李斯自是感激不尽。
  赵高深知胡亥已沉湎于酒色而不能自拔,当然十分反感别人在他玩兴正浓的时候来打扰。于是,每当看到胡亥歌舞狂欢,与众姬妾厮混时,赵高就派人通知李斯:
  “皇上正闲着,可以奏事。”
  李斯赶忙去求见,一连几次,都是如此。
  二世非常恼怒,破口大骂:
  “李斯这老贼,竟敢拿朕寻开心。我闲着的时候他不奏事,偏我宴饮正酣之时再三扫我兴致。难道是看朕年轻,瞧不起朕吗?”
  赵高在一旁,立即应声说:
  “如果丞相真这么想,那就糟了。沙丘之谋,丞相也是参与者。现在,陛下做了皇帝,他却没捞到多少好处,必定心怀不满。大概他是想让陛下实行分封,立他为王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