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谋无双 >

第131章

汉谋无双-第131章

小说: 汉谋无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怀不满。大概他是想让陛下实行分封,立他为王呢。”
  赵高又说道:“另外,还有一事,陛下不问,臣还不敢直言相告。”
  胡亥厉声问:“莫非又与李斯有关?”
  赵高拜了两拜,接着说道:
  “丞相的长子李由,现任三川郡守。这次造反闹事的贼子陈胜等人,与丞相本是同乡。正是因为这层关系,所以盗贼们经过三川的时候,李由也不组织攻击,致使事端越闹越大。臣还听说李由与陈贼有过书信往来,由于还没有得到真凭实据,才不敢贸然奏知圣上。”
  胡亥立刻就要审办李斯,并当即派人去调查李由通盗一事。
  【作者题外话】:为欢迎读者朋友们发表观点,作者建了一个QQ交流群949901369,随时恭候大家,一起参与讨论,当然,也可以搬个板凳只听不语。


第311章 巨鹿之战之指…
  李斯知道这一情况后,才恍悟自己中了赵高的圈套。
  他上书给二世,一面申诉自己的冤屈,一面指出赵高“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提醒二世当心。
  然而此时的胡亥,早就被赵高完全迷惑,他将李斯的申诉书交给赵高过目,嘱其小心。这样的君主,也真够可以的了。
  赵高佯作悲伤,凄凄惨惨地说:“丞相父子谋逆之心已久,所担心的无非是臣一人。臣死不足惜,只是放心不下陛下的安危。”
  二世安慰赵高道:“爱卿不必挂心,有朕在,谁敢动你。”自此赵高更加肆无忌惮。
  过了不久,李斯邀同将军冯劫和右丞相冯去疾联名上奏二世,建议暂停阿房宫的工程,减少边区戍守和转输,以缓解民愤。
  二世对李斯本就有怒气,借此事一触即发,咆哮道:
  “这些都是先帝开创的功业,必须继续做下去。如今我才即位两年,就蜂盗并起,完全是因为你们这些人镇压不力所致,反倒想罢先帝之所为。你们身为两朝重臣,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还有何资格占着丞相、将军的位子。”
  说罢,下令将他们交付廷尉审办。
  冯去疾、冯劫不堪其辱,很快就在狱中含恨自杀。
  胡亥派赵高审讯李斯父子谋反的案件,赵高天天严刑逼供,直打得李斯皮开肉绽,血肉模糊。
  李斯实在受不住严刑拷打,只得招了假供。
  他之所以不自杀,是因为自思有雄辩之才,又是秦帝国的有功之臣;而且,自己也的确没有谋反,说不定通过上书二世就会赦免他。
  可李斯不知道的是,进谏之路已完全为赵高**把持,申诉书全落入了赵高手中。
  赵高将书撕个粉碎,怒道:“囚犯还有资格上书?”
  为了堵住李斯的嘴,赵高派自己的亲信扮成御史,以及皇帝身边谒者、侍中等,轮番提审。
  若李斯以实情相对,则施行拷打,直到李斯坚持假供不再改口为止。
  后来,二世真的派人来审讯他,李斯以为还是和以前一样,就仍以假口供对之。
  胡亥看到口供后,认为李斯真的谋反,对赵高感激道:
  “如果不是爱卿,朕几乎被丞相出卖了。”
  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经过一系列阴谋策划,李斯的罪名终于被赵高罗织而成,再也无法改变了。
  奔赴刑场的李斯,悔恨交加却为时已晚。
  李斯临死前已看到到了秦必亡的气息,说道:
  “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咸阳,麋鹿游于朝也。”
  李斯与他的二儿子一起上刑场,回头对他的二儿子说道:
  “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犬,到上蔡东门追逐狡兔,可是现在已经不能够了。”
  于是父子相哭,终于被灭三族。这就是“黄犬之叹”的典故。
  秦帝国的气数,在胡亥与赵高的肆虐下,已丧失殆尽。
  等到调查“李由通盗”的使者到三川时,李由已为刘邦的部下曹参所杀。赵高见死无对证,按下了调查官员的折子,欺骗二世说已将其就地正法。
  李斯死后,赵高名正言顺地当上了丞相,事无大小,都完全由他决断,几乎成了太上皇,渐渐不把胡亥放在眼中了。
  一天,赵高趁群臣朝贺之时,命人牵来一头鹿献给胡亥,说:
  “臣进献一马供陛下赏玩。”
  胡亥虽然糊涂,但是鹿是马还是分得清。他失声笑道:
  “丞相错了,这明明是头鹿,怎么说是马呢?”
  赵高板起脸地问左右大臣:“你们说这是鹿还是马?”
  朝堂的人,有的慑于赵高的淫威,缄默不语;有的惯于奉承,忙说是马;有的弄不清赵高的意图,就说了是鹿。
  胡亥见众口不一,以为是自己冲撞了神灵,才会认马为鹿,遂召太卜算卦。太卜也是赵高的耳目,于是说道:
  “陛下祭祀时没有斋戒沐浴,故至于此。”
  胡亥信以为真,便在赵高的安排下,打着斋戒的幌子,躲进上林苑游猎去了。
  二世一走,赵高便将那些敢于说“鹿”的人纷纷正法。
  然而,在上林苑游猎的秦二世所不知道的,此刻的咸阳城外,已到处卷起了围猎大秦的风暴,就连曾经赫赫有名的长城军,也在一月之间土崩瓦解,巨鹿城下,已经是秦国最后的战场。
  此次章邯派司马欣回京,就是要请示朝廷,关于章邯军下一步的行动计画,并请求增派援军,同时,探听朝中对王离这件事的态度,解脱章邯在这一问题上的干系。
  现在,章邯心里有各种的想法,但是,又一时拿不定主意。
  这其中的原因,首先在于朝廷。
  自从章邯带兵出函谷关以来,章邯一直在尽职尽责,努力把握着自己的机会。
  章邯也想像前辈王翦那样,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统率秦军,横扫六国,建立不朽的功勋,成为大秦帝国的英雄式人物。
  但他同样没意识到的最主要问题是,任用王翦的是一代雄主秦始皇,而现在的秦二世,简直就不是始皇之子,其昏庸无耻的程度,在华夏历史上,也没有几个能超过他的。
  好端端一个大秦的江山,在他手里仅仅两年,竟变得如此风雨飘摇,连三代为秦帝国征战的王氏家族,都置大秦的荣华富贵于不顾,选择解散军队,归隐乡间。作为朝廷中仅存的能征善战之将,章邯不能不为自己将来的前途着想。
  眼下,大秦的军队,只剩下章邯这一支劲旅了,一般情况下,朝廷为了笼络将士的心,加官晋爵,封赏前线将士,是最起码的动作了。
  如果再能提供后续部队的支持,章邯是有信心继续打下去的。
  虽然王离的离去,章邯既理解又不理解,但好在军队还在自己手中,他对击败眼前的诸侯军,是有十足信心的。
  但没想到,章邯等来司马欣回报的是另一个消息。
  【作者题外话】:为欢迎读者朋友们发表观点,作者建了一个QQ交流群949901369,随时恭候大家,一起参与讨论,当然,也可以搬个板凳只听不语。


第312章 巨鹿之战之章邯…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五月
  在咸阳努力了几个月之后,司马欣终于回到了位于棘原的章邯大营。
  一见面,章邯就被司马欣的装扮吓了一跳,忙问道:
  “长史大人,你怎么如此装扮,发生了什么事情?”
  此时,站在章邯面前的,是一个商贾打扮的司马欣。
  司马欣见问,也不说话,接过侍卫递过来的水杯,连续喝干了两杯水。
  看来,司马欣是渴坏了,若不是几日没喝,断不至于见到水,比他爹妈都亲。
  看着司马欣将第二杯水喝完,暂时不想再喝水了,章邯才摆摆手,让侍卫们都退了出去。
  大帐里,只剩下章邯和司马欣两人。
  章邯看着狼狈的司马欣,心里已经猜到七八分,但是,还必须如常地问道:
  “长史大人,这次一去咸阳竟数月之久,朝廷那边怎么说,请求的援兵可有结果?”
  司马欣见问,苦笑了一下,将自己的袍袖一展,对着章邯说道:
  “将军大人,你怎么不问我,为什么如此打扮呢?”
  章邯见说,也只好说道:
  “是啊,下一个问题,也正想问你呢,什么时候做起买卖来了。”
  司马欣这次倒笑得开朗起来,说道:
  “将军若是听我说完,恐怕您也得考虑是否要做买卖了呢?”
  章邯到底还是耐不住性子,脸上露出焦急道:
  “长史大人,莫要开玩笑了,咸阳之行,到底如何,快说来听听。”
  司马欣这才正色道:
  “将军大人,实不相瞒,我是逃出咸阳的。”
  “逃出来的,怎么回事,快告诉我。”章邯脸上已经不仅仅是焦急了。
  于是,司马欣将自己几个月来的遭遇,一五一十地向章邯道了出来。
  原来,司马欣到了咸阳后,住在官府使臣的驿站里,一住就是两个多月。他到赵高的丞相府投贴不知多少次,申明前线紧急,有要事需觐见二世奏明。
  但赵高总是令门下推脱,说皇帝很忙,无暇接见他。
  司马欣又多次请门下侍从,向赵高禀告前线的紧急情况,恳请安排觐见。
  终于有一天,赵高门下告诉司马欣,二世皇帝没时间接见他,传旨由赵高丞相代为接见,一应事务,由丞相裁定。
  于是,又等了好几天,赵高终于接见了司马欣。
  在听取了前线战事及目前的困难,未做表态,但当说道王离长城军解散,王离不知去向的消息后,赵高勃然大怒,吩咐立即派人到王离家拘捕其家人。
  去的人很快就回来禀报,王离家属早已不知去向。
  赵高愈加愤怒,责怪司马欣匿情不报,并说前线军将都应对此负连带责任。
  司马欣又介绍了军前面临的困难,说明诸侯军日益增加,以现有兵力恐难以匹敌,恳请赵高给予增兵。
  赵高借口,在追究完长城军解散责任之前,不会盲目派军,并说要启奏圣上,再行定夺。
  随后,赵高又换了一副和蔼可亲的笑容,让司马欣先回驿馆休息,等着听消息。
  司马欣回到驿馆,越想越觉得赵高的态度奇怪,就多藏了一个心眼,连夜换到街对面,另外一个商贾常住的驿馆。
  结果,当天夜里,司马欣原来住的官方驿馆就失火了,还听说,驿馆里有几个使者身份的人,被无故杀死了。
  司马欣一听,赶紧换了商贾打扮,次日一早,就混在人群里出了咸阳。
  一路上,不敢走大路,躲过几次不明身份的人追杀,历经坎坷,才逃回军中。
  章邯听罢,如兜头吃了一闷棍,楞在那里。
  司马欣接着说道:“将军大人,自李斯被杀后,朝廷内外,完全被赵高控制,现在的朝廷,已经不是我们在咸阳时的朝廷了。”
  “二世不上朝,大臣们也见不到皇上,赵高身兼丞相和中书令,内外都由他一人把持,一切国政都任凭赵高决断。”
  “将军大人,照现在的局面,我们无论打胜仗抑或打败仗,结局都是一样的。打败了,赵高肯定拿我们当垫背的,正好推脱他的责任;即使打胜了,我们还能期望比蒙恬将军的结局更好吗?”
  司马欣说完,看着章邯。
  章邯没说话,起身走到大帐的门口,站在那里,出神地望着门外。
  司马欣介绍的情况,在他的预料之中,但又是他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在此之前,章邯还对朝廷抱有一丝希望,希望自己是这场朝廷斗争的幸运儿,在镇国大将纷纷退去的当下,以自己现在军中的地位,朝内已经没有竞争对手。
  但,现在和谁竞争呢,再竞争还有什么意义呢?
  连蒙恬这样为帝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军都被赐死,像李斯这样的始皇重臣都被夷三族,自己这个军事后起之秀,有什么资格和本钱,敢说自己就不会步他们的后尘,成为二世和赵高屠刀下的例外呢?
  不仅章邯没有这个把握,当今世界上,有谁敢去做这种脑残的挑战呢?
  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对面那些营寨里的人,那群在漳河南岸,举旗造反的六国诸侯们。
  他们不怕二世的屠刀,他们更藐视手无缚鸡之力的赵高。
  是啊,如果自己不是二世和赵高手下的战将,那是不是也可以摆脱这种被屠杀的命运,是不是可以掌握主动权呢?
  但章邯不想像王离那样做,章邯一直认为,做为优势的一方,放弃军队,舍掉眼前的荣华富贵,简直是愚蠢之举。
  凭着手中的二十万大军,凭着对造反军屡战屡胜的威名,怎么也可以与造反军平起平坐,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最不济也要称个王,做个一方诸侯,这样不仅可以保全身家性命,还可以弄个子孙后代的福泽绵延,这难道不香么?
  想到此,章邯主意已定,心情倒平静下来,他转回身来,对司马欣道:
  “长史大人,于今之计,当若何呢?”
  司马欣看着章邯,反问道:
  “将军大人是明知故问,您心里一定有了想法了,对吧?”
  章邯大笑道:“哈哈哈哈,长史大人果然机智,来人啊。”
  侍卫应声而入。


第313章 巨鹿之战之谈判对…
  章邯命道:“快快与我去请董翳都尉大人过来议事。”
  “喏”侍卫应声去了。
  不一会儿,都尉董翳随着侍卫来到章邯的中军大帐。
  待侍卫退下,章邯破天荒地示意二人聚拢在帅案处,低声同二人商议道:
  “长史大人刚从咸阳回来,介绍了朝廷方面的情况。现今二世昏庸,赵高弄权,擅杀功臣,朝廷上已是乌烟瘴气。”
  “自逼死公子扶苏,害死蒙毅蒙恬后,李斯被夷三族,秦国的公子、公主也遭到残杀。朝中的大臣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
  “你们二人自随我出关以来,连战连捷,先后剿灭了张楚、魏、齐、楚等义军,可谓战功显赫。但,诸侯各国的起义,仍如雨后春笋不断地冒出来,使我们疲于奔命。”
  “武城侯王离先于我们看透了这一切,早在半年前,就秘密与诸侯接触,只是我们一直蒙在鼓里,直到他们解散投降,我们才得知。”
  “眼下的形势是,诸侯剿不灭,内患更可怖。我们三人项上的人头,随时都可能不保。”
  “为今之计,我们要想个两全的办法,既保住我们的身家性命,又能使我们有个好的前程,你们觉得怎么样。”
  司马欣和董翳异口同声地说道:
  “将军,您有什么想法就说吧,要生一起生,要死一起死,我们两个听您的就是了。”
  章邯看了看一年多来共同作战,生死与共的两人,眼里透出毅然决然的神色,坚决地说道:
  “既然二位也有此心,我今天就挑明了吧。我的想法是,与诸侯军和谈。”
  董翳点头道:“嗯,和谈。”
  司马欣问道:“怎么和谈?”
  章邯看了一眼司马欣道:
  “长史大人问的好,怎么和谈?”
  说着,章邯站起身来,在案前反复踱着步,说道:
  “我们不能像王离那样,一散了之,那样的话,一个吏卒就能把我们抓住。”
  “在这乱世之间,只要手里有兵,才能保我们无虞。我们要依靠手里的军队,凭借我们的军事优势,谋一个好的结果。”
  司马欣和董翳纷纷点头。
  章邯接着说道:
  “我的想法是,趁着朝廷上还没对我们动手,趁着我们还有这二十万大军,与诸侯军谈判,开出我们的条件。”
  司马欣和董翳盯着章邯问道:“将军,我们开什么条件?”
  章邯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