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谋无双 >

第136章

汉谋无双-第136章

小说: 汉谋无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了现在这个时刻,项羽决定要进攻刘邦,项伯担心一旦战斗打起来,刀兵无情,张良又是一介文弱书生,到时候难免死于乱军之中。
  为了拯救昔日的恩人和好友,项伯这才冒着通敌的风险,瞒着侄儿项羽,连夜跑到刘邦军中,找到张良。
  张良听说营前有故人找他,连忙来到营外。
  黑暗中,张良认出是项伯,当即吃了一惊,问道:
  “左尹(注1)何故至此?”
  项伯道:“子房兄,你快离开此地吧,这里很快就要开战了。”
  张良有些莫名,问道:“谁要开战?”
  项伯道:“项羽上将军,只等后军一到,迟则后日,四十万大军就要来攻打沛公了。”
  于是,项伯将项羽如何决策,以及进攻的打算,全部告诉了张良,要张良和他一起离开。
  项伯说道:“你现在不跟我走的话,就会死在这里了。”
  张良沉吟了片刻,说道:
  “我为韩王成护送沛公至此,现在沛公有难,我自己逃掉是不道义的。”
  项伯说道:“那你准备怎么办,总不能死在这里吧?”
  张良说道:“你在这儿等一会儿,我去去就来。”
  随后,张良赶紧来到中军大帐,将项伯的话全部告诉了刘邦。
  刘邦当时就怔住了,不安地问道:
  “事已至此,子房说该怎么办?”
  张良问道:“是谁帮您出的函谷关的主意,怎么没听您说过?”
  刘邦回道:“有个当地的乡老,劝我把持关口不放诸侯进内,就可在秦地称王,我便听了他。”
  刘邦随后反思道:“现在这事儿,看起来是个昏招,怪我考虑不周,也没和你商量。事到如今,你说怎么办?”
  张良没继续讨论这个过去式的问题,而是问道:
  “您觉得咱们十万的士卒,可以抵挡项羽的四十万诸侯军队吗?”
  刘邦默然,说道:“固然比不过,何况项羽那家伙打起仗来不讲理。”
  张良略一沉吟,说道:
  “这样,我去请项伯进来,您就告诉项伯,说您不是针对项羽。通过项伯做项羽的工作,力争化解这次危机。”
  刘邦问道:“子房怎么和项伯有这么深的交情?以前没听说过。”
  张良说道:“我们两家世代贵族,在六国时期就多有交往。到了秦统治时,项伯曾杀了人,我把他藏匿下来,保住了他的命。现在事情紧急,他不想我死在乱军之中,所以特地连夜过来通知我。”
  刘邦见说,心里有了盘算,问道:
  “项伯和子房君的年纪谁大谁小?”
  张良回答:“项伯比我年长。”
  刘邦忙说:“子房帮我请他进来,我以对待兄长的礼仪接待他。”
  于是,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犹豫再三,张良劝说道:
  “缠兄既然此来,沛公又无恶意,何尝不见一见呢?”
  项伯道:“此事如果被项籍知道了,会怪罪我的。”
  张良道:“哎,缠兄所言未必,君子坦荡荡,只要我们大家坦诚相待,又都是为了双方好,没有什么阴谋诡计,即使公开说,也是没什么问题的。”
  “再说,沛公这个人,大大咧咧,做事大度,有时就因为不拘小节,可能在某些方面考虑不周,正好你我可以替他弥补一二。”
  项伯随即跟着张良进来见刘邦。
  刘邦迎出帐外,携着项伯的手入帐。早已命人备下酒席,邀请项伯入座。
  刘邦先举起酒斛向项伯敬酒,祝他身体健康。
  三杯过后,刘邦与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两家通好。
  随即,刘邦说道:
  “我入关进入咸阳后,一丝一毫的东西都没碰,登记官吏和民众,封锁官府仓库,就是为了等待项将军。”
  “我之所以派将领守住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不明的军队进出和一些不寻常的意外罢了。”
  “我日日夜夜盼望项将军的到来,我们曾经一起合兵作战,哪能专门针对他呢?”
  “请项伯您跟他说明,我真的不是这个意思,根本就没有和他做敌人的打算。”
  项伯见话已说开,就应承下来,对刘邦说道:
  “既如此,说明这其中有误会,我回去后,和项羽说说这件事,替你们周旋一下。”
  “不过,解铃还须系铃人,光我说是没用的,明天您一定要早点过来,亲自向项羽赔个不是,这样才好。”
  刘邦应道:“没问题,这点小误会,一解就开,我们两人的交情还是在的。”
  于是项伯趁夜回去,到达军中,把刘邦的话全部回报给项羽,趁机劝说道:
  “刘邦不率先攻破关中,我们怎么能这么轻易地就进来呢?现在别人有了功劳,我们反而攻打他,天下人会说我们不道义啊,不如就善待他吧。”
  项羽听过项伯替刘邦的解释后,又想起两人曾合军作战的往事,以及刘邦平日里和自己的交情,觉得很有道理,就答应了项伯。
  注1:项梁拥立熊心为楚怀王时,项伯被任命为楚国左尹(相当于左丞相)


第324章 项羽与刘邦的地位…
  第二天,刘邦仅带着张良、樊哙、夏侯婴、纪信等将和百余名从骑来到楚营。
  经过项伯前夜的疏通,加上项羽和刘邦之间,本就没有什么太深的过节,使得原已剑拔弩张的局势有所缓解。
  项羽听到沛公已到营前的通报,忙迎出帐外。
  自彭城一别,两个人已经一年多没见了。双方的地位和身份也有了不同的变化。
  一年多前,双方还一同在项梁的帐下并肩作战,攻城略地,只因项梁突然身死,才不得不在陈留城前中断了进攻。
  当时,刘邦对项羽失去至亲叔父的痛苦感同身受,作为老大哥,平时刘邦也对项羽有过推心置腹的开解。为了保存实力,应对当时的困难局面,两人协商,退守彭城,并迎请怀王还居彭城。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年多来形势的变化。
  先是怀王趁机拿回了原属于项梁的兵权,委派宋义统军北征,被怀王视为〃年轻人〃的项羽作为项家军的统领,担任宋义的副手,怀王也是想利用项羽的战斗力,帮助宋义取得预想的战果。
  而刘邦作为当时手中有军队的一支军事力量,自然也被怀王倚重,授予砀郡长后,又被任命为西路军统帅,成为怀王手里攻秦的另一张牌。
  在此时,刘邦的地位是高于项羽的,属于省部级高官又是一个方面军的统帅。
  但项羽凭着自身的果敢和勇力,逆势崛起,先通过杀宋义夺其军,拿回了属于他项家的军事领导权,又在巨鹿之役一战成名,遂被推为诸侯联军的统帅。
  就在项羽与秦军主力部队作战的时候,刘邦的奇兵从魏地,这片秦军防守薄弱的地方,一路攻城降地,率先带军入关,虽没有遇到章邯那样的劲敌,但也不乏征战坎坷,而且都取得了胜利。
  等到刘邦进入咸阳后,与项羽之间,两人的身份地位就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原来处于优势地位的,两路伐秦大军统帅之一的刘邦,仍然是楚国怀王手下的一支主要军事力量,但项羽已经超越他,升格为诸侯联军的联盟长,凌驾于所有诸侯国军事力量之上了。
  在这个以实力地位说话的年代,谁的军事地位高,说话的份量自然就大,不服试试,那咱就打一架,论个输赢。
  所以,此时的项羽,已经是诸侯中最具实力的人物,他的一举一动,已经可以左右天下的局势了。
  在政治上,项羽和刘邦依然是楚国的将领,怀王的那个政治约定,在当事人的心目中,还有着道义上的作用。
  虽然项羽甚至包括刘邦在内,平时对怀王的其他决定可以置若罔闻,在他们的心目中,那个傀儡怀王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对自己有用,一旦可以利用时,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拿出来,以此说事,争取政治上的主动。
  就像事后一直被刘邦刻画在道义大旗上的,怀王所约的“先入关者,王之。”
  按照两个人共同的名义老大的旨意,谁先入关,谁就是秦王,这对可以利用其大做文章的刘邦来说,就像围棋对弈中,那个必争的天王山。
  眼下,秦王这个位置,对刘邦很重要,但对于项羽,却没那么重要。
  项羽之所以一定要在歼灭秦军主力后,依然坚持入关,很大一定程度上,不是为了争做什么秦王。
  从事后诸侯分地的结果看,项羽对本可以手到擒来的秦王位置,不感兴趣。
  所以,项羽拒绝了做秦王的建议,认为那属于“锦衣夜行”之举,只有荣归故里,才算“衣锦还乡”,所以给自己留了一个西楚霸王的地盘。
  项羽之所以坚持要入关,最主要在于咸阳的象征意义。只有在歼灭秦国主力军后,又占领其国都,并以诸侯纵约长的身份,主导瓜分胜利果实,这才是项羽最大的政治目的。
  而且,在项羽的骨子里,武力征服是第一位的,战胜了秦国之后,他只想恢复统一前的六国,像昔日的春秋五霸的楚庄王那样,伐罪吊民,在诸侯中称霸。
  在他的骨子里始终流淌着楚国贵族的血,他要替诸侯国的贵族们主持正义,恢复诸侯国往日的荣光。
  在此基础上,项羽无视始皇统一帝国带来的好处,更没有始皇层面的政治智慧,一心想证明秦的一统天下,是对商周以降千百年来贵族治国文化的背叛,所以才会有今天的群雄并起,这是项羽本身的局限所致。
  至于那个什么怀王之约,项羽根本就没把它放在眼里。作为一个他与叔父一起扶植起来的傀儡,除了怀王自己和那些楚国贵族的遗老遗少们,还把他当回事,手握重兵的项羽,又何曾把他放在过眼里。
  遵守怀王的约定,在项羽这里,简直是笑谈。所以,这次进入关中,项羽有他自己的想法,那就是:联合诸侯,开个座谈会,瓜分秦朝的天下。
  而这样的座谈会,参加者一个群体应该是各诸侯国的后人们,另一个群体是手握军队占据地盘的军阀们。
  在项羽眼里,刘邦虽然是个混混出身,与自己正统的世代贵族出身相差太远,但好在现在也是手握军队的军阀,又比自己先进了咸阳,理应参加这个分地的座谈会。何况,这刘邦老兄,还曾经和自己并肩战斗过,于情于理都该有他一份。
  至于范增说的,刘邦有什么天子气,简直是无稽之谈。
  项羽心里知道,范增一贯看不上刘邦,不喜欢他那吊郎当的做派,认为在这乱世之中,偶然发迹,身上的痞气令范增反感至极。
  所以,范增昨晚向项羽建议,借这次请客吃饭之机干掉刘邦,项羽在心里是不认可的。
  项羽觉得范增是在小题大做。刘邦无非就是比自己先进了咸阳,又派兵把守了一下函谷关。
  当时自己一时气愤,发兵攻打了下来,但项羽没有把这件事,看成是与刘邦决裂的契机。顶多是通过这件事,教育一下刘老三这小子,让他知道当今世界上,谁是老大,仅此而已。
  如果刘老三今天能乖乖听话,给足我项羽面子,我为什么要杀了他呢?
  就像叔父项伯说的那样,无论是先入关,还是屯军灞上等待诸侯军到来,还有当年曾并肩作战的友谊,都不应该将屠刀架在刘老三脖子上。
  更不要说,让他一个男子汉大丈夫,贵族身份,借着请客吃饭之机,杀一个平民出身的有功战将,在世人面前落得个残、暴不讲理的罪名,这种蠢事,但凡有点脑子的人,都做不出,更别说他项羽了。
  所以,面对喋喋不休劝说个没完的范增,项羽最后不置可否。
  在项羽的心里,也是想看看今天见面之后,刘老三对自己怎么表示,如果客客气气把话说明白,那他项羽怎能不顾当年的兄弟情谊,跟刘老三过不去呢?
  至于范增,这个老家伙,虽然平时也有很多建议,自己偶尔也曾采纳,但这次要他借吃饭之机,除掉刘老三,实在是有点借刀杀人,公报私怨的味道。
  自己这个当领导的,心里有数就行了,也不是下边人所有的建议,无论合理与否都要听。取舍权本来就在自己。
  所以,在这种权力平衡、利益纠葛和私人恩怨里,此时的项羽还是拎得清的,一切就看刘邦怎么表现了。


第325章 鸿门宴之英雄相见
  刘邦见项羽迎出帐外,三步并作,快步上前,双手抱住项羽宽厚的虎躯,来了一个大大的拥抱,嘴里说道:
  “哎呀,羽弟,一年多没见,可想死老兄我了。”
  说罢,使劲拍着项羽的肩膀。
  项羽被这真诚的举动感染了,也把住刘邦的肩膀,使劲拥抱了一下。
  在众目睽睽之下,两人很快就分开来。
  刘邦仍用一只手把住项羽的胳膊,关切地说道:
  “羽弟,你瘦了,也黑了,一定是鞍马劳顿,又操心这诸侯大军的事情,受累了。”
  项羽微笑着,看了看眼前诚意恳恳的刘邦,心中顿时涌起一股暖流。
  这是很久以来,除了身边的爱妾虞姬外,项羽听到的最真挚的体贴话。
  就像很多人只关心你飞得高不高,而眼前这个人却在关心你飞得累不累,虽然项羽知道,刘邦的话里有很多做作的成分,但心里还是很受用。
  项羽见此,众目睽睽之下索性调笑道:
  “季兄说笑了,**心诸侯大军的事是小,哪有你操心那秦宫里的宫娥们更辛苦啊?”
  “啊,哈哈哈哈哈。。。。。。”刘邦稍一愣,两人几乎同时爆发出爽朗的笑声。
  这笑声直冲九天,感染了周围的人,除了项羽身后的范增以外,大家也都跟着赞笑起来。
  跟在刘邦身后的张良,轻松地笑着,环顾了一下项羽身后的迎接团队,他看到了项伯,也看到了陈平。
  笑声过后,项羽挽着刘邦的手说道:
  “季兄,快请进,军中无甚好吃的,略备了几杯薄酒,今天不醉不归啊。”
  刘邦侧身相让道:“羽弟客气,您先请。”
  两人相携,进入大帐。项伯过来与张良施过礼后,邀请张良随后,紧跟着进了大帐。
  范增看了看四人的背影,在后面无奈地摇了摇头,也跟了进去。
  其他众将,在营帐外边立定等候。
  陈平在楚营迎接的队伍一侧,远远地看见张良随着刘邦走近大帐时,以目示意张良。张良也读懂了他关切的眼神。
  陈平继续用目光与张良交流,暗示他今天的宴会要小心点,有机会时,和他有话说。
  此时的陈平,因在巨鹿之战中,为项羽出了奇袭甬道的谋划,促使项羽做出了破釜沉舟,提升士卒勇气的决定,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事后项羽赐给他卿一级的爵位,到进了函谷关后,已经升为项羽军中都尉一职。
  昨日,范增为项羽谋划,让他借宴会之机杀掉刘邦时,陈平也在侧。对此,陈平很不以为然,觉得范增的阴谋有些见不得光,以他对项羽的了解,虽然不见得采纳,但多少还是为好友张良的安危担心。
  好在看项羽的意思,似乎没有下定要除掉刘邦的决心,陈平悬着的心,才略略放了下来。
  见宾主已经进入项羽大帐,陈平也退到一旁的军帐内,静等双方会谈的结果。
  项羽携刘邦的手,由项伯安排宾主落座。
  项羽和项伯背西面东坐在主人位,范增背北向南陪坐,刘邦背南向北坐在客人位,张良则背东向西而“侍”坐。
  秦汉时候,在饮宴的场合,东向坐是最尊贵的,项羽直接和项伯坐在尊位,显示他诸侯军统帅的地位。而对于刘邦,项羽没把他当作一位平等的宾客看待,而是看作自己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