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谋无双 >

第142章

汉谋无双-第142章

小说: 汉谋无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即吩咐道:“萧丞相往哪个方向跑了,立即派快骑给我追,就是追到天边,也给我追回来。”
  一连二天,未见萧何的音讯,急得汉王坐立不安,如失左右手。
  汉王继续加派人手,四下追寻。
  到了第二天傍晚,门外有人报:“丞相大人回来了。”
  话音未落,汉王见一人踉跄而入,进得门来,望着汉王行礼。
  汉王定睛一看,正是两日不见的萧何。
  汉王又惊又喜,不由得怒骂道:“你个混账东西,这两天跑哪去了?”
  萧何喘息未定,看着汉王道:“汉王容禀,我这不是回来了吗?”
  汉王见萧何一身狼狈,容他喘了喘气,接着质问道:
  “自沛县起兵,你萧何就一直跟着我,怎么,你也想家了,你就这么点出息,至于背着我逃跑吗?论道理,谁逃跑,也轮不上你萧何啊?”
  萧何道:“汉王,我哪能逃跑啊,咱们说好的事业还没完成呢?”
  汉王问道:“不是逃跑,这两天怎么找不见你?”
  萧何说道:“我是去追逃跑的人去了。”
  汉王问道:“追人,你去追谁了?”
  萧何答道:“韩信。”
  汉王听后,很不以为然地说道:
  “笑话,逃走的将尉都有十多个了,也没听说你去追过谁,那个小小的韩信值得你去追?明明是在骗我。”
  萧何说道:“那些将尉都容易得到,可韩信却是当今数一数二的杰出人才,跑了就再也没有第二个了。”
  汉王嗤之以鼻道:“一个韩信被你说得那么玄乎。”
  萧何道:“大王,这韩信确实不一般,我前几日和大王说过,希望大王能够重用他。”
  汉王反唇相讥道:“我若是不用他呢?”
  萧何立即说道:“大王您若不用他,就请把他杀掉,否则,一旦被敌人所用的话,那我们就太被动了。”
  汉王道:“没听说过,我看丞相你这年纪,还不到糊涂的时候吧。一会儿为了他跑出去两天追回来,让我用他,一会儿又劝我杀了他,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萧何道:“大王如果只想当个汉中王,没有韩信也就算了;如果要准备打天下,那就非用韩信不可。”
  汉王说道:“我当然想打出去,怎么能老困闷在这里呢?”
  萧何说:“大王若决定出汉中,能重用韩信,他自然会留下;如果不重用他,他终究还会离开的,那大王就杀了他,以绝后患。”
  汉王见萧何这样笃定,就说道:
  “既然丞相说他是个人才,我怎么能杀他呢,你也知道我是素爱人才的。”
  略一思索,汉王貌似下了决心,说道:“就依着丞相,让他做个将军吧。”
  萧何摇了摇头道:“如果仅仅是让他做个将军,他还得走。”
  汉王惊讶道:“到目前为止,我也仅任命了曹参、周勃和卢绾三位将军,那可都是浴血奋战打出来的,连樊哙也才是个郎中,我封韩信为将军,下边人不得怎么议论呢?”
  萧何道:“大王有所不知,这个韩信,虽然没有什么战功,可他绝不是那种率士卒登城的勇将,他胸中的韬略,正是可以指挥这群将领,为大王您攻城拔寨,夺取天下的军队统帅。”
  汉王瞪着眼睛问萧何道:“真的像你说的那么厉害?”
  【作者题外话】:为欢迎读者朋友们发表观点,作者建了一个QQ交流群949901369,随时恭候大家,一起参与讨论,当然,也可以搬个板凳只听不语。本作品首发在塔读,有喜欢的读者,可来塔读一观,并在作者交流群内进行交流。至于在盗版网站看到本作品的读者君,希望也能来塔读看书,作者在此恭候您。


第338章 少年韩信
  萧何见汉王终于认真起来,郑重其事地给汉王行了一个君臣大礼,说道:
  “如果大王能重用韩信,那臣在此恭喜大王,您得到了一个无双国士,旷世奇才。”
  汉王说道:“丞相既然如此说,那就拜他为大将军怎么样?”
  萧何起身谢道:“很好。”
  汉王道:“好,那你就去给我把那小子叫来,我拜他为大将军。”
  萧何有些哭笑不得,说道:
  “大王您就这样拜一个大将军么?”
  汉王道:“那你还想本王怎样?”
  萧何道:“大王您平时太不注重礼仪了。拜大将军可是件大事,不是小孩子闹着玩儿似的叫他来就来。”
  “大王真要拜韩信为大将军,先得命人造起一座拜将台,选个好日子,大王还得沐浴更衣,亲自戒斋,然后隆重地举行拜将仪式。”
  “这样,才能树立大将军的威信,告知全军,让全体将士都能听从大将军的指挥,就像听从大王的指挥一样。”
  汉王说道:“好吧,就按你说的,这事儿就交给你去办吧。”
  这个韩信到底是什么人,值得萧何如此大惊小怪,此事还得详细说来。
  韩信,泗水郡淮阴县(今江苏省淮安市)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汉初三杰”,“兵家四圣”,古代“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韩信的祖上曾是楚国贵族,后来没落了。到秦始皇统一后,韩信家族不仅失去了原来的爵位,连生活都成了问题。
  韩信的父亲早亡,与其相依为命的母亲,也在他十五岁那年故去。
  韩信没有钱厚葬其母,就将母亲埋在了一块高坡上。高坡顶上很宽敞,是一望无际的荒野,周围可安置更多的墓冢。后世司马迁曾到过此地,以“良然”称赞,说明那是一块风水宝地。
  韩信葬母后,孓然一身,家贫如洗。
  但是韩信没有去干农活,他宁可去蹭饭吃,也不去做能养活自己的营生。因为他不屑于干这种活计。
  更悲催的是,韩信无缘做官,又没有本钱经商,连份稳定的工作都找不到,典型的弱势群体中的一枚。
  人一穷,朋友就不多,而韩信又不是那种吃喝嫖赌之人,没有工作无所事事的他,连最起码吃饭都成问题,只能厚着脸皮去朋友——南昌亭长家里蹭饭吃。
  南昌亭长与韩信自小相识,又常常来韩信家,借读韩信祖上留下来的书籍,两人经常在一起来往,韩信就常去他家蹭饭。
  这种蹭饭,若偶尔一两次也就罢了,天天去人家蹭饭,就是这亭长哥们再仗义,这亭长的老婆也不愿意啊。
  天天蹭吃蹭喝的,这亭长的老婆就对韩信厌恶起来。为了不让韩信蹭饭,这亭长老婆在深更半夜便起身做饭。
  等到天一亮,韩信来了的时候,人家早就在那得意地刷锅了。
  韩信看到如此情形,一气之下直接与亭长家断绝了来往,不再登门了。
  韩信唯一蹭饭的地方也不接纳他了,没饭吃的他,只好去河边钓鱼。
  可是韩信就连钓鱼技术也实在是弱的可怜,有时一天下来,都钓不到鱼。
  这天,韩信又在河边,坐了一天,也没钓到鱼。正值黄昏时分,河边来了一位漂洗东西的老大娘,韩信一天也没喝口水了,见大娘水里拿着水袋,就想上前讨口水喝。
  哪知他刚一起身,不提防一阵头晕,也许是几天没吃东西的原因,浑身虚弱至极,韩信只觉得眼前一阵金星闪过,一头栽倒水边,晕了过去。


第339章 从我的裤裆地下钻过…
  等韩信悠悠地从昏迷中醒来,发现那个老大娘正用水袋给他喂水。
  韩信连忙翻身起来,向老大娘下拜。
  老大娘见他身体虚弱,脸色惨白,就问他是不是饿坏了。
  韩信点点头,不置可否。
  老大娘很是古道热肠,连忙把自己带的饭拿给韩信吃。
  韩信早已饥肠辘辘,饿得前腔贴后腔了,此刻,也顾不上客气和体面了,接过饭,就狼吞虎咽起来。
  老大娘见韩信吃得那般狼狈,忙叮嘱他吃慢点,一边用同情的目光看着他。
  韩信三下五除二吃光了老大娘带的饭,才不好意思的看着老大娘问道:
  “大娘,我把您的饭吃了,那您吃什么?”
  老大娘说道:“我哪有你们大小伙子那么饿,一顿两顿不吃,都不觉得饿得慌。”
  韩信顿感无地自容,随即向大娘承诺:
  “将来我发际了,一定会好好报答您的”。
  哪知此话一出口,老大娘倒生气了,愤然道:
  “我不过是看你可怜罢了,一份简单饭食而已,大丈夫自食其力都做不到,还谈什么报答呢?”
  就连善良的老大娘都对韩信持这种看法,可想而知,其他人对与世人格格不入的韩信,是什么样的一个态度了。
  尽管韩信的生活十分艰难,但他却始终记得父亲临终前和他说过的那句话:多读书,读书可以改变人生。
  韩信确实爱读书,家族世袭的爵位虽然被剥夺了,也没什么财产可继承,但家徒四壁的他,仍然有很多祖上留下的书可读。
  韩信爱读书,简直可以用嗜书如命来形容,尤其是那些兵书。
  在读兵书时,韩信的脑海里,会自然浮现出地理山川、实战的场景,以及排兵布阵的立体图像。
  这对韩信似乎就是天生的本能,有时,他甚至会将兵书上所描绘的场景,用草棍和石子,在家中的庭院里摆出来,一边复原书上的情形,一边思考。
  韩信尤其喜欢研究兵形势和对阵谋略,更愿意站在弱势的一方,替其设想各种不同的出路和办法。
  所以,每次蹭完了饭回来,韩信唯一爱做的事,就是埋在书简堆里。
  读书之余,韩信唯一能做的运动,就是挎上家里祖传的那柄青铜宝剑,从城东头,逛到西头,然后再按原路踱回家,边走边思考着兵书上的内容。
  每天这样一个人,低着头在街上直逛过去,没有朋友,没有伙伴,街上的人,也对他见怪不怪,没人搭理他。
  这日,韩信终于遇到一个爱搭理他的主。
  当韩信从城东,正低着的头一路闲逛过来,路过集市的十字路口,猛然间,眼前一双粗麻布鞋的大脚,拦住了他的去路。
  韩信抬起头来一看,认得是集市把头张屠户的儿子张三。
  张三仗着老子开了一间肉铺,有点小钱,长得五大三粗,好勇斗狠,身边时常聚着三五个闲散的后生,在这集市上也是横着膀子晃的主。
  韩信平素里不爱与这种人为伍,也不想招惹这些人,老远看到他们,总是绕着走。
  但今天,韩信脑补着刚才兵书里的情形,只顾低头走路。
  张三带着几个闲散后生,正无所事事地在街角晒太阳,远远地见韩信低头走过来,张三对几个后生说道:
  “你们看,那是谁过来了?”
  几个后生道:“不是韩信那个穷小子么?”
  张三道:“韩信这小子,整天挎着把宝剑在咱们眼前晃,看我怎么整蛊他一下。”
  “好、好,快去,看你怎么整蛊他。”几个伙伴在一旁怂恿道。
  于是,待韩信走近,张三上前一步,横身上前,挡住了他的去路。
  韩信见张三有意挑衅,试图避开。他向左边挪动了一下,张三就挡在左边,试图向右走,张三又挡在右边。
  韩信只好站在原地,看着张三。
  张三眉毛一挑,看着韩信道:
  “我说你长得也人高马大的,整天挎着把宝剑,在这晃来晃去的,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是什么勇士呢?”
  韩信依然没说话,站在那里。
  张三斜着眼睛对韩信道:
  “我今天倒要看看你是什么货色。如果是勇士,有胆量就拔出剑来砍了我;如果是懦夫,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
  街上的人一见,这里有热闹可看,都围拢过来。
  大家都明知这是张三故意找茬羞辱韩信,但没人管两个大小伙子之间的事,都想看看韩信会怎么办。
  韩信一股怒火业已升起,直冲头顶。手不由自主地摸向自己的剑把手。
  张三心里一惊,但看见韩信伸向剑柄的手,停在了半空。心下又镇静起来,嚷道:
  “呦呵,看来你还真有点胆量啊,来,来,快拔剑杀了我,快!”
  一边说,一边把头侧过来,眼睛斜楞着,紧盯着韩信的剑柄。
  周围看热闹的人,一起跟着起哄,既紧张又好奇地看着韩信。
  韩信看着伸过来的张三的脑袋,又看了看周围围观的人群,心里盘算着:
  “如果自己将剑拔出来,就得砍下去,那样的结果就是自己也要坐牢偿命。”
  “而如果放下手,咽下这口气,从这无赖的胯下爬过,无非就是在众人面前丢了尊严和面子,但那毕竟不至于立刻偿命去死。”
  这样一想,对韩信来说,剩下的就是个简单的判断取舍问题了。
  韩信心里告诫自己:“对,不能因小事情做大决定。面子事小,生死事大。”
  取舍已定,韩信倒坦然了。
  只见韩信将伸向剑柄的手,放了下来,又环顾了一下围观的人群,一言不发,伏下身去,从张三的裤裆下钻了过去。
  在场的人顿时哄然大笑,终于了却了看热闹的初衷。
  张三洋洋自得,看着从自己胯下钻过去的韩信,放声大笑起来。
  自此,淮阴城里,都知道韩信是胆小怕死、没有勇气的人。很多女孩,一见韩信都嗤之以鼻,觉得他是个窝囊废,没有男子汉气概。
  韩信经历了这样一次“胯下之辱”。


第340章 韩信的智慧
  韩信就是在这样饥一顿饱一顿的状态,在兵书和无所事事中,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
  随后,韩信终于等来了一个能吃饱饭的时机。
  时间进入到公元前208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引燃的起义之火,已经席卷华夏大地,项梁也在会稽起兵,挥军渡江。
  韩信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
  投军最起码能吃饱饭,在此基础上,不仅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还可以出人头地,实现封侯拜相的理想。
  在权衡了楚地的几股势力后,韩信决定投到项梁军下。
  除了世代楚将的威名,韩信更希望这样的将门,比其他统帅更能知兵,也能懂得自己在兵法上的献计。
  可令韩信失望的是,自加入到项梁旗下,吃饱饭是没问题了,但其所学却丝毫无用武之地。
  韩信参加了东阿和定陶这样著名的战役,尤其在定陶,韩信也向项梁献上了奇袭章邯大营的计策,但由于其官职太低,没有引起项梁的重视。
  直到章邯反其道而行之,偷袭项梁大营的时候,韩信在乱军中,侥幸捡得性命,连夜冒雨随败军逃回彭城。
  等到项羽回军彭城,韩信随项家军归属其帐下。
  项羽听过几次韩信给项梁提建议,认为他有些才能,就让韩信做了郎中,相当于护卫长或随从参谋一职。
  这样,韩信终于有了随时向项羽进言的机会。
  包括在漳河、在巨鹿、在洹河,甚至在进军关中的沿途,与秦军对垒时,韩信都不失时机地给项王以建议。
  但对于打仗极度自信的项王,任何属下的建议,有的是耳旁风,有的改头换面又成了他自己的决策,总而言之,项王没有虚怀若谷,礼贤下士听取属下建议的习惯。
  见自己在项**中言不听计不从,在诸侯分封并裁撤军队后,韩信转换门庭,离楚归汉,投到了汉**中。
  按照韩信的判断,当今天下,除了项王,可以有所作为的也就只有汉王了,他期待着在汉王旗下,能够发挥自己所长,有所作为。
  但是,令韩信郁闷的是,当时一起投奔汉王的将卒很多,汉王刚刚裁减完军队,对项王阵营过来的郎中韩信,也只能降职安排做了一个治粟都尉,也即做了粮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