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谋无双 >

第151章

汉谋无双-第151章

小说: 汉谋无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战的项王,充分展现了其特有的英勇果敢、雄才大略的军事指挥才能,以闪电战,击破近二十倍于己的诸侯联军,可以说是完胜之局。也是古代历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项王不但歼灭了汉王主力,破解了汉与诸侯之间的联盟,使汉王陷入兵败势颓的局面;更扭转了项王多面受敌,孤立无援的***面,重新占据楚汉战争的主动权。
  这样的结果,固然是汉王骄傲自纵,轻敌而不以为备的结果,但也充分体现了项王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从当时的情况看,汉军虽多,却是乌合之众,其中一大部分是收集诸侯之兵,大都没有什么战斗力,特别是一见楚军来进攻时,便心存畏惧,不战而逃,自乱阵脚,甚至互相踩踏。
  据史记记载,楚军两次计杀汉军有二十多万人,军队人数比为1:20;杀人比为1:7,其中一大部分是自相践踏和挤杀的。汉王的五十六万大军,一朝便消失殆尽,实在是难以想象。
  彭城之战后,楚汉相争的局势天平,已经倾斜于项王这边。
  【作者题外话】:为欢迎读者朋友们发表观点,作者建了一个QQ交流群949901369,随时恭候大家,一起参与讨论,当然,也可以搬个板凳只听不语。


第360章 下邑之谋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下旬。
  汉王从灵璧东,楚军的重围中逃出来,几乎变成光杆司令的他,一口气逃往吕雉的长兄周吕侯控制的下邑,才将马停下来。
  视线内看不到追兵了,汉王终于喘了口气。
  下邑,是汉王提前布置好的彭城西部屏障,周吕侯带兵三万,驻扎在这里。
  狼狈不堪的汉王见到大舅哥,顿时想起被他抛弃在军中的老父亲和老婆吕雉,内心不禁有些惭愧。
  但也仅仅是惭愧了一瞬,也就过去了。汉王现在更多的是惊魂未定,还有一些心灰意冷。
  汉王有些沮丧地对跟在身边的张良说道:
  “关东地区寡人不要了,哪个能立功破楚,就把关东地方给哪个。你看谁有这个本事?”
  张良盘算了一番,施礼道:
  “大王容禀。我军虽新败,但局势远没有糟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现在的项王,兵峰正盛,暂不宜与其强争,需实施群狼战术,从侧面对其进行多点围攻,搞曲线救国。”
  汉王顿时打起了精神,问张良道:
  “快说说,这群狼战术是什么,又怎样搞曲线救国呢?”
  张良道:“如今,大王共有三头狼可用。第一头是九江王英布,原来是楚国的猛将,但现在据说与项王有了隔阂。”
  “彭城之战,项王令其相助,他却按兵不动。项王对他颇为怨恨,多次派使者责之以罪,现在的英布对项王一定是又怕又恨,我们正好可以利用。”
  “一旦英布在楚地行动起来,就像在项王的卧榻之侧安排了一头狼,定令其寝食难安了。”
  汉王点了点头。
  张良接着说道:“另一头狼是彭越,因项王分封诸侯时,没有受封,早对项王怀有不满,而且田荣反楚时曾联络彭越造反,为此项王曾令肖公角攻伐他,结果未成。”
  “在彭城之战之前,彭越带军来投,大王令他在梁魏之地侧击骚扰楚军,现在正可以派上用场。”
  “只要彭越在梁魏之地开展游击,时刻牵制楚军,这样楚军就不能完全放手进攻我们。”
  汉王的眼睛已经闪现出亮色来。
  张良接着说道:
  “除了这两头外部的狼外,在咱们内部也有一头巨狼可以发挥其作用。”
  汉王脑筋转动,看着张良问道:“你是说。。。。。。”
  未等汉王说出这人的名字,张良破天荒地打断汉王,接着说道:
  “是的,大王,您手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委托大事,能够独当一面。”
  “您看他出汉中后平定三秦之战,几乎个个精彩,而且都轻易取胜,这样的大才,大王应该授以军队,令其开辟第二战场,向北攻取赵地,进行战略大迂回。”
  “待韩信将北面征服,那样我们就有了强有力的大后方,只需向南进攻楚国就可以了。”
  “大王如果要舍弃这些地方,就把它们封给这三个人,那么破楚又有何难呢?”
  这就是史上著名的“下邑之谋”。
  “下邑之谋”可以说是张良与汉王的“隆中对”,虽然不是全面的战略计划,但构成了汉王关于楚汉战场计画的重要内容。
  这个策略显示出了张良的战略眼光,在实施后,虽然正面战场汉王依然败多胜少,但多了这三个战场,使项王在疲于奔命的过程中,失去了优势。
  汉王要的是全局性的战略胜利,而不是正面战场局部得失,最终是战略赢了战术,谋略战胜了勇力。
  在张良的谋划下,在汉王新败的时候,在一些诸侯陆续倒向项王,旧的联盟破裂的时候,一个新的、内外联合共击项王的军事联盟再次形成。
  正是这个联盟,最终扭转了楚汉战争的局势,使汉王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刘邦听罢,觉得这确是一个以弱制强的妙计,当机立断,分别实施。
  首先,派遣使者去联络彭越,让其在梁魏之地,攻城掠地,骚扰项王。
  其次,给大将军韩信传令,命其速速带关中军到荥阳相会。
  至于派往英布的说客,因郦食其没在军中,汉王一时没有人选。
  汉王见下邑城池狭小,又距离彭城太近,如果项王大军来攻,根本无法抵挡。
  自此向西,军事重镇就属荥阳,那里不仅城高池固,而且有当年秦留下的六大粮仓之一的荥阳仓,足够汉军修整抵抗。
  汉王决定带着剩余的军马,退守荥阳。
  在此期间,汉王陆续收到了几个坏消息。
  汉军在彭城败退之后,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立即叛汉降楚。
  赵国的陈余听说张耳没死,觉得汉王欺骗了他,又见汉军新败,就背叛了汉王,跟楚国和解。
  齐国的田横,也跟楚国和解,楚军已经撤围城阳,项王准备集中精力来对付汉王了。
  魏王豹以探望老母疾病为由请假回乡,一到封国,立即切断黄河渡口临晋关的交通要道,反叛汉王,与楚军订约讲和。
  这一连串的背叛和打击,真正体现了“墙倒众人推,破鼓乱人捶”的势利哲学,虽在汉王预料之中,但仍然使汉王感到愤怒。
  尤其是魏王豹的反叛,等于切断了汉王的归路,这条通路必须打开。
  但现在汉王已经无力出征,他打算先退到荥阳后,再做打算。
  现在,汉王的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两件事,一件是派谁将一双儿女护送回沛县,一件是尽快派人出使九江王英布。
  汉王的儿子刘盈才五岁,虽然鲁元大刘盈七岁,但毕竟是个女孩,被夏侯婴救出来后,两个孩子不适合带在身边。
  尤其在这兵荒马乱的时节,几乎天天要打仗,而太公和吕雉又被项王虏去,身边没有照顾,所以,汉王准备先把两个孩子安顿好,解决后顾之忧。
  思来想去,汉王决定委托王陵带所部,护送两个孩子回老家,那里毕竟有哥哥嫂子在,生活会安定些。
  【作者题外话】:PS:推荐一本军事小说《843858+猎玫》,无穿越,无重生,无系统,没有金手指,作者实地考证战场遗址,真枪实弹不含糊,绝对的硬核。军迷不可不读。PS:推荐一本悬疑小说《855458+鬼娃儿》,是人间精灵,还是所谓的活尸,还是我们的朋友,读后便知。


第361章 王陵的愤怒
  汉王之所以委托王陵护送孩子回乡,一是因为王陵是汉王的老乡,值得信任;二是王陵暂时还不是汉王的直属军,与彭越相似,有自己的人马。
  此次,王陵也和各路诸侯一样,是响应汉王的檄文,一起来攻彭城,准备分一杯胜利羹的。
  没想到,项王竟能反败为胜,将汉王打得大败,好在王陵在外围,军队损失不大。
  王陵出身沛县豪族,与雍齿关系最好,都属于富二代一族,虽然不爱读书,但在沛县却是横着走路的主,对刘邦也是大哥级别的存在。
  在王陵和雍齿眼里,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实在是没什么起眼的地方。
  若不是为人比较仗义,江湖上有些共同的朋友,王陵和雍齿是不屑于和这个穷小子刘邦深交的。
  等到杀了沛县令,刘邦成了沛公,两人也没心甘情愿地跟着他。
  雍齿在沛公出去攻城略地的时候,接受了魏王咎的封赏,将刘邦交给他防守的丰邑献给了魏,致使刘邦多次攻打无果,直到从项梁处借到生力军,雍齿才不得不放弃丰邑逃跑。
  而此时的王陵,因为平时比较义气,性格豪爽,也有很多人追随,于是就自己拉起了一支队伍,在魏地攻城略地。
  等到刘邦攻陷咸阳时,王陵带领所部兵马,占领了东郡的魏国旧地,又往西进军,平定了南阳郡。
  等到汉王从汉中东出,王陵也和诸侯军一样联合汉军征讨西楚。
  这次彭城战败,汉王委托王陵护送儿子刘盈、鲁元公主回老家。
  王陵带所部兵马,将两个孩子顺利护送到老家后,就将军队驻扎在丰邑。
  这里在当年被刘邦攻下后,已经按照县城的规制进行了筑城和修建,适合驻军坚守。
  王陵带军驻扎下来后,立即派人去项**中,准备接回自己的老母亲。
  但很快,使臣就回来了,报告了一个令王陵怒发须张的噩耗:
  王陵的母亲被项王烹了。
  原来,项羽在乱军中劫持了刘太公和吕雉,放在军中当作人质,一同被劫持的,还有王陵的母亲。
  所以,王陵派使者到楚国军营请求接回老人家。
  项王在接待王陵的使者时,事先安排王陵的母亲在一旁,朝东坐着,表示尊重,想以此招降王陵。
  等会见结束,王陵的母亲在送行使者时流着眼泪说道:
  “老身在项**中,也被拘禁一些时日了,项王是什么人,老身看得一清二楚。”
  “今天他这样做,无非是想表演给你看,以动摇我儿王陵的心。”
  “请你回去替老身告诉王陵,让他好好跟着汉王干。汉王是个宽厚的长者,项王残暴不仁,千万不要因为我的缘故而三心二意。”
  “为了让我儿坚定信心,老身就以一死来给你送行吧。”
  说罢,没等大家反应过来,王陵母亲猛地拔出身边一个项军士卒的佩剑,自刎而死。
  随行的项军士卒,赶紧跑回去向项王报告。
  项王大怒道:“既然我抬举你们母子,你们不识抬举,竟敢以死来和我抗争,那我就让天下人看看,和我抗争的人,即使是死了会是什么下场。”
  项王下令,烹煮了王陵的母亲。
  王陵听到这个噩耗,五内俱焚,心疼得昏死了过去。
  苏醒后,王陵咬牙切齿地说道:“此生不杀项贼,誓不为人。”
  于是,王陵下定决心,遵从母亲的遗愿,跟从汉王击灭西楚,平定天下。
  …………………………………………………………………………………………………
  这边的汉王,正在撤往荥阳的路上。
  一路上,汉王一直思考着张良的下邑之谋,斟酌着派谁出使英布的事情。
  最合适的人选,当然是郦食其。
  但现在,郦食其远在关中,正配合萧何整顿内政,调其过来也需要时日。
  而眼前,项王已经与齐地媾和,拉开架势准备全力进攻汉军,如果能尽快说服英布反叛,无疑能大大缓解汉军的压力。
  可眼前究竟派谁去合适呢?
  一时间,愁容布满了汉王的脸。
  身边的一个谒者随何见汉王郁郁不乐,劝道:
  “大王,您好像有什么心事,臣下愿意为大王排忧解难。”
  看着这个负责传达禀报的随从,汉王不禁脱口说道:
  “你这样的人,还能为寡人排忧解难,简直是笑话。”
  随何随即说道:“大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臣下有点不明白?”
  汉王正无聊,索性又说道:
  “寡人考虑的是天下大事,像你这种级别的人,不配共同谋划。”
  随何见汉王这样不屑,就近前说道:
  “大王您如果不说出来,臣下怎么知道呢?”
  汉王说道:“好,那就说出来,你们都听好了。谁能替我出使淮南,让英布发动军队,背叛楚国,把项王牵制几个月,我夺取天下的事也就板上钉钉了。”
  随何听罢,默默地想了片刻,说道:
  “大王,臣下请求出使淮南,为大王说服九江王。”
  汉王问道:“你能说服九江王?”
  随何说道:“臣下定不辱使命。”
  汉王又问:“如果派你出使,你需要什么?”
  随何回答道:“给臣下几个随从就可以。”
  于是,汉王给了随何二十个随从,一同出使淮南。
  随何到了九江王所在的六县后,立即到主事的太宰府联络,请求引见九江王英布。
  太宰虚与委蛇,没有认真对待。
  随何等了三天,没有回复,就带着随从去见太宰。
  随何游说太宰说道:
  “我知道,大王不召见我,一定认为楚国强大,汉国弱小,所以进行区别对待。但,这正是我出使来此的原因。”
  “我想请求太宰禀告大王,我这里有大王想听的话,如果我得以召见,认为我说得对,那就说明我没白来,也是大王想要的。”
  “如果大王认为我的话说的不对,就让我们这二十个人躺在斧头下的砧板之上,在淮南广场上受死,以表明大王背汉向楚之心。”
  太宰进宫,将随何的话转告给淮南王英布。


第362章 英布叛楚
  淮南王接见了随何。
  淮南王问道:“听说使臣有话要和寡人说?”
  随何说道:“汉王派我来致敬大王。”
  “这次汉王派我来大王这里的原因,是想让我了解一下,大王为什么和楚国那么亲近呢?”
  淮南王说道:“这有什么奇怪的,自武信君项梁在的时候,我就是楚军中的一部分,我对待项王,就像臣子面向北侍奉君主一样。”
  随何笑了笑,说道:
  “大王和项王都列为诸侯,为什么要如此呢?大王之所以北向以臣子的身份侍奉他,一定是认为楚国强大,可以把您的国家托付给他吧。”
  “可项王攻打齐国时,他身先士卒,亲自带着大军攻城,按照大王以前总是作为楚军前军的惯例,您应当出动淮南全部人马,也像项王那样,亲自率领将士们,攻打齐军。可大王您只派四千人去帮助楚国,面北而侍奉人家的臣子,难道应该是这个样子吗?”
  淮南王沉默不语。
  随何接着说道:“汉王在进攻彭城的时候,项王还远在齐国作战,大王您就应该调动淮南所有的人马,渡过淮河,帮助项王与汉王会战于彭城之下。”
  “大王拥有数万之众,却没有一个人渡过淮河,只是垂衣拱手地观看他们谁胜谁败。把国家托付给人家的人,难道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吗?”
  淮南王脸上已经现出窘迫来。
  随何视而不见,继续说道:“说到底,大王您实际上是挂着归向楚国的空名,却热衷于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我个人认为大王这样做是不可取的。”
  “大王不背弃楚国,一是不敢,怕项王征伐;二是认为汉国弱小,担心汉王不能持久。”
  “但大王您想过没有,天下不是单靠军事实力就能征服的。楚国的军队即使强大,却背负着不忠不义的名声,因为项王背弃盟约而又杀害义帝。”
  说到这儿,淮南王的脸色显出愧疚的神色。
  随何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