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谋无双-第1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兄,你的话里有话,何妨坦白出来。”
陈平这才道:“子房兄有所不知,你说的那个赠你书的老者,可能就是我的师尊。”
“什么?此话当真?”张良着实吃了一惊。
“千真万确。”
“何以见得?”张良追问。
陈平道:“在我十六岁那年,我曾在宁北山受教一年,所拜的师尊,即是赤松子。”
“宁北山,赤松子?这么说,宁北山真有个赤松子?”张良脱口道。
陈平道:“是的,确实有个赤松子。不过,此赤松子也许是也许不是上古的那个神仙。”
张良不禁笑道:“这话说得好矛盾,什么叫也许是,也许不是呢?”
陈平道:“当年,我在宁北山求学悟道的时候,师尊赤松子告诉我,他门下弟子的另一人,未来会与我为伍,共同辅佐明主,取得天下。现在看来,说的不就是你我么?”
“所以,如果我的师尊是上古所说的仙人也极有可能,但师尊却没有教我在火中和水中之术,反倒是让我在《道德经》上多用功夫。”
“从这点上,我又觉得他不是上古的神仙,可能是托了上古的仙名,来世间指点你我,再促成你我,共同辅佐陛下,仅此而已。”
陈平没有坦白灵魂接引者与穿越的事情,他知道,这是天机,而且,即使说了,张良也不会相信,反倒会增添更多不可信。
张良听后,不禁目瞪口呆,说道:“原来宁北山还真有赤松子,而且还是师尊?”
陈平点头道:“我在那里从师一年,所学获益匪浅。”
张良问道:“那后来呢?”
陈平摇了摇头道:“后来,我几次返回宁北山,却再也没有见到师尊,想必,现在也不在那里了吧。”
张良听罢,默然良久。
第422章 礼仪的重要性
张良深吸了一口气道:“看来,你我还真是师兄弟呢。”
陈平道:“这也是为何我们初次见面就很投缘,之后又不约而同辅佐陛下,彼此配合又很默契的原因吧。”
张良道:“确实,我们在一起,简直就是珠联璧合,看来师尊的安排,也是很有深意。”
陈平见说到此,就问道:“那师弟,你既然急流勇退了,为兄是不是也应该。。。。。。”
张良一摆手道:“师兄,此言差矣,你我毕竟不同,你无需如此。”
陈平道:“为什么?”
张良道:“师兄比我高明之处,就在于早早地自污了,你的那个‘盗嫂贿金’自我设计的痕迹,太过明显,但对陛下很有作用。”
陈平笑着看着张良问:“师弟是怎么看出来,这是自污呢?”
张良摆着手道:“这些对于咱俩这样层次的人,就不必细说了吧,我倒是觉得师兄做得极妙。”
“通过魏无知,再通过你自己的所作所为,让陛下觉得师兄你就是个贪财好色之徒,心中没有什么称帝称王的志向,这样,陛下就不会对你有任何防范,也不会对你下屠刀了。”
陈平笑着点头。
张良说道:“但师兄心中毕竟有自己的理想,那就是‘为天下宰’,师兄是想借助为宰的时机,实现心中的抱负,造福更多的人,这是很难得的。”
“接下来,大汉的政权,会面临诸多风雨。外有各异性诸侯的蠢蠢欲动,内有大臣的各种派系和集团势力的争斗,师兄身在其中,只能想办法独善其身。”
陈平说道:“师弟所言极是,这一点,你我的观点相同,我也是担心这其中的纷纷扰扰,所以特来向师弟请教万全之策的。”
张良笑道:“虽然在战略上,我有自己的看法,但在谋略和计策上,我绝对甘拜师兄下风。”
陈平忙道:“师弟何必自谦。”
张良坚持说道:“虽然陛下在众臣面前,说了那‘三杰’的论断,在某种程度上,陛下是尊重我曾经的贵族身份,以此来彰显陛下驭人的高明。”
“而在实际作用上,师兄的几次奇计,实在是保全陛下性命,甚至败中取胜的精妙绝笔,非常人可学。”
陈平忙拦住道:“师弟,我们彼此就不要客套吹捧了,还是给我出出主意吧。”
张良看着陈平道:“如果让我给师兄出主意,我也只有一个建议。”
“嗯,你说,师弟。”
张良道:“保持底线,绝不参与内部争斗。”
陈平颔首道:“保持底线,不参与内部争斗。说得好,师弟。”
张良道:“另外,我还有一个希望。”
陈平道:“师弟请说。”
张良看着陈平,真诚地说道:“我希望不仅是你我,包括我们的子女,也要像你我一样,互相帮助,相互携手。”
陈平心中一热,举起酒斛道:“以此酒为愿,你我两家世代通好,永远站在一起。”
张良举起酒斛:“世代通好,永远站在一起。”
……
就在陈平夜访张良后没几天,高祖又在宫中,邀请大臣们,举行酒宴一起欢聚。
也难怪,高祖自打在乡里的时候,就好杯中物,现在打下江山了,闲来无事,就喜欢与这些手下们,欢聚一堂,喝喝酒助兴。
这一日的宴会,气氛依旧热烈。
文臣武将们,举杯庆贺,纷纷上来给高祖敬酒。
不知不觉,连同高祖在内,很多人都喝得酩酊大醉。
更有樊哙、灌婴、周勃一般武将,借着机会比拼酒力,喝了个你死我活。
一时间,宴席之上,杯觥交错,吵闹喧哗,就像在集市上,热闹异常。
不多时,樊哙明显喝多了,就在庭前醉后起舞。
周勃一见,也上来凑趣,跟着在席间手舞足蹈起来。
看得高祖开怀大笑。
众人一看,陛下高兴了,于是,下场舞动的人多了起来。
樊哙舞得高兴,见身边侍卫在一旁击掌,就将侍卫的佩剑拔出来,在庭间舞起剑来。
可惜,樊哙早已喝大了,原本好好的剑舞,让他舞的东倒西歪。
众将们在一旁大呼小叫,刺激得樊哙兴起,一剑砍向庭柱,连砍了三剑,直砍得庭间的廊柱摇晃,直到侍卫过来,将他拦住,并夺下佩剑,把他送回座位为止。
次日,高祖酒醒以后,想起昨日酒宴上的混乱,再看看剑砍过的廊柱,觉得这样的部将们,太没规矩了,得想个法子,定一些礼仪规范才行。
可高祖在登基之初,已经下令革除了秦朝苛杂纷繁的礼仪,一切都简单从事。没想到,删繁就简,反倒呈现出这么多弊端,如何才能建立必要的规矩呢?
正在这时,人报叔孙通求见。
高祖猛然想起此人,忙令进见。
叔孙通进来后,先深深施过大礼,侍立在一旁,等着高祖发话。
高祖问道:“叔孙博士,可有话要讲?”
叔孙通上前道:“陛下,我听说昨日酒席宴上,众将有失体统,想必陛下为此忧心,特来所请。”
高祖问道:“博士有何所请?”
叔孙通道:
“皇帝之所以尊贵,很多时候,是由于必须的礼仪,朝廷所以能运转,是需要很多仪式。这些,都是陛下所需的。”
“陛下可以马上打天下,但不能骑在马上治理天下。儒生们虽然不能帮着陛下攻城占池,但他们却可以帮着陛下来守天下。”
高祖点头道:“这个话,博士以前也和朕讲过,具体博士有什么好办法?”
叔孙通道:“孔子当年崇尚周礼,在当地教授了很多学生,一些优秀的礼仪,在鲁地一直流传下来。”
“请陛下准许我去找一些鲁地的儒生,让他们来和我的弟子们一道给您制定一套朝廷上使用的礼仪。”
高祖问道:“会不会太复杂呢?毕竟刚刚废除了秦朝繁杂的礼仪。”
叔孙通说道:“五帝用的音乐各不相同,三王用的礼仪也不一致。礼,是根据着不同时代的人情世态所制定的一套规矩准绳。”
“孔子所说的‘夏朝、商朝、周朝的礼仪各有什么增损,我是知道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的各朝的礼仪不一样。我可以参照古代的礼法,吸收秦朝的一部分东西,来给陛下制定一套符合今天使用的制度。”
高祖见说,指示道:“好,博士可以试着办,要注意简便易学,要考虑大家容易做到。”
叔孙通道:“谨遵陛下旨意。”
第423章 叔孙通的作用
叔孙通当即受命而出,启行到鲁地(现今的曲阜等地)。
这叔孙通到底是何许人。
叔孙通可是历史上的名人,是历经四个皇帝,几个诸侯王的通透之人。
叔孙通是薛县人(今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官桥镇)。在秦朝的时候因为精通儒术被召进了朝廷,作了个待诏博士。
从这点上,说秦始皇坑儒的人,可以仔细斟酌一下,另外,公子扶苏的老师,也是秦朝的大儒淳于越。
秦二世的时候,叔孙通被封为博士。
他的博士是这样来的。
陈胜在大泽乡造反后,当朝廷很快得到了这个消息,秦二世召集身边的博士和儒生们问道:
“楚地派去守边的士卒半路上造反,现已经攻下蕲县,攻入了陈郡,你们说该怎么办?”
三十多个博士儒生们都一致说道:
“做臣子的绝不能兴师动众,谁兴兵聚众那就是造反,对于造反的人绝不能宽恕,请陛下火速发兵前往剿灭。”
秦二世一听大怒,脸色通红,准备发作。因为,赵高跟他说的是,山东的那些不过是小盗贼而已。
一见二世要发作,叔孙通连忙出列,奏道:
“陛下,他们刚才说的那些都是谬论。”
二世一听,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下,问道:“那爱卿怎么说?”
叔孙通说道:“如今天下归为一统,各郡县的城池都已铲平,民间所有的兵器都已销掉,这就早已向天下人宣布用不着这些东西了。”
“当今,上有英明的皇帝,下有完备的法令,派出去的官吏都效忠于职守,四面八方都像辐条向着轴心一样地向着朝廷,在这种情况下,哪里还有什么人敢‘造反’呢?”
“刚才说的那些人,不过是一群偷鸡摸狗的盗贼,哪里还值得一提呢。各地的郡守郡尉们很快就可以把他们逮捕问罪了,有什么可担心的?”
秦二世一听转怒为喜,说:“好,这还差不多。”
然后,又挨个问那些儒生,儒生们有的人说是“造反”,有的人说是“盗贼”。
于是秦二世让御史把那些认为是造反的人都抓起来,投进了监狱。因为,这些话根本是他们不该讲的,也不是二世喜欢听的。
而那些说是盗贼的人一律无事,都被放回。与此同时赐给了叔孙通二十匹丝绸,一套新衣服,并把他提升为博士。
叔孙通出了宫门,回到下处后,那些儒生们都斥责他说:
“你怎么那么能拍马屁呢?”
叔孙通说:“你们知道什么,我差一点儿就掉进虎口里出不来了。”说罢,卷起行李就逃走了。
叔孙通逃回老家薛县,薛县已投降了楚地的起义军。
几天后,项梁带军来到薛县,叔孙通就投奔了项梁。
项梁在定陶失败身死后,叔孙通又投奔了楚怀王。
等到楚怀王被封为“义帝”迁往长沙后,叔孙通就又留下来侍奉项羽。
到了汉二年,高祖率领着各路诸侯攻入彭城后,叔孙通摇身一变就又投靠了高祖。
待至高祖被项羽打败西逃时,叔孙通也跟着刘邦一道西去了,此后,一直在汉军阵营里,没再换东家。
刚开始见高祖的时候,叔孙通本来是穿着一套儒生的服装,高祖向来讨厌儒生的服饰,还做过当着众人往儒生帽子里撒尿的事。
于是,叔孙通立刻就变了另一种样子,改穿短衣服,一副楚人的打扮,为的是让高祖看着心里高兴。
叔孙通投靠高祖后,跟着他一道前来的弟子有一百多人,但是叔孙通一个也不向高祖推荐,而是专门给高祖推荐了一些旧日相熟的土匪豪强们。
叔孙通的弟子们都在背后骂他说:
“跟了他这么多年,今天跟着他又投靠了汉王,可是他不推荐咱们,而专门去推荐那些土匪强盗,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叔孙通听说后,就对弟子们说:
“汉王现在正冒着枪林箭雨打天下,你们能去打仗吗?所以,我现在只有先给他推荐那些能够冲锋陷阵、斩将拔旗的勇士。你们要等一等,我是不会忘了你们的。”
不久,高祖和秦朝一样,也让叔孙通做博士,赐号为稷嗣君。
这次,领到了高祖的旨意,叔孙通来到鲁地,招集了三十多个儒生,嘱咐他们随行入都,共定朝仪。
各儒生们大都愿意一同进都,不料其中有两个拒绝参加,他们骂叔孙通道:
“你早先为秦朝做事,后来又为楚做事,现在又为汉做事,您所侍奉过的主子差不多有十个了,想必都是曲意奉承,靠着拍马屁,才得到这样的尊宠富贵。”
“现在,天下刚刚安定,战死的人还没都安葬,伤的还没有恢复,你就又闹着制订什么礼乐。”
“礼乐制度的建立那是行善积德百年以后,才能考虑的事情。我们没法去干你今天要干的那些事儿。您的行为无非是借此献谀,这种不合古人的事,我们不去,您自己去吧,别玷污了我们!”
叔孙通被二人嘲骂,也不生气,笑道:
“你们两个,真是榆木脑袋,不识时务,根本不懂时代的变化。”
于是,叔孙通就带着他所找的三十多个人回了栎阳,,把他们和原有的书生以及自己的弟子合在一起,共一百多人,由叔孙通主持,先将朝廷礼仪的规范流程,共同商议确定,逐条逐项的列明。
随后,组织实地练习,就在郊外的空旷处,选了一块平坦宽敞的场所,按照角色分工,进行演练。
演练达到统一标准后,因为这些朝廷礼仪,是为朝廷上使用,需要各部门的臣僚们到场,亲自学习。
于是,叔孙通又奏明高祖,请求调拨一些基层官吏,到演练场学习演练。
高祖准奏,随即派文吏上百人,随叔孙通前去,参与演练。
众官吏到了郊外,只见早已有人在现场铺设,竖着许多竹竿,拉起绳子,立上草人,布置已定。
然后,叔孙通指挥官吏和儒生弟子们,依着事先商定的礼仪规范和流程,逐条演习,前后一个多月,方才觉得熟练。
之后,叔孙通进宫对高祖奏道:“陛下,您可以去看看了。”
高祖到那里看了一遍现场的演习,这才放心地说道:“如果是这样的话,可以做到。”
于是,高祖下令群臣们排练、演习,准备十月岁首朝会正式使用。
第424章 长乐宫议政
很快,时间就到了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十月。
这一年,高祖已经五十七岁。
十月,又是新的一年的开始,也正值萧何督建的长乐宫建成,萧何奏请高祖御驾前往视察。
于是,高祖从栎阳到了咸阳,萧何等众臣接驾,导入游观。
长乐宫中最大的一座,叫做未央宫,周围覆盖有二三十里。东西向排开,阙门数座。殿宇规模,也都高大宽敞,尤其以前殿最为豪华壮丽。武库、太仓,分建殿旁,气象巍峨。
高祖巡视一番后,心下很满意。
见萧何意气风发的样子,就转过一个念头,于是,嫌宫室过于壮丽豪华,责备萧何道:
“朕之起义,原为救民。现今天下初定,民穷财尽,怎将这座宫殿造得如此奢华?”
萧何见高祖责怪,心下早有准备,不慌不忙地奏道:
“启奏陛下,正因为天下刚刚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