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谋无双 >

第200章

汉谋无双-第200章

小说: 汉谋无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后,郦寄将情况汇报给了陈平和周勃,陈平、周勃一时陷入举棋不定中。


第486章 诛灭诸吕
  陈平又生一计,决定在吕产身上再下功夫。
  没过几天,曹参的次子,平阳侯御史大夫曹窋,带着郎中令贾寿去见相国吕产。
  郎中令贾寿刚出使齐国回来。
  贾寿对吕产说道:
  “臣遵照相国之命,前去齐地,见到了齐王刘襄,费尽口舌,他却不肯退兵。”
  “据臣所知,齐王在等楚国的军队,一旦齐楚联军到齐,很快就要杀进关中来了。”
  “大王应该快点去自己封地,现在想去还能去。再晚了,就去不成了。”
  吕产听后,露出忧惧的神情,一副举棋不定的样子。
  曹窋随后出宫,向陈平和周勃报告了相关情况。
  陈平见时机已经差不多了,再拖延下去,恐生变,决定按计画行事。
  陈平命人密召襄平侯纪通,及典客刘揭,一同来到府上。
  纪通的父亲纪成,曾经在鸿门宴上,保护高祖逃离,随高祖在关中作战有功,后在好畴战死。
  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高祖感激纪成的功劳,分封其子纪通为襄平侯。
  吕太后死后,刚好纪通负责掌管符节。
  而刘揭则是皇宫中掌管宫殿守门的典客。
  陈平将两人叫来后,吩咐已定。
  于是,纪通跟着周勃,拿着皇帝的符节,前去北军,假传皇帝的诏命,宣布北军交由太尉周勃统领。
  为了防止吕禄不服,从中捣乱,陈平让郦寄带了刘揭,先行一步,去北军找吕禄,再次劝他交出将军印。
  郦寄和刘揭,受了陈平的任务,来到北军。
  进了营内,郦寄对吕禄说道:
  “皇上已经下诏,命太尉掌管北军。皇帝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希望足下尽快到赵地就国,足下应该上缴将印,尽快离开京都,否则祸在眼前了。”
  吕禄本来也没什么本事,智慧和决断力,与其姑姑吕太后相差甚远,加上最近就国的念头,在他心里已渐渐扎根,又看到好友郦寄一同颁诏,认为他不致于欺骗自己,就取出将印,交给刘揭,匆匆出营。
  吕禄离开北军后,周勃和纪通到了营门,先让纪通持节传诏,随后由周勃进入,统领北军。
  这时,刘揭和郦寄已经拿到了将军印,急忙把将印交到周勃手上。
  周勃大喜,随即拿着印信,来到军前,召集北军,下令道:
  “帮助吕氏的右袒,帮助刘氏的左袒。”
  北军将士,二话不说,都袒露左臂,表示站在刘氏一边。
  周勃见军心已定,命令部队原地待命,随即派人报知陈平。
  陈平见北军已控制住,又派朱虚侯刘章,前去帮助周勃。
  周勃命令刘章监守军门,配合行动。
  陈平随即派曹窋前往皇宫,告诉殿中卫尉,千万不要让吕产进入少帝所在长乐宫中,以防他劫持少帝。
  此时,吕产已来到未央宫,准备召集南军,进行防卫。
  忽然,看见曹窋进入长乐宫,往来穿梭,忙个不停。
  吕产生疑,此时还不知吕禄已经交出北军军权,就想跟着进长乐宫,看个究竟。
  此时的殿中卫尉,已经接到指示,只听从曹窟的命令,就将吕产挡在宫门外。
  吕产不能进宫,只好在殿门外面,来回徘徊。
  曹窟见吕产虽然没有发作,但南军尚听他指挥,怕难以制止吕产入宫,不敢轻举妄动,就派人策马去向周勃报告。
  周勃见南北两军,军力相等,也担心刚一接手北军,手下情况不明,觉得未必能战胜诸吕,没敢公开宣称诛除吕氏,怕万一不能取胜,会陷于被动,派人去请示陈平。
  陈平当即命令刘章带人入长乐宫,借保卫少帝之时,试探南军动静。
  刘章请求道:“只我一个人去,能干什么事?请拨给我一千人,我才好相机行动。”
  周勃随即拨给刘章步卒千人,各持兵械,随刘章入未央宫。
  等刘章带人赶到长乐宫时,天色已近傍晚,远远地看见吕产在宫门外徘徊,一副手足无措的样子。
  刘章一想,现在不杀你,尚待何时?
  于是,回头命令步卒道:“杀过去,都给我杀。”
  话音刚落,刘章当先举剑就冲。
  一千步卒顿时呼啸着,向吕产杀去。
  吕产猝不及防,哪见过如此玩命的架势,大惊失色,回头就跑。
  手下的军士,见吕产一跑,军心顿时就乱了。
  加上吕产平日对属下,也没有甚什么恩德,哪个肯为他卖命,一哄而去,都四散奔逃。
  刘章率兵士分头围捕吕产。
  吕产没法往外逃,只能逃入郎中府官吏的厕所中,躲在墙角,踡缩成一团。
  厕所哪里藏得住他,吕产被北军兵士找到,一把揪出,上了锁链,押着出来见刘章。
  刘章见吕产押到,也不多话,上来就是一剑,将吕产头颅砍下,一命呜呼。
  南军剩下的将士,不再抵抗,纷纷投降。
  少帝听说刘章杀死吕产,派人持节慰问刘章和部属。
  刘章一见符节,就想直接夺过来,谒者不肯,拚死把着不放。
  刘章转念一想,既然如此,还不如胁迫他一起,于是,就一手扯住谒者,一起进到车中,出了未央宫,转去长乐宫。
  部下的千余人,随后跟随。
  到了长乐宫前,门吏见有谒者持节,当然不敢拦阻。
  刘章带军长驱直入,迎面正遇见长乐宫卫尉,赘其侯吕更始,吕产的助手。
  刘章正是为了他前来,准备出其不意,除灭了他,免得多费兵力。
  吕更始还不知道吕产被杀,见符节到了,以为是皇帝,贸然出迎。
  被刘章当头一剑,砍下头颅。
  刘章不等谒者开口,就诈称奉皇帝之命,只诛吕氏,不及他人。
  南军和宫卫们,见有谒者持节在旁,当然听从皇帝的命令。
  刘章搞定这些之后,带人回北军,报告给周勃。
  周勃一听,在座位上一跃而起,对着刘章施礼并拜贺道:
  “我等只担心这个吕产,既然吕产已经伏诛,天下事大定了。”
  当下,周勃遣派将士,分头出击,逮捕吕氏一族,无论男女老幼,一古脑儿拿到军前。
  吕禄和吕媭,也无处可逃,一并拿到。
  周勃命人将吕禄先行绑出,一刀毕命。
  吕媭还想挣扎,嘴里痛骂不止。
  惹得周勃大怒,命令军士掀翻在地,用军杖乱打。一副老骨头,不到百下,已经断气。
  此外吕氏族人,悉数处斩,大大小小差不多有数百人。
  燕王吕通,已经赴燕,也由周勃派了一个使臣,假托皇帝命令,让其自尽。
  随后,将鲁王张偃,削夺官爵,废为庶人。
  唯独左丞相审食其,明明是吕氏的朋党,并且浊乱宫闱,播弄朝政,理应将他治罪,明正典刑。
  偏偏此时陆贾和朱建,两个人找到陈平和周勃,替他说情,暂时逃脱法网,仍官复原职。
  至此,吕氏一族被剿灭,刘氏皇族集团与吕氏外戚集团的一场流血斗争,以皇族集团的胜利而告终。
  陈平和周勃,见已扫清诸吕,于是将济川王刘太徙封,改称梁王,随后,派朱虚侯刘章赶赴齐国,请齐王刘襄罢兵,再派人通知灌婴,令其班师回朝。
  灌婴听说齐将魏勃,劝说的刘襄举兵,并且擅杀了齐相召平,料他不是个驯良人物,索性把魏勃召来,当面质问。
  魏勃说:“家中失火怎么可能有时间先和长者商议再救火!”
  说着,退立一旁,两腿颤抖不止,直到最后也找不到其他话为自己辩解。
  灌婴瞪着眼睛看了多时,对魏勃微笑道:“我原以为魏勃有多么勇敢,原来是个庸人,有何能为?”
  于是,赦免了魏勃,自己也撤军回到长安。


第487章 帝位由大臣们…
  诸吕之乱其实就是吕太后一手造成的恶果,高祖还在世的时候,就与天下留下盟约,非刘氏不得称王。而吕太后偏偏破了高祖的这个盟约,所以导致身后家族被诛。
  虽然吕太后驾崩后,留下诏命赐给各诸侯黄金千斤,将、相、列侯、郎、吏都按官阶赐给黄金,并大赦天下;但由于吕后在政时期培植起一个吕氏外戚势力,从而加剧了与刘氏宗族和军功集团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她死后,马上就酿成了流血斗争。
  瑯琊王刘泽,在长安城外,探听到吕氏一族都被诛杀,内外解除戒严后,才放下心来,命人驱车进入长安。
  此时,朝内的大臣,在陈平的带领下,正在商议善后事宜。
  平定诸吕之后,各方力量都将目光聚焦在了帝位继承权上。
  听到宫外报告说刘泽到了,大家都认为,刘泽是刘氏的宗室,高祖的堂兄弟,在现有的皇室成员中,年纪最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于是就邀请他参加会议。
  刘泽从容入座,一时插不上话,在一旁静耳细听,不发一语。
  只听见陈平和周勃等大臣们商议道:
  “从前,吕太后所立的少帝,以及济川王、淮阳王、恒山王三人,实际上都不是惠帝亲生的,而是吕太后指派的人,冒名入宫,滥受封爵。”
  “现在,诸吕已经灭除,不能不立即改正,如果让非惠帝的后代称王,不仅乱了宗族,而且将来长大以后,依靠封国用事,仍然和吕氏乱政没有什么区别。”
  “那样的话,我等也就没有活路了,不如就现在的刘氏各位王中,选择贤能的拥立,方可免祸。”
  这番话一说出来,大家纷纷表示赞成,就连一旁的刘泽也频频点头。
  随后,大臣们纷纷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主要围绕着五个人讨论。
  他们分别是:齐王刘襄,高祖的嫡皇孙的身份;代王刘恒,高祖的四皇子,在世的最大皇子;淮南王刘长,高祖的七皇子;楚王刘交,高祖的同父异母弟弟;吴王刘濞,高祖的侄子。
  以上五个人,经过大臣们的一番争议后,相比之下,大臣们认为只有齐王刘襄与代王刘恒具有皇位继承人的资格。
  按照陈平和周勃的观点,皇位的继承,应该考虑以下两点
  一是宗法,按照“父死子继”的宗法,应该让代王刘恒继承皇位,刘襄毕竟只是高祖的长孙,从宗法制的角度看,其合法性不如代王刘恒。
  二是势力,除了齐王刘襄的齐国以外,二弟朱虚侯刘章在剿灭吕氏势力过程**劳很大,而且影响力也不容小觑。
  除此之外,齐王刘襄的三弟东牟侯刘兴居也在朝廷之内有一定的影响力。
  而刘恒在朝廷内外,几乎没有什么势力存在,母后薄姬,也一直低调。
  这时,有大臣站起来主张道:
  “齐王刘襄,是高帝的长孙,且这次首先发兵反吕,应该迎立。”
  大臣们有的反对,有的赞成。
  刘泽见时机成熟,按耐不住,起身说道:
  “吕氏之乱,本质上是以外戚的身份,惑乱朝廷,齐王刘襄的舅父驷钧,不是善类,为人凶残暴戾,是戴着官帽的老虎。”
  “国家刚因吕氏的缘故差点灭亡,现在又立齐王,等于又扶植一个吕氏集团,相当于又要让‘吕氏当国’这出闹剧又重演一次。”
  “代王的母亲薄氏,是忠厚的正人君子,而且代王是汉高祖的亲子,今又幸存,而且最为年长。他作为儿子继位则顺理成章,辅佐善良厚道的人继位则大臣放心。”
  朝中大臣们,听了刘泽的话,大多数表示认同,就否定了刘襄为帝的提议。
  其实,这才是刘泽来长安的本意。在目睹了刘襄欺骗自己的事实后,刘泽是怀着前恨,借这件事来报复。
  陈平接着刘泽的话说道:“代王刘恒,是高祖的儿子中,尚存的两王之一,而且代王年纪长,性情仁孝,不愧为君。代王母家薄氏,素来长厚,从来不参与政治,应该没有这方面的顾虑。”
  众观吕太后临朝称制后,大封吕氏子孙为王,而且还手段残忍地杀害了刘氏的子孙。
  这些做法使得刘、吕势成水火,等到吕太后归西之后,朝中大臣终于等到了机会,为了保住刘氏江山,不得不将吕氏尽数诛杀。
  如此一来,就不仅是刘氏,就连所有参与的大臣,都已经与吕氏结下了非常深的仇恨。
  所以陈平一众大臣们非常担心,如果与吕氏有血缘关系的人称帝,则有可能会为吕氏翻案,到时候他们这些大臣就要遭殃了。
  按照礼制,帝位的传承,本来就是由嫡系来继承的,按理说,刘氏的嫡系应该是汉惠帝刘盈的后代,但这都是与吕太后拥有血缘关系的,只要是他们坐上帝位,肯定是与平定诸吕之乱功臣的利益不符。
  所以陈平当然明白大臣们的顾虑,为了防止自己以后被清算,肯定要将与吕氏拥有血缘关系的人都排除在外,所以刘盈的后代根本就不可能会成为帝位的继承者。
  既然刘盈的后代不能成为继承者,那么高祖长孙刘襄又被大家否定,最终,只能选定刘恒作为帝位的继承人。
  其实,陈平的发言冠冕堂皇,背后真正的含义是,立代王刘恒,就与吕氏撇得一干二净,这样才可以令手下的这些大臣们放心,吕氏就不会复辟。
  而兜兜转转,最后,高祖之四子刘恒,最终走到了大汉的权力中央。
  《史记》上记载刘恒之所以可以坐上帝位,最主要就是因为他的人品比较好,同时他母亲娘家的名声也不差,再加上他是高祖现存最年长的儿子,就成为了帝位的最佳人选。
  不管怎样,在大局上,关键时刻,陈平带领大臣们,选择刘恒继承皇位,开创了文景之治的伟大时代,这一点是具有画时代意义的。
  陈平与周勃见大家再无异议,于是,派遣使者,前往代地,迎请代王刘恒入京。


第488章 代王的谨慎
  前文说过,陈平等大臣们,推举的汉朝第三位皇帝刘恒,是高祖的第四子,母亲薄姬原为魏王魏豹的姬妾。
  魏豹被韩信、曹参败俘,后被汉将周苛所杀。因此,薄姬成了俘虏,送入织室织布。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高祖见薄姬有些姿色,就纳入后宫,一年多也不得宠幸。
  当初薄姬年轻的时候,与管夫人、赵子儿三个人是好闺蜜,相互约定说:
  “咱们中间,先显贵的人,一定不要忘记同伴好友。”
  后来管夫人、赵子儿,先后受到高祖的宠幸。
  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初,高祖坐在河南宫内成皋台上,管夫人和赵子儿两位美人相伴,她们在一起谈笑当年与薄姬的约定。
  高祖听到后,问她们笑什么,两人将实情全部告诉了高祖。
  高祖喜欢女人,更愿意怜悯女人,当下心怜薄姬,为其感到伤感,当晚,就把薄姬召来,准备临幸她。
  薄姬对高祖说:“昨夜我梦见有苍龙盘踞在我肚子上。”
  高祖说:“这是显贵的吉兆,我为你促成这件好事。”
  这一次同房,薄姬就有了身孕。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薄姬在河南宫内成皋台生下儿子刘恒。
  自薄姬生下儿子刘恒以后,就很少有机会再见到高祖。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高祖在亲征平定代地诸侯陈豨的叛乱后,册立八岁的刘恒为代王,都于晋阳。
  次年,高祖去世,那些受到高祖御幸的爱姬如戚夫人等,吕太后因恼恨嫉妒她们,都被幽禁起来,不能出宫。
  而薄姬因为极少被汉高祖见爱的缘故,得以出宫,跟随儿子刘恒前往封地代地,作代王的太后。薄姬的弟弟薄昭也跟随到代地。
  高祖死后,主政的吕太后大开杀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