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谋无双 >

第63章

汉谋无双-第63章

小说: 汉谋无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楚国虽拥有华夏半壁江山,但却没能一统中国,实在是缺乏秦王政这样的雄才大略之主。
  随着韩、赵、魏、燕四国已落入囊中,秦王政对楚国这只养肥的猎物,早已垂蜒三尺,在他的统一大业里,楚国自然是重头戏,拿下楚国,华夏一统即在眼前。
  而在灭了魏国后,秦王政却面临两个选择,东向攻齐和南向攻楚。
  对此问题,在与群臣的廷议中,廷尉李斯的意见占了上风。
  李斯认为:若先攻齐,则我军的侧后方就完全暴露在楚国面前,漫长的后勤补给线和众多城市,都可以成为楚国进攻的目标。
  最为关键的是,一旦齐被攻,必向楚国求救。而楚国,鉴于灭齐之后,秦国下一个目标必然是楚国,定会不遗余力施救。那时,秦国不得不两面作战,这样,三国之间就会打成拉锯战,耗费日久,实为下策。
  而如果我军先攻楚,貌似楚国强大,但毕竟无法与我大秦抗衡。但即使楚国向齐求助,以现在齐王的做派,必犹疑观望,不敢出兵救楚。
  此时,我们再对齐王恩威并用,施以绥靖政策,齐国必坐而观望,如此,我们即可专心向楚,虽历经时日,楚终可破矣。
  何况,攻楚是早晚的事,此时恰恰是灭楚的绝好时机。
  秦王政听后,深以为然,于是,下决心攻楚。
  此次派军出征,秦王选择李信为主将,对同样为少壮派的将军寄予厚望。
  在秦王政的名单里,可做为主将的青年将军首推王贲莫属,其次便是李信。
  王贲继承了王翦的老成持重,战略战术层面修养颇深,又善于民主,能充分调动属下的积极性。
  李信则是刚猛勇武,身先士卒,善于奇袭和突击。
  至于蒙恬,秦王政将他列入重点锻炼和培养的对象,毕竟两个人年纪相仿,少时曾为伴,除了对蒙恬智将的能力肯定以外,秦王对其信任程度,也超过了前面两位将军。
  此次,派李信主将、蒙恬副将,从某些方面,也体现了秦王政的良苦用心。
  他寄希望于年轻将领的勇猛,挟刚刚拿下魏国的兵锋之威,以几年来连战皆捷的势头,一举拿下楚国。
  为君者,必善于治将,为将者,必善于带兵。
  至于李信所说二十万之数,若放在以前,秦王政也会嫌少,但经过王贲灭魏的胜利后,朝野上下对于伐楚自然有了更高的期待。
  加上李信的性格,年轻气盛,不甘落后,这种竞争心态,也促使他喊出“只需二十万可矣”的口号。
  李信深知,秦王也是有此希冀,或许再多带些兵,更加保险,但,那不符合秦王的预期,也不够有冲击力。
  再说,王贲前面伐楚也只带了十万兵,即连下十几城;如果自己申请太多的兵马,无疑在与王贲的竞争中处于下风。
  何况,兵贵在精而不再在多,李信对自己深谙的快速突袭,长驱直入的战法,一直颇有心得。
  当大军开到秦楚边境颍川郡,稍作歇息,李信在中军帐内,召开了攻楚前的军事会议。
  李信坐在主将之位,望着众将说道:
  “此次受秦王重托,率军攻楚,各位将军当踊跃争先,奋勇向前。”
  “本将军号令既出,立当奉行。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各宜遵守,不得违反。”
  众将齐声道“喏。”
  随后,李信布置战术道:
  “本次攻楚,本将军拟采取钳形突击的战术。我与蒙将军各带十万兵马,分为左右两队,向前突击。”
  说着,李信站起身来,走到舆图前,指着两条水系道:
  “这里有两条河,分别为颍水、汝水,我带一军沿汝水左岸而进,蒙将军带军沿颖水右岸而进。在楚军布置起防线之前,快速突进,直插楚都寿春。”
  “这样攻击的目的是,让楚军摸不清我们的主力所在,难以在短期内判断我军的进攻路线。在其犹豫不决之际,我军快速突进,直插楚都。”
  “这样就使两军成钳形攻势,即互为犄角,又相互策应。楚军攻我任何一军,我另一军进行迂回包围侧击,使楚军顾此失彼,难以两全。”
  “此次进攻的关键点在于速度,所谓的兵贵神速,要敢于坚决地放弃后方,以最快的速度,迅速插向寿春,只要我们拿下寿春,楚国的抵抗力就自然土崩瓦解。”
  李信说完,看着众将,“各位将军,以为如何?”
  注1: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地方设置郡县政权组织形式,楚县是最早的县级行政区域。楚国设尹治县,县尹由楚王派遣,并非世袭,这意味着中国古代官僚制的萌芽。


第一四六章 诱敌深入
  蒙恬看着舆图说道:“将军,我们兵分两路,沿河突进,两军之间相隔数山,一旦被攻,救援起来恐有些不便。”
  李信看了看蒙恬道:“蒙将军无需多虑。我大秦十万精兵,楚军即使数倍于我,也一时奈何不得。只要坚守两日,另一军即可赶到,到时候两下夹击,楚军将难以抵挡。”
  “之所以沿河突进,两个好处:一是两侧皆为山岭,便于军队隐蔽,二是河流可以增加后勤补给转运的便利。”
  蒙恬又道:“楚地战略纵深过于广大,我军本就数量不多,再分路攻击,是否有力量不足之虞;如果再舍弃后方,一旦被敌断了后路,恐怕。。。。。。”
  李信摇了摇头道:“蒙将军不必多虑,以秦楚多年交战的经验看,楚军必以国都为重,在周边的城市,层层设防。”
  “如果楚军胆敢进攻,我们最为欢迎,那正是我军寻找的与其主力决战的大好机会,相反,我倒是最担心楚军闭而不战,一旦与其长期消耗,对长途奔袭的我军倒是不利。”
  “所以,如果楚军一旦攻击我一军,那必定是楚军的主力,我们就可以发挥钳形攻势的作用,聚而歼之。”
  蒙恬和众将听罢,皆点头称喏。
  李信接着说道:“明日起,我军分兵,蒙将军带一队,沿颍河南下,直取寝丘,本将军亲带一军,沿汝水,直取平舆。”
  “喏。”众将齐声道。
  次日,大军兵分两路,齐头并进,顺流而下。
  不一日,李信军中,早已望见平舆城头。
  平舆深入楚境五十里,依汝水而建,人口不足十万。守军为私卒(注1)和县师(注2),约有万人。
  这样的军队规模和武装,怎当得李信十万虎狼之军。
  李信亲自指挥,两通军鼓擂罢,秦军已然登上城头。
  万千秦军随即攻入,城内守军非死即降,部分楚军开南门,逃往后方。
  李信命令大军,沿河继续向南追击。
  再一日,追击到鄢郢,又是一鼓而下。
  那一边,蒙恬军也进攻顺利,拿下寝丘。
  两军遥相呼应,滚滚向前,一路上,接连击败楚军,半月之内,攻占楚地十余城,一时间,楚地人心惶惶。
  李信军一路势如破竹,却始终未予楚国大规模军队接战,眼见得,李信军距寿春仅四、五日路程。
  就在这时,李信接到飞马快报,楚军派兵绕到侧后奇袭,我军侧后方的郢陈,失守了。
  李信接报,未免大吃一惊。连忙飞马命另一侧的蒙恬军,一同向西北方向靠拢,两军约定于城父汇合。
  李信心里明白,现在左右两军,处境极其危险。
  郢陈位于秦境内,是战略大后方。一旦被楚军占领,后续的粮草和后勤供应,将被切断。如果此时楚军对其实施分割包围,不用交战,围困上十天半月,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秦军,将处于死地。
  意识到这一点,李信头上的汗,瞬时就下来了。看来,他的不要后方的钳形攻势,刚一展开,就不得不收回来,先保住军队的安全,再徐图进攻了。
  可是有一点,李信不明白,为什么处于秦境的郢陈会失守呢?
  事情的原因出在楚国这边。
  当楚王听说秦国大军犯境后,急命大将军项燕,统军出战。
  项燕,世代为楚国将领,足智多谋,擅于统兵。如果要说名气,项燕不如他后世的孙子大,他的孙子是史称天下第一英雄的——西楚霸王项羽。后文,关于项氏祖孙项燕、项梁、项羽三人的事迹,会一一道来。
  此时,项燕领命后,急整三军,又发檄征调封国私卒,汇集了三十万大军于寿春,合力抗秦。
  项燕不愧为名将。不仅仅是能征惯战,兵法计谋也是一流。
  项燕事先通过在秦国的情报网,已经知道统军的大将为李信,发二十万兵攻楚,心里稍稍松了口气。
  首先,秦军认为楚国不堪一击,轻装急进,后方必定空虚。
  其次,主将李信年轻气盛,心高自负,喜欢冒险突进,擅长长途奔袭,好在秦王没有启用老对手王翦,对于李信,倒是可以智取。
  再次,楚国疆域广大,战略纵深足够,秦军只有二十万,根本无法占领广袤的楚国领土。只要等他们锐气耗尽,然后掩击,就能得胜。
  但这还不够,在大军应敌之前,项燕又秘密地做了件,事后看来是扭转战局的事情。
  项燕派使者,前往秦国的郢陈,秘密会见了秦国的前任相邦昌平君,约期举事。
  昌平君,芈姓,熊氏,名启,母亲是秦昭襄王之女,曾经为秦王的相邦,也是秦王政的表叔兼姑爷爷。
  这些身份都不算什么,关键他是楚考烈王之子,是楚国的公子。
  当初秦楚交好,熊启入仕于秦,受封为昌平君,先后为秦庄襄王、秦王政之臣。
  当初,秦王政亲政前,曾立他为相邦,正逢嫪毐之乱,受秦王命,与吕不韦、昌文君平乱,立有大功。
  后来,秦王亲政后,昌平君受吕不韦事情的连累,秦王渐渐疏离了他,并罢了相。
  韩国为秦国所灭后,将韩王安转移到已经被秦国攻占的前楚国首都郢陈。
  又一年,原韩国都新郑反秦,被及时扑灭。为此,秦王派昌平君前往郢陈稳定局势,也利用其楚国公子的特殊身份安抚当地楚人
  昌平君被贬郢陈后,心中一直不平。恰恰逢秦军攻楚,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中的怨气,已被凛然的报国之志所取代。
  昌平君向来与楚国贵族来往密切,尤其与项燕交厚。
  今见项燕派使者来,见书后,自然满口应允,回书约期起事,配合西向楚军,切断秦军的后路,将二十万秦军,尽歼灭在楚境内。
  注1:私卒:是为王公和贵族服务的武装力量,是楚国贵族的宗族亲军。春秋时期,楚国公族子弟和大贵族在自己所封的食邑上各自拥有武装,这些武装不属国家编制,故称“私卒”。贵族以私卒听从楚王之命出征的形式,作为向楚王纳赋。私卒多以各自宗族的子弟为兵员。
  注2:县师:是楚国的地方部队,主要部署在楚国的边境地区,多属楚在中原灭国所设县地区的武装力量。县师由县公统率,由楚王亲自调动,县师的任务是防守边境,并配合国家的军事行动,是春秋时期楚国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国时,已纳于楚国统一的常备军中。


第一四七章 城父之战
  昌平君与项燕两下商议已定,约定十日后项燕秘密派一军潜入,配合昌平君在郢陈起事。
  这边,项燕为诱敌深入,采取隐蔽主力部队,派出多股私卒诱敌的办法,步步将秦军引向纵深。
  项燕的策略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追。
  项燕吩咐楚军,只需败不许胜,城池遇到秦军攻击,略做防守,即可弃城而逃,旗帜锣鼓兵器尽可以沿途抛弃。
  多弃城市的目的是,秦军每攻下一城,必派兵防守,如此一来,秦军的二十万大军,越发不够。而待楚军反击时,秦的守军因兵力分散,也就不堪一击了。
  于是,项燕把一面调集大军做好战备,一面令前线各城坚守不住即弃城。
  李信深入楚国,转战多时,虽然连连取胜,但却未遇大规模抵抗。
  正在这时,传来郢陈失守的消息,郢陈附近原楚地的人和原韩国的民众纷纷响应,切断了秦军的补给线。
  李信急忙约蒙恬退军,准备在城父汇合后,回军郢陈平乱。
  项燕等的就是这一刻。他立即率领大军,对李信部开始了追击。
  李信的十万军刚刚抵达城父,紧随其后的三十万楚军也到了,两军摆开阵势,展开了厮杀。
  此时,攻守之势转换,疲惫的秦军,首战不利,退入城中固守。
  城父本是座小城,人口十万有余,城墙不到十米高。
  秦军入城后,急忙四门紧闭,上城防守。
  楚军随后杀到,冲过护城河,绳索、云梯齐用,开始攻城。
  好在楚军攻城设备没来得及随军运到,只能靠人海战术,前仆后继,向秦军进攻。
  这种场面真是久违了,自秦军出关以来,一向是秦军攻别人的城,现在,本来是楚国的城,现在变成了秦军守,楚军攻。说起来都滑稽不堪。
  好在秦军身经百战,既能攻城拔寨,守起城来也不在话下。
  随着一阵梆子响处,城墙上劲弩齐发,一阵攒射后,城墙下留下几百具穿了三棱箭的尸首,楚军略略退了下去。
  没等秦军喘口气,楚军内,号角又起,楚军再次蜂拥上来。
  只见城墙外,铿锵声,密密麻麻都是楚军的戈戟,呼啦啦,漫山遍野都是楚军的旗帜。
  李信站在城头,指挥着众将打退楚军一轮又一轮的进攻,不时往远方眺望,他在期待蒙恬的另一支军的援救。
  得益于楚军攻城器具不利,一直到太阳落山,楚军也拿城父无可奈何。
  李信在煎熬中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次日中午,蒙恬军终于到了。
  楚军早已哨探清楚,分立一军应敌。
  蒙恬毕竟是员智将,派出铁鹰锐士,猛冲楚军中军大营,项燕一见,秦军来势汹汹,急忙挥军抵挡。
  城内李信一见,楚军中军旌旗已乱,急忙挥军出城,两下夹击,楚军抵挡不住,后退五十里方才止住,随即安下营寨。
  李信与蒙恬两军合为一处,两人汇集众将略作商议,一致认为,城父不可守,当迅疾退军,回师郢陈,夺回后方基地。
  商议已定,夜半时分,两军合做一处,蒙恬率军在前,李信军在后,悄悄出了城父城,向秦境撤退而来。
  次日天晓,楚军发现城父已空,秦军前日夜间已退兵,连忙整军再追。
  项燕好一阵后悔,昨夜没看住,让秦军在眼皮子地下溜了。
  好在走得不远,项燕当即下令:全力追击,这回,不管走到哪里,一定要追上秦军,把他们消灭。
  楚军奋起直追,一连追了三天三夜,终于在边境追上了秦军。
  进了秦境,李信稍稍松了一口气,下令扎下壁垒,准备接敌。
  项燕的大军,随后开到,两军相隔十里,扎下营寨,准备厮杀。
  项燕见秦军不走了,知道已到了秦境,吩咐擂鼓升帐。
  众将赶到中军,肃立两厢。
  项燕道:“各位将官,经过三天三夜的追击,我们终于逮着秦军了。一场恶战不可避免。现在本将军下达攻击指令。”
  “三军按左中右安营,明天五更灶饭,天亮时分,即向秦军发起攻击。”
  “攻击阵型分五列,首列为弩箭手,次列为刀剑手,再次为戈戟手,四列为殳矛手,五列再为弩箭手。”
  “明日见中军进攻令旗升起时,弩箭手齐射后,排成方阵,列阵发起进攻。每一万人为一个梯队,层层叠进。”
  “明天进攻的关键在三个梯队投入后,骑兵和车兵开始投入战斗,从秦军的两翼斜***,将秦军阵型冲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