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谋无双-第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起楚王的信任,对得起士卒们的抛头颅洒热血,对得起身前身后的楚人。
回过头来,对比楚国数百年间其他的将领,项燕无疑是极为出色的将领之一。
他带领楚军,给了扫荡六合、志在统一的秦王最后有力的一拳。以至于秦王不得不倾国之兵,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攻灭楚国。
项燕是在秦统一的大势之下,上演了一出勇于抗拒命运的悲剧。
不过,现实毕竟不是戏剧,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华夏统一,终将变为现实。
项燕的抗争,虽然是统一形势大潮中的一朵浪花,但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在同样彪悍的楚民族心中,一直埋伏着楚南公的那句惊天动地的誓言: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此为后话。
项燕自杀后,昌平君熊启被秦军所俘。
众将们问王翦,好歹也是末代楚王,是否将其像负刍一样,交秦王处置。
王翦轻蔑地摆了摆手,示意手下,推出去直接杀了。
王翦深知,对于熊启这样的人物,秦王没有杀他的兴趣。尤其曾作为两代秦王的重臣,在两国交战的****反叛,秦王对于宽恕他也没有任何可能。
虽然熊启贵为楚考烈王的公子,对于春申君惑乱宫闱造成楚王身份之乱耿耿于怀,让他曾经安于仕秦的心,起了波澜。
但既然入仕秦国为臣,就该尽臣之责。就像后世的汉武帝与匈奴王子金日蝉的君臣之义一样。而中途反叛,在任何层面上,都说不过去。
自古以来,对于背叛,上至君主,下至平民,都从骨子里往外的充满了痛恨。
因此,王翦杀掉昌平君,也算了却了秦王的一个小麻烦。
淮南之战,楚国的最后力量终于消耗殆尽。
楚境略略安定后,次年,王翦与蒙武继续挥军乘势向南,跨过五岭,征伐百越。经过象征性的抵抗后,越君最后投降。
楚国的南部,自来是越族人居住的地方,此次降服越族,对华夏统一作出的贡献极大。
自此,东南至南部大块的疆域,归于华夏,成为自此以后,华夏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王翦和蒙武大军,用了三年时间,到秦王政二十五年,即公元前222年,算是彻底平定了楚地。
秦王在楚地设立楚郡,不久,又分为九江郡、长河郡和会稽郡。楚国被彻底灭亡。
第一五三章 北方怎么办
再说秦王嬴政,见楚都已经拿下,亲往樊口受俘,斥责了楚王负刍的弑君篡位,将其贬为庶人。
眼看楚地不久将由王、蒙二将完全扫平,心中不觉大慰。
于是,在游览了一番楚境风光后(嬴政好游,史上闻名),秦王起驾,带着十万得胜军,返回咸阳。
军至咸阳,秦王吩咐暂且修整。
秦王下一个征服的目标,自然将目光移向舆图的北方。
那里有一个东方大国——齐国,在其不远的上方,另外还有两个不大的地方,燕和代,孤悬在一角。
这一日,秦王嬴政驾临章台宫,与群臣计议下一步的征伐计画。
秦王自亲政以来,听取了李斯、尉缭等人的意见,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统一全国的策略。
一直到现在,这个策略都在按部就班地,按照事先的部署进行。
在秦王的内心,一开始最担心的是六国的合纵,当年信陵君魏无忌合纵五国,攻秦函谷关的记忆,始终在秦王心头挥之不去。
当此时,以秦国之力,消灭六国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成问题。但如果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秦,情况就难料了。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太多了。每次东出,往往都会因为诸侯国之间的相互配合,使秦国折戟。
所以摆在秦王面前的棘手问题是,如何能使六国不再“合纵”,使秦军以雷霆千钧之势,迅速扫灭六国,统一天下。避免过多的纠缠,以免消耗国力。
为此,同是魏国人(大梁人)的尉缭,于秦王嬴政十年入秦游说,反被秦王欣赏,留在秦国被任为国尉后(从此也可以看出,魏国留不住人才的可怕后果),为秦王献上了破六国合纵的策略。
尉缭主张“并兼广大,以一其制度”,劝秦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说白了就是用金钱去笼络各个诸侯国的重臣,让他们不与秦国为敌,弄乱六国的谋略,从内部分化瓦解各国。
对于这一点,尉缭还算了一笔账,秦王只必须花几十万钱财就可以分化瓦解各诸侯国,远比派大军征伐简单,不管怎么算,都是件很划算的事情。
这番劝谏一针见血地戳中了秦王的心思,离间东方国家,也一直是秦国的传统做法,何况,作为秦王,何曾在乎多付出些金钱。
所以,秦王立即重用尉缭,并委派尉缭施行离间之计,使六国无法形成统一战线,共同对付秦国。
而深受秦王器重的李斯,则从战略上,给秦王制订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总体策略。
这一策略,继承了秦国历代远交近攻的政策,确定了先弱后强,先近后远的具体战略步骤。
李斯建议,先攻韩赵,“赵举则韩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韩、蠹魏、拔荆,东以弱齐燕”
这一战略步骤可以概括为三步,即笼络燕齐,稳住楚魏,消灭韩赵,然后各个击破,统一天下。
在这种战略方针指导下,秦国先后攻取赵国邯郸,俘虏赵王。赵亡后,公子嘉逃往代郡,自封为代王,继续苟延残喘。
随后,因为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秦国又派王翦、辛胜伐燕,击破燕军,轻取燕都蓟城。王翦又派将军李信率军急追东退的燕军,追击到衍水击破燕太子丹率领的残部。
此时逃到辽河流域的燕王,认为秦军攻燕,完全是由太子丹的谋刺阴谋引起。代王赵嘉劝燕王杀太子丹,献首于秦以求和。于是燕王杀太子丹,献首求和。
此时,燕残部逃往辽东,由于地方偏远,对全局关系不大,秦即把兵力转用于伐魏灭楚。
韩魏皆灭后,方开始大规模对楚作战。
此番经过三年左右时间,对楚战争基本告一段落,所以,秦王的视线,又转移到了北方。
秦王坐在御座之上,问群臣下一步征伐之计,廷尉李斯上前奏道:
“启奏陛下,伐楚三年,我军大获全胜,尽平楚地,应指日可待。当今之计,北方诸国,以齐最为强盛。”
“臣以为,当先遣一将,先行灭了代、燕,扫除后顾之忧,再使其引兵向南,征伐齐国可矣。”
秦王闻奏,看了看群臣道:“诸位爱卿,以为如何啊?”
丞相王绾出班奏道:“廷尉大人此议可行,臣附议。”
秦王又转向武将丛中,问道:“若发燕、代并齐,何人可以带兵呢?”
王贲出班奏道:“启奏陛下,臣愿意带兵,征伐燕、代并齐,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秦王笑道:“左将军若领军,寡人无忧矣。将军需带多少人马呢?”
王贲奏道:“启奏陛下,臣只需十万即可。”
“哦,又是十万?灭燕、代可,灭齐,恐不够吧。”秦王有了李信的教训,此番更加谨慎。
王贲胸有成竹地奏道:“启奏陛下,燕、代虽远,仅余残脉,难度不大。至于齐,虽是东方大国,但多年来军备不整,战力不足,臣有信心以十万之兵灭之。”
秦王闻听,大悦道:“好,少将军英勇,寡人即付十万之军,择日即可整军出征。”
于是,秦王准奏,命王贲为主将,蒙恬为副将,领军出征。
有读者会问,秦王对王翦、王贲父子,一直是用一个,押一个,这次为什么打破这一惯例了呢?
首先,此次伐楚,王翦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秦王对他的疑虑,见楚境陆续荡平,又主动交回十万大军,在某种程度上,赢得了秦王的信任。
其次,王贲的表现,在目前的留守武将中,最为卓著,尤其在灭魏一役中,以最小的代价,赢得了胜利,在秦王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
再次,前年李信的失利,也促使秦王在心中,对手下这些战将的能力,重新进行了定位。而王贲在其中,属于佼佼者。
最后关键的一点是,秦王目前的自信心已经空前高涨,他急于完成统一大业。更何况,每个军中,秦王都安排了绝对忠于自己的副将作为监军,加上士卒们对秦王的忠诚,使他对同时派出王家父子为主将,具有了更多的信心。
第一五四章 秦王与楚庄王
秦王政二十五年,即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命王贲为主将,李信为副将,领军北伐。
秦王的自信心,到现在,已经不仅仅体现在对王翦、王贲的同时使用上了。
此次让李信出任北伐的副将,外人看,是秦王嬴政对手下的信任与呵护,其实,秦王有着自己更深层次的考量。
一方面,秦王爱李信之勇。
上次伐燕时,李信单军突袭,深入燕国千里,追击太子丹于衍水,对于整个伐燕胜利,起到了标志性作用。
秦王不希望因一次伐楚失败,毁掉自己手下这员很有前途的年轻战将。
另一方面,秦王希望通过伐楚的失利,教育一下李信,同时,也有强固李信对其忠心的目的。
一般情况下,打了那么惨的一次败仗,秦王没治其失军之罪,已是莫大的恩典了。
李信万万没想到,此次伐燕代与齐,秦王竟能再次启用他,并给予信任,顿时心里充满了对秦王的感激,甚至涌起了肝脑涂地,拼死报效秦王的信念。
这正是秦王想要的。
之所以这样做,是秦王不由得想起史上著名的“绝缨会”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楚庄王身上。
当时,楚国刚平定了一场内乱,楚庄王设晚宴,庆贺并嘉奖有功人员。
当晚的酒席上水陆毕呈,美酒琼浆,摆满了佳肴美酿。
乐官带领王室乐队,钟、磬、鼓、瑟、竽、排箫齐鸣,席间交替演奏着《下里巴人》、《阳阿薤露》、《阳春白雪》等著名楚乐。
数十名妙龄“伶人”,或长袖拂面、或丰肉微骨、或体便娟只,皆是长颈细腰、线条盈目、与乐律动、翩翩起舞,一派君臣相得益彰的祥和景象。
楚庄王有一宠姬,名叫许姬。
这许姬肌如凝脂,艳如桃花,高身蜂腰(楚王好细腰,认为蜂腰最美,何谓蜂腰,诸君自己体会),是楚国后宫的第一美人。
庄王为表示对臣属的厚待,吩咐许姬来到宴会,令她为各位臣僚斟酒。
许姬往来穿梭于晚宴中,衣袂飘飘,身形灵动,若飘若现,给人以恍若仙女下凡的感觉。
时明时暗的烛光,把本来就令人消魂的许姬,照得更加妩媚妖艳,四周荡漾着令人眩晕的气息。
每斟酒到一人面前,只见纤纤细手,似脂似玉,微风拂过,得闻许姬体香,借着酒劲,几令人不能把持。
酒到半酣,堂下突起一阵大风,宴会上的烛火瞬时都吹灭了。
正在愣神的许姬,突然感到有人在黑暗中摸了一下她的手。
许姬是什么人,那是楚庄王的宠妃,又性情刚烈,自然吃不得这亏。只见她反应极快,反手一把将那人头盔上的缨络揪了下来。
许姬快步走到楚庄王面前,贴在楚庄王的耳边,将事情讲了一遍,控告对她非礼之人,并将手里的缨络给庄王看。
许姬对庄王说:“大王只要掌烛,看看谁的头上没有缨络,自是调戏本姬之徒。”
楚庄王听了许姬话,恰巧宫人正准备重新点烛,这时,楚庄王发话了:
“慢,先勿掌灯,今日庆功,寡人和诸位爱卿一起玩个游戏。”
众人正在纳闷,只听楚庄王接着说道:
“请诸位爱卿,将帽冠上的缨络全部取下,然后再掌灯,绝缨而饮,务必痛饮尽欢。”
晚宴下来,许姬十分生气,对楚庄王嗔怒道:
“大王看来是不喜欢我了。”
楚庄王笑道:“爱姬,何出此言呢?”
许姬小嘴一撅道:“自古道,‘男女有别,君臣有义’,大王命我斟酒受人调戏,却不加追查,分明是不把我放在眼里啊!”
没等楚庄王说话,许姬紧接着说道:“就算大王不把我放在眼里,为君王计,大王这样做,今后怎么能严君臣之礼、约男女之分呢?”
楚庄王笑着搂过许姬道:
“爱姬有所不知。君宴臣,本来应在白天,按周礼讲,不能超过三杯。我却在晚上设宴,豪饮不计其数,本先已失礼。”
“喝到那个光景,大家都喝了不少,酒后出现各种狂态,也是人之常情。”
“此次设宴,是为庆贺和嘉奖群臣,我若追查定罪,不仅当时冷了场子,也会让臣子们寒心,甚至还会说我宠信妇人。那样,天下人也会像骂妲己那样骂你。”
“最关键的,与你这个小佳人的不开心相比,失去了臣子们的心,对我这个做大王的来说,哪个更重要呢?”
此事情过去没多久,楚庄王出兵攻打郑国。
副将都尉唐狡自告奋勇,愿率百名壮士的敢死队,为全军先锋。
在那场战役里,唐狡发了疯一样的玩命冲杀。受其鼓舞和带动,敢死队个个争先,使大军一天就攻到郑国国都城下,迫使郑国割地求和。
凯旋后,楚庄王表彰统率大军的襄老。
襄老说:“此战功不在我,实在是副将唐狡的功劳。”
于是,楚庄王重赏唐狡,并赐爵升职。
唐狡推辞道:“大王,臣罪该万死。臣即是那烛宴上牵袂的罪人,大王能隐臣罪而不诛,臣自当拼死以效微力。何敢望奖赏呢?”
楚庄王的这次宴会,被后人称为“绝缨会”,流传千古。
秦王此次启用李信,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让李信心中充满了感激,他也迫切希望在新的战场上,证明自己,回报秦王。
秦王这样做,就是利用李信上次的惨败,而不追究责任,反而继续信任,给其机会。
须知,世界上最宝贵的就是信任。
这种信任,使李信的心中充满了感激。而在感激之余,自然升起了誓死报效,追随一生的信念。
有了这个忠心打底,秦王派其为副将,也有有令其监军的意思。一旦有个风吹草动,秦王也会有个抓手。
这方面的手腕,虽然看起来颇为厚黑,但做为一代雄主,要想成就伟业,这份该有的谨慎和万全,却实在是不能少的。
闲话少叙,选将之后,当下王贲与李信商议进军之策。
第一五五章 燕国胡骑
王贲和李信,在详细分析了燕代两国的实力和情况后,决定先进军到蓟城(现今北京),以蓟城为根据,北击襄平(现今辽阳)先行灭燕,再西向攻代(现今蔚县)。
商议已定,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尽望北开来。
非止一日,大军抵达蓟城。
稍做休整,王贲、李信即与守将计议军机,了解敌情。
守将说道:“两位将军大人,一路鞍马劳顿,率大军伐燕、代,末将已将燕代两国敌情,侦查清楚,专等将军到来。”
“燕国上次遭王翦大将军率军攻伐,燕王喜为自保,斩了他的亲儿子太子丹首级后,率残军退守辽东襄平。”
“襄平距此尚有千里之遥,路途多山岭险峻,草原和沼泽分布,地广人稀,就地补给不易,大军进攻时宜充分考虑地利与补给。”
“尤其是到了冬季,天寒地冻,不宜用兵。上次我大军就是因为天气过于寒冷,不得不退兵。”
“所以,将军此来,宜借天气尚暖,速速用兵,以免燕王拖延时日到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