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谋无双 >

第77章

汉谋无双-第77章

小说: 汉谋无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夫人道:“女儿现在贵为王后,也算为咱增了光彩,怎么还没脸见人呢?”
  太史敫叱责道:“妇人之见,我太史敫讲究礼义廉耻,自大父起,已无意仕途,更不想攀龙附凤,古人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方为婚嫁正道。”
  “如今,女儿不经媒人介绍,而自己嫁人,玷污了我祖宗名声。这样的女儿,不要也罢。”
  说完,径自写了一纸绝亲书,丢给女儿,拂袖而去。
  女儿后一见,只好与母亲洒泪而别,随內史进宫,即王后位,史称君王后。
  一段绝美的爱情故事,至此有了圆满的结局。
  对此,两千多年来,后人时常提起。
  一个富家女爱上小乞丐,最后竟演变成灰姑娘与白马王子的传奇,其中的转折,令人唏嘘。
  齐襄王是个不弃糟糠、重情重义的人,虽然重新站到了人生的巅峰,对君王后的感情却一如既往。
  这固然有田法章的人格和品德之美,更有君王后慧眼识英,美貌与智慧共持,思维超于常人;但更核心的在于,雪中送炭的患难之情,远高于锦上添花的你侬我侬。
  自古至今,放眼浮躁的社会,有多少女孩,一心想着嫁入豪门;更有多少人,一入豪门,愁锁深闺,如敝屣遭弃。
  只有那些患难中的相恋,在低谷未名时的倾心相助,才会有让人发自内心的感恩和感动。
  世人皆以为,房子、票子、车子,比爱情更宝贵,更有“宁肯坐在豪车内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的金科玉津,殊不知,当物质的都有了以后,那精神的该怎么办,真正的爱情,又去哪里寻呢?
  此为闲话。
  君王后虽如愿成为王后,只是,秉性倔强,以儒家之礼严格要求自己的太史敫,却不攀附齐王,也因此,终生不见君王后。
  但君王后很贤德,虽然父亲不来宫中见女儿,但君王后,却时常嘘寒问暖,执礼甚恭。
  齐鲁的民风,值此可见一斑。
  话说,齐襄王即位后,立即着手复国大业。
  上大夫王孙贾奏道:“启禀我王,自燕攻齐以来,齐地七十三城尽失,现齐城仅余即墨、苣城二城,南北互为犄角。”
  “苣城城墙高大,齐国剩余军兵尚有五万退守至此,军将充裕,足以抵抗燕军。”
  “现今,令人担心的是即墨。地处胶东,自古富庶,城邑坚固,物资充裕,人口较多,防御条件与苣城不相上下,燕军要想攻破,也非易事。”
  “只是有一个问题,影响即墨的安危,还望我王早定。”
  齐襄王道:“是何问题,上大夫尽管言明。”
  王孙贾道:“即墨被围不久,即墨大夫出城抵御,不幸阵亡。现在急需任命即墨城守,方能率众保住城池。”
  齐襄王问:“上大夫可有人选?”
  王孙贾道:“田单可为即墨守将。”
  齐襄王问:“这田单是什么来历,可有军功?”
  王孙贾道:“田单实为大王的远房宗室,家本临淄,初任市掾(注1),颇通智谋,此次燕军攻破临淄时,田单率族人截短车轴,外护铁皮,在官大夫氏族多为燕军所掳的情况下,其族人竟安然无失,逃至即墨。”
  “即墨守将战死后,田单主动承担起防守城池的任务,率领军民上城御敌。既如此,请大王可诏命为即墨城守,如此方可安军民之心。”
  齐襄王随即道:“善,即按上大夫所言,任命田单为即墨大夫,授将军职。”
  “喏,臣即草拟诏书。”上大夫王孙贾着即去办去了。
  注1,市掾:管理市场的官员


第180章 即墨的决心
  警示语:即使眼前你一名不文,只要你肯用智慧,就能改变命运。
  齐王已在苣城即位,任命田单为即墨大夫,这两个消息传来,即墨全城,一片欢腾。
  行文至此,不得不费些笔墨啰嗦一下齐国。
  虽然远在户牖乡下的陈平对此颇有异议,在老家相妻教子,享受齐人之福,但因为围绕我们主人公的时代,还没到来,而秦统一的过程,又绕不过去,所以,不得不继续交待这段时间的背景。
  须知,后面一些故事的展开,都离不开背景的烘托,以使这些事件,自然而又不突兀。
  诸位看官稍安勿躁,飞快地浏览一下即可。
  虽然齐襄王继位,但齐国之所以能复国,其实他的作用不大,充其量是个象征。
  一个国家也好,诸侯也罢,总要有个君主,大家好有个主心骨。
  真正扭转乾坤的作用,完全在于,此期间出了一个重要的人物,也是齐国不世出的人才。
  可见,与魏国等所有诸侯国的兴衰一样,每个国家,得到人才并重用人才,就能兴旺;而失去了人才,不重用人才,就会逐渐没落消亡。
  按说这齐襄王继位,本该有所作为,但事实上,此时的田法章,虽说是个好丈夫,但不见得是个好君王,开疆拓土,征战杀伐,却不是他的强项,更没有先祖齐桓公的雄风。
  而齐国,自立国开始,一直是春秋战国时期强国之一,是影响天下的最重要一极。
  开国之君姜太公,应当地风俗,简化礼节,发展工商业,利用当地鱼盐之利,增加人口,受周王命,得到征伐之权,使齐国成为大国。
  到齐桓公时,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发展经济,强军富民,使齐国成为当时诸侯国中最富庶之国。
  要说管仲,集古代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与一身,是一个可以左右国运的大才。
  仅其发展经济的几个措施,就开了许多古代历史之先河。
  当时的齐国,率先实行盐铁官营专卖(专卖的鼻祖),对诸侯国进行货币战争(金融战鼻祖),实行了粮食“准平”政策(控制粮价),制定了“山泽各致其时”最早的自然环境保护法(世界第一),设立了专管货币的机构,由政府统一铸造货币(央行制度),以至“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甚至,为了吸引各国商贾来与齐人做生意,管仲不惜开设官妓(男人们看到此,不要胡思乱想),史载“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一时诸侯各国富商巨贾,云集临淄,商贸大增。
  管仲还首创职业技能教育,建立选拔人才制度,主张“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很快齐国就成为五霸之首。
  齐桓公之后,齐国国君,就再也没有出现明君能臣,致使齐国颓败至此,险些国灭。
  齐襄王继位时,齐国已经到了悬崖边,为报三十年前齐趁燕国内乱出兵燕地之仇,燕将乐毅率领六国联军讨伐齐,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大军在聊城大破齐军主力后,五国罢兵回国。燕军继续东进,攻破临淄,短短半年间,齐国最后只剩下莒城和即墨两座孤城。
  在燕国乃至诸侯国的眼中,齐国仅是苟延残喘而已,只要乐毅卖卖力气,在诸侯版图中抹去齐国,几乎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但,也可能灭齐不是其余五国的目的,也许是乐毅真的有了自己相当齐王的想法,不管怎样,现在仅剩下的齐国两城,竟然奇迹般的在燕军的围困下,顽强地存在着。
  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才导致了这一切沧海桑田般的巨变。
  他就是曾被后世的唐、宋两代皇帝设庙享奠(注1)的,战神一般的人物——田单。
  田单之所以能以数千之卒,大败燕国数十万之军,不是出身将军世家,也不知兵书,不熟悉战阵,而完全靠的是他的智谋,也可以说他用了奇计。
  这个奇计,后世多称阴谋诡计,部分计谋,很多人也曾模仿使用,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得到齐襄王的任命后,已经率墨军民坚持数月的田单,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以即墨大夫的身份,开始筹划抗敌布局了。
  在田单的心中,对时局有着相当清晰的判断。
  做为田氏一脉,虽然距离王室的核心越来越远,远到边缘的边缘。但他的身上,依旧流着齐桓公这样值得骄傲的王族的血,加上田氏一族不甘屈服的铮铮硬骨(其后有田横,后文会提到)。
  在原来的城守战死之后,田单为即墨城制定的策略就是持久作战,等待良机。
  这也是因时而定,形势所迫。
  眼下,齐国皆为敌国所占,几千守军,一座孤城,没有任何援军可盼,面对数十万燕军,只能利用城防坚固,先稳稳守住再说。
  但稳守绝不意味着消极防守,就像他在率领族人逃离临淄时那样,田单遇事善于动脑。
  脑袋这玩意,人人都有,如何使用,也就是思维方式,决定着人的命运。
  即使眼前你一名不文,只要你肯用智慧,就能改变命运。
  田单在做市掾(其实就是古代的城管)时,面对集市上那些商贾们,需要他对各种纠纷进行处理,田单也不是简单化之,而是分析利弊,利用各种资源,对问题因势利导,用智慧妥善解决。
  他信奉的信条是:无论什么事,总要想想办法,办法总比困难多。
  现在,面对敌军困城,田单也想出了御敌之策。
  田单将城内仅存的五千余士卒,进行了整顿,按照兵种进行编伍。在此基础上将自己的族人、家丁、妻妾都编入行伍,很快扩充军卒到一万人,军民结合,全城都参与守城。
  之后,选定了十员千人将,自己亲自指挥。千人将以下,设百人将,百人将下设什长、伍长。各部将领要亲自参加训练,每日带头练习各种攻防技术。使将士的作战能力大大提高。
  其后,号召城内居民,增修城垒,加强防务。田单不摆架子,不讲派头,和军民同甘共苦,“坐则织蒉(编织草器),立则仗锸(执锹劳作)”,亲自巡视城防,把家里的积蓄全部拿出来,尽散饮食给士卒,深得军民信任。
  一时间,即墨城内,军民齐心,打退了燕军的几次进攻,即墨城屹立不动。
  在守城的同时,田单在等待,至于等待什么,他也不甚明了,
  但毫无疑问的是,他需要时间,更需要机会。
  终于,机会来了。
  注1:庙享:唐、宋皇帝为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所设置武庙。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祭。当中就包括“安平君田单”。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孙膑、赵奢、廉颇、李牧、王翦。宋朝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田单。


第181章 田单的阴谋
  田单的坚守,终于让他等到了一个时机。
  所谓时机,一是时间,二是机会。
  往往时间到了,还需要机会产生。
  而机会产生了,如果不够敏锐,察觉不到,或者不能紧紧抓住和把握,那也就不称其为时机了。
  田单等到并把握了这个时机,它就是:四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79年,燕昭王薨,燕惠王即位。
  燕国国君死了,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变化。即墨城外,依然陈列着十几万困城的大军。
  但田单却不这么认为,他事先做了很多功课,了解到一个很重要的信息。
  燕昭王是乐毅的伯乐,对乐毅有知遇之恩。前文说过,燕昭王复国即位后,大开国门,不拘一格地广纳人才,其中就有为魏出使燕国的乐毅。
  乐毅感动于燕昭王的恭敬礼待,决意留在燕国,昭王随即任其为亚卿(相当于副相兼国防部长),委以国政和兵权。
  但田单探听到一个重要的消息,燕昭王曾经因为太子属下有人诽谤乐毅,而鞭打过太子。
  这是一个极为关键的信息。田单决定加以利用。
  既然燕惠王做太子时就对乐毅不满,两个人关系一直不睦(可见,与当朝太子处好关系,有多么重要),而即位后,肯定会对主要大臣进行调整,田单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立即派人携带重金,对燕国施行反间计。
  很快,燕国蓟城上下,都在传说:“齐国七十余城均被攻下,仅剩两个城邑却生存了五年之久,主将乐毅又对齐地减赋税,优待名流,收服民心,很显然是乐毅不喜欢燕国新君,故意拖延时间留在齐国,准备在齐国称王。”
  又有传言道:“齐国人不怕乐毅,就怕燕国能打的将领,那样,仅存的两城指日可下,齐国就真的不保了。”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蛋,既然有太子时挨鞭子的土壤,很快这些话就起了作用。
  燕惠王本来就看不上乐毅,又受到这些谣言的影响,于是,派将军骑劫代替乐毅任主将,召乐毅回蓟城述职。
  其实,田单的离间计,说不上有多高明,关键在于利用了燕国的君臣相疑。人与人之间,一旦不信任,一切都可能是问题。
  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意的,他担心回国后被杀,交接完部队,便向西去,直接投奔了赵国。
  齐国境内的几十万大军,悉数归了骑劫。
  田单计画的第一步,大功告成。
  田单忌讳的是乐毅,作为史上名将,智慧和韬略非常人能敌,只要先离间了乐毅,接下来的计画才有可能实行。
  于是,田单接着下了第二步棋。
  他要弄点鬼神之类的事情,来点心理战。
  田单命令城里百姓,每家吃饭的时候,必须在庭院中摆出饭菜来,祭祀他们的祖先。
  孝敬祖先,一直是齐鲁地区的良风益俗,即墨百姓当然乐于遵行。只是很多人不明白,这和打仗有什么关系。
  城外围困的燕军,于是看到了这样一种景象:
  每天,很多飞鸟都在即墨上空盘旋,越聚越多,鸟鸣燕语,充斥即墨上空。
  燕人对此现象感到奇怪,认为是异象,赶紧上报将领。
  燕将在军前,观注良久,也无法解释,默默离开。
  于是,燕军之中,谣言四起:“这是神灵在帮助即墨,看来老天在齐人一边。”
  久而久之,城中也人说:“众鸟是神灵派来的,一定会有神人来帮我们。”
  田单随即设了一个神坛,每次发布命令时,都会在神坛前祷告,沉默良久,宣称得到了神的旨意,于是,再发布命令,以坚定军民的心。
  骑劫代替乐毅为将后,因乐毅爱兵,视兵如子,燕国将士因此感到不公,人心浮动。又见即墨城似有神灵庇佑,一时退心渐萌。
  田单装神弄鬼后,紧接着下了第三步棋,激发即墨军民的战心。
  原来乐毅时,对俘虏的齐兵颇为善待,使很多城池,不战而胜。为坚定军民的抗敌决心,田单派人装作即墨士人,给骑劫献言道:
  “齐国兵将,最害怕被割掉鼻子,见到没鼻子的人,就会崩溃逃跑。将军何不将所俘虏的齐国士兵割掉鼻子,并把他们放在燕军前面,同齐军作战,那样,即墨轻而易举就被攻破了。”
  骑劫一听,觉得主意不错,就吩咐将齐国的俘虏割掉鼻子,押到城下示众,准备在攻城时,充当炮灰。
  结果,自不必说,即墨城中的守军,见齐国投降燕军的人,都被割掉鼻子,即愤怒又恐惧,一致相约,即使战死,也不能被燕军活捉。一时间,群情激愤,战意汹汹。
  田单继续派人去见骑劫,献计说:“齐人最害怕燕军挖掘城外的坟墓,见到自己的祖先坟墓被毁,就会怪罪自己的城守,起来把他杀了。”
  这个弱智的骑劫,于是也就照办,派燕军挖掘城外全部的坟墓,焚烧死尸。
  即墨人从城上望见,无不痛哭流涕,恨得咬牙切齿,纷纷向田单请求,誓与燕军决一死战。
  紧接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