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谋无双 >

第85章

汉谋无双-第85章

小说: 汉谋无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胜登坛,自称大将军,吴广为都尉,秉承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号令,反击秦二世的**。
  号令已毕,将二将尉头颅祭了战旗。
  陈胜为首,吴广为副,其下几个得力干将宋留、周文、田臧等余众按次并列,对着大旗,拜了几拜,又用酒为奠。
  奠毕以后,众人依次喝过同心酒,对旗设誓,愿奉陈胜为主,一同造反。
  随后,陈胜命所有戍卒袒露出右臂,作为部队的统一标志,暂时代替军服。
  一面亲自草拟檄文,诈称公子扶苏,及楚将项燕,已在军中,分作主帅,号令楚地军民响应起义。
  在这一点上,一直有史学家非议。
  一是陈胜、吴广的身份,到底算不算农民。
  依据之一是,两个人都有字,陈胜字涉,吴广字叔,理论是,贫苦百姓,只有名,很少有字。只有那些达官贵人才既有名也有字。
  依据之二是,陈胜吴广都识字,丹书也好,檄文也好,都是二人所为。而一般的穷苦雇农,是很少读书认字的。
  从这两点上,推断出,陈胜有可能是六国贵族的后代,只是到他这里没落了,到了为人佣耕的地步。
  其实,两个人是不是世代贫苦出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两个人当时处于底层的雇农,却能在秦末第一个站出来,举起义旗,揭开了改朝换代的历史画卷,从这个意义上讲,无疑他们是史诗性的,是**性的。
  至于在起义之初,诈称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之名,倒是注定了他们的起义,走不太远。
  因为,扶苏再贤,毕竟是秦国公子,如果起义成功,难道还要再造一个扶苏的大秦么?
  而楚将项燕,与秦有仇,为楚国抗秦而死,即使不死,与公子扶苏怎么能走到一起,一旦成功了,又算怎样的身份呢?
  可见,陈胜、吴广二人,虽然在起义之初,进行了深入的谋划,但由于目标不清晰,路径不明确,一开始就自我矛盾,受到了束缚。
  而后面陈胜急于称王,却又是其致命的败笔。


第199章 张楚之王
  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以公子扶苏、楚将项燕的名义宣布起义,发出檄文,号令楚地军民响应。
  随后,命戍卒斩木作棍、截竹为武器,九百余人蜂拥向大泽乡而进。
  乡中官吏,听得陈胜造反,早已逃得不知去向。
  陈胜占领了大泽乡,军旅稍作整顿,就地取得一些镐锄铁锹等器,随即向蕲县攻击前进。
  此时,天已放晴,道路也**了很多,附近闻风而来加入的年轻人络绎不绝。
  蕲县守兵本来就不多,听说陈胜军到,吏逃民降。陈胜兵不血刃,占领了蕲县城。
  随即,陈胜令部将葛婴,率领一部分人马,一路向东,攻城拔寨,所向披靡。不到一个月时间,就攻占了附近的五个县城。
  造反这种事儿大家在心里都想过,但没人敢挑头儿,一旦有人挑头儿,应者云集,沿途百姓纷纷加入义军。
  起义军声势大震,沿路收得战车、军马、士卒,都送至蕲县,归陈胜调遣。
  很快,陈胜军就聚集了战车六、七百乘,骑兵一千余,步卒五万余人。
  陈胜见军威日盛,心里有了底气,就将进攻的矛头,对准了原楚国的故都,中原的重镇——陈。
  在介绍魏国大梁的时候,我们提到过,当时的鸿沟可从大梁直通陈。
  陈作为曾经的楚都旧郡,不仅城墙坚固、宫室完好,而且储粮丰富,人口众多。攻下陈,起义军就有了牢固的根据地。
  陈胜率领五万大军,很快就兵临城下。
  陈的县令,早已得到快马飞报,盘算了一下自己的家当,哪里是陈胜的对手,扔下城池,跑了。
  陈的县丞,只好硬着头皮,紧急募兵三千,上城墙防守。
  陈胜兵到,二话不说就开始攻城。
  陈胜军马,虽然是临时拼凑组建,但一个月来,一路顺风,势如破竹,完全是一支生力军。
  此次到了陈县,见城门紧闭,竟不出降,各军踊跃攻城。
  五万生力军,如狼似虎,蜂拥而上。
  城墙上,虽然是三千守卒,但多是临时招募来的新兵,不习战阵,指挥又乱,不到半天功夫,东门即告失守。
  其余各城守军一听,哪还有心思抵抗,丢下武器,纷纷溃逃,县丞无路可奔,力竭战死。
  陈胜与吴广双双并辔入城,随即张榜安民,禁止掳掠,收拾人心。
  安顿已毕,陈胜与吴广商议称王之事。
  陈胜对吴广说道:
  “自大泽乡起事以来,一个月时间,我们就占有了六、七个县,现在又占了楚都旧郡,兵马也过五万,应该建立一个根据地了。”
  “陈这个地方,自古人杰地灵,我看可以作为都城,建国称王。”
  吴广觉得这一切来得太快了,像做梦一样,一个月前,还是个戍卒,现在就有了城池和兵马了。
  同时,吴广又觉得有些驾驭不了,心中有些担心,于是对陈胜说道:
  “现在就称王,是不是急了点呢?当初我们不是号称扶苏、项燕的部队吗?现在称王会不会被别人说我们有私心?”
  陈胜不以为然:“此一时彼一时,当初那么说只是一种策略,现在已经不需要了,称王不是为了我个人,所谓的‘名不正而言不顺’,只有称了王,才能号令各方,反抗暴秦。”
  吴广见说,只好道:“那是不是召集当地的名流商议一下。”
  陈胜赞同。于是下令,召集三老、当地氏族豪杰共同议事。
  三老和豪杰闻招,纷纷赶来,拜见一个月来,举国瞩目的陈胜将军。
  陈胜亲自在大门口迎接,按长幼次序,分宾主落座后,询问各位善后事宜。
  其中一位长者起身道:“将军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社稷,功无与比,应即称王,以副民望。”
  这几句话,说得陈胜心花怒放,刚要应允,见吴广急忙给他递眼色,忙谦虚推辞道:
  “陈胜何德何能,敢为王乎?”。
  长者再劝进道:“将军即将统领天下诸将,不为王不可,愿将军立为楚王。”
  陈胜仍在推让,只见座上有二人交换了一下眼色,其中一人起身道:
  “此议不可。暴秦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稷,将军出万死不顾一生,为天下除暴;现在刚刚攻下陈,就急于称王,这样一来,天下人就会认为将军是为自己富贵而起兵的。”
  陈胜见说,忙问道:“先生高姓?”
  答道:“鄙人张耳。”
  陈胜惊讶道:“莫不是大梁张耳乎?”
  张耳稽首再拜道:“正是在下。”
  陈胜忙施礼道:“久闻先生大名,曾经被秦通缉,数年未得,今日相见,甚慰甚慰。阁下的忘年好友陈余可在?”
  张耳指着旁边的那位道:“此即陈余。”
  陈余连忙过来施礼。陈胜亦还礼。
  陈胜道:“久闻二位先生大名,还望不吝赐教。”
  陈余见说,也上前拜道:
  “依陈余愚见,愿将军暂缓称王,应该即刻发兵西进,攻城略地。之后,派人寻找六国之后,立他们为王。”
  陈胜疑惑地看着陈余道:“我辛辛苦苦打下的局面,为什么要立他们为王,那我起事的意义何在呢?”
  陈余笑道:“将军容禀,如果将军称王,秦的军队肯定会来围剿将军。而如果立六国之后为王,六国的人就会聚集起来,听从将军的指挥,我们在增加部众的同时,也为秦国增加了若干个敌人。”
  “秦国的敌人一多,不得不分兵对抗。而同时,我们的部众却越来越多,这样,各国为我们征战,将军就用不着亲临一线去厮杀,也不存在被秦军围攻的情况。”
  “时机一旦成熟,将军就可以攻入咸阳,向诸侯发号施令。各诸侯国在灭亡后又得以复立,必然对您感恩戴德,听从号令。”
  “如此,则帝王大业就告成功了,那时,还要称王何用?”
  “而如果,将军现在只在陈地称王,恐怕天下的诸侯,就不会听从我们的了。”
  陈胜听完,默默不语。
  张耳接着说道:“将军不是想平定海内吗,如果有志安邦,应该早图大计。”
  “若仅占据这一城就称王,恐怕天下都会怀疑将军,起兵是为了一己之私,等到了大家都对这事感到失望,将军悔也无及了。”
  陈胜沈吟半晌,方缓缓说道:“此事容待再议。”
  虽经众人劝谏,陈胜仍然力排众议,在陈县自立为王。
  以陈县为国都,定国号“张楚”,建立了华夏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


第200章 分兵八路
  (关键语:人生切忌,不要因为小事情,而做大决定。)
  陈胜力排众议(局限性所致),在陈县自立为王,陈胜以吴广为“假王”,分封将军数名,留张耳、陈余在麾下,充作参谋。
  在大泽乡首义的鼓舞下,各地起义的风暴迅速席卷全国,“县杀其令丞,郡杀其守尉”的事情,迅速蔓延,以响应陈胜。
  此时,大秦一城之守的官吏,成了世上风险最高的职业,说不定哪天,脑袋就会搬家。
  一些六国旧贵族、中小官吏也纷纷起兵反秦,或加入义军,陈胜就像在秦浸满油的干柴上,点燃了一把火,在华夏大地上,通天彻地地燃烧着。
  陈胜即王位后,干劲高涨,立即与吴广等诸将商议进兵。
  吴广道:“荥阳,是秦国的重镇,设有中原最大的粮仓,是兵家必争之地,占据荥阳,三川郡指日可下。据有三川,则为天下中心,值此时,可四面出击,并可以支援各军粮草。”
  陈胜以为然,即派吴广领兵两万,攻取荥阳。
  吴广率军出发后,张耳和陈余一商量,觉得陈胜胸无大志,眼界狭小,也想乘此离开陈,另谋出路(一个领导者,格局多么重要)。
  于是,张耳暗暗出了一计给陈余,令他向陈胜建议道:
  “大王举兵梁楚,志在向西攻秦,当务之急是攻破函谷关,秦军的防守重点也在此。现在,黄河以北的地区秦军防守不严,正可借机收复。”
  “我以前遍游赵国各地,对那里的地理形势和风土人情都很熟悉,希望大王派一支奇兵,向北出其不意地夺取赵国的土地。既可以牵制秦军,又能抚定赵民,岂不是一举两得么?”
  陈王听罢,觉得很有道理。但毕竟张耳、陈余新来归附,难以深信。
  于是,任命自己的老朋友,陈县人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张耳、陈余担任左右校尉,拨给三千军队,向北夺取赵国的土地。
  随后,又有很多六国故将投奔,陈胜索性广为招聘(招聘是大事,但考核、培训呢?)选择能将,分兵掠进。
  不到一个月时间,最后,形成八路大军,分别是:
  第一路,假王吴广率军直指荥阳,攻打三川郡。
  第二路,以武臣为将军,率三千兵北上进攻赵国旧地。
  第三路,以周市为将军,北上进攻魏国旧地。
  第四路,以周文为将军,攻韩国旧地,为吴广减轻压力。
  第五路,以宋留为将军,向西南攻入南阳郡。
  第六路,以邓宗为将军,南攻楚国旧都寿春。
  第七路,以武平君畔为将军,东攻东海郡。
  第八路,以广陵人召平为将军,攻打东南方向的家乡东海郡广陵
  于是,各路分兵已成,各自领军攻击前进。
  可能有读者君会问,原本东征攻下若干城池的葛婴呢,答案很可惜,竟是刚不久,被陈胜杀了。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当初,陈胜自蕲县分兵数百(这投资太值了),派部将葛婴,向东南攻略。
  一路上应者云集,很快就聚集数千人马,连下五座县城。
  等其攻到九江一带时,兵马已达数万。
  葛婴一路斩将夺城,所向披靡。
  这一日,葛婴攻下东城,正在整理军务,有一楚国贵族求见,自称是楚王后裔襄疆。
  因葛婴在外一路征战,对陈县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
  那时,也没有报纸、电视、广播之类的,更没有手机、自媒体或者其他网络、粉丝,为他通报信息,对陈胜在陈县称王之事,毫不知情。
  葛婴所带兵力有限,全靠自我补充,每个城池还要分兵把守,难免有些不足。
  他想:既然是楚王之后,何不立了他,让他替我们镇守城池,这样我也好放开手脚,去解放更多的城市。
  葛婴毕竟是个莽夫,打仗还可以,政治上简直愚蠢透顶。
  当时,陈胜只是拉起杆子造反,对下属这些人的能力,既不熟知,也没经过什么统一培训,更没有政治纲领(须知,这是所有军事行动的目的),就凭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把人聚集起来,把事就闹大了。
  此下,葛婴犯了一个大错误,那就是:因为小事情,而做大决定。
  这是做决策的大忌,也是人生的大忌。
  葛婴为了便于守城,竟不请示陈胜,就冒冒失失地将襄疆立为楚王。
  几天之后,葛婴接到陈胜的文书,上面有张楚王颁布的字样,这才知道陈胜已称王,而且还是楚王。
  葛婴大吃一惊,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办了一件蠢事。
  但这事已经传扬出去了,附近百姓,都知道东城这里有个楚王,陈县那边有个张楚王。
  葛婴惶恐之余,苦思冥想得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时,恰巧陈胜命令又到了,命他领所部兵马,返回陈县休整。
  葛婴越想越害怕,担心陈胜拿他问罪,就想出了一个彻底解决的办法。
  葛婴带兵直奔襄疆府,二话不说,直接一刀宰了,吩咐将其头颅包了,一起回陈县,向陈胜请罪。
  这件事情,本是个意外,如果由读者君来解决,该如何处置?
  按理说,葛婴攻城拔寨,功莫大焉,擅立楚王,也当有罪。
  但这个问题产生的根本,不在部下,而在于领导。也就是,陈胜没有建立一整套、良好的管理部下的运行体系。
  哪些事情需要请示,比如,像废立之类的大事,哪些需要自断,比如在战场上的随机应变等等。
  大家在大泽乡,跟着竹竿就起来造反了,而且口号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也就是戈命为了一份富贵,至于行为准则、规矩、纪律、管理之类的,根本也没有人统一,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问责,就是一门大的学问了。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词,叫“管理陷阱”。这是很多人做事,甚至做企业,带团队,很容易出现的问题。
  解决得不好,往往法不服众,甚至失去人心。
  所谓的管理陷阱就是:事先对下属不讲明哪些事该做,哪些不该做,也不教会下属如何做,而是坐视下属出了问题后,耍弄自己的权威,对其进行处罚。
  再通俗一点就是,看着别人掉进自己挖的坑里,说别人眼瞎,惩罚别人,还要让别人觉得错了,感激自己。
  如果各位读者君,有类似这样的经历,那么恭喜你,你遇到了一个白痴的上级。
  现在的葛婴就是这样。


第201章 处罚是什么
  果然,当葛婴回到陈县,将襄疆的人头,献给陈胜的时候,他得到的不是陈胜的谅解,更不是对他攻城略地的奖赏。
  陈胜早已得到消息,葛婴竟然在东城另立楚王,不由得火冒三丈,怒气盈胸。
  一到陈县,立即传葛婴入见。
  陈胜坐在王位上,劈头盖脸地大声斥责葛婴,历数葛婴数条罪状,容不得其辩解,当即喝令斩首。
  刀斧手上来,将葛婴当场拿了,推至刑场,一刀两段,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