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谋无双-第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如果遇到天灾人祸或者征伐打仗,我们的店铺可能会受到冲击,这是不可抗力的风险。”
“第五,如果有人偷学我们的技术,模仿我们,和我们搞恶意竞争,那我们的市场和利润就会大受影响,这是竞争的风险。”
“现在看,主要就是这五方面风险,其他的风险,比如经营的、管理的等方面的风险,也都会存在,需要陆续解决。”
陈平一股脑说完,陈伯和王好呆呆地看着他,半天没缓过劲来。
那么多新鲜的词汇,在陈平口里脱口而出,陈伯夫妻俩已经来不及挨个问,实际上,即使问了也因为太多而记不住。
这些,索性都交给陈平去安排布置,倒不用每个词汇都闹明白。
三个人沉寂了一下,王好用手扑啦着胸口道:
“老天啊,这么多风啊险啊的,岂不是比赚钱的好处都多么?”
陈伯也看着自己的兄弟道:“平弟,你刚才说的这么多风险,我大都没听懂,我就问一句,这事你觉得能干不能干?”
陈平微笑着,点点头道:“能干,只是咱们不要拿出所有的身家去干,而是要有留有余地。”
陈伯问道:“那你说了那么多风险,是怕干不成么?”
陈平看着自己的兄长道:“不是干成干不成的事儿,任何生意都会有赔有赚,天下没有只赚不赔的生意。”
“之所以拿出我们的部分积蓄开分号,当然是希望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财富,但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能赚更好,万一有个闪失,我们还有足够多的钱,维持家里现在的生活,同时,也足够我们东山再起,这样,不至于把自己逼上绝路。”
陈伯点点头道:“你说得有道理,大不了我们就当少赚了几年钱,总比种地强。如果成了,我们又等于上了更高的台阶了,这生意,值得一做。”
陈平又笑了笑道:“兄长,这做生意,可不比赌博,不能用赌一把的心态去做。”
“赌博是押注,胜败的可能各占一半,可这做生意,如果没有八成的把握,是绝对不能做的。”
“虽然兄长刚才说的,最坏的打算就相当于少赚了四年的钱,我们敢于接受这样的结果,然后往最好的方向努力,但,我们决不能让最坏的结果发生,要对这个过程进行控制,这样才能尽可能地避免风险,而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陈伯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水,随后像是下定决心道:
“平弟,你说的这些,都在理,就是一句话,咱们干吧。”
注1:算筹: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用于记数和计算,一直到算盘发明推广之前,都是**最重要的计算工具。在算筹计数法中,以纵横两种排列方式来表示单位数,其中1…5均分别以纵横方式排列相应数目的算筹来表示,6…9则以上面的算筹再加下面相应的算筹来表示。《夏阳侯算经》说:满六以上,五在上方,六不积算,五不单张。
第219章 大梁的乳脂店
陈伯、陈平兄弟两个,说干就干。
次日,陈平即去了大梁。
好在对于大梁,陈平已经久违了。三行六市,每一条街道,都不陌生。
只不过,重回大梁的陈平,心境已然不同。
当初和褚布来投军,在魏王宫里对策,帮助大将军守城,指挥突击队勤王,这些昔日的辉煌,随着魏国的湮灭,已成为昨日黄花。
好在秦灭魏以后,始皇除了将魏王的宫室子弟迁往咸阳,对少数核心重臣给予惩戒外,对像陈平这样的助手之类的小吏,采取了既往不咎的政策。
这是始皇的宽宏大量,也是能君的一种自信。在他的字典里,天下的臣民,都是帝国的子民,已无国别之分。
陈平当然无从了解始皇的心思,回乡后,由于担心秋后算账,在外乡躲避了半年之久。
后来见风声已过,未对魏国官吏进行深究,更有很多原魏国的基层官吏,转投秦的体系为吏,才放下心来,辗转回到乡里。
但对于在帝国出仕,陈平倒是死了这份心。
一是曾经服务魏王的经历,严格审查起来,大梁一战,因陈平献策而死的大秦士卒,数以万计,毕竟不能像普通小吏那样,一笔勾销。
二是在帝国谋个小差,实在不是陈平的本愿。
陈平心里的基准线,是为“天下宰”。
但在人才济济,较为完善稳定的帝国官僚体系面前,没有任何基础,也无长官推荐的他,心里明镜般的清楚,那简直是痴心妄想,毫无机会可言。
既然为仕当官这条路走不通,陈平索性沉下心来,帮助家里打理一下生意。
好在前世他是这方面的好手,现在对于一个乳脂小生意,只要他愿意,哪怕动点小智慧,都可以帮助家族,在短时间内成为当地的巨富。
还有更关键的一点,始皇现在身体还好好的,距离沙丘之变,还有八年,这么长的时间,除了享受此世的齐人之福,做为一个男子汉,总得干点什么。
所以,开设乳脂连锁经营,成为魏地巨富,就成了陈平显而易见努力的目标。
此次大梁之行,虽然百感交集,但陈平倒似乎有些踌躇满志,跃跃欲试了。
这次出行,陈平叫上了石斗,一来有个伴,二来这石家兄弟驾车真不是盖的,又快又稳。
现在,陈平的轩车是带有车厢和锦蓬的,属于当世的商贾有权乘坐的豪车级别了。
此时,秦有法律,商贾即使再有钱,也不能乘坐超过朝廷大夫以上官吏标准的车,那有个罪名叫“僭越”。
没办法,在这个时期,商贾之人,地位还不高。所以,吕不韦放着首富的位置不坐,倾其家产,帮助异人归国,策划其成为华阳夫人的养子,最后继任太子,顺利成为秦王,做了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政治投资,并且随着嬴政的登基,而大获成功,实现了权力与财富的超额回报。
这种天使级别的风险投资,在两千多年历史上,无出其右,实在是历代无数商人膜拜的典范。
后世所有想模仿或者学习吕不韦的商人,都无法触及这一高度,甚至连膝盖处都达不到,比如胡雪岩之类。
但眼下,陈平无意也没机会走吕不韦的路,在大泽乡风雨之前,他只能等待。
石斗赶着锦篷的轩车,载着陈平,在大梁转悠。
几天的功夫,陈平就选中了集市中心一处适合的位置。
这个店铺位于集市的十字路口,前店后坊,临街有个望楼,极其醒目。
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位置,陈平当机立断,三下五除二,谈判,签约,付定金,约定交割日期,一切搞定。
定下了位置,陈平回到阳武,和兄长商议,由兄长带着田由、雷被前去大梁,按照新作坊的规格,进行改造装饰,筹备开业事项。
阳武这边,陈平负责技术配方调制,其他事宜、经营日常由王好协助打理。
作坊里,选拔了两位比较勤奋的技匠,作为储备店长培养,逐步着手学习作坊的管理。
又找了几名雇工,在作坊内进行试工学徒,实际是进行培训和筛选。
那时,农耕为主的社会,商业还不很发达,能够放下锄头,摆脱苦哈哈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进到店铺作坊里做个学徒,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不像后世那样,招个服务员之难。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开放之初,可以在年轻貌美的女孩中优选,到二十一世纪,甚至连五十岁的老大妈,都不见得能及时招上来,更别说附加什么文凭和自身的条件了。
好在,陈平的乳脂作坊,现在没有这个困难。
街坊邻里的一打招呼,不到两日,学徒已经满额五人,后面还有几位,恋恋不舍地伸着脖子等待,等待大梁分号开业时,从这面调人过去后,他们再补充进来。
陈平将事务性工作,一并交给王好和那两个储备店长,自己一头钻进陈伯的那间黑屋子里,开始反复试验标准化配方。
这是乳脂作坊分号,能不能开得更多的首要条件。
陈平必须将每次使用的豆子、水,制订出规定的比例,这个比例要变成标准化的操作,就不能用语言或者口头交代。
因为一切技术,一旦只是口口相授,在执行过程中,因为人的不确定因素,就会出现偏差,产生问题。
他首先想到了,固定容器。
陈平买来一些规格的陶瓮、坛子、罐子,分别用来盛水、豆子和“石精水”。
他将“石精水”提前制好,装入固定容量的小罐子里,用斗盛豆子,用坛子盛水,煮好豆浆,装入大陶瓮里,最后,将小罐子里的“石精水”倒入陶瓮中。
这样,每道程序都是固定的,每个动作,都有标准的容器,中间不能有任何改变,所加工出来的乳脂,质量就有了保障,而技术既能做到统一,又严格保密,使乳脂的口味和质量稳定,可以快速复制。
这项工作,经过陈平的反复试验和努力,终于定型了。
看着一罐罐封装好的“石精水”,陈平脸上露出满意的笑来。
随后,陈平将这一设计好的标准化流程,在作坊里走了一遍。
当看着白花花、软糯的乳脂,呈现在众人面前时,王好高兴地看着陈平道:
“成了。”
陈平切下一块乳脂,送到嘴里尝了尝,点了点头:
“味道不错,看来这法子行。”
第220章 乳脂流水线
陈氏乳脂作坊的大梁分号,很快就开张了。
生意是出人预料的火爆,日夜排队的状况,在大梁的三街六市上,成了一道风景。
陈平不得不亲自上阵,维持秩序,帮助收钱、记账。
送豆浆这件事,已经是乳脂店的老传统了,这里自然也不例外,每天送豆浆的窗口,始终排着长长的队伍。
这队伍,与阳武县有所不同。
除了一些过路的人,顺道来解解渴外,更多的是附近居住的老大爷、老大妈们。
每天早晨起来,天刚蒙蒙亮,乳脂作坊的门口,就早早排起了队,时而有如下的声音。
“这个位置是我的,我先来的,在这位大妹子的后面,刚才我去茅房了。”
“你说在她后面,就在后面啊,她后面又没长眼睛,谁能给你证明?”
“哎,我刚才就排在她身后,那时后面还没人,我这早上不是没来得及上茅房,去解了个手,你就来排上了。”
“那我就管不着了,你去上茅房,还得霸着位啊,又没让人给你占着,我来了就排在这儿了,你和后面人说去。”
“哎,你这人怎么这么不讲理,我。。。。。。。”
后面有人搭话了。
“算了算了,他大哥,你来占我这儿吧,我到后面去。”
“就是,算了吧,就一个位儿的事,早晚都能喝上,人家这作坊豆浆是免费呢。”
“可不是,要说这家乳脂作坊,做事可真地道,原来以为他是开业那几天,为了攒个人气,免费喝豆浆,谁成想,一直免费喝到现在。”
“听他们掌柜的说,这豆浆要一直白喝下去呢。”
“那敢情好,那样我就不用早上起来馇粥了,带个火烧,来这儿喝上一碗热乎豆浆,再去遛弯,多舒服的一天啊。”
“要不说呢,自从这有了豆浆,我每天都来,不过咱也不好意思总白喝人家的,每次我都买上一板乳脂,回去给我那大院里的那十来口人一分,刚好够呢。”
“这家乳脂作坊的东西,可是好吃,自从这开了业,我是每天都来买,就是离着远了点,要走大半天。”
“只要东西好,走远点也不怕,我住在西城那边,天不亮就起来了,一边遛弯,一边过来买乳脂,顺道喝碗热乎豆浆。”
“哎,你看,那几个要饭的又过来了,咱们往这边凑凑,给他们让点地方。”
“要说这家作坊掌柜的,做生意可真仁义,不管多少要饭的,豆浆管够不说,有时还给乳脂呢。”
“我也听说了,做这吃的东西,可得凭良心,说明人家掌柜的心善,这样的乳脂,咱吃着也放心。”
。。。。。。
每天,乳脂作坊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下,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一直到夜幕低垂,街角深处,那烟楼女闾已经开始热情招呼来往行人了,乳脂店里才收拾东西打烊。
门板上完,照例是整理善后和结算的时间。
王好将一天的账目理完,总是眉开眼笑地和陈伯、陈平报着当天的营业数字。
陈平倒不是很在意这些数字,从每天的客流量、进库的豆子消耗上,他大致已经估算出当天的营业收入情况,每次王好报的数字,和他的预估相差不大。
陈平倒是对毛利更为在意,在他决定将乳脂价格上提两成的时候,陈伯和王好曾对此表示担心,怕影响乳脂的销路。
现在看,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之所以提高售价,陈平是在充分计算了一些衍生成本费用,考虑大梁的消费能力,和在街口旺市免费送饮豆浆可能增加的成本,综合之后做出的决策。
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极其英明。
乳脂对于大梁人来说,是一种从没见过的美味,好吃的东西,哪里都不缺市场。
而对于价格,因为乳脂是独家经营,没有可比性,大家也没有什么感觉,只觉得他们吃到的乳脂,就应该是这个价。
而赠饮豆浆,一时间,在全城造成了轰动,大街小巷都在热议这件事,无形中给乳脂店做了一次彻底的广告。
好吃、不贵、赠饮,成了陈氏乳脂作坊的形象标签,几天时间,就传遍了大梁四城。
见开业的效果明显,陈平设计的目的达到,他和陈伯商量,按照原来定好的人数,将雇工又补充了一些,使得作坊里,人员更加齐备,可以充分实现陈平的工艺流程化操作要求。
不到一个月时间,流程化、标准化的乳脂制作流程,在陈氏乳脂作坊基本完成实际应用,陈伯、陈平、王好终于可以腾出身子,坐在一边喝起茶来。
陈伯放下茶杯,心满意足地看着自己的兄弟,说道:
“平弟,你这法子可真不赖,这样一来,每个人只做自己手头的事,不用管其他的,既快又好。”
陈平笑了笑道:“兄长,这叫流水线作业,是最节省劳作,最有效果的做法。”
王好在一旁道:“流水线,可不是,从豆子到乳脂,就像流水似的,就出来了。”
陈平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道:
“这样的好处是,每个人,只需要负责自己固定的区域、在固定工序进行操作。”
“上面的人操作一完成,传递给他,他就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规定标准完成,然后交给下一道工序,每个人反复做一件事,就会越来越熟练,质量也就能保证。”
“而每个人只会那一道工序,其他的也不需要学,规定时间内规定动作完不成,就会影响后面的工序,后面的就会催促,这样的环环相扣,就能保证流水线的质量。”
陈伯接话道:“而且,他们都是用固定的盛器,操作起来动作简单,也不会出错,也不用懂什么技术,照做就行,这样,技术也就不会出问题了。”
陈平笑着看着兄长道:“这也是流水线带来的好处,技术方子,源头在你这把控,其他人无法知道。最关键的,这些人熟练了后,我们就可以琢磨开分号的事了。”
王好激动地问道:“现在就开分号吗?”
陈平摇了摇头道:“现在还早,先赚够了开分号的钱再说。照如此的生意,半年后差不多。”
陈伯点了点头道:“我也觉得不用太着急,不过,按照平弟这个法子,就是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