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谋无双 >

第97章

汉谋无双-第97章

小说: 汉谋无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在我们古代,从朝堂到民间,是极其重视“礼”的。这关乎一个人的尊严,甚至是生死存亡的大事。
  周朝的八百年,就是依靠“礼”治天下,而孔老夫子也是极力在其学说中,推行“复礼”,自此后华夏始称“礼仪之邦”,较早地脱离了野蛮的原始状态,逐渐引领世界文明。
  而现在,这个赵王武臣的姐姐,偏偏弄成大错,酒后失礼,狭路中碰着冤家,简直是自来送死。
  身边的侍从们纷纷逃散,只剩下她孤身只影,枯坐车中。
  正在她醉眼朦胧,不知所措之际,李良早已跃下了战马,伸出蒲扇一般的大手,将她一把提溜起来,抓出车厢,使劲一掼。
  这娘们儿身体腾空,在空中划了一道弧线,几乎被跌了个半死,酒也半醒了,头发也散了,身上的钗鬟散落一地,疼得她泪珠儿也流下来了。
  这娘们儿哪受过这气,坐在地上,破口大骂李良。
  李良正气的可以不可以的,怎么能容忍被这娘们儿辱骂,何况还当着众弟兄们。
  李良二话不说,举起手中的剑,咔嚓一声,把她挥做两段,做女酒鬼去了。
  眼见武臣姐姐已死,李良呆立了半晌,知道自己闯了大祸。
  一不做二不休,李良决定先发制人,趁着赵王还不知道,干脆带兵直接杀奔邯郸。
  邯郸城内的守兵,见是李良回来,也不知杀王姐的事情,只当是征战归来,当然放他进城,
  李良带兵直奔王宫,去找赵王武臣。
  武臣刚刚处理完公事,正在宫中独坐,毫无防范,见李良带着大队人马闯进宫来,大吃一惊,刚要询问李良,何事带兵闯宫。
  李良也不搭话,冲到武臣身前,抽出腰间宝剑,当头就砍。
  武臣躲闪不及,着了一剑,翻身倒地,当场毙命。
  众士卒一拥上前,对着宫中侍卫就杀。
  宫中侍卫,突然遭变,毫无防范,又见武臣已死,一声喊都逃散了。
  李良又命人搜杀宫中,把赵王武臣家眷,无论男女老少,全部屠戮。再分兵出宫,去杀大臣们。
  左丞相邵*及数十名大臣,都冤枉的死于非命。
  幸好右丞相张耳,大将军陈余,早已被宫里跑出来的侍卫紧急通报,两人急急上马,一溜烟跑出城门,才不至于遭毒手。
  张耳、陈余,怎可能善罢甘休,在城外收拢逃出来的军兵。两人平时有些声望,众人愿意依靠,所以城中逃出的兵民,陆续趋附。
  不过一二日,张耳、陈余已聚了数万人马,于是,两人编成队伍,准备攻入邯郸,替赵王武臣报仇。
  这时,张耳有一个部属,为张耳献计道:
  “自古道:师出必有名。主公与陈余将军,都是魏国人,虽然来赵地有些时日了,但赵人未必诚心归附。若您二人匆忙称王,赵人恐不易接受。”
  “从主公的角度出发,为二位大人考虑,不如寻访赵王的后人立为赵王,然后由您二位左右夹辅,导以仁义,广为号召,方可扫平乱贼,得告成功。”
  张耳觉得此议眼前是个良策,于是问陈余,陈余也认为可行。
  经过一番探访,找到原赵王的后裔赵歇,两人将其立为赵王,因邯郸被李良占据,暂时屯军信都。
  在邯郸的李良,此时已经迫不及待,自封为赵王,发布命令,增募兵勇。
  好歹凑齐了二万人,编成军旅,准备进攻张耳、陈余等人。
  这时,李良得到消息,张、陈在信都拥立了赵王歇,已经传檄赵地,邯郸人心浮动。
  这样,李良的赵王就有些不伦不类了,于是,他决定发兵,倍道亟进,去进攻信都。
  张耳、陈余听到李良来攻的消息,大喜,正好要找他算账,倒送上门来了。
  两人分工,由张耳率部分军兵守城,陈余领兵二万,开城迎敌。
  时值阴雨霏霏,云雾升起,陈余率领军兵排开阵势,盾牌手在前,戈戟兵居中,弓弩手在后,骑兵和战车在两翼,向李良杀来。
  此时的陈余带出城的军卒,虽只有两万,却有三千骑兵,是赫赫有名的边骑之旅。
  李良军多是步卒,而且是刚刚募集而来,没经过多少训练,加上对李良弑主不满,不肯为其卖命。
  两阵对圆,直接冲阵。
  陈余命边骑组队,对李良阵猛冲,霎时间,铁骑滚滚,喊杀震天。
  还没等铁骑冲进敌阵,李良麾下的人马,竟掉头就跑,四散奔逃。
  李良弑主大逆不道的行为,在此时显现出后果来。
  陈余趁势追击,杀得李良军七零八落,人仰马翻。
  李良落荒而逃,不敢回邯郸,只带亲兵数百,径往章邯营中,求降秦军去了。


第229章 盗嫂是什么鬼
  魏王咎和相国周市,得到赵国天翻地覆的消息,君臣两人不禁面面相觑。
  赵国乱成一锅粥,自顾不暇,还能期望他们出兵救援张楚国吗?
  怎么办?魏王咎看着眼前的相国,不无忧虑地问道:
  “如果赵国不出兵,仅靠我们和齐国的兵马,加起来还不到六万,贸然去救,岂不是太仆说的什么‘添油’了么?”
  魏王记住了“添油”这个词。
  周市一时没了主意,迟疑半晌,方道:“启禀大王,若如此,恐怕暂时不易出援,我们再观察一段时间局势再说。”
  魏王道:“依寡人看,照陈王现在的实力,恐怕难以抵挡秦军,陈县陷落是早晚的事,下一步,秦军就会来攻魏,我们就这样静观局势变化,还是像太仆说的那样,有所行动呢?”
  听到魏王反复提太仆,周市好似想起什么来,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而是对魏王说道:
  “大王,有些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魏王忙道:“相国说哪里话,但讲无妨。”
  周市犹豫了一下,才说道:“陈平此人,大王还需慎用。”
  “噢,有什么说法?”魏王心中一凛,问道。
  一些无法做成大事的组织或团队里,最要命的就是这点:没等开始做事,先把自己人琢磨一遍,然后进行内斗。
  就像陈胜之张楚,现在之魏国。
  周市继续说道:“本来这事儿不想禀告大王,但又关系到怎样判断一个大臣,不说出来,实为对大王不忠。”
  看看,往往都是这么冠冕堂皇,不论披上什么外衣,其实就是对别人指手画脚,以转移领导对自己能力不足的注意力。
  这类人的显著特征是:做事不行,整人可是一把好手。
  魏王看着周市,预感到后面的话对陈平不利。
  果然,周市说道:
  “我手下有个太仆的同乡,叫雍瓜。他私下和我说,陈平在乡里,娶了一个妨死过五任丈夫的女人。”
  “而且听说,陈平和他的嫂嫂不很清楚。”
  陈平的“盗嫂”千古奇冤,由此产生。
  周市见魏王眉头一皱,接着说道:“似这样不顾一切,贪图人家钱财和富贵,又有道德瑕疵的人,大王,他又能有什么好计谋呢?”
  “好在大王只授予他太仆之职,负责掌管舆马和马政,毕竟是九卿之一,也算是抬举他了。”
  魏王咎听完,愕然半晌,实在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周市绝对可以说得上是个忠臣,也是个道德意义上的好人。
  但在陈平这件事上,也许是出于对魏王的愚忠,也许是源于骨子里的劣根性,对陈平的私生活进行望风扑影,甚至‘宁肯信其有,不肯信其无’,不认真辨别真伪的做法,无疑是他人格中的败笔。
  更悲哀的是,对治国这样的大事,以个人的生活瑕疵进行用人的取舍,在这乱世之中,急需要人才的情况下,诱导魏王对大臣进行道德绑架,决定了这一对君臣的局限性。
  就在魏王君臣决定观望,没有采取陈平的建议,主动向秦军后方进攻之际,张楚国传来消息,陈县失陷了。
  隔了半月,又传来消息,陈王退守城父,被车夫庄贾杀害了。
  魏国上下开始陷入了紧张。
  因为,这就意味着,章邯马上要掉过头来,收拾齐、魏两国了。
  果然,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六月,章邯在扫荡了楚境,平定了陈胜的余部后,向魏境杀了过来。
  所过郡县,相继陷落,现在,摆在魏王咎面前的,是战还是降的问题。
  同样的,摆在陈平面前的也是两个问题:走,还是留?
  之所以做这两个选择,倒不是因为章邯的兵至。
  对于陈平来说,章邯的兵,没什么了不起的,在大梁时,陈平就和章邯间接较量过,占了上风。
  现在,虽然章邯军经过近一年的征战,还有二十万之众,但在陈平眼里,那不过是一个数字而已。
  如果魏王能听从他的建议,现在也不至于手忙脚乱地到处搬救兵。
  如果,能在自己建言之时,开始动作,这半年时间,二十余座城池,每城募兵数千,现在也有数万人马,足可以和章邯一战。
  何况自己给魏王的建言是,主动进攻,夺取秦军后方城池,这样不仅有兵有粮,还能招揽人才,扩大魏的影响。
  现在,一起都为时已晚。
  关键是近来,陈平难得见魏王一面,每次求见,总是推三阻四的,即使见了也不能深入探讨一些问题。
  看来,魏王明显在冷落自己。
  既然这样,陈平觉得有必要离开了。
  虽然不知道魏王冷落他的原因,但陈平猜想,肯定魏王背后听信了什么谗言,所以才对自己的谋策,束之高阁。
  既然这样,正所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自己也应该找下家了。
  下一个去向该去哪里?这倒让陈平颇费心思。
  眼下,天下已乱,群雄并起,陈平将这些诸侯们,依次在脑海里过滤着。
  赵国,有张耳、陈余背后把持,自己即使到了那里,也无用武之地,何况张陈二人,本来也是谋士出身,恐难相容。
  燕国韩广,还是算了吧,偏安一隅,一介武夫,难有什么作为。
  齐国的各大氏族相互争斗,每个势力对王位都虎视眈眈,虽然田儋称王,但民心未附,局势未明,也不宜前往。
  陈胜的部将之中,现在除了吕臣还在抵抗,没听说有什么雄才大略之主。
  楚国的项梁叔侄,倒是听说这几个月异军突起,在楚地打了几次胜仗,也曾打败过秦军。
  看来,项梁叔侄也许是可以考虑的一个对象,毕竟是项燕之后,楚地有些民望,眼下是个不错的选择。
  陈平主意已定,当下留心打听项梁军的下落。得知正在薛城,当日整理一番,也不去魏王处告别,带了一些盘缠,挎上宝剑,竟出城投东而去。
  陈平不辞而别,隔了一日,侍从才上报。
  魏王想起他曾经所献的计策,心下不免有些遗憾。
  在魏王心里,多少是认可陈平的短期和中期计画的。
  但苦于军队和朝政,多要征询相国周市的意见,毕竟他这魏王也是周市力挺的,无论从哪方面,都要首先考虑,相国会怎样看这个问题。
  一旦产生与周市相左的意见,魏王就要慎重考虑,不得不顾及周市的想法。这也决定了魏王,无法做出最优的决定,因为,他要考虑权力的平衡。
  有时,哪怕魏王认为别人是对的,但只要与相国看法不一致,他也不能支持。
  何况,周市的那些建议,看起来也确实不错,与陈平的相比,虽然缺乏长远性,但毕竟可解眼前之急。
  加上立国之初,确也要顾及大臣的操守,周市所说陈平之事,听起来也确实不堪。
  虽然,听到陈平离开的消息,心中不免有些怅然。
  但现在,魏王咎没有更多的时间怅然了,因为,当务之急是如何保住魏国。
  魏王咎连忙与相国周市计议,寻求御敌之策。


第230章 章邯的夜袭
  周市挺身道:“大王不必忧虑,我已将城内三万守军,都布置到四城加强防守,临济城尚坚固,量秦军一时也奈何我们不得。”
  魏王看着周市道:“相国大人,以临济现有之兵,若攻城日久,消耗殆尽,何以为继呢?”
  周市道:“启禀大王,对此,臣早有考虑,现今之计,应立即求助齐楚,方能解危。”
  魏王道:“现今,赵国自顾不暇,只有齐楚两国可依,以相国之见,派谁请兵好呢?”
  周市道:“大王,局势危急,派其他人去,恐怕都没有必成的把握,需臣亲自走一遭才行。”
  魏王道:“相国要亲自去请兵?”
  周市道:“齐王田儋与臣有交,碍于往日情面,只有臣亲自前往,才能说服齐王。”
  “约好齐国兵马后,臣再去楚国,搬请楚兵。”
  魏王问道:“楚军可有相熟?”
  周市道:“楚项燕之后项梁,现已在江东聚集六七万人马,志在反秦,原陈王属下如吕臣等,多有归附,臣亲自前去,晓以利害,应该能请得一支劲旅。”
  魏王大喜道:“若如此,甚好,趁章邯军尚未到,相国可速速启行。”
  周市离了魏都,催车赶路,不止一日,已到临淄。
  齐王田儋听说魏相国周市亲自前来,连忙出宫迎接,互相施礼毕,齐王挽住周市的手,来到齐王殿上,分宾主落座。
  田儋道:“久闻相国大名,思慕已久,终得一见,甚慰甚慰。”
  周市起身施礼道:“齐王如此隆重,魏臣深感荣幸。”
  田儋道:“齐本礼仪之邦,相国一人成就两国,理应礼遇。”
  周市惶恐道:“齐王过誉了,岂敢岂敢。”
  田儋道:“相国先是成全了寡人立国,随后又坚请魏王就国,岂不是一人成全两国,自古也未有几人矣。”
  周市道:“市何敢与古人比,对齐王陛下尽‘礼’,对魏王尽‘忠’而已。”
  客套已毕,田儋方问:“相国大人,亲自前来,可是为章邯事。”
  周市回道:“正是,现章邯军已侵入魏境,沿途之县,拼力抵挡,不日将围攻临济,还望大王能起兵救援为盼。”
  田儋坦然道:“相国大人无需多虑,齐魏唇齿相依,唇亡则齿寒,岂有不救之理。”
  “想那秦军,是我们共同的敌人,早晚要与之一战,与其被各个击破,不如合兵一处,与之决一死战。”
  “本王即日点齐兵将,亲自统领,前去救援就是了。”
  周市喜出望外,忙起身,深施一礼道:
  “齐王真乃洪量,对天下事洞察如此之深,若齐魏联手,何惧秦军呢?”
  当下,商议已毕。
  齐王留下一枝军马守城,另集合五万人马,约好日期,亲自率军,到临济城下会齐。
  周市在齐国不敢停留,马不停蹄,赶往楚地,向项梁处请兵。
  项梁听说魏相亲至,忙亲自出迎,少不了以礼相待。
  听罢周市的要求后,当即答应,派项它引一万楚军,随周市赶赴临济援魏。
  齐、楚两军,均在约定日期,赶在章邯军之前,来到临济城外会齐。
  周市先到魏王宫内,见魏王复命,报告请来援军的消息。
  魏王大喜,很是嘉慰了周市一番。
  周市与魏王商议,由别将带一万军在城内守城,周市另提两万人马,出城与齐楚联军会合,离城十里下寨,迎击章邯。
  魏王应允,随即,周市带领魏军人马,与齐楚两军合为一处,安下营寨。
  当日,魏王自城中送来牛酒,犒劳三军。
  周市与齐王、项它计议迎战秦军计策。
  最后决定,魏军突前,齐军在后,楚军项它和另一齐将,分作两翼,下战书给章邯,明日会战。
  据斥候探报,章邯军已在二十里之外安营,今日接到战书,明日免不得要有一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