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之地中海霸主-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向导说:这些高低不平、起伏不断的小山丘反而成了防止春季河水暴涨,将两河之间的土地变成沼泽的功臣。
行了约二十里地后,地势开始逐渐向上升高,而地面也由纯粹的泥土开始变成砂土混合,好在河岸边还算平坦。
大夫斯一行人又往前走了几里路,科塞尼河的上游由正西转向了西南方,而一条河流却从正西方疾冲而下,在此处汇入科塞尼河。
“这是提诺河,科塞尼河的一条支流,图里伊人比较讨厌的一条河流。”向导说道。
“为什么?”亚西斯特斯好奇问道。
“因为它的上游有不少温泉。”向导所答非所问。
“温泉?!”戴弗斯一听,反而来了兴趣。
他们加快速度,可到了地方,全都傻眼了:提诺河在这里已经变成了一条几米宽的小河,河的南岸,确实有一汪又一汪冒着热气的小潭,可是无数条小溪流从山脚的各处岩缝中流出,将这一片岩石和草地交织的区域变成了沼泽地。
“春天因为山上化雪,都变成一条条小溪流和温泉混合在一起,最后都汇入了提诺河,如果碰上多雨的季节,提诺河水暴涨,反而会漫过河岸,倒灌回南岸的温泉沼泽,以及北岸的那里——”向导指向前方:“大河滩。”
戴弗斯往前看去,只见前方的河岸仿佛被咬掉一大块似的,凹陷下去,形成半个巨大的碗形,下面是河滩,四周是较高的缓坡。
第十五章 勘察(中)
一行人下了缓坡,走入大河滩,这里比之前好走多了:土地松软,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一样平齐。
“你刚才说图里伊人很讨厌这温泉沼泽,为什么?”亚西斯特斯依旧恋恋不忘之前的问题。
向导看了他一眼,说道:“这个沼泽因为温泉,一年四季水温都很合适,因此蚊虫极多,叮咬很厉害,图里伊人几乎不愿到这里来。”
亚西斯特斯瞪大眼睛向对岸望去,弥漫的水雾极大的遮挡他的视线,为这沼泽增添了几分神秘。
戴弗斯一言不发,凝视着这大河滩、提诺河以及对岸的温泉沼泽,在思考着什么。
走了约半里地,河滩也就到头了。他们不得不下马步行,以便走上缓坡,因为泥地湿滑,根本无法骑行。
上了缓坡,离开大河滩,接下来就完全是上坡路。农田越来越少,而树木却越来越多、越来越茂密,直至看不到一点人类建筑的踪迹。
这时,戴弗斯他们已经到了山坡上的开阔处,向导却拒绝往前走了:“越过前面那座山梁,就是卢卡利亚人的营地,太危险了!”
戴弗斯他们好说歹说,才让向导同意带他们到远处看看。
站在山丘顶,顶着凛冽的山风,向前眺望:前方是更高的一座山丘,原本应是满目翠绿的景色,然而大量的树木已经被伐掉,清理出很大的一片区域,无数的帐篷杂乱无章的密布在上面,从远处看小如蚂蚁的卢卡利亚人密密麻麻的充斥其间……
“哇,人不少啊!”好歹也是见过波斯千军万马的亚西斯特斯也忍不住说了一句。
戴弗斯没说话,仔细的观察了好一会儿,指着前方某处,问道:“那是什么地方?”
面色苍白的向导茫然的看了看,问:“哪里?”
“在山丘的右侧面,好像……不时有卢卡尼亚人的队伍从那里出来……”戴弗斯拉过向导,再次指着前方,说道。
向导睁大眼睛,仔细确认了之后,说道:“哦,那是山谷隘口,有一条可供人通行的山道一直通向卢卡尼亚人的领地。”
“多长的山道?”戴弗斯继续问道。
“我没走过,听说有四十多里,听起来好像不太远,但山路难走啊,走起来花的时间恐怕得一两天。哦……对了,之前图里伊的军队就是在这个山道行军时遭到伏击,才被打败……”向导面带惧色的说道。
戴弗斯眺望着那山丘后连绵不断的山峦,沉思不语。
“图里伊应该在这里建一个要塞,卢卡尼亚人就不会这么轻易的进来。”莱德斯说道。
“原先图里伊是在这里有营地,只是几十年都没有什么大事,再加上这里条件简陋,所以愿意来这里驻守的公民不多。没想到,卢卡尼亚人会突然大举进攻,结果……”向导沮丧的说道。
“如果图里伊人在这里守住了,也没我们什么事儿了。”戴弗斯淡淡的说了一句:从这片山地几乎都没开发,就可以看出图里伊人对这里根本就没上心,能守住才奇怪。这是希腊——这个喜爱航海经商民族的通病了,他们对山地根本就没兴趣。
在向导接连的催促下,一行人踏上了回程的旅途。
看到戴弗斯一行人神情轻松,这位被布尔科斯视为心腹的家生奴听其主人说过,身边这些人都是身经百战的战士,因此忍不住问道:“戴弗斯首领你觉得我们能战胜这些卢卡尼亚人吗?”
“那要打过才知道。”戴弗斯淡淡的说道。
这一次,他们沿着绪巴里平原右侧边缘东下,这边同样是连绵不断的山林,欢快的溪流伴随着他们一路向东,最终汇聚成一条河流,当一路沿河南岸驰行的戴弗斯看到在对岸砍伐树木的士兵时,他想起这就是斐利修斯提到的那条河流——向导称它为绪巴里河。
看天色已至黄昏,戴弗斯打消了继续往北探察的计划,他下马涉河过去,与士兵们一起刨平树干,抬着木头回营。
吃过晚饭,听完斐利修斯以及各队官的汇报,确认雇佣军一切运转良好,送走了他们,戴弗斯静下心来,用树枝在地上勾画白天侦查的地形,经过反复修改直至满意为止,他注视良久,将这图案结合景象牢牢地记在脑中。当然这只是一个草图,接下来还需要派侦骑去进一步完善,比如绪巴里平原的大致面积,克拉蒂河的宽度、深度,大河滩的面积等等。
战争中情报工作是首要,而地形侦查又是情报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这半年多的征战教会了戴弗斯很多,再结合前世的知识,他一直深信名将同样是需要“九十九分汗水再加一分天赋”才能练成的,从来没有高坐朝堂、就能遥控部队打胜场的将军,所以他一直不辞辛苦的身体力行着……
……
第二天,在向导的带领下,戴弗斯一行人,继续向北探查。跨过绪巴里河,从山林到海湾之间约有十里地,这之间的土地更加平坦,它仍属于绪巴里平原的一部份,图里伊人却没在此种植小麦,而是种植橄榄树和开辟葡萄园。
听向导说:这里盛产的葡萄酒在整个大希腊都有名。这使戴弗斯不禁想起前世中关于古代绪巴里人奢华的用葡萄酒洗澡的故事,估计就是出自这里的葡萄酒。
只是此时,一个个的葡萄园内却荒草丛生、无人打理。
“那是因为时不时有阿门多拉腊城出来的卢卡利亚人在附近游荡,民众害怕,不敢过来……”向导解释说。
“图里伊应该派兵为他们的公民提供保护!”亚西斯特斯不屑的说道。
“图里伊经过上次的失败之后,恐怕兵力不足。保住图里伊城才是他们的首要问题。”戴弗斯说道。
“戴弗斯首领说的对!”向导趁势脱离尴尬。
“不是说阿门多拉腊城里的卢卡尼亚人不多吗?我们可以为图里伊人在这里提供保护,当然要付一点保护费。”亚西斯特斯开玩笑的说道。
“亚西,将来你也是要独立领兵作战的。有一点你要记住,不要轻易分散你的兵力!”戴弗斯正色的说道:“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图里伊击败卢卡尼亚的大军,其他都暂时不要管。只要胜利了,阿门多拉腊就根本不是问题!”
亚西斯特斯、莱德斯认真的听着,不住的点头。
一行人继续前行,直到一条河流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这是萨拉切诺河,是图里伊与阿门多拉腊的界河。”向导说道。
“这么说再过去就是阿门多拉腊的领地啰。”戴弗斯手指前方。
“是的,随时都有可能遭遇卢卡尼亚人,我们还是就此回去吧。”向导面现畏难之色。
而戴弗斯明显来了兴趣:“这河能步涉吗?”
向导还没回答,早已按捺不住的亚西斯特斯已经驱马跃入河中,十几米宽的河面一瞬间就到了对岸。
“这水深也就到大腿。”亚西斯特斯站在马前比划着。
“莱德斯,斐利修斯在伐木处留了一百名士兵作防备,你去把他们调来,我们一起过河去看看。”戴弗斯立刻下达命令。
“是!”莱德斯兴奋的往回跑去。
向导此时只能无奈的等待。
十几分钟后,莱德斯带着百多个全副武装的士兵急匆匆跑来。
这些士兵尽管气喘吁吁,同样是一脸兴奋。见到他们,戴弗斯胆气更足:“我们过河!”
向导不明白这帮人为何会如此兴奋,难道不知道河对岸有可怕的卢卡尼亚人吗?可作为奴隶,他无法阻拦,只有心惊胆战的跟在后面。
第十六章 勘察(下)
过了萨拉切诺河后,戴弗斯明显感到地势在抬高,山岭与海岸平行向北,之间的距离却缩短了不少,狭小的空间让戴弗斯此行的安全性得到了增加,但他没有掉以轻心,让亚西斯特斯与莱德斯担任队伍左翼的侦骑,密切关注山岭里的情况,防止敌人从山岭迂回,抄了他们的后路。
接下来的路途中,戴弗斯没有看到拥有柔软海滩的海岸,反而是陡峭的岩壁和嶙峋的礁石,海水有节奏的拍打着海岸,声势还颇有些惊人。
看来阿门多拉腊不可能有港口。戴弗斯心里想着,一股失落从心底升起。
这时,向导喊道:“快看,那就是阿门多拉腊。”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远处一座城池,忽隐忽现。
戴弗斯精神一振,用力一夹马腹,向前急冲了一段,随后的士兵们快步的追上。
这下他看清了:阿门多拉腊居然是一座山城,这可跟希腊人的传统不符!它建在一座山上,看起来高度还不低,面向东方,俯瞰塔兰托海湾。山林间的晨雾,弥漫在它周围,看起来隐隐绰绰。
为了看得更清楚,戴弗斯继续往前。
向导战战兢兢地紧跟着,因为距离阿门多拉腊城已经不到一里了,虽然之前一直没有看到卢卡尼亚人,可不意味着到了人家家门口,卢卡尼亚人还不会出来‘欢迎’!
这时,又有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河面宽度不到十米,清澈的河水能看清河底,步涉完全没有问题。
“这是西斯诺河,北面不远还有一条河叫布拉诺河,阿门多拉腊就在两河之间。就到这里吧,我们不能再过河了。”向导哀求道。
戴弗斯不由感叹:亚平宁半岛的水资源真是太丰富了!难怪大希腊的公民比希腊本土人过的滋润,亚平宁山脉的积雪融化,最终形成河流,河流又将山上的土石冲刷到低地,年复一年,土地能不肥沃吗!同希腊的砂石地相比,简直一个是天、一个是地!就是平原面积太狭小了。
战争期间,山城一般都易守难攻,但它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粮食和水。既然阿门多拉腊被河流环绕,想来水不成问题……戴弗斯一边思索一边观察着不远处的阿门多拉腊城:这座城看上去似乎不大,距地面至少一百多米,但坡度平缓,有一道石墙环绕在城市外围……
向导见戴弗斯既不过河,却也不走,就站在河边,向阿门多拉腊反复张望,心中不免有些着急,正想再次催促。
戴弗斯问道:“阿门多拉腊跟图里伊是什么关系?图里伊的移民建的城?”
这位向导倒不是普通的奴隶,他作为家生奴,从小就陪伴布尔科斯一块学习、一块儿玩耍,长大后更是跟着布尔科斯走南闯北,四处经商,作为布尔科斯重要的助手,也算见多识广,布尔科斯能把他派来做向导,其实是因为违反承诺的愧疚之举,所以他对戴弗斯这个很有些深度的历史问题,略作思考,就作出了回答:“据说阿门多拉腊城很早以前是这里的土著建造的,后来绪巴里斯人把它占据,克罗托内摧毁了绪巴里斯后,却没有攻占它……图里伊建立后,它主动来与图里伊结盟,还曾经与图里伊一起抵御北方的塔兰图姆的进攻……”
同盟?看着小小的阿门多拉腊城,再想想图里伊城的规模,显然两者不是一个体量,要想得到平等对话,恐怕很难,也就是名义上的同盟,实际上的附庸吧。不过,只要不是图里伊的殖民城就行。戴弗斯暗自松了口气。
他来到这个时代半年多了,特意去了解了很多关于希腊城邦的实际情况,彻底扭转了他前世所认为的城邦只是一座城的概念。希腊人建立城市后,会尽量的向外扩张,建立村落、乡镇,将周围的土地纳入控制之下,当土地因为距离而超出该城的直接控制时,他们就会建立起殖民城或者攻占别人的城池,一来继续保持扩张的势头,二来可以为主城的周围提供保护。
一开始这种殖民城都是听从母邦的号令,毕竟殖民城的公民都是从母邦移居出来的,甚至连执政官都可能是由母邦指派。随着时间的推移,希腊人酷爱独立自由的天性就起作用了,再加上希腊人的城邦政治是一种封闭的政治管理模式,它天然地就拒绝了大一统,于是它们就纷纷独立了。不过,由于地缘的靠近和血缘的亲近,只要母邦还保持着实力的优势,又不会过分强势去欺压这些邻居的话,它们就会与母邦形成一个以母邦为主的天然同盟。但是,如果殖民城与母邦隔着海洋或者过于遥远,几十年过去,因为关系的疏远,就极可能与母邦成了两个不同的城邦,甚至互为仇敌都有可能,比如科林斯与科基拉。
显然,阿门多拉腊当年是绪巴里斯的殖民城,而对于图里伊而言只是一个附属的盟邦,因此这里的土地不属于图里伊……戴弗斯心里想着,嘴上又问道:“卢卡尼亚人是怎么攻下这座城的?”
“这个我不太清楚,好像阿门多拉腊公民逃出来的没几个……当时,图里伊正陷入全军惨败、无数公民被杀死的悲哀之中,又忙于防御卢卡尼亚人的进攻,没有理会阿门多拉腊公民的求救,后来不知道他们去哪儿了?……”向导满不在意的说着,戴弗斯却认真的记在心里。
这时,亚西斯特斯喊道:“首领,有人从城里出来了!”
……
韦斯巴,阿门多拉腊城卢卡尼亚人的首领,这段时间他一直有些烦躁,因为格鲁门图姆城派来使者,要求他带领部族,参加卢卡尼亚部族联盟即将开始的第二次对图里伊的进攻。
韦斯巴所属的部落原先生活在格鲁门图姆城东南方的阿格里河上游河畔,在那里有不少部落聚居地,韦斯巴的部落算是其中较大的,一直靠放牧和简单的农业种植为生,几十年来,与周围部落和平无事。可前年,自从格鲁门图姆城与皮科西斯城联姻结盟后,原来就很强大的格鲁姆图姆变得更加强势,他们不再顾及西北方同样强大的波腾提亚城的制衡,开始大肆扩张,攻打和收编周边小部族的聚居地和山寨,在格鲁门图姆大军压境之下,韦斯巴部落不愿被其吞并,只好再往东南方逃窜,躲进了阿门多拉腊与赫拉克利亚西部山区交界处的森林中,由于饥饿和疾病的折磨,不断有族人死去,其中包括韦斯巴的两个儿子。就在韦斯巴几乎坚持不住,为了生存,想要投降格鲁门图姆时,他听到了一个消息。
格鲁门图姆自从扩张以来,人口大增,军力猛涨,但同时带来一个问题——粮食。原本卢卡尼亚山区产粮不丰,更多靠放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