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变臣 >

第190章

变臣-第190章

小说: 变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色已经不早,剩下的二封奏折很快处理完,石方真带着儿子前往坤安宫。走到坤安宫和淑宁宫的分界处,黄喜站在长廊里,恭身礼道:“万岁,黄淑妃让奴才前来请万岁,淑妃娘娘说万岁昨天答应了去检查二王子的课业。”
  石方真站住腿,一拍额头道:“唉呀,朕忘记了。”转过脸对石重伟道:“伟儿,你去坤安宫吧,跟你娘说朕有事去了淑宁宫。”
  黄喜举着灯笼在前面引路,石方真笑道:“黄喜,你如今是暗卫的镇抚,这些事不用你做了,你打发个小太监来不就行了。”
  “这是奴才的本份,奴才再做什么职司也不敢忘记万岁的恩情,黄娘娘和小主子对奴才的恩情。”黄喜恭谨地垂下头应道,灯光暗淡,石方真没有看清他脸上的神情,但听到他的话满意地点点头,加快脚步往淑宁宫行去。
  长廊之中,石重伟看着父皇的身影消失在拐弯处,恨恨地一跺腿,无精打采地往坤安宫走去。
  ………………………………


第三百二十章 形象工程
  十月的富罗县秋高气爽,云淡风轻,江安义的心情也像这天气般舒爽。奏请“合税为一”的奏折已经发出去了,但要政事堂的正式批文方能行事。江安义准备在明年上元节后正式推行“合税为一”,时间还有三个多月,有些事情要做在前面。
  等待天子的旨意的空闲,江安义每天依旧往乡下跑,这段时间游猎他跑遍了富罗县的山山水水,对县内的地理有了大致的了解。富罗县多山多水,道路难行,以往的县令除了问案或者催税才偶尔会下乡,即使是下乡也前呼后拥地坐在轿中,对治下的县情依旧是两眼一摸黑,了解不深。
  江安义志存高远,当然不会把自己的仕途局限在县令或者刺史上,拜相封侯才是平生所愿,才不负妖师所授,富罗县是起点,如何迈出坚实的一步至关重要。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今的富罗县正朝着良性的道路前行,秋粮入库进展顺利,有了招收衙役和吏员这把宝剑悬在上方,县衙的衙役和吏员变得勤快配合起来,谁都不愿意在十一月中旬的招考中被刷出队伍。
  百姓们很欢喜,今年的粮耗只收三升,这意味着家里要多出一两石粮食来,过年时能吃顿像样的年夜饭了。富罗县是个产药地,对药材的放开让药商和药农都喜笑颜开,县城北门外的空场形成了一个自发的药市。药税五取其一,药商和药农各出一半,这税赋不算轻,但没有了徐明远的两头压价,利润依旧可观,甚至有附近县的药农带着药材来富罗县交易的情况。
  青雾茶随着江安义的那首《品青雾有感》迅速地在士林中流行开来,读书之人泡上杯青雾茶,林荫之下摇头晃脑地念句“一树蝉声片影斜”,实在是雅致得很。青雾茶以春茶为上品,但夏秋亦可采摘,虽然已是十月,富罗县中依然可以看到前来买茶的茶商。百姓见茶利增大,已经自发地平整山田,补种茶树,想来几年后青雾茶的产量将会十倍增长,百姓因茶而富。
  江安义安然地端起手边的茶盅,满是陶醉闻了闻茶香,呷了一口清香四溢的茶水,青雾茶是他带给富罗县的礼物。
  东街新开了三家药铺,西街多了栋茶楼,连带着青楼的生意也红火起来,茶馆酒楼人满为患,生意好做,人流从四方聚拢而来。商业的兴隆带来了实际的效益,眼下县里收到的税赋已收到了五千多贯,比上年接近翻了一翻,到年底时估计还能增加个千把贯,这些明面上税赋,要与州府分成,年终考绩的话,“上上”是逃不脱的。
  如今的富罗县税库、仓库中堆满了物资,粮仓也是满的,算得上是财大气粗了。江安义喜孜孜地算着账:赶跑徐明远时没收了金银物资,百姓认领了部分,县里将其余的发卖后得银八千多贯,加上徐府的宅子、店面发卖得钱一万五千多贯,赔付苦主和受欺压的百姓后,县里又留存了四千多贯;交接时颜开辰和衙门众人补亏空,又进账了四千多贯钱物,加上剿灭黄羊寨的零头一千多贯和粮食等物资,光钱就多达一万六千贯,县衙的税库、库房都被堆满了。
  难怪自己被人说成“江财神”,还真不是没有原因,江安义得意地喝了口茶,长长地出了口气。有了钱就要用,要不然就成了守财奴,江安义心中筹划着县里的支出。首先是县衙要重新修修,颜开辰任职六年,自己的住处都舍不得花钱修缮,更不用说公堂、吏房、监狱和驿馆了。衙门是一个县的颜面,这张脸还是得打扮得精致些。
  其次是县学,上次修缮了一次,县学中的秀才也给了钱粮,但还不够,县里要加大对读书人的投入,江安义打算给家境困难的童生补贴部分粮食,想当年自己是童生的时候,凄苦度日,如今有了能力,当为寒士略尽薄力。江安义私心里想着不光要让富罗县的税赋翻翻,百姓安居乐业,都说文治武功,如果能在任期内出几个秀才,甚至考中一两位举人,必然能赢来士林美誉。
  还有便是道路,打猎骑马走过乡乡村村,道路多是羊肠小道,两辆马车相会都要挑宽阔处,百姓出行极不方便。徐明远的手下加上黄羊寨的山匪有近五百人,要把这些人分散四乡修整道路,虽然这些人是苦力,但在吃食上也不能亏待,只有吃饱穿暖才有力气干活,也要给他们一些盼头。
  要尽快疏通道路,光靠这些苦力还不够,江安义筹谋着征发徭役。眼下正是农闲时分,征徭役不伤农时,来年“合税为一”后不再征发徭役,而是将徭役所出折入税赋,但县里的水利、道路等工程还是要人干,江安义打算立个规矩,花钱请人干活,每日一百文的薪水,应该会很有吸引力。库房里有钱有粮,江安义心中有底。
  接下来的大事便是十一月中旬招考吏员和衙役,这件事至关重要,做得好坏关系到来年“合税为一”的推行结果。按照江安义的意思,县里的衙役和吏员多不可用,但刘九思和秦子雄都劝他,县衙运转离不开熟手,多数人是随波逐流,如果风气纠正过来便不敢为非作歹。商议后,江安义妥协了,决定只换掉四分之一左右的衙役和吏员,第二年看情况再换掉部分。
  吏员和衙役之所以横行于乡里、不法于府县,跟他们的收入和地位有关,这是篇大文章,江安义皱起了眉头。还好,观察使石清乐在县中帮他整治吏治,已初见成效,自己依其所请已经革去了数名民愤极大的吏员和衙役,应该说富罗县的吏治比以前好了许多。
  不过,光靠重压只能有一时的效果,提升吏员的地位和薪酬才是关键。石观察使已经向吏员们宣导朝庭有意让廉洁自律的吏员晋升为九品小官,踏入官员的体系,不过效果并不大,毕竟九品小官的吸引力比不过一家老小要吃饭穿衣来得直接。
  江安义与刘、秦两人商议后,决定将普通衙役的年薪提到十两,班头十二两,都头十五两,普通小吏十两,经年老吏十二两,房头十五两,年终考绩合格每人还加薪五至八两,这银子超过九品官俸了。高薪养廉,如果这些人还要营私敛财,那就别怪自己手黑了,破家县令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水涨船高,江安义自然不会亏待刘九思、秦子雄、任教谕这些官员,目前这些人紧密地团结他周围,听从指挥,自己人要照顾,年终发个大红包,按品阶八十两至一百五十两不等。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走乡窜村时与乡正村老们谈心交流,大家都对“合税为一”之政表示了欢迎。半年来自己已经在富罗县百姓心中树立起爱民亲政、铁血无情的形象,相信政策推行的阻力不大,明年的“合税为一”之政应该很快便能见成效。
  只是这样一来,县里的粮食便成问题了,会不会粮价上涨,如果是丰年,又会不会谷贱伤农呢?这个问题江安义还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谷贱时官府以三年均价收购,粮贵时只有从外面贩运了。
  能用钱解决的事都是小事,江安义没有去细想,他考虑要为富罗县做几件大事,将来离任了也要让富罗百姓时时念及。“合税为一”是国策,富罗县是试点,如借助此政除去百姓身上的层层盘剥,此为其一;青雾茶,因其而闻名天下,将来是稳定的财源,此为其二;畅通县乡道路,方便百姓出行,此为其三;至于四和五,江安义已经有了主意。
  起身来到书桌,江安义开始写信,旁边有几封写好的信,一封是给娘的,一封是给欣菲的,江安义已经养成习惯每旬写一封家书。这封信是写给安龙寺方丈洪信大师的,洪信大师在江南德州、仁州、晃州、魏州一带声望日隆,信众无数,安龙寺香火鼎盛,官府在背后暗中传扬,洪信大师在百姓心中就是罗汉转世,菩萨再生。
  丽州在江南的东南一隅,受道教影响颇深,信佛的人不多,江安义想到当初洪信大师为弘法而来,越是信众不多的地方应该越能引起他的重视。因而,江安义在信中郑重相约,请洪信大师派遣弟子来富罗县弘法,他在信中答应修建一座寺庙,地址就选在原来的黄羊寨。那里基础设施完善,只要将聚义厅改建成佛堂就行,其他弥勒殿、山门、经楼等都有现成的建筑,只需改建就行。
  佛寺的兴建必然引来香客,黄羊山一带风景优美,有了寺庙同样会引来游客,就像文平府昆华山老君庙一样,江安义考虑是不是要像仁州林阳县的杏花岭那样种些什么花树,到时也算是丽州一景,届时自己再写点诗赋,以自己的名望,相信会引得文人墨客前来游玩。
  ………………………………


第三百二十一章 京中诸事
  暗卫的成立悄无声息。锦衣夜行,这让暗卫的都统掌印太监冯忠很不爽,心想总有一天要让这群坚决反对的大臣们知道知道自己的厉害。
  暗卫的衙门分内外两个,内衙就设在皇宫紫辰殿右侧,是个由十多间房屋围成的“口”字型院落,迎门五间正房,左右两侧还各有五间侧屋,大门两侧还有供护卫住的四间小屋。院内甬道两侧种着果树,地面铺着青砖,角落两边各有张石桌,几把石凳,四周闲散地种着些花草瓜果,很是洁静;外衙暗卫府放在安福门侧,与芳林门侧的龙卫府南北相对,其中意味让人琢磨。
  暗卫的都统是掌印太监冯忠,他还兼掌着内外机要的职司,除了以前的手下,经天子允许,新选了五十名太监加入暗卫,同时在宫中侍卫中挑选二百名好手做卫士、力士。
  黄喜在宫中有才名,又是二皇子石重杰的隐师,深得黄娘娘器重,天子也时常嘉许。宫中太监原本读过书的不多,更不用说饱读诗书之人,冯忠挑中了黄喜作为他的帮手,许了暗卫镇抚的职位。
  暗卫的体制与龙卫大致相同,都统是冯忠,副都统是天子挑选的,一个是江安义的妻子欣菲,另一个是翊府郎将邹桐,此人年纪也已经过了四十,在十六卫诸多将官中毫不起眼。
  欣菲原本就是龙卫的镇抚,屡立功勋,如果不是与江安义成亲很可能升任副都统,没什么可查的。冯忠暗中调查邹桐后大吃一惊,原来此公是天子为太子时太子左卫率府的录事参军,问也不用问,此公肯定和段次宗一样,是天子夹袋中人。
  四名镇抚内衙两人,外衙两人,内衙除了黄喜外,还有一个冯忠的干儿子冯宁,外衙的镇抚依旧是天子直接安排的,一个叫顾建平,一个叫宋益友,都是十六卫中的军官,冯忠这次学乖了,不闻不问,公事公办。
  暗卫的职司天子给得很含糊,监察龙卫行径,拾补龙卫遗缺。冯忠和冯宁、黄喜在一起暗中商议天子的用意何在。冯宁要在干爹面前搂机灵,压黄喜一头,抢先道:“此次青山水寨剿匪,龙卫出了许多纰漏,居然连供奉都被元天教徒混进去了,万岁对龙卫大失所望,才会让干爹您组建暗卫。”
  见冯忠点头,冯宁越发起劲地道:“监察龙卫行径,这就表明天子把咱们暗卫摆在龙卫之上,拾补龙卫遗缺,意思是龙卫能做的咱们也能做,龙卫不能做的咱们还能补漏查缺。干爹,从今往后,暗卫在您的统率下,谁敢不低头。”
  冯忠笑骂道:“就你小子机灵,这衙门才刚起来,就想着抖威风,小宁子,咱家告诉你,天子对暗卫甚是关注,你可不能折了干爹的脸面。”
  冯宁得意地撇了黄喜一眼,笑道:“干爹,您放心,儿子心中有数,绝不会让您老为难。”
  冯忠转向黄喜道:“黄镇抚,宫中都传你饱读诗书,足智多谋,你有什么看法?”
  “不敢”,黄喜欠了欠身,道:“卑职以为小冯公公说的很有道理。”
  冯忠见黄喜欲言又止,脸上挂起笑容道:“黄镇抚,你我相交不多,但咱家听闻过你的名声,你不要有什么顾虑,有话不妨直说,咱家不是小气量的人。”
  黄喜心中暗想,宫中谁不知道四大太监中刘公公最和善、唐公公最爱财、路公公最低调,这位冯公公最好权,至于气量大小,还真不好说。不过黄喜打算说说自己的见解,在冯忠心中埋下不可或缺的印象。
  “督公,小冯公公说对了一部分,万岁需要咱们暗卫去看住龙卫,但在目前的情况下千万要把握好度,要不然事得其反。”黄喜恭声道。
  冯忠不动声色地往后一靠,道:“细说说。”冯宁则撇着嘴,一脸的不高兴。
  “督公,暗卫初立,万岁寄以厚望自不必说,公公必然想着干几件大事让万岁刮目相看。”
  冯忠暗暗点头,他正是这样想的。
  “可是督公可否想过,龙卫的厂公是宁王千岁,咱们如果拿龙卫立威的话就是扫了宁王的面子。”黄喜话音一顿没有继续往下说。
  冯忠眉头一凝,他满心欢喜地就任暗卫都统,还真没细想这件事,论起与天子的亲疏,冯忠怎么敢跟宁王比,得罪了宁王最终吃亏的只会是自己。一旁冯宁先急着叫起来:“那怎么办?说不定宁王现在已经恨上咱们了。”
  黄喜微微一笑,道:“宁王大人大量,知道暗卫是天子所命,怪不到咱们头上来,不过咱们的姿态要摆正,督公见到宁王时不妨放低姿态,解说一番,想来宁王必然会体谅督公的苦心。”
  冯忠点头道:“不错,宁王每月十五会入宫,咱家找机会跟他解说一番。不过,这样一来暗卫岂不是无所作为,万岁必然降怒。”
  “督公,万岁让暗卫监察龙卫,拾补龙卫遗缺,无非是因为龙卫办事不利。龙卫所办的最大事就是追剿元天教匪,公公掌着内外机要,消息比龙卫还要灵通,只要咱们多抓几个元天教匪,万岁高兴,宁王也无话可说。如今天下不太平,咱们暗卫如果能多探听些北漠、西域的情报也是紧要事,再有经青山水寨一事,各地的匪患万岁甚是重视,如果能剿灭几个声势大的匪患,万岁必然欢喜。这样相比之下,暗卫与龙卫的高下也自然分晓。”
  冯忠连连点头,笑道:“黄镇抚不愧是才子,说的话与咱家想到一块去了,咱们商议一下,先干些什么?”
  一直商议到酉时初,黄喜才出了暗卫内衙,匆匆往淑宁宫赶去,晚上二皇子石重杰还要听他讲先贤秩事。一路之上,遇到的宫女太监纷纷停住脚步向他行礼,黄喜面无表情地走过,心中却像烧着一把火。
  权力,心中的野望如同烈火般熊熊燃烧着,自幼他便立下志愿,要瞻宫折桂做个青史留名的重臣,父亲张宏充耗费多年心血编撰《历科持运集》,原以为中举及第易如反掌,不料遇上江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