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臣-第1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料遇上江安义。
黄喜眼中露出仇恨的怒芒,父亲在牢中凄惨死去的景象时常出现在他的梦中,为了活命他屈辱地净身入宫,原以为这辈子会如同烂泥般地死去,幸运地遇上了黄淑妃,遇到了二皇子石重杰。
深吸了口气,黄喜将仇恨重新掩藏在心里,要报仇,唯有手握权力,冯公公选中他为暗卫镇抚,点燃了藏在内心深处的野望,报仇变得有可能起来。黄喜知道,时机还没有到,只有竭力取得冯忠的信任,才有可能最终取代冯忠,成为了暗卫都统,才有可能向江安义伸出复仇的獠牙,他要将江安义慢慢地撕成碎末,连同他的家人,朋友,所有的一切。
暗卫的行动计划很快拟出,交给外衙去执行。身为副都统,欣菲亲自带人前往雷州清剿山匪,当然这些山匪还被打上了元天教的烙印。雷州剿灭山匪后,又前往魏州捉拿元天教首施云强,欣菲东奔西走根本没有停歇的时候。
十月底回到京城江安义买的宅院,总算能休息几天。书房的桌上放着十多封信,都是江安义写来的,思雨看着师姐喜孜孜地读信的样子,心中既羡慕又心酸,不知师姐和江安义还要多久才能重逢。
猛然间想起江安勇来,这小子不知现在在干什么,怎么不给我也写封信,从小到大还没人给我写信呢,这个江蛮子,一点都不像他哥哥。思雨真有点冤枉江安勇了,江安勇栖身在安龙寺跟洪信大师学艺,有空的时候总是念起思雨,只是他大字不识几个,要让他提笔写字真是难为了他,要是知道思雨心中所想,不知江安勇会不会找周先生认真识字念书。
傍晚的时候范师本带着妻儿来访,提到自己明年要出京任观察使,一年时间不在京中,托欣菲照应妻儿。欣菲自然答应,以她的权势,恐怕没有什么人敢上门来撩虎须。
暗卫接连抓获了四名元天教的匪首,又剿灭了三处匪患,算起来成绩斐然,石方真专门把冯忠叫到御书房,很是夸奖了他几句,让他再接再励,给了二千两的赏赐。冯忠自然召集手下,勉励一番,不过银子进了他的口袋向来是只进不出,冯忠画了些加官进爵的饼子给众人,大伙听了也高兴。
对于黄喜,冯忠是另眼相看,应该说目前暗卫取得的成绩跟黄喜的策划有关。黄喜很谦卑,把功劳归于上督公,顺便奉上若干高明的马屁,这让冯公公对黄喜越发地喜欢了,遇上什么事,首先想起的便是黄喜。
京城之中暗流涌动,明年学政的人选吏部正在甄选,而目前这批学政的官员将要外放的消息已经被证实。有些人迫不急待,有些人却想找理由留下,而这些人外放留下的空缺又被人盯上,一时间吏部的官员门庭若市,潘尚书头大如斗,找他说情的人纷至沓来,见不到他,便发动夫人外交,连他的老伴也不得安宁了。
相比京城的纷乱,江安义在富罗县的日子是清闲的,政事堂准许试行“合税为一”批文已至,江安义准备在十一月六日,立冬前一天召开富罗县的乡正、村老、乡绅聚会,地点就选在县学。
………………………………
第三百二十二章 薪尽火传
富罗县的文风不盛,十多年来仅出过一位举人,目前有秀才九人,童年二十七人,比起新齐县以前都有所不如。再加上摊上颜开辰做了六年县令,能省则省,县学形如虚设,破败不堪。江安义到任后,拨款修缮了县学,又给生员供了粮米,一年还给了十两银子的经费,一连串的变化给任教谕注入了无穷的精力,三、七日的授课被得勤勉起来。
此次江安义将大会安在县学,又另外给了县学五贯铜钱作布置费用,任教谕组织学生在县学的后院摆上百余条长凳,前面摆上几张桌子,当成江安义等官员的座位。这次“合税为一”的推动,江安义除了请了乡正、村老、乡绅外,还请了各行各业的代表,允许秀才、童生等读书人旁听,将来制度的宣传还要靠这些读书人。
十一月六日,天公做美,暖日洒在县学的院中,一片暖洋洋。富罗县破天荒开大会,每个人都很新奇,很兴奋。大会安排在巳时初,从辰时开始就陆续有人来了,大家兴奋地寒喧着,整个会场比菜市场还要吵闹。
安排了二百多位置,辰时末就坐得满满当当,两边廊下及后面站满了前来旁听的人群,衙役们费力地维持着秩序,如今富罗县的百姓被江安义教育得不再惧怕衙役和胥吏了,敢大着声与他们相辩了。
辰时刚过,江安义、刘九思、秦子雄、任教谕还有县里的几个大乡绅从后面的走出,会场的喧闹声逐渐安静下来,众官依次坐好。江安义扫了一眼站满了人的大院,很满意,今天的大会后“合税为一”就要从这个偏远的小县向四周辐射,整个大郑都会受到影响。想到这些,江安义充满了骄傲。
“……合税之后,上田每亩收税三十文,中田二十五文,下田二十文,除了这田税,其他的钱一概不用再交。”
院中一片“嗡嗡”地议论声。
“以前一亩上田十税一,田税不过一斗二升,折钱不过十五文左右,这田税一下子翻了一倍,这以后的日子怎么过?”
“笨蛋,你没听江大人说吗,除了田税,其他的钱一概不用交,徭役、丁税、折耗这些全都摊在田税里了,这样一算,比起以前划算多了。”
“最重要的是以后那些胥吏和衙役找不到借口再要钱了,光这一样就抵得上以前的田税了。”
“是啊,是啊,这‘合税之一’之策真是为咱们老百姓着想啊。”
听到院中议论,江安义没有继续往下说,坐回椅中喝茶润润喉。秦子雄在旁边暗中捅了捅他,示意江安义看坐在最前面一排的人,这些人是县里的大地主、大乡绅,家中都有数百顷的田地,江安义所说的“合税为一”对普通百姓来说是好事,对于他们来说却是坏消息。
这些人家中田多,田税增了一倍,相应地税赋就要多出一倍。而这些人有财有势,县衙的胥吏和衙役不敢上门刁难,给点银子就能打发,而徭役自然有仆人代劳,丁税也少,所以对他们来说每年要多交几十两银子了。
事情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江安义决定无视这些人的反应,“合税为一”是天子钦定的国策,想来这些人也不敢造次。再加上富罗县多是些土财主,没有什么强有力的势力,江安义可以压服反对的声音。
等议论声平静了些,江安义继续讲解“合税为一”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说虽然是“合税为一”了,但也可以用粮食交田赋,以后都不征徭役了,遇到有事,衙门以百文一天的报酬雇佣劳工等等。
大会在午时中散去,各乡的乡正带去了衙门事先准备好的布告,要张贴到各乡各村,乡正们还要负责向村民们解释宣传。江安义看着兴奋议论着的人群,不用十天,“合税为一”的政策就会传遍整个富罗县,甚至传遍整个丽州,接下来就要看“合税为一”的效果了,对此,江安义充满了自信。
磨刀不误砍柴功,十一月十五日,磨刀的时候到了,这天富罗县衙招考衙役和吏员。石清乐比江安义还要兴奋,这段时间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富罗县吏治的整治工作中,已经写出了一寸多厚的经验心得,此次招考被他视为收官之笔,等结束后他便要带着心得返京,这些心得和经验就是他的晋身之阶。
相较于“合税为一”江安义更为重视此次招考,他深知任何好的政策都要靠人来执行,只有吏清才会政清。位置事先空了出来,有八名胥吏和十名衙役被开革,这些人是刘九思和秦子雄提供给江安义的。仪门前摆了两排桌子,江安义参照泽昌书院入学考的形式来招考吏员和衙役。
衙役的招考由秦子雄负责,强壮有力,会武艺,为人正直清白的人优先;吏员的招考由刘九思负责,会写会算,会处置公文的清白人皆可报考。应考的人多得让江安义有些意外,看来十两银子的年薪在富罗县很具吸引力,算是高薪了。不说衙役那边,就是招考吏员就吸引了五名生员报考,童生有十七人报名,至于识文认字的读书人更是多达三十多人,江安义见到那位吴化友就出现在报考的人群中。
石清乐站在仪门高处紧张地注视着招考场面,不时地下到招考处查看。江安义看了一眼便回到了花厅,对于从根本上清理吏治江安义并没有信心,再强有力的制度,再高举的屠刀也阻止不了人心的贪婪,或许在富罗县几年或者十几年能保持相对清廉的吏治,但最终又会回到以前的样子。
吴化友的出现让江安义感到一丝悲哀,贫穷可以改变读书人的志向,以人度己,如果不是自己受雷击后妖师附体,恐怕现在也在乡间种田编竹为生,读书进入天子堂只能作为梦境出现。
让有志读书的人安心读书,江安义想起在泽昌书院时邓山长曾让他在有能力的时候多帮一帮寒门学子,说实话当时他并没有大多的感触,如今想来这种信念反而深深地触动了他。
江安义坐不住了,起身来到仪门前,胥吏的招考已经告一段落,江安义从刘县丞的手中接过名单,吴化友赫然在其中。吴化友静静地站在一旁,脸上露着复杂的表情,有欣喜、有愧疚,也有失落和遗憾。他身旁还有两名书生装扮的人,此次招考共取中了十二名胥吏,其中生员三人、童生七人,还有两名没有功名的读书人。
举手示意,江安义让这些人跟着自己来到大堂,石清乐紧紧地跟着,他要听听江安义是怎样训勉这些人的,状元郎的说辞可以作为范本,后来的官员可以借鉴。
公堂上江安义半晌没吭声,那些新被录用的胥吏有些忐忑起来,连刘九思也感到几分不安,欠身问道:“江大人,刘某所选用的官员可有什么不妥之处?”
江安义摇摇头,叹道:“江某只是回忆起往事,有些伤感罢了。江某未取中之前,家贫如洗,靠母编竹为生,有幼弟十岁便与人帮佣补贴家用,江某想起这些,心中不免酸楚。”
相逢何必曾相识,只缘皆是苦难人。江安义的话让那些新吏员多有凄容,吴化友更是眼泪忍不住落了下来,哽咽道:“原来江大人也是出身贫寒,但大人能苦读不辍,终有所成,相比之下,吴某实是羞愧难当。”
“江某看你们这些人衣着破敝,面带菜色,想来家中皆非富裕。”江安义叹道:“你们能被刘县丞选中,想来皆有几分才学,可是为生计所迫,不得已投身为吏,难酬平生之志,实为憾事。”
江安义的这番话引得一番慨叹,连石清乐也摇头叹息道:“确实,本官刚才看吴化友的文章,词意通达,如果时运到了,中了举人并非难事。”
吴化友低头不语,脸色惨白。
想了片刻,江安义道:“江某曾就学于泽昌书院,书院邓山长曾言寒门子弟求学远难于富家子,要江某有能力时能略加相帮。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江某既然来富罗县为令,当为富罗百姓做几件善事。江某今日薄有家资,有意资助尔等中有意进学者继续学业,不知尔等意下如何?”
话音刚落,包括吴化友在内半数人躬身礼道:“多谢大人,我等愿意苦读上进。”
江安义点点头,对一旁的刘九思道:“刘大人,江某愿出资购买十顷良田,以其所出的粮食供有意读书的寒门学子衣食,不知县中可能良田?”
富罗县一亩上田需银十两,十顷便是千亩,需银万两,相当于富罗县以前三年多的税赋,这可不是小数目。刘九思起身礼道:“大人爱民之心,当为我等楷模,刘某愿追随其后。刘某比不上大人多财,上次剿灭黄羊寨无功受禄百两银子,刘某愿意捐出多购点地。”
秦子雄慨然道:“秦某上次所得不少,愿意捐出八百两银子。”
石清乐在一旁坐不住了,赞道:“想不到在富罗县能得见古仁人君子,石某盛逢其事,当仁不让,也愿捐银四百两。”
吴化友等人已经感动得涕泪横流,拜倒在地,“多谢众位大人美意,我等定不负大人们的心意,潜心苦读,但有所成,绝不忘今日义助之恩。”
江安义笑道:“邓山长曾说,薪尽火传,江某并不需要你们回报什么,只是以后当你们遇到此等事,不妨也想想今日,帮一帮那些需要帮助的寒门学子。”
江安义不知道他无意中做出的举动对后世影响极大,数十年后,富罗县成为文宗盛地。以吴化友为首的富罗县学子成立了薪传学派,大力资助寒门子弟,让富罗乃至丽州成为科举大州,一批批丽州籍的官员出现在士林之中,这些人与泽党和章党并重,而江安义被尊为薪传派的开门宗师。
………………………………
第三百二十三章 有僧东来
江县令等人义助寒门学子的事很快传来,西门外十多顷的官田被买下作为义田,所产出的粮食作为寒门子弟读书时所需的资助,管理权经商议后归于县学的教谕手中,帐目由寒门学子推举的五名代表代管。
百姓是天下最善良的,手中比往年多了百余文的富罗百姓纷纷慷慨解囊,你十文我八文地相助义田,半个月不到的时间居然累计收到了八百贯三百四十六枚铜钱,这让江安义为首的富罗诸官都很感动。
民风淳朴,人心向善,石清乐在他的文章中狠狠地夸奖了一番,把这次百姓义助学子的事情作为清理吏治的结果。看着厚厚一叠的文章,石清乐对此次富罗县之行满意至极。
眼看就要到十二月了,再不动身就赶不上在京城过年了,想起家人的等待,想起大朝时必然引发的荣光,石清乐再也坐不住了。江安义送别石清乐,依例赠送了一些程仪。
石清乐笑道:“石某此行能结识安义,便是最大的程仪,这些银两石某不要,一斤青雾茶便当是程仪了。”
送走石清乐,紧接着秦子雄押解今年的税赋前往景阳府,《大郑律》规定,税赋三分,上(上供中央)、送(送交州府)、留(留存地方)各取三分之一。今年富罗县的税赋翻了二番,折银共收到八千四百三十六两,留存的二千八百两都快赶上去年整个的税赋了,这些税赋大半来源于商税。
“合税为一”之政要明年才施行,所以运送至景阳府的税赋除了银钱外还有税粮、布绢等物,满满当当地载了五十多辆车,还好上次从黄羊寨缴获的车马可以用上了。黄羊寨的匪患已经被消灭,不用担心路上的安全,如今这些山匪们将富罗县通往景阳府富罗县段修理一新,秦子雄带着二十多名衙役押着车队走在平整宽阔的大道上,着实佩服江安义的远见。
秦子雄带走了二十多名衙役,还有十来名胥吏,衙门一下子变得冷清起来,好在马上要过年了,富罗县内也算平静,没有什么事情发生。江安义是回不了家过年的,冬儿早早地安排妥当了拜年的礼物,寄往新齐平山镇,当然也不会忘记永昌城的欣菲。
想到明年过完年事情会很多,江安义利用难得的时光看看书,宦海浮沉,反而没多少时间静下心来看书了。珠珠怀上后不久,珞珞居然也怀上了,张克济喜出望外,全身心地花在照顾两女身上,连江安义的正事都有点不上心了。江安义对张先生很理解,历练磨难后能找到幸福是人生快事,替他高兴,同时江安义对张先生的功力大为佩服,自己也很努力,为什么就没有效果呢。
冬儿很幽怨,她原本打算能在和江安义独处的这段日子能怀上个孩子,虽然江安义除了欣菲和她之外并没有别的女人,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