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变臣 >

第203章

变臣-第203章

小说: 变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整齐地诵读声在大堂内响起,声音越来越响,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诵读声中,一遍又一遍,沉迷而难以自拔。
  苏子明大声宣布道:“我会让人把此铭刻于石碑之上,并在书院内建一碑亭,以志今日之盛。”
  众人齐齐向江安义弯腰行礼,道:“多谢江先生。”
  若干年后,黄羊碑亭成为读书人必来游玩观赏的盛地,不面对石碑,诵读一遍《黄羊铭》,体念铭文中的高洁情操,枉谈高洁之志。数十年后,经世济用的理论在大郑盛行其道,读书人纷纷把此次黄羊书院江安义的讲话作为始点。
  (这两章写得很难,深感知识不足,写不清想表达的内容)
  ………………………………


第三百三十八章 归期将近
  江安义在黄羊书院的演说和《黄羊铭》很快地在士林之中传播开去,而事先精心准备的奖学金一事反而沦为了配角,被人提起的不多。
  那篇《黄羊铭》把黄羊书院描述了一幅读书人的圣境,虽然条件艰苦,但读书之人身处逆境依旧保持高洁傲岸的情操和高雅的情趣,这被许多读书人,特别是寒门学子引为座佑铭。不喜欢江安义的人酸溜溜地说几句,黄羊书院恬不知耻,一个新创的书院居然想着与章义书院、泽昌书院的比肩,江安义以为自己是谁?范夫子吗?
  《黄羊铭》引发的争论仅是小事,江安义在清心堂所说的“所学为所用”的那席话,在士林之中引发了轩然大波,“经世济用、学以致用”的学说第一次出现在士林之中,在士林中产生了截然相反的风向。
  支持的一方欢欣鼓舞,认为该说强调书本“所学化为日常所用”,既有利于己,又实济于民,于国于家皆有利,可树一代新风。反对的一方痛心疾首,认为江安义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言则称利,是小人也。
  风暴的中心往往是平静的,富罗县风平浪静,江县令要树天下之名,仅靠在黄羊书院中的作为是不够的。富罗县内的道路已经被修整一新,那些囚徒也被释放了近半,剩下的二百余人无事可做,江安义本着不浪费的原则,准备在昌松湖畔建一座高楼。
  富罗县境内多水,金水、松水、昌河东向在富罗县东三十里处汇聚成一个方圆百里的湖泊,名为松昌湖。湖中繁生鱼类、菱藕,旱时沿湖居民可提水灌溉,涝时向湖内排水,魏时丽州大文士张士成曾写过“湖光潋滟泛莲荷,款乃渔郎惯此过;笛韵吹残红蓼岸,橹声摇出锦鳞窝”的词句,曾是丽州十景之一。
  郑和帝时期,鼓励天下开垦荒地,当时的丽州刺史韩大礼为迎合圣意,三次空湖垦田,结果遭遇洪灾,昌河决堤洪水外溢,让下游三村变为泽国,水退后,松昌湖旁的田地化为荒滩,从此美景变为洼地,从此游者廖廖,逐渐沦为无人问津之所。
  江安义曾到过松昌湖射水鸭,得知松昌湖的变迁后很是感慨,当时便有挖浚恢复松昌湖的想法,如今时机成熟,要人有人,要钱有钱,恢复名胜也是造福当地百姓的举措,正是动手之时。
  除了二百多名囚徒外,江安义征发了徭役,按照百文一日的薪酬召集人手。待遇富罗县多的是来垦荒的流民,听到如此优厚的待遇纷纷前来,让当地的富罗人生出外人抢了好处的心理,于是只要有闲的百姓都来松昌湖干活了。一时间,松昌湖畔,三千多人同集,场面壮观。
  人多好办事,松昌湖不到一个月便被疏浚畅通,站在高处,看着波光粼粼湖面上点点渔舟,大群的水鸟从湖面上掠过,蓝天白云倒映,壮美如画。秦子雄感慨道:“大人重现松昌湖美景,功在千秋,富罗百姓千秋万代之后仍会感念大人的功德。”
  “是啊”,刘九思陶醉在美景之中,叹道:“昔年张学士所写的‘湖光潋滟泛莲荷’重现,真是让人感慨不已。大人词名动天下,来富罗后写下《品青雾有感》,让青雾茶身列名茶之列,又在黄羊山写下《黄羊铭》,为我辈读书人树立丰碑,如今松昌湖重畅,不知大人要留下什么动人的词章,刘某可是翘首做云霓之望。”
  “不错,安义,你写青雾茶诗,特别是黄羊铭的时候我都不在身边,枉我还拿你当做最好的朋友,你这次纪念松昌湖写任何文章可都要事先通知我在场,此等盛事将来我要记录在回忆中,留传于子孙。”秦子雄半认真半开玩笑地道。
  刘九思连连点头,道:“不错,大人,此次可不能撇开我们,事先一定要通知我们在场,否则刘某可不答应。”
  望着眼前美景,江安义在心中盘算着用什么文字来描述胜景,耳边听秦子雄又道:“如此湖光山色,当有楼台亭阁相配,方才完美。”江安义心头一动,他的记忆中泛起一篇能与《黄羊铭》相提并论的文记,此篇再出,自己的天下之名可成矣。
  “秦兄的话提醒了我,不如县里就在此修一座松昌楼如何?站在楼上观景,乃是胜事。楼成之日,江某当广邀嘉宾,做文记之。”
  松昌楼紧锣密鼓地开始修建,时间已经进入到十月下旬,富罗县的田税逐渐入库,今年一年田税收入五千一百贯,光田税一项就近乎颜开辰为令时的两倍;富罗县是产药、产茶之地,商税随之水涨船高,光药材和茶叶两项就收到商税二千六百余贯;黄羊山景在丽州传扬,除了客商外前来富罗县游玩的游客多了许多,带来了各行各业兴旺,杂七杂八的税赋又收到了近二千贯,江安义估算了一下,到年底税赋约在万贯左右,这税赋已经达到了上县的标准。
  关键是收了这么多税,百姓手中比往年却更富裕了,从县城百姓的吃穿用度,脸上的笑容就能看出今年的日子过得不错,少了摊派和盘剥的富罗县百姓,过得很幸福。江安义在黄羊书院号召学子们能来私塾任教,效果不错,光县城内就多了三家私塾,各乡村至少多了**个私塾,黄泥村的黄老汉如愿以偿地将两个孙儿送进了学堂。
  户房依照县令的命令把今年县里人口数统计出来,江安义看后大喜。原本县中有五万零四百三十六人,在富罗县鼓励垦山垦地,新吸纳了四千二百三十六户人家,计一万九千七百八十八人,新生的婴儿四百九十六人,黄羊山的山匪入籍四百六十五人,估算一下人口已经超过了七万人,中县的标准已经超过,不过距离上县还有八千多人的差距。
  摸着下巴上微微的胡须,江安义心中盘算着,天子给自己定下达成上县的目标,原以为快则三年慢要五年才能完成,现在看来一年半的时间就基本快达成了。站起身,江安义脑中浮现出欣菲的倩影,能早一天与妻子相会,他多一天出不想耽误。
  稍稍平复了一下思念之情,江安义开始考虑如何在年底前吸纳进九千人。进入冬季,百姓生计更难,吸纳流民是主要途径,此次还需赵刺史帮忙,近期自己最好去趟景阳府,上下打点一番,甚至暗中与州衙的小吏们约定,送来一个流民给二十文的好处费,这样办起事来效率就高了。一万人也不过二百两银子,这笔买卖划算的很。
  最近两个月来的流民少了,丽州境内的流民被自己吸纳得差不多了,估计有钱也招不到多少人,想到化州烽火连天,逃难的人一定不少,江安义真恨不得飞去化州捞些人来。远水解不了近渴,江安义叹了口气,不知郭胖子回去后能说动多少来富罗县,要是能带来两三千人,那可就解决大问题了。
  江安义想起在仁州清仗田地时,清查出隐户八千多家,仅托蔽于李家名下就有一千五百多户,这些隐户为逃免租赋,躲避徭役,逃出本籍或卖身于官绅之家,以求托蔽,这些人多是些可怜人,但可恨的却是那些收留这些人从中牟利的官绅之家。
  富罗县没有什么大官绅,这让江安义推行“合税为一”时受到的阻力很小,但同样意味着寄于乡绅名下的“隐户”不多,不过别的县就难说了,能不能想个法子将丽州的隐户都逼到富罗县来,丽州四十二县,每个县能有三四十户,也有几千人。
  江安义为自己的主意感到兴奋,孩童般地跳起来,在花厅的地砖上跳了两下。石头听到响动探头进来张望,江安义立刻背着手,板着脸问道:“你不是去松昌湖监工吗,怎么就回来了。”
  “公子,松昌湖的渔民捕了几条鳜鱼,让我送来给您尝尝鲜。”见江安义瞪眼,石头明白其心意,赶紧道:“我已经给过钱了。”
  江安义摆摆手,石头缩回头去,吐了一下舌头,脸上暗笑,公子分明是被自己发现在屋内蹦跳,有些恼羞。
  被石头打了一下岔,江安义兴奋之意平静下来,背着手琢磨着,隐户这件事还需借助赵刺史的力量,此事并不一定要真行,只要府衙放出风去,自然便会有隐户冒出来。要劳烦赵大人,这人情肯定是不能少的,娘这次带了箱香水来,挑几样时新的送去?
  从景阳府回来已经是十一月了,眼看儿子的百日晬要到了,按照江黄氏和冬儿的意思,要好好地操办一番。黄宅张灯结彩装扮一新,江安义包下了住处附近的三家酒店,客人只要上门都热情招待,今日乞丐登门也是嘉宾,给孩子带来喜气。
  不过江安义还是没有料到前来祝贺的人会如此之多,县里的乡绅就不用说,黄羊寺洪信大师和黄羊观的至明真人联袂而来,一僧一道为小孩念经祈福,书院的苏山长和凌先生也带著书院学子所书的千福图前来拜贺,县内各乡各村的百姓自发前来道贺,整个富罗县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随着黄宅的鞭炮声响起,鞭炮声在大街小巷中响成一片,众人真挚的恭贺声中,江安义眼眶有些湿润,想起初来富罗县时曾受到百姓的误解和反对,在县衙前与吴化友棺前论理,被二王暗下毒手贬官等等,然而真心为民必然收获民心,吴化友特地从黄羊书院请假前来道贺,百姓燃放鞭炮为儿祝福,今日便是他收获民心之时。
  ………………………………


第三百三十九章 松昌诵志
  热闹过后,江安义看着满屋子的东西犯了愁,这些东西多是四里八村的百姓们送来的礼物,自家的菜蔬,养的鸡鸭,至于鸡蛋堆了半间屋子,估计在万枚以上。
  乡亲们的心意江安义不忍拒绝,但这东西实在是太多了,鸡鸭满院叫着,到处都是鸡屎鸭粪,那味熏得住不下人。于是,江县令大发福利,县衙的胥吏和衙役们每人发鸡鸭各两只,鸡蛋五十枚,瓜果菜蔬自己去挑,只是别弄坏了。即使这样,鸡蛋还是多出许多,江黄氏让人煮成红喜蛋,摆放在宅门前,让来往的百姓自取,为孙儿散福。
  收到钱和值钱的东西江安义也没矫情退回,统一折成银两约二百六十两,交给刘县丞买成田地,增加对寒门学子的贴补。刘九思笑道:“助学田已有一千三百多亩,县里的读书人就算再多一倍也足够用了,这些银两不如另做他用?县里最近又新来了一批流民,拖家带口的有些难处,不如将银两换成粮米,帮他们渡过冬日难关,明年开春后,这些人便能缓过劲来。”
  江安义笑道:“是我思虑不周,就按刘大人的意思办吧。”
  秦子雄笑吟吟地从外进来道:“安义,松昌楼峻工了,你什么时候去看看,大人可是答应要赋诗的,这次我可要跟去。”
  “老夫自不甘落后,此次说什么也要随同前往。”
  江安义大喜,道:“有劳秦兄了,我听东泉说秦兄每日早出晚归督促修楼,没想到这么快就建成了。”
  “当然得快了”,秦子雄道:“说不定年底安义就要被调回京中,秦某可还得在富罗县呆着,当然希望安义能在富罗县留下像《黄羊铭》般的千古名篇,秦某能置身事中,与有荣焉。”
  刘九思频频点头,道:“不错,江大人在富罗县不过一年半,便让富罗县有天翻地覆的变化。江大人还年轻,将来必然成为一代名臣,可惜刘某年岁已大,不知能否看到大人入阁拜相的那天,子雄尚年壮,将来不妨跟随江大人做一番伟业。”
  “十六日,咱们一同前往松昌楼,江某厚颜将为松昌楼留些文字。”
  刘九思和秦子雄满心欢喜,江安义如果能再为松昌楼留下千古诗篇,那丽州富罗县的名声将在景阳府之上,世人谈起丽州首先想到的便是富罗县了,随之而来的好处自然落在两人的身上,简而言之,坐在那里也能升官发财了。
  江安义同样心情愉悦,他已经准备了好一段时间,鼓足劲要在松昌楼上再次名动天下,让天下人都知道他,从而让王皇后投鼠忌器,不敢轻易对他下手。
  今天是十三日,离十六日还有三天,消息却如同长了翅膀,很快整个富罗县都知道江县令十六日要到松昌湖边的松昌楼吟诗作赋了,有上次的《黄羊铭》珠玉在前,大伙对江安义的此次赋诗做对充满了期待。
  十五日,松昌湖边的村庄农家就借宿满了外来的游客,十六日天刚亮,数以千计的人涌向新修的松昌楼,希望能参与到这场盛事中。秦子雄有先前之明,让衙役把守住了前往松昌楼的路,不放闲杂人等进入,能进楼中观景的无不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丽州有名的文士来了,黄羊书院的苏山长来了,黄羊寺的洪信大师也来了,无数读书人闻讯赶来了,今日的松昌楼算得上群英荟萃了。
  辰时末,江安义和县里的诸官,还有乡绅们出现在松昌楼下。黑丫丫的人群齐刷刷地躬身问好,“见过江先生”。读书人能被人心悦诚服的称为先生的不多,江安义不禁有些飘飘然。跳下马,冲四方揖道:“多谢诸位前来捧场,江某不胜感激。”
  松昌楼建在湖边不远的小山之上,楼高三层,飞檐翘角,青色琉璃瓦有如羽翼,整栋楼宇仿如一只雄鹰,正欲展翅飞去。江安义在众人簇拥下沿着青石阶徐步上阶,楼前是平台,周围有栏杆。站在平台上,脚下便是松昌湖,举目四望,烟波浩渺,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刘九思叹道:“如能结庐在此读书,便是神仙中人了。”
  江安义笑道:“沿湖皆美景,以后可以细细修整,多建些精舍,想来愿购者甚多。”
  一句话值千金,刘九思眼中闪着精光,光松昌湖建舍这一项就足以保富罗县十年富庶了,江大人真不愧财神之名,随口指点便能涌出金山银浪。
  松昌楼刚刚修建成,还散发着木头的清香,楼前的对联空着,秦子雄笑道:“松昌楼的对联可是留待大人。”
  江安义此来为了扬名,当然不会客气,略思片刻,念道:“楼阁乃出世孤存,云树风烟,莽莽携从天外雨;湖山其问谁再造,雄豪枭杰,苍苍汇入此中流。”
  叫好声中,江安义踏入楼内,迎面是白云松鹤图,旁边雕屏刻着张士成的诗:湖光潋滟泛莲荷,款乃渔郎惯此过;笛韵吹残红蓼岸,橹声摇出锦鳞窝。另外一边的屏风空白着,粘着白纸,下面摆着笔墨,显然是等江安义作诗。
  江安义兴至盎然,提笔在手,众人屏息以待。只见他走笔龙蛇,在屏风上的白纸上上写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松昌山水翠,烟雨秋深暗自波。”
  有人将江安义所书的诗大声向着楼外的众人诵读。片刻之后,楼外响起整齐的诵读声,声音飘到登上三楼的江安义耳中,怎能不醺醺然、飘飘然。不过,江安义今日来可不是写副对联,提首诗这么简单,他要写点东西给远在京城的天子看。
  凭栏观景,微风徐来,放眼遥望,湖水向东,不禁让人意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