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臣-第2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文津拈着胡须沉吟道:“这个时候不可能是鸣冤,那就是有变了,莫不是灾民闹事,你不是说会野府没有看到灾民吗?围城的话应该有消息报来,剩下就是大难了,西北遭受雪灾,估计是受灾的哪个县有人来报信了。别管他,江安义不在,老夫病了,让华思诚去头痛去。道量,安心陪老夫再喝几杯。”
冯道量有些忐忑,僵笑道:“大人,听到闻登鼓一柱香内不到可要受罚,这个时候还是不要大意,卑职还是先去看个究竟,再来向大人禀报。”
………………………………
第四百三十八章 先发制人
(生日快乐,祖国)
天下着细雪,分外阴寒,冯道量一路小跑着来到府衙,匆匆往大堂赶去。
路上遇到相熟的小吏,冯道量问道:“老何,什么大事敲登闻鼓啊?”
“冯参军,你快点去吧,江刺史回来了。”老何急匆匆地道。
冯道量心中一沉,江刺史回来了,别看他在背后动些小手脚,真要面对江刺史,心中还是胆寒,这不是在一个级别上的争斗。
大堂上灯火通明,冯道量一眼就看到摆在大堂正中的香炉,一只香烟正袅袅燃着,只剩下小半只了。冯道量暗自庆幸,亏得自己小心,要不然今夜就要吃罪不起。
大堂上录事参军温琦、司户参军颜易、司法参军程玉宁都已经来了,冯道量连忙冲公案后的江安义拱手施礼,悄无声息地站在程玉宁的身侧。
大堂上很静,冯道量悄悄地打量四周,公案后江安义正在翻看这些时日积压的公文,不时地提笔批示,他身后站着个年轻小伙,按剑而立,英姿勃发,是江刺史的徒弟何希桂,从七品下的翊麾副尉。公案后面的暗处坐着史老头,这老家伙是他的幕僚,和他儿子史明玉都不是好东西。左侧的椅子坐着华司马,佐、史、参军事、典狱、边市市丞、仓督、经学博士等人一个不落地站在两侧,看样子大伙都到齐了,只差告病的张别驾了。
“大人,时辰已到”,守候香尽的小吏恭声禀道。
江安义搁下笔,问道:“有谁没来?”
小吏应道:“别驾张大人病了,没来。”
“病了?本官自打来化州后,张别驾就三天两头地病,莫不是他与本官犯冲?”江安义冷笑道,谁都听得出话语中带着浓烈的不满。
冯道量硬着头皮出头解释道:“张大人真病了,卑职刚从别驾府探病过来,张大人躺在病床上听到鼓响,想支撑着过来,实是无力,还命我事后将情况向他禀报。”
浓浓的酒气从冯道量身上飘来,江安义冷笑道:“冯大人没少喝吧,张大人还真是好客,躺在病床上还招待冯大人。”
冯道量哑口无言,没想到浑身的酒气出卖了自己。
江安义心头闪过阴霾,张文津屡次与自己作对,上次纠集部分士族直接向天子弹劾自己已经将矛盾公开化,自己前去西北视察军屯事宜,恰逢雪灾被困,府衙原本以张文津为主要积极应对赈灾事宜,可是听颜易的言语,张文津分明是有意怠慢公务,想让自己背上赈灾不力的过错。
刚才翻看公文,江安义看到了中书院发来罚俸三年的处罚决定,这让他心情郁闷,出关杀敌居然还落个不是,上次张文津弹劾自己的事朝庭没做结论,莫非天子对自己有了成见。处江湖之远则忧馋畏讥,不由得江安义多想,京中田守楼的消息不知是否送到,此次的处罚背后有什么隐情?
目光从堂下众人的脸上扫过,烛光明灭不定,映照得众人的脸色阴晴不一。自己任刺史不久,及不上张文津经营多年,这些人中多数跟自己并非一心,赈灾是大事,事关百姓死活,容不得半点闪失,唯有凝众人之力方才能与天相斗,此事绝不能让张文津一伙在旁边制肘。
想到这里,江安义侧转身叫过石头,低低地声音交待几句,石头领命往后宅而去。大堂之上,江安义等人开始商议赈灾事宜。
后宅,江安勇夫妇已经知道了江安义归来的消息,思雨正在向丈夫嘀咕,“大伯怎么一个人回来了,我师姐呢?怎么回来就议事,也不知道回家报声声平安,真是急死人了,不行,我得抽空去看看。”
江安勇拿自己的妻子有点没办法,只得劝解道:“我哥肯定有急事,要不然就不会敲登闻鼓了。既然我哥没派人来说嫂子的事,那嫂子铁定是没有事,你不要急,等我哥散了衙自然就清楚了。喝茶,静静心。”
石头脚步匆匆地走进来,道:“思雨姐,我师傅有件事要劳烦你。”
思雨是好事的人,闻事则喜,瞪圆眼睛道:“什么事?有什么好处?”
石头也倍感头痛,思雨的脾气还和从前一样,动不动就想着从师傅手中要点好处。假装没听见,石头笑道:“思雨姐你是龙卫的副州统,我师傅说劳烦你到龙卫州统府借几个人,到别驾府去拿人。”
思雨立时精神百倍,娇笑道:“大伯要拿张文津开刀吗,这老小子阴阳怪气的,我看到他气就不打一处来,这个忙我帮了。对了,大伯可有张文津的什么把柄,龙卫虽然可以抓拿四品以下官员,但那要查有实据,如果无故拿人朝庭那些官员可不会放过我们。”
兴奋劲一过,思雨恢复了理智,皱起眉毛问道。
石头“嘿嘿”一笑,轻声向思雨说了几句,思雨一拍石头的肩膀,娇声道:“就属你们师徒奸滑,成,就照你说的办。”
思雨和石头要出门,江安勇急了,喊道:“我也去。”
思雨一瞪眼,道:“你老实呆在家里,万一你哥有事找谁去。”
石头冲江安勇做了个鬼脸,不等江安勇发急,匆匆跟在思雨身后出了门。两人骑马来到化州龙卫州统府,秦子炎在府中办差。汪佐国带人去并州办军械丢失案,怎么肯带着欣菲的亲信捞功劳,所以秦子炎留在了化州。
州统府门前值守的龙卫当然认识思雨这位姑奶奶,见她在门前下马,急忙上前牵马。
思雨领着石头往里就走,嘴里问道:“秦子炎在哪?”
“秦大人在大堂。”
来到大堂,果然见秦子炎在烛火下写着什么。思雨笑道:“秦州统,好生勤勉,都定更天了还在办差,我可要师姐替你表表功。”
秦子炎站起身,他是彩蝶门的人,常年跟随在欣菲身边办事,此次来化州任州统也是欣菲的举荐,跟思雨熟得不能再熟,对于这位姑奶奶信口许诺的脾气自然不会真放在心上。
“思雨姑娘,有事?”这个时候思雨来衙门,肯定是有事。
思雨似笑非笑地道:“有点事,只是师姐不在会野府,我才是个副州统,不知说话好使不好使?”
秦子炎心想,我要说不好使,这姑奶奶非揪我耳朵不可,这大堂之上让其他人看到有失体统,再说与欣菲姑娘脱不开干系,成败荣辱早联系在一起,明白这一点,秦子炎笑道:“思雨姑娘说笑了,秦某是什么样的人你还不清楚,有事尽管吩咐。”
思雨一拍巴掌,娇笑道:“这话说的够爷们,行,老秦,带上几个人随我去别驾府。”
“别驾府”,秦子炎一愣,追问道:“可是江刺史要对张别驾动手?”
身为一州龙卫首领,江安义进城的事秦子炎已经得知,敲响登闻鼓他也清楚,江刺史与张别驾之间的恩怨秦子火自然偏向江安义。不过,无故上门抓拿朝庭五品官员,这件事可非同小可,事后朝庭追问自己吃罪不起。
看到秦子炎犹豫,思雨撇了撇嘴讥道:“老秦,刚才胸脯拍得山响,事到临头怎么怯场了。”
秦子炎正色地道:“思雨姑娘莫怪,不是秦某打退堂鼓,只是此事事关重大,冒然行事秦某受处分是小,牵连到江大人和欣菲姑娘可就不好了。思雨姑娘你要三思。”
思雨“噗哧”一笑,道:“老秦,当了几天州统,确实沉稳了许多。好了,我不逗你了,前去别驾府是我大伯吩咐的,去那也不是抓人,而是送药。”
“送药?”
看到秦子炎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思雨笑着解释道:“张文津不是装病吗,登闻鼓响了都不去府衙,我大伯便想着让你带队到他府上去送药,这不药都带来了。”
石头手里拿着个药包,笑着冲秦子炎一晃,思雨接着道:“大伯让我们悄然入府,抓他个现行,只要发现这老小子装病,就把他带到府衙去,剩下的事就不用我们管了。”
秦子炎琢磨了一下,龙卫有侦探百官之职,悄然入府虽然有些逾矩,但为送药上门无伤大雅,这个借口可以搪塞朝庭责问。
别驾府,冯道量走了,张文津听了会曲子,心神有些不宁,挥退歌女,一个人喝着闷酒,有些心焦地等待冯道量从府衙送信来。窗户突然开了,一股寒风从外面扑入,张文津打了个寒颤,起身关窗。等他关好窗户转过身来,屋中多了几个人。
“张大人,您的病好了,看来用不着江刺史送来的药了。”秦子炎抛着手中的药包笑道。龙卫进府,张文津感到刺骨的寒意,然而秦子炎接下的话让他冷到了骨子里。
“登闻鼓响,府中发生大事,张大人居然躲在家中装病喝酒,这有些说不过去吧。既然你没病,那就请您到府衙走一趟吧,江大人还有大事等你商议。”秦子炎一摆手,身旁的两个上前架起张文津就走。
张文津挣扎地吼道:“龙卫无故抓人,本官要告你们,我要告江安义驱使龙卫,意在不轨……”
叫喊声从别驾府一路向府衙而去,张文津身子哆嗦成一团,不知是冷是怕。
………………………………
第四百三十九章 强聚众心
大堂的议论热烈,出乎江安义的意料,赈灾事宜化州的大小官吏十分熟悉。
华思源笑道:“江大人,化州十年有六七年要遭雪灾,赈灾的事宜大伙都清楚,只要大人吩咐下去,大伙按照以往的老规矩去做就行了。”
江安义敲敲桌子示意众人安静下来,道:“大伙对赈灾都了解,这让江某松了口气,江某从灾区来,西北一带受灾严重,估计会有十多个县,近二十万人受灾。这可不是小数目,二十万人的生死,诸位一定要放在心上,千万不能疏忽。”
堂下众官齐声应道:“谨听大人吩咐。”
“灾情如火,耽误不得,不必等受灾各县把灾情报上来再行动,现在就筹集粮草物资,尽快往西北诸县运送。行文未受灾的各县,让他们帮着赈灾,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水草丰茂的县准备接受灾区牧人的迁徙,没有草料,这些放牧人的牛羊过不了冬。”
冯道量苦着脸道:“大人,府衙的仓库中存粮不过两万石,还包括军屯的种粮,如果拿出来赈灾,明年开春怎么办?”
二十万人受灾,每人以半斤的赈济粮算,一天要粮十万斤,郑人计量一石一百一十斤,十万斤约九百石,要支应冬季三个月,需粮八万石。刨去灾民手中自己的存粮和当地的存粮,再除去路上的消耗和明年的种粮,江安义算了一下至少要准备十万石粮食才能渡过难关。
十万石粮食,江安义的心头压了块重石,吩咐道:“先运出一万五千石救急,剩下的粮食我去想办法。对了,不光是粮食,还要草料,此次我回来的路上困在孜民家中,他家的牲畜草料就储备不足,所以此次赈灾一定要记得运送草料。”
“颜参军,税库中有多少银两?”江安义问道。
颜易禀道:“十月边市的商税大增,现在税库有银一百二十三万两。”
一百二十三万两看上去不少,但不够用啊。这一百二十多万两,其中要解往京城一百万两(与天子约定每年二百万商税,今年算半年),还要付安西都护府三十万两,原本江安义估摸着到年底能再收个三五十万商税,先将今年支应过去,来年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今年看来要落下亏空了。
大郑这几年总的来说算风调雨顺,各地粮食价格差不多斗米二十文,一石米二百文,十万石米要仅要二万两银子,可是要从各州收购这些米,再运到灾区去,人吃马耗的消费,二万两银子至少变成六万两。再加上灾后要重建,修桥补路、重整河渠,安葬死者、抚恤孤苦等等都要银子,加在一起不会少于三十万两。
不过,该拿的钱一分也不能少,江安义咬咬牙,交待颜易道:“颜参军,你从税库中取银五万两,派人到附近州县采购粮食,告诉商人,化州以斗米三十五文的价格收购粮食。”
史清鉴道:“大人不可,大量采购粮食会让粮价猛涨,会让未受灾的百姓也随之生计困难。大人,不如向朝庭救援,向安西都护府借粮草,只要支应一个月,等各地的粮米到来,便能暂解眼前之急。”
江安义赞许地点头道:“不错,这是个好主意,安西都护府十六万人马有三个月的存粮和草料,只要杨大帅肯帮忙,化州之急便可迎刃而解。不过此事重大,杨大帅也要天子旨意才敢借粮。史先生,你替我写两封告急文书,一封寄安西都护府,一封通过龙卫府急报朝庭。”
粮草的事解决了,江安义轻松了不少,脸上露出笑意,道:“我从灾区来时,大雪积有五尺,道路无法通行,要顺利赈灾,当务之急是疏通道路。着各县征发民夫,前往灾区疏通道路。”
司法参军程玉宁道:“大人,今年的徭役各县大多已经征完,再要征夫,怕是不妥。”
江安义笑道:“给钱,只要前来干活,官府供饭,每人还给钱二十文,现在正是农闲,我估计来的人不少。华司马,让你的手下也去疏通道路,同样给二十文一天的工钱。”
想了想,江安义道:“这些人估计还不够,我明日去找管将军,让他派六七千人帮着通路,一定要尽快疏通道路,把赈灾物资运到各县去。各县赈灾除了放赈之外,鼓励富户捐赠,等灾后我将勒石为这些富户扬善名。还有,受灾百姓也别光等着官府救济,以工代赈,同样给钱二十文一天,让官府采买放牧人的牛羊,让做工者吃好吃饱。”
众人听了直吸凉气,这位刺史大人真是有钱人,二十文一天的工钱,多数百姓累死累活也挣不到这么多钱一天,何况还包一日三餐,这等好事,怕到时有十万人来做工。
江安义心想,二十文一天,十万人也不过二千两银子,豁出十万两银子去,大干两个月,借此机会,我要将化州西北的交通重新修整一片,来年商路畅通快捷,回报自然来到。
刺史大人大撒银子,堂下众官面带喜色,按照往年惯例,这数十万两的赈灾银至少有一半要落入他们的口袋,每个人至少也有百余两的收入。
江安义在公案后看得清楚,明白这些人喜从何来,重重地一敲惊堂木,江安义冷森森地道:“诸位闻灾而喜,想是看上了这赈灾的银子,江某今天送大家一句话,谁要敢贪赈灾的一两银子,江某让他家破人亡。各位大概都知道了,江某在井门关劳军之时,亲手杀了三十多个戎弥人,杀的正眼红,各位,好自为之。”
“诸公,此次雪灾数十年难遇,灾区百姓性命系于诸公手中,望诸公精诚合作,一同渡过此次难关,届时江某一定论功行赏。如果有谁从中制肘,贪图好处,就别怪江某心狠手辣。”
话语如同寒风吹过,吹熄了不少人的**,白花花的银子是好东西,可是比起性命来还是命重要。当然也有人低着头暗自冷笑,任你官清如水怎奈吏滑如油,这捞钱的道道多的是,江刺史哪里会知道,哪里有功夫理会。所以江安义的话虽然说得吓人,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