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臣-第4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义感到无比满足。
对于文人雅士来说,过年时是赏雪吟风的好时机,文会雅聚绝不可少,京中名胜处处可见儒衫飘飘,青衫文士、白面书生、皓首老儒在酒醇茶香中高谈阔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若个书生万户侯。
一个消息在暗中文会时悄然流传,交谈者窃窃私语,清田司使江安义在姜州清理官田的时候,向韩太保后人索要韩太保的手稿和留下的书籍。江安义在士林中的声望虽高,但比起韩太保还是远远不如,特别是这种欺负先贤后人的行径更让人不耻。
渐渐的私语变成了公开讨论,聚会时破口大骂两句江安义是伪君子都显不出读书人的高风亮节和耿耿气节来,骂声传到了田守楼的耳中。田守楼急急地赶到江府,把听来的传闻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江安义。
大通坊寻风茶楼,靠北的雅室内,潘和义见到了魏怀超,一场针对江安义的弹劾拉开了序幕。
………………………………
第七百四十五章 小题大做
天晚雪落,纷纷扬扬的大雪中魏怀超满意地与潘和义作别,他从潘和义的口中清楚地探明江安义带回了一车韩文正公的书籍和文稿,在回京的路上潘和义还曾向江安义借阅过几本,上面都有韩太保所写的批注。
看着田守楼的马车消失在风雪中,江安义轻声吟诵道:“岁将暮,时既昏。寒风积,愁云繁”。这篇前代大家谢德灵所做的《雪赋》,当年他在泽昌书院与林义真结交时曾一道吟诵,当时少年豪情,壮怀激烈,十六年后再次诵读却满怀忧思、黯然神伤。
来京城任职将近一年,对江安义来说远比不上在化州过得顺心,金殿之上无所作为,官廨之中并无实效,表面一团和气背后防人言语,明枪暗箭不断,江安义感到心累无比。
返身入院,走进垂花门时江安义灵觉一动,头往右转。白光一闪,“啪”的一声,一个雪球砸在门框之上,雪花四溅,耳边传来彤儿“咯咯”的脆笑声,紧接着,几个雪球软绵绵的砸向他,是几个孩子在彤儿的带领下发动的“袭击”。
江安义郁闷的心情随着几枚雪球消散一空,体内原本空荡荡的真气在这一刻居然有了一丝波动,干涸的经脉总算有了溪流的痕迹。江安义大喜,困挠已久的真气干竭终于有了好转,这几个月连续服用补气培元散总算有了动静,说不定三月北伐之时自己能恢复到炼气化神之境。
做了个鬼脸,江安义张牙舞爪地跳下台阶,孩子们尖叫着四散奔逃,快乐的笑声飘荡在宅院上空,让每个听到的人都情不自禁地露出笑容。
晚饭时李来高夫妇来了,成亲后李家在江府不远处买了套宅院作为李来高的新居,江家的饭菜好吃,李来高夫妇没事就来窜门蹭饭。吃罢饭,女人们要说悄悄话,江安义和李来高到书房喝茶。
李来高笑道:“江兄可曾听闻京中文士骂你是伪君子?”
“田守楼已经告诉我了。”江安义将斟好茶推给李来高,骂道:“别人骂我你还这样高兴,你小子没一点良心。”
“难怪那些人说江兄是伪君子,明明江兄不用在意这些人说些什么,偏生责怪我这个报信的没良心。”李来高端着茶嬉笑道。
江安义没好气地道:“苍蝇整天在你耳边嗡嗡,你烦不烦。”
“那就拍死这只讨厌的苍蝇。”李来高手中的茶盖在茶盅上重重地一合,恶狠狠地道。
李来高认定这些谣言起自潘和义,这个小人剽窃了江兄的想法怕江兄报复,恶人先告状污蔑起江兄来了。李来高与潘和义曾是好友,被好友背判的滋味不好受,加上成亲后思晨免不了在他耳边絮叨几句潘和义的坏话,让李来高越发对潘和义痛恨至极。
江安义从姜州带回来一车书,书是韩太保的后人韩劲松所赠,当初江安义与韩劲松约定,返京之时将这些书原物送还。可是韩劲松得知京城太子主持编撰《文华大典》时动了心,想让江
安义把这些书献给文华阁,希望能把韩太保的一些未发表的言论集合成册,而韩家也能借献书得到天子的嘉奖。江安义满口答应,对韩劲松说愿意先行对韩太保的注释、文稿进行整理,待成册后再将书籍和文稿一同献上。
韩劲松当然愿意,先祖的书稿能得江状元整理价值无疑会更高,而江安义主动开具书单,让韩劲松彻底放下心来,索性将家中存放的珍本凑了一车交给江安义。江安义也是满心欢喜,这批珍本有韩太保的批注,而且有不少他不曾看过,以韩太保在文坛上的威望,他批注的书籍大典肯定收集,而自己作为整理人也会自动成为《文华大典》的编撰者之一。
这些情况李来高是知道的,因为江安义分派了部分书让他和李东鸿帮忙整理,李来高对江安义很感激,李家能够重新兴旺离不开江兄不遗余力地帮忙。潘和义针对江安义的手段不断,李来高决定向江安义献策,将计就计对付潘和义。
“有人想利用韩太保的那些书籍对付你,江兄先不用急着解释,我跟东鸿打过招呼让他也不要分辨,若是有人责问江兄,江兄不妨吱唔应对,等御史弹劾、天子询问再诉委屈,江兄届时请天子派龙卫缉查此事,将背后兴风之人找出,最好是把潘和义剽窃江兄奏疏之事也一并查出,让这个小人无容身之地。”李来高愤然道。
江安义没有作声,他想得比李来高更深一些,潘和义投靠楚安王,这场风波会不会是楚安王在背后指使,用意是针对自己还是针对太子,天子马上就要北征,肯定不愿被杂事分心,更不愿看到太子和楚安王相争,届时会不会快刀斩乱麻胡乱处置平息争端?
李来高离开后,江安义仍在书房沉思,最后决定还是找机会先行禀报天子,只要天子心中有数,再怎样处置都只是表面文章。目光落在桌上的书本上,韩太保的书自己分派给了范兄、李东鸿和李来高三人帮忙整理,自己也加快进度,剩下的已经不多了,估计二月中旬便能整理完毕,届时自己将韩太保的书籍用整理后的文稿一起献给文华阁,谣言不攻自破。
正月二十日大朝,江安义没有找到机会见驾,二十一日紫辰殿常朝,江安义没有资格见驾,而理匦左监魏怀超的奏本却呈到了御书房的桌案上。
石方真看过魏怀超的奏本,又将举报信读了一遍,眉头紧皱起来,这件举报信所说的内容八成属实。江安义在姜州遇刺,出于大局考虑朕没有穷追背后主使,有些委屈了他。不过他因为在韩家庄遇刺就借机索要韩太保文稿的做法着实让人齿冷,枉朕对他期望甚高,传扬出去声尽毁。罢了,看在他多年的功劳上,朕帮他一把,想到这里,石方真吩咐道:“传太子觐见。”
功夫不大,石重伟来到御书房。石方真将举报信交给太子,道:“有人通过铜匦举报江安义利用遇刺之事向韩太保后人索要韩太保留下的文稿,伟儿你去问问江安义,如果属实让他尽快将文稿归
还韩家后人,平息此事。江安义是可用之才,朕听闻你和江安义之间生了嫌隙,不妨利用此事消除误会。”
石重伟携了举报信回了东宫,少詹事程道明立刻来到文华殿朝见,程明道自知得罪了熊国丈,生恐他在太子面前告自己的状,所以每日早来晚归,大半时间都呆在东宫,时时刻刻关注着太子的动向。
“程卿,有人通过铜匦举报江师在姜州清理官田时,利用被刺之事向韩太保后人索要书籍文稿,父皇交待孤替他平息此事,程卿你怎么看?”石重伟道,随手把举报信交给程明道。自打程明道成为东宫少詹事,太子觉得东宫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程明道自然成了身边最得力的人手。
程明道快速地扫看了一眼举报信,笑道:“殿下,此事臣早有耳闻,京中更是传得沸沸扬扬。”
“什么?此事已广为人知了?”石重伟讶声问道。
程明道将信交还石重伟,道:“年前便有传言,年后越演越烈,几乎路人皆知了。臣私下揣磨过此事,能够知道江大人索要书籍的无非是那些随从他前往姜州办差之人,年前职田署令潘和义曾通过楚安王上疏天子,此事之事会不会又是潘和义传出?殿下要小心,这潘和义背后是楚安王,要提防楚安王利用此事来对付您。”
“这样说来孤替江师遮瞒极可能成为二弟攻讦的借口,此事不可不慎。”
见太子沉吟,程明道心中窃喜,他巴不得江安义声名扫地,从此不再威胁他的地位,表面上装出一副诚恳的样子道:“殿下对臣下爱护之意实在让臣感动,不过诚如殿下所言,此事需要慎重对待,不能让楚安王有可趁之机。”
话风一转,程明道挑动道:“不是臣在背后说江大人的坏话,这位江大人个性太刚,来京之后给殿下添了不少麻烦,东宫用度紧张让他送些香水都推三阻四,枉殿下人前人后称其为师。依臣看,江大人在京中对殿下的助力不大,倒是外任刺史时做得有声有色,殿下有机会不妨向万岁建言,让江大人依旧去做刺史,殿下在京外也能多条臂膀,殿下有什么不方便之处也可让他处理。”
石重伟深以为然地点头道:“程卿说的不错,今年过年大部分州都派人到老二家中送礼,所送的礼物居然与孤相同,这些人莫非想两边下注,可恨。”
程明道笑道:“端州刺史卢家城听闻太子处理政务劳累,特意敬献了一批舞女让太子暇时观赏。臣怕招进宫来多有不便,便斗胆把这些人安置到了宿西县皇庄上,殿下视察皇庄百姓疾苦时得空看看。”
石重伟满意地站起身道:“这些事你做得不错,省得国丈在孤的耳边念叨。孤累了,回宫歇息,江师的事,你派人去告知他一声,让他尽早将书籍归还韩太保的后人,平息议论。”
“是。”程明道躬身送走石重伟,直起腰“嘿嘿”冷笑了两声,轻声道:“平息议论?闹得越大才越好做文章。”
………………………………
第七百四十六章 岁寒松柏
正月三十,休沐。今日太子入宫见皇后娘娘,陪娘娘吃罢午饭才回,程明道难得睡到辰时醒来,小妾杨氏殷勤地伺候他穿衣洗漱,熬好的梗米粥散发出清香。杨氏是福州刺史杨全栋所送,他替太子收揽财物美女,那些送礼之人当然不能少了他一份。杨氏方才碧玉年华,生得花容月貌,能歌善舞,程明道十分宠爱,昨夜几番云雨,杨氏娇艳得像带露的鲜花。
手指在杨氏光滑的脸庞滑过,程明道笑道:“萱儿,今日老爷休沐,带你上街买几件首饰,省得你心中嘀咕老爷我小气。”
杨氏娇怯怯地道:“奴婢不敢。奴婢不想要珠宝首饰,只想替老爷生下一男半女,将来也有个依托。”
程明道笑道:“想生儿育女还不好办,晚上好好伺候老爷便是,现在老爷带你上街去。”
街道上仍残留着过年的气息,红灯笼、红对联,偶尔还有听到一两声鞭炮响,大街上车水马龙,两旁店铺的叫卖声此起彼伏。
马车在一家首饰店前停下,程明道扶着杨氏下车,刚要举步进店,突然听到对面胡同口几个小孩边走边唱,“韩太保,留遗篇;江状元,强谋夺;心不古,人难服”。
程明道一惊,让随从把那几个小孩喊了过来,当仔细地听过童谣,又从小孩口中得知京城大街小巷都在传唱,程明道的脸色变了。太子让他通知江安义早些将韩太保的书籍归还,程明道出于私心想让事情再闹大些,好寻机会将江安义赶出京城,哪知几天时间起了变化,谣言演变成童谣,就有可能演变成谶语,事态已经不可收拾。
程明道熟读史书,当然知道这种出自儿童口中童谣变成谶语的可怕,史书中记载的谶语都伴随着无数人头落地,甚至改朝换代。朝庭设御史,可以风闻奏事,这个风闻便有谶语,而历朝历代的天子对谶语都十分重视,一想到自己要被牵连其中,程明道吓出了一身冷汗。
杨氏发现了程明道的异常,关切地问道:“老爷,你怎么了,可是不舒服,要不要去看大夫?”
程明道强摄心神,吩咐道:“萱儿,老爷想起件急事要去东宫处理,你买完首饰后自行雇车回家。来人,送我前去东宫。”
急急赶到东宫,太子已经动身去了皇宫,程明道急得在官廨中团团转,好不容易想起要先跟江安义通通气,把影响降到最低。这个时候程明道也顾不上算计江安义了,大伙能平安过关就算幸事。
前往江府请江安义的差役回报,“江大人带着妻儿出东城玩耍去了,说是要晚间才会回来。”
程明道气得将手中的茶杯扔到了地上,骂道:“刀都架到脖子上了,还有心玩耍,还不派人去找,就说本官有急事要见他,让他速速到东宫来。”
…………
楚安王府,书房,沈文清与石重杰正在密议,谈论的也是江安义索要韩太保书籍一事。
石重杰幸灾乐祸地笑道:“众怒难犯,江安义这次是劫数难逃了。若是能将他贬出京去,太子便断了一条臂膀,孤也少花些心思。”
沈文清道:“王爷要预做准备,不妨顺手推波,借此事震慑太子一党。不过王爷也要小心,以防太子将此事牵扯到你身上。”
石重杰一脸惊诧地道:“孤王从始至终都没有参与此事,怎么会牵连到我?”
“王爷别忘了潘和义。”沈文清苦笑道:“我听闻此事后就让丁楚私下去问潘和义,潘和义承认写了封举报信递进了铜匦,理匦左监魏怀超还专门找到他询问,这件事怕是从潘和义而起。”
“魏怀超?”石重杰若有所思地道:“这件事他掺和在其中做什么?他和江安义不都是泽党吗?”
沈文清冷笑一声,道:“父子、兄弟尚会反目,何况同窗。王爷,水越混越好,说不定有什么惊喜呢。”
石重杰想了想道:“明日大朝怕就要图穷匕现,沈先生让丁楚去提醒一下潘和义,出了事不要牵扯到孤的身上。”
“王爷放心,沈某已经让丁楚打过招呼了,潘和义是明白人,知道该怎样做。”沈文清微笑道。
…………
东宫,程明道一直等到申正时分才等到喝得半醉的太子回宫,忙把在集市上听到的歌谣说给石重伟听。石重伟手扶着头,含糊地道:“这二十年陈酿的明月香着实厉害,孤才喝了一壶就头痛的紧。程卿,母后让孤带了不少回来,你带几坛回去尝尝。”
程明道哪有心喝酒,急催醒酒汤给石重伟饮下,等石重伟清醒了些又把歌谣之事禀奏了一遍,石重伟笑道:“这点小事怕什么,派人跟江安义说,就说孤王的意思让他承认过失,没有及时将书归还韩家后人,父皇对他宠信有加,顶多斥责一顿了事。”
摇摇晃晃地站起身,石重伟嘟囔道:“孤醉了,先去休息,有事明日再说。”
得了石重伟的话,程明道放下心来,太子发话让江安义担起责来,自己什么事也没有,这就是跟随有太子身边的好处。
刚要叫人传话,程明道又动起了心思,如果现在告诉江安义,江安义便有一夜时间思考应对之策,此人足智多谋,巧言善辩,太子因皇庄一事被天子怪责结果江安义一通言语太子成了仁义、忠孝、礼智、勇让之人,明日金殿之上说不定江安义能轻松脱罪,自己不能扳倒江安义的良机。
二月初一,大朝,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在朝参。
郑昭帝体恤大臣们半夜便要起床待朝,下旨将大朝的时辰改在卯正,这样即使住得远的臣子寅末动身也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