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变臣 >

第516章

变臣-第516章

小说: 变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闲话几句,郭怀理兴冲冲地起身道:“今日香雪居来客不少,郭某还要去周旋一番,就不打扰先生静养了。先生所说的三件事,郭某会用心去做,若还有什么事,先生让人知会一声。”
  送郭怀理离开,张克济将杯中冷茶倒掉,重新斟上一杯,举杯欲饮,看到身旁的一张蛛网,一只蜘蛛正在吐丝织网。张克济哂然一笑,自己就像这只蜘蛛,替主公织着网,要网的却是西域诸国。
  将茶一饮而尽,张克济低头思索,要想自强唯有握兵,主公虽是经略使,却指挥不动安西都护府的兵马,若是要反抗朝庭恐怕连屯军也不会听命。要让朝庭的兵马听命,只知主公恩威不知天子,要从几方面缓缓着手。
  主公赶走西域联军,在军中声望远超管平仲,这是基础,却不足以号令三军。朝庭封赏主公之时已经下旨收回兵权,安西都护府重新由管平仲掌管,主公只能通过管平仲调动大军。要想名正言顺地掌兵,便是与西域交战。
  眼下西域诸国元气大伤,短期之内不可能再次东侵,当兵吃粮打仗立功,这些将士便没有了立功的机会,有不少将领想走门路想调往镇北城。如何找机会向西域用兵,开疆拓土,让将士有立功之机,凭借主公的骁勇,很快便会让三军敬服。张克济转动着手中茶杯,安勇和石头这段时间在戈壁剿灭马贼,该叫他们回来商议商议。
  还有便是钱粮,安西都护府的军饷一半是朝庭供给一半是化州供应,现在国库空虚军饷恐怕要全落到化州身上,主公身为经略使钱粮由他执掌,若是能厚待安西都护府的将士,自然能拉拢军心。安西大营正在大举募兵,这又是个良机,这些募兵有不少是走投无路之人,若能执掌他们的生杀赏罚,将来这些人便会唯主公之命是从。
  张克济站起身,拂落身上的落叶,轻声道:“春风润物、细雨无声,给张某两年时间,定为主公尽收军心、民心。”
  ………………………………


第八百六十一章 达济天下
  八月的化州一片忙碌,身为经略使的江安义却感觉到无所事事。
  欣菲一大早便急着前去龙卫州统府处理公务,不到天黑不会归家。整个后宅静悄悄的,江安义总会想起彤儿、冬儿带着孩子们在家时,家中欢声笑语热闹非常,又有几个月没见到孩子们了,真想他们啊。
  江安义慢悠悠地出了府门,带着四名亲卫步行前往刺史衙门。从家中前往府衙不远,街道两旁的商贩、百姓见到江安义会热情地打招呼,那些卖早点的小贩会招呼江安义到自家的摊点上吃早饭,要不就追着把烤包子、油饼、馕之类的吃食塞给他。江安义很享受这种与民同乐的氛围,有时就坐在道旁的小摊上吃点东西,与摊主和旁边的食客唠唠家长,问问百姓衣食,离开时亲卫们会偷偷地把钱放到商贩的桌上。
  来到府衙官吏们早有在忙碌,一路寒喧着江安义走进大堂,大堂内空空荡荡,公务都在二堂方刺史那里办理。桌上摆放着一堆公文,这些公文是方仕书事先看过批复过的,呈给他看过做到心中有数。
  随手翻看,多是兴修水利、整治道路、修缮粮仓之类的事,这些事方刺史看过即可决定,但江安义是经略使,不能不禀报他。江安义交待过方仕书,政务仍由他作主,只需事后送呈他过目便是,如果需用经略使大印,只管到大堂来取,对方仕书江安义信得过。
  看完公文便无事,江安义不好出大堂打搅别人办差,只好背着手在大堂上来回踱步,这样的日子着实无聊。李来高对百工署十分感兴趣,主动请缨任了百工署署令,每天忙得不见人影,刘逸兴被方刺史借了去,张克济和郭怀理去了香雪居,安勇、石头和朴天豪在戈壁清剿马贼,只有自己清闲到无聊。
  朝庭晋封自己为平山侯,此生追求的目标似乎已经达到,官做到经略使再往前的位置少得可怜,自己才三十三岁,任六部尚书似乎还早了点,至于登堂拜相就更远了,大郑国还没有年纪低于五十岁的宰相。江安义叹了口气,太子对自己的观感并不好,将来成了天子自己顶多做个户部尚书,宰相这个位置有韦佑成在,多半落不到自己身上。
  实在无聊,江安义索性出了府衙,到大街上四处溜达,与会野府的士农工商说说话时间更容易打发。经过集市被塞了不少瓜果,卖野味的刘黑子硬塞给他一只兔子一只野鸡,说是二小子在府学读书,明年府试的时候请江大人多多关照。
  黄柱很欢喜,这一段时间江大人有闲,总是亲自下厨,江大人的手艺没活说,便是栖仙楼的大厨也比不过,昨天吃得的爆牛柳、煨蹄筋,今天吃清淡些,清蒸野鸡、红烧兔肉,再来个二两金玉液,这日子过得才叫美。
  江府,厨房飘香,经过的人无不咽口水,那些厨娘已经习惯了江大人亲自下厨掌勺,尝过他做的菜后,都不好意思在江家做厨娘了。
  “张先生,郭爷,你们回来了。”看到两人
  迈进二门,黄柱热情地招呼道。
  郭怀理抽了抽鼻子,道:“真香,看来是小江亲自下厨,我老郭有福气,来得巧。”
  黄柱逗笑道:“郭爷,这几日都是大人亲自下厨,可惜您和张先生去了香雪居,要不要我给您数数都吃了点啥。”
  张克济沉着脸,半张焦枯的面容越发森冷,黄柱见张克济脸色不愉,大踏步向厨房走去,连忙高声地喊了一句:“江大人,张先生来了。”
  江安义正在厨房颠勺,明玉真气在炒菜也不无帮助,每块菜在锅中翻滚受热冒油的状况都了然于心,如何炒至鲜嫩可口也如与敌交战一般。
  烟雾缭绕中看到张克济走进厨房,江安义笑道:“先生回来了,再等片刻菜就熟了,咱们好好喝两杯。”
  张克济冷着脸喝道:“主公无复远志,从此以庖厨为生乎?”
  江安义一愣,放下手中铁锅,整衣应道:“江某不知该做些什么,借庖厨之事打发时间尔。”
  “主公曾云有志守护家人亲朋,有能力则守护天下百姓,莫非都做到了?还是将说过的话抛在了脑后?”张克济黑着脸毫不客气地责问道。
  江安义拱手道:“安义不敢忘,多谢先生提醒。”
  郭怀理在一旁笑道:“张先生板起脸,老郭的腿就打颤。大事等吃过饭再聊,民以食为天,小江,你再不拿锅铲,锅里的肉就要焦了。”
  …………
  书房,江安义再度郑重向张克济施礼,道:“江某自晋封平山侯后,心荡神迷,终日无所事事,多谢先生点醒。”
  张克济叹道:“我知主公心有隐忧,生出和光同尘之心,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主公想不与人争,低调行事,恐怕难达心愿。一旦天子驾崩,太子即位,恐怕主公便难再逍遥。”
  江安义在椅中坐下,道:“今日先生点醒江某,身为化州经略使,江某当为化州百姓谋福祉,只是方刺史做得不错,他是长者,江某不好过多插手政务。”
  “主公若是为百姓谋福祉,方公是仁厚长者,自然会欣然配合。”张克济道:“张某这几日想了想,主公不妨从这几方面下手。”
  江安义燃着熏香,替张克济斟上茶,道:“愿闻其详。”
  “安西大营征募兵员,这些日子有不少流民前来应征,有些人还是拖家带口而来,被征入伍的人并不多,如若能将这些人留在化州,让他们安家立业,这些人口将来便是化州的兵源、财源。”张克济道。
  江安义点头道:“方公已经让各县将这些人登记在册,让各县搭建住所,发给粮食,帮他们找寻用工之所,鼓励他们开垦新田,按照朝庭律法,前三年不收取税赋,我今日在大堂看到公文,各地新登记造册的百姓有七万六千多人,加上从西域各国赎回的百姓,减去战乱流失的十余万人,化州新增了二十六万多人。”
  “人多力量大。”张克济道:“光靠官府接济不是办法,应该让这些人有活干,能养活自己才能留住他们。化州遭遇兵乱,半数县城不同程度受损,城墙、房屋、道路、水利都要修补,那些汉子能够用得上。妇人们可以到商铺、作坊帮工,也能可到人家帮佣,那些小孩可以到各县的抚幼养慈院认字或者学点东西,总之要让这些人感觉到在化州比家乡要好,才会愿意留下。”
  江安义点点头,道:“明日我会去找方公,让他向各县下发公文。”
  “今年的粮食要减产,各地报的产粮有多少主公可知道?”
  江安义皱了皱眉毛,道:“西域联军占据化州时把县城的储粮抢掠一空,不过今春他们驱使百姓照常种地,只是百姓照料不经心,估计减产在二成左右。最重要是西域人入侵,屯军四散,今年的屯田几乎绝收,减少了百万石粮食。化州新进了这么多人,我怕今年的粮食不够吃。”
  张克济道:“今年并州、青州以及江南各地都是丰年,向朝庭请求运粮支援,再派人前去购买一些,应该能应付过去。府衙的税银还没有分到各县,方刺史手中有钱。”
  江安义笑起来,道:“现在每天大把的银子运出去,方公心痛得要命。方公连二堂的椅子断了腿都不舍得换一把新人,叫人钉块木条照样坐,上次李来高坐上去差点没摔一跤。”
  “呵呵,方公严于律己,对百姓却很仁厚,该花的钱一文也不会省。化州百姓能有主公、方公作为刺史,实乃幸事。”张克济道。
  熏香散发出幽香,书房的空气带着清新,张克济深吸一口气,继续道:“主公在化州六年大力培育人才,兴建济民书院,修缮各地县学,化州学童逐渐多起来。今年科举,化州士子得中十六人,不能不说是主公倡学之功。不过化州的人才还是欠缺,士子不愿前来,主公不妨鼓励士绅、百姓多多筹建私学、书院,让那些寒门子弟亦有求学之所,百年之计在于育人,化州要成为大州需靠读书人。”
  江安义连连点头道:“不错,先生此言甚善,想江某当年差点缀学,要不是家母和安勇,江某今日不过是田间一农夫。想这天下有不少人与江某当年一样,为生活所迫不得不中断学业,实为憾事。江某愿出资二十万两资助寒门子弟就学,新修的书院江某每年至少前去讲学一次。”
  “主公大力助学,必为士林所誉。”张克济微笑道,心中想着怎样把主公的善行在士林中大为宣扬,让天下读书人特别是寒门学子都视他为楷模,天下士子都视化州为读书圣地,都愿意来化州为官。
  张克济呷了口茶,笑道:“这些皆是化州的内政,不知主公对西域之敌有何想法?”
  江安义一愣,道:“西域之敌已退,应该十年之内不可能再次进犯化州。”
  “主公可曾想过,化守为攻,让化州百姓不再历兵祸之灾?”
  ………………………………


第八百六十二章 反客为主
  折扇轻摇,鬓丝飘动,张克济半边白晰的脸庞在烛光下温润如玉,散发出淡淡的书卷气。
  “自魏以来,四百余年间西域东侵数以百计,近十年来更是多达三次”,张克济侃侃言道:“然而我中原出关反击西域的次数屈指可数,张某做过统计,大魏朝出关六次,我朝仅有二次,皆在建国之初。”
  江安义研读过《魏史》,对本朝的历史也有所了解,知道张克济说的不错,本朝的两次出关攻打西域都在立国之初,一百三十年前的往事了。这几次出征互有胜负,魏明帝时派遣大将冯广业率十万大军出征西域诸国,降服当时最强大的高突、休梨等国,高突国分为尉车、居次、戎弥等国,西域诸国被迫向魏国称臣纳贡,四十年间不敢东侵。后来魏元帝信用奸佞,朝纲大乱,西域诸国再度恢东侵。
  “数百年来,西域诸国内部分分合合,争斗不止,但与中原商路往来从未中断,西域诸国觊觎中原繁华,化州与西域隔戈壁相望,成为西域入侵的首战之地,魏、郑都将化州视为羁縻州,将他当成发落罪臣谪臣之所。”
  张克济看着江安义,道:“当今天子心怀大志,有心安疆拓土,平定边患。准许主公在化州开启边市,屯田自给,化州日见繁华,税赋跃居诸州前列,天下人不再视化州为蛮荒之地,此乃主公之功也。”
  江安义谦声道:“天子英明,江某得天子信重,百姓效命,不过恰逢其时,当不得大功。”
  张克济笑道:“主公既然不以化州大治为功,可有意效仿魏朝冯广业,西征降服西域诸国,建立丰功伟业。”
  江安义心神激荡起来,慨声道:“若能效仿先贤为化州百姓赢得四十年安定,江某此生堪称无憾,只是北患未平,我担心朝庭不愿在西境轻启边衅,国库也无力支撑伐西域之战。”
  “事在人为”,张克济斩钉截铁地道:“张某却以为最近三五年内正是西征的良机。”
  江安义思索片刻,道:“西域诸国新败,国力衰退,但化州亦遭兵乱,急需恢复元气,而且朝庭重兵防御北漠,安西都护府仅有八万兵马,新近所募之兵需训练一年方能派上用场,而且打仗打得是钱粮,若用朝庭支援,化州不可能向外用兵。”
  张克济轻笑起来,道:“天时地利人和皆在,主公且听张某细细道来。”
  “先说天时,在张某看来,天时并非单指气候条件,上天所赐的时机方为天时。”张克济嘴角露出自信的笑容,从容言道:“天子病重,恐怕不久于世。太子之行为世人诟病,即位之后定然想要有所建树,主公此时上奏向西域诸国用兵,太子会欣然同意。若是主公能降服西域诸国、开疆拓土,新皇的文治武功胜过先皇,很快便能凝聚民心、安定天下,若是主公失利,一纸诏书将主公治罪便是。”
  江安义苦笑,以太子的脾性
  ,八成如张先生所猜测的一样,自己现在称得上功成名就,若不是为了化州昌盛、百姓安定,真犯不上冒这个险,邀这个功。有一点张先生还没有明说,一旦失利,太子觊觎家中产业,正好借机侵夺。
  张克济端起茶,似笑非笑地看着江安义,道:“主公,胜败得失可要细思?”
  江安义也端起茶盅,一饮而尽后道:“请先生说说地利。”
  “地利不光指环境,还是外在的条件”,张克济轻轻放下茶盅,道:“西域新败,诸国离心,小国对大国心生抱怨,为赎回战俘又花费不少,国内政局不稳,若能趁诸国离心离德之季出征,定能事半功倍。再有,改进的霹雳车能迅速击溃西域联军,西征之时用之攻城克敌必然能无往不胜。”
  江安义脑中闪过罗娜和盖隆的样子,若是大军攻打到莎宿国,算不算骨肉相残呢。欣菲知道罗娜与江安义的关系,前些日子有意无意地向他提及,莎宿女王后宫淫乱,面首无数,江安义暗生闷气,却又无可奈何。他和罗娜不过是露水姻缘,自己管不到她,只是儿子隆盖可是自己的骨肉,可千万不能被罗娜教坏了。
  张克济不知道江安义腹中官司,继续道:“至于人和,主公新败西域联军,安西大营的将士对主公十分敬仰,化州百姓对主公更是感恩戴德,主公若能对新募之兵结与恩义,则大势成矣。”
  江安义有些头痛,张先生危机感甚重,总觉得自己不安全,私下替自己蓄养死士暗伏势力,现在又让自己对安西都护府的将士施以恩义,分明是要自己拥兵自重,朝庭岂会答应。
  “征讨西域诸国至少需要大军十万,劳师远征越过千里戈壁,补给困难,耗费的钱粮乃是天数,朝庭国库空虚,应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