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

第1章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第1章

小说: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章 亡国之君

    

崇祯二年,十月二十七日,紫禁城,乾清宫。

    “皇爷,这是您要的遵化、三屯营一带的军要。”

    王承恩小心翼翼,手捧一份奏疏,弓腰走上前,恭敬的说道。

    余光瞧见,被自己挂起的北直隶地舆图上,标注了一些奇怪道文,还有红、蓝颜料,心中不由生疑。

    这几日,自家皇爷罕见的未去文华殿理政,一直待在乾清宫,做这些事情,难道与当前北直隶所生战局,有什么联系吗?

    本看得入神的崇祯皇帝,听到声音,转过身来,瞧见手捧奏疏的王承恩,恭敬的站在原地。

    “给我…朕吧。”

    崇祯皇帝剑眉微皱,伸手接过奏疏,便翻阅起来,只是看到上面的内容,心情跟着变得更差了。

    “狗屁不通!”

    崇祯皇帝强压怒意,低声骂了一句,随后看向王承恩,说道:“王大伴,孙承宗到什么地方了?”

    “回皇爷。”

    本想后退的王承恩,心头一紧,忙停下脚步,拱手作揖道:“据东厂所报,孙承宗已奉诏启程,现赶到良乡一带。

    曹太监所领厂卫,就在卢沟桥那边候着,在见到孙承宗后,便即刻朝内廷赶回。”

    “嗯,我…朕知道了。”

    崇祯皇帝多少还是有些不适,眉宇间透着些许忧色,随手将奏疏放在身旁短案上,轻叹道:“这一仗,不好打啊!”

    王承恩闻言,脑袋垂得更低了。

    眼下北直隶治下的遵化、三屯河以北长城防线,所闹出的紧急战况,已然让京畿这边人心浮动,朝堂也变得不安起来。

    “怎么就穿越了呢?”

    看着眼前地舆图的崇祯皇帝,皱紧眉头,嘴上却囔囔道。

    一时间,思绪变得恍惚起来,他多希望这只是一场梦境。

    梦醒了,也就没了。

    然眼前所处环境,已然验证他真的穿越了。

    只是现在的糟糕局面,却叫他心累不已。

    崇祯,这位青史中褒贬不一、争议极大的仁兄,再也不用遭罪了,再也不用猜忌了,再也不用被蒙骗了,再也不用更换数十位内阁大臣了,再也不必经历歪脖子树上吊了……

    这一切都叫他承受了。

    前世只是位普通工科狗的他,兼职非业余网络作家,对明末那段历史情有独钟,可不曾想自己有朝一日,却穿越过来了。

    附身崇祯,初来乍到下,对未来,心中的彷徨迷茫多一些。

    毕竟这对他而言,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记忆中,明末是一个牛马蛇神横行的时代。

    东林党,党争,五年平辽,建虏,灾害频发,流寇席卷天下……

    这些都是绕不开的。

    从脸谱化,到具象化的概念转换,最初叫他有些不适。

    自己怎么好端端的就穿越了?

    难道就因为自己讲了句:我大明天下无敌?!

    可是也大可不必,一上来就经历建虏寇边,皇太极率建虏八旗,取道蒙古,绕开吹嘘五年平辽的袁崇焕,多年经营的关宁锦防线,突袭大明长城蓟镇防区,眼下已破口入塞,杀进北直隶境内,威逼遵化吧!

    “皇爷,您歇息一会儿吧。”

    见崇祯皇帝神情凝重,垂手站在原地,王承恩面露担忧,走上前,小声劝道:“皇爷,您可要保重龙体啊,眼下……”

    “这建虏八旗,都快打到朕眼皮子底下了,还保重什么龙体!”

    心情烦躁的崇祯皇帝,转过身来,拿起那份被他放下的奏疏,神情冷厉,沉声喝道:“兵部的那帮蠢材!

    以为随便那一份掺假的奏疏,递到朕这边,就能糊弄过去了!?

    要是这能把建虏糊弄走,朕也就认了!

    蠢材!

    废物!

    大明怎么养了这些米虫!”

    “奴婢有罪!”

    见自家皇爷暴怒,王承恩不由得大惊,直接跪倒在地上,身如筛糠,显然他心里已然猜想到,兵部所递奏疏有假。

    看着跪在地上的王承恩,心生怒气的崇祯皇帝,剑眉紧皱,看着手里所拿奏疏,神情变得无奈起来。

    东林党啊东林党,都被魏忠贤按在地上,狠狠摩擦一次了,怎么还是这般不长记性啊!

    空谈误国。

    党争。

    朝中这样的局面,难怪被建虏偷了塔,小兵团灭,各路英雄,都杀到中位塔来了!

    “起来吧。”

    崇祯皇帝丢掉手里的奏疏,对王承恩说道:“你个司礼监秉笔太监,能有什么罪,去给朕拿盏茶来。”

    “奴婢遵旨。”

    王承恩身体颤抖着,神情慌忙的站起身,忙快步朝一旁走去,捧着尚带着些余温的茶盏走来。

    接过茶盏的崇祯皇帝,大口喝了起来,嚼着嘴里的茶叶,看向王承恩说道:“王大伴,你说朝中那帮大臣,眼下都在想些什么?”

    “奴婢不知。”

    王承恩恭敬的接过茶盏,小心翼翼的说道。

    到底是不如魏忠贤啊!

    要是魏忠贤没死的话,朕还能省不少心。

    崇祯皇帝面露无奈,看着谨小慎微的王承恩,心里忍不住吐槽起来。

    自己的前身,自登基称帝后,做的错误预判太多。

    太听信朝中那帮东林党人,还有文官群体了!

    把魏忠贤架空,简单粗暴的赶出宫,这不是自废武功吗?

    就算这魏忠贤,在天启朝权倾朝野,但也不能一杀了之啊!

    现在好了。

    身边连个能用的心腹,都没了。

    朝中的那帮文官呢,失去了震慑性,朝堂彻底失衡了。

    起复的东林党,借着清算阉党之大义,开始把持朝中重要位置,再度重现一党独大之势。

    朝廷所征赋税,更是连年递减,但是各项开支,却与日俱增,迫不得已之下,所拟摊派银饷递增!

    就眼前大明的环境,做这样的事情,不就是加剧阶层矛盾吗!?

    更可气的是,为了区区几十万两银子,竟做出裁撤驿站卒之事,大批吃着皇粮的驿卒失业了……

    这没了活路的驿卒,啥事做不出来?

    尤其是关中那边,这批失业的驿卒,给你朱家干了这么多年差,任劳任怨的,最后竟落了个裁撤下岗的结局。

    那不就带着对大明的怨气,投身轰轰烈烈的起义运动?

    你夺我铁饭碗,我造你大明反!

    很合理。

    失业大叔李自成,这时候只怕辗转起来,寻找新差事,最后受不了大明的差待遇,成了高迎祥麾下闯将了!

    “这是叫朕当亡国之君啊!”

    心累的崇祯皇帝,此刻轻叹道:“眼下关中流寇之患,还没解决,现在建虏又杀进北直隶了。

    多事之秋!多事之秋啊!!”

    王承恩听到此言,脸色大变,低下脑袋不敢言语,像这样的话,稍有不慎,就会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

    “皇爷,孙承宗已抵乾清宫。”

    高起潜小心翼翼走进殿内,恭敬的对崇祯皇帝,拱手作揖道。

    来了!

    眼下想要破局,想不走老路,想改变朝堂格局,唯有孙承宗能分扛重担!

    崇祯皇帝面露惊喜,看向眼前的高起潜,伸手说道:“快宣!朕要即刻召见孙承宗!”



    第二章 各自为政的朝堂不要也罢

    

孙承宗,保定高阳人,天启皇帝的帝师,沉毅而多谋。

    在大明最危难之际,算是两度力挽狂澜,出镇辽东,所提步步为营、削弱建奴之策,叫糜烂、危机四伏的辽东局势,得以短暂稳定下来。

    然孙承宗在辽东所行之策,对财政日渐枯竭的大明来讲,见效慢,耗资严重,成了大明最沉重的负担。

    这也使得孙承宗的所作所为,饱受极大的争议。

    “老臣孙承宗,叩见陛下!”

    在曹化淳的引领下,神情有些憔悴的孙承宗,缓步走进正殿,见到面露笑意的崇祯皇帝,恭敬的拱手作揖道。

    “孙卿,一别京城数载,朕心里甚是想念啊!”

    崇祯皇帝笑着走上前,伸手托住孙承宗的双臂,说道:“朕自登基以来,一直忙于国朝政务,直到今日,才得以召孙卿进京。”

    “老臣惶恐!”

    感受到崇祯皇帝的热情,孙承宗一时有些不定,再度拱手作揖道:“陛下,当今北直隶这边,战况如何了?”

    实干派出身的孙承宗,心里很清楚,此次天子下诏,命他赶赴京城,到底是为了何事。

    当初在天启五年时,受朝堂局势的影响,被迫发动柳河之战,以检验自身于辽东成果。

    却出于种种缘由惨败,这使得朝中弹劾、反对声不绝,为稳朝堂局势,孙承宗请辞辽东经略,赋闲在家。

    然他的心,却始终牵挂着辽东。

    “孙卿你来。”

    崇祯皇帝走上前,抓住孙承宗的手,便朝所挂地舆图前走去,孙承宗有些错愕,然心中却生出感慨。

    眼前这位天子,与熹宗皇帝一样,不拘小节。

    “孙卿,你来看看,此乃朕复盘的北直隶战况舆图。”

    松开孙承宗的手,崇祯皇帝指着眼前的地舆图,说道:“这些标注红色的区域,是我大明各部驻扎的兵马。

    那些标注蓝色的地域,则是建虏所在。

    至于蓝线勾勒的箭头,则是朕站在寇边建虏的角度,思虑再三后,可能会展开攻势的作战意图。”

    “这……”

    孙承宗听闻此言,心中大惊,皱眉盯着,眼前这副奇怪的地舆图,脑海里开始浮现出,顺天府、永平府一带的地形地貌。

    早先在辽西剧变之际,国朝震动,为保山海关一带局势稳定,孙承宗一路从京城要地出发,朝山海关巡视。

    故对去往辽东之地,所途径的山山水水,可谓是清楚至极。

    “陛下,若按您所标注的这些,那建虏东西两路大军,已破龙井关、大安口,并且建虏兵马,还在攻打喜峰口。”

    孙承宗紧皱眉头,顺手抄起一旁放着的长棍,指着几处地方,说道:“那他们的意图很是明确。

    这建虏奴酋皇太极,想合围攻打遵化,为不久后,挥师西进攻打京城,在谋取相应的退路。”

    讲到这里的时候,孙承宗陷入到沉思之中,显然是在思考,率领建虏八旗的皇太极,接下来到底会做些什么。

    “孙卿,朕现在推测,喜峰口已被建虏实际的主力攻破。”见孙承宗沉思起来,崇祯皇帝遂讲出自己所知真相。

    “陛下,倘若是这样的话,那局势对我大明就会很不利!”

    孙承宗皱眉说道:“当前建虏八旗主力,已破掉龙井关、大安口,甚至连喜峰口这处要隘,也有很大的可能,被他们攻陷下来了。

    那遵化、三屯营两处要地,就暴露在建虏兵锋之下。

    摆在明面上的,正是陛下所预想的这种态势。

    建虏夺遵化、三屯营,后杀奔营州,再破三河,最后攻打通州,最后建虏主力,汇聚京城一带。

    真要是这般,那届时京城必然大动。

    在行此作战部署期间,进犯的建虏主力,定会抓住我军回援的心思,或许还会沿途进行设伏,以吃掉回援的各部援军。

    而老臣更担心的是,杀进关内的建虏主力,在皇太极的统率下,到底是先东进,还是西进!!”

    到底是孙承宗啊,真不愧是明末督师啊!

    对当前的战局,洞察的很是到位,所提担忧也很中肯。

    西进京城,东进永平府,这是建虏所获的战场主动权,朝中的那帮大臣呢,也为此是争论不休。

    甚至还有一些大臣,提出朝廷放弃干预,叫辽东经略袁崇焕,来全权负责此战。

    对吹嘘出五年平辽的圆嘟嘟,为树立自己督师威仪,做出矫诏擅杀性情桀骜的毛文龙之举,继而导致大明于辽东一线,失去了一条侧翼威胁建虏的要线。

    崇祯皇帝是真的不敢,将所谓的希望,都寄托在袁崇焕身上。

    “孙卿,你可知晓,当前的朝堂之上,就此事而争论不休?”

    知晓己巳之变详情的崇祯皇帝,并没有正面回应,孙承宗所提见解,而是平静的说道:

    “东进、西进的本质,其实就是我大明的战守之论,而这也成了争吵的要点。”

    “孙卿,你是辅佐过先帝的老臣,若是熹宗皇帝,遇到政出多门的朝堂,应该会做出怎样的决断?

    还请孙卿,给朕解惑一二。”

    “陛下,老臣……”

    本只是探讨当前战局,可孙承宗在听闻崇祯皇帝所讲,眉头微蹙,脸上露出踌躇的神情,一时真不知该讲些什么。

    虽说他赋闲多年,然这几年间,朝中的局势如何,孙承宗还是知晓一些的。

    自眼前这位天子登基称帝后,权倾朝野的魏忠贤死了,横行一时的阉党被清算,先前被打压的东林党,再度起复。

    如今魏忠贤之罪,早已盖棺定论,而借清算阉党之义,起复的东林党,把持着朝堂的局势。

    他一个白身,眼下还真没资格妄议这些。

    “孙卿,可是觉得无处可说?”

    将孙承宗这般,崇祯皇帝面露笑意,眸中却闪烁着冷芒,道:“那朕来说吧,这次建虏寇边,肆虐京畿要地。

    叫朕突然明白一点,这政出多门的朝堂,不要也罢!”

    轰!

    孙承宗心中大惊,脸上露出惊骇之色,他万没有想到,崇祯皇帝会讲出这些。

    “眼下朝中的这帮大臣,都在自己心中,打着各自的算盘!”

    崇祯皇帝有些激动,沉声说道:“想谋取相应的权势,以满足自己的私欲,好照应自己的派系!

    嘴上仁义道德,背地里干的勾当,却叫人极为愤慨!!

    孙卿,你说朕要他们有何用!?”

    “陛下……”

    孙承宗难掩内心惊骇,对情绪激动的崇祯皇帝,垂首行礼道,想要说些什么,但却又说不出口。

    像方才所讲之言,真要传出宫外,只怕朝堂之上,又该生出波动了。

    “孙卿,你先别急着劝谏朕。”

    崇祯皇帝走上前,拉起垂首行礼的孙承宗,淡笑道:“朕下诏,将孙卿召回京城,是想叫你帮朕分担子的。

    朕先前太信任那帮文官了,以至于捅出这么大的篓子,还想着相互推诿,力求麻烦不上身。

    所以有些权柄,朕要集中收回来,孙卿,你先看看朕草拟的中旨,再想想,如何在朝中坚持自己的主张。”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伸手示意,在旁候着的王承恩见状,忙踱步朝御案走去,将那份打开的中旨捧来。



    第三章 诏命 戡乱救国

    

“孙公。”

    王承恩手捧中旨,恭敬的递到孙承宗跟前,说道,方才自家皇爷的表现,叫王承恩心里猜到,孙承宗必将得到重用。

    像这样的元老大臣,还是别得罪的好。

    “有劳这位公公了。”

    孙承宗微微点头示意,随后撩了撩袍袖,恭敬的双手接过中旨,抬头看向崇祯皇帝。

    “孙卿,你先看看吧。”

    崇祯皇帝微微一笑,伸手示意道。

    “老臣领旨。”

    孙承宗垂首行礼道,遂低头看了起来,然中旨上所写内容,却叫孙承宗双眸微张,脸上露出不可思议的神情。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自朕御极以来,唯恐大明这副千斤重担,在朕的手中出现任何差池,有负皇明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