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第1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归整大明的财政问题,崇祯皇帝就从没想过一步到位,他唯一的要求,便是接下来的五年间,国朝在收支这一块,能基本实现均衡,不做拆东墙补西墙之事,不做摊派额外税收之事,至于他想花银子的地方,则全权由他所打造的国营经济体,来实现相应的应对措施。
第二百四十五章 涌动之布子
毕自严走了,带着崇祯皇帝的‘期许’和‘信任’,离开了乾清宫,不过对崇祯皇帝来讲,这却也更坚定他心里的想法。
有序推动官位责任制,逐步打压守旧派势力,叫大明从错误的路线; 一步步拉回来,是他必须要做的事情。
“任重道远啊。”
坐回到龙椅上的崇祯皇帝,看着眼前的奏疏,眸中闪烁着精芒,囔囔道:“看来不杀一批蛀虫,来震慑一下朝堂,是不行了。”
当崇祯皇帝思索着; 准备何时彰显皇权威仪,反观温体仁那边; 就天子先前所交代的事宜,展开相应的措施。
大明的官场,不管是中央也好,还是地方也罢,自始至终就不是割裂的单独个体,而是一个有着无数条隐形的线,牢牢捆绑在一起的。
“长卿公,在当前这样一种朝局下,您呈递举荐袁可立就任山东巡抚,孙元化就任登莱巡抚,只怕不易啊。”
张汉儒神情凝重,看向温体仁说道:“毕竟这两个位置,都是很重要的,且策应着辽东那边。
眼下与东林党交好的袁崇焕倒台了,尽管孙承宗上位了; 可对不少东林党来讲; 他们与孙承宗的关系……”
“这些问题不是你所要考虑的。”
温体仁眉头紧皱道:“东林党再怎么势强; 那能强的过天子吗?这么简单的道理; 你难道都不明白。
本官为何将这等重要事情,交由你来办,难道你还没想明白吗?”
“长卿公的意思,是那位的意思?”张汉儒强压内心惊意,伸手指了指天,有些不敢相信的说道。
“嗯。”
温体仁点点头,端起茶盏,呷了一口,没有多讲其他,其中的含义,叫张汉儒去猜想就是了。
毕竟据他所知晓的情况,登莱巡抚之位空缺出来后,朝中有不少的大臣,都将眼睛放到了这上面。
尽管说袁崇焕倒台了,但大明对辽东事依旧是很看重的,像登莱巡抚这个重要位置,肯定不能空悬太久。
“好好办差,若是叫那位满意了,你的仕途会只是这样吗?”
温体仁放下手中茶盏; 看向张汉儒说道:“眼下国朝局势动荡; 这的确不假,但若非是这样的话,你有机会谋得高位吗?”
作为权谋算计一流的政客,温的最大能耐,就是搞政客那一套,为什么崇祯皇帝明知他的德行,却偏偏还要提拔重用?
作为大明的天子,身边没有几个用得顺手的奸臣,那是合格的天子吗?
崇祯皇帝觉得不是。
权力场上的角逐,除非掌握铁一般的证据,否则是不能轻易亮剑的,破坏规矩的人,终将会被规矩反噬。
“长卿公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了。”张汉儒神情正色,对温体仁拱手道:“为国朝分忧,本就是身为臣子的本分。”
“嗯,如此本官就放心了。”
温体仁站起身来,撩了撩袍袖,面露笑意道:“本官这边还有要务,要面见天子呈递,就先走了。”
随着军机处的特设,朝堂上的不少大臣,都瞧见崇祯皇帝对军机处的看重,这也使得一些大臣,心里都想进到这里面。
别看当初崇祯皇帝特设军机处,遭到了很多反对的声音,但是随着朝局的演变,加之军机处的确没可能裁撤掉,既然不能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那就加入进去。
毕竟能常常在天子眼前刷刷存在感,兴许那天崇祯皇帝心情好了,那岂不是就有好的前程了?
从张汉儒那边离开后,温体仁并未前去乾清宫,当着张汉儒的面,说这样的话,不过是为了说说罢了。
温体仁的心里比谁都清楚,在袁可立、孙元化一事,没有真正落定下来前,自己还是别单独拜见天子的好。
不过眼下有张汉儒的加入,想谋划成此事,温体仁觉得快成了,毕竟当初斗垮钱谦益,便是因为张汉儒才成的。
“长卿,这是又在忙什么事情?”从军机处那边下值,身心疲惫的周延儒,见到温体仁后,开口说道。
“见过周公。”
温体仁听到周延儒的声音,笑着走上前道:“还不是先前经手的那些事情,最近朝局这样的态势,您也知道,陛下对此很不高兴,咱们在军机处当值,要多多为陛下分忧才是。”
“呵呵…”
周延儒笑了起来,说道:“长卿说的没错,不过老夫有种直觉,陛下只怕是要出手了……”
“周公的意思,是指顺天府大牢的那些人吗?”
温体仁眉头微挑,环视左右,对周延儒低声说道:“不知周公,对近期京城治下各坊,出现的便民铺,是怎么看得?
先前咱们经手做的那些,现在还是先暂且观望……”
“咳咳!”
周延儒轻咳两声,打断温体仁所讲,看了眼左右,皱眉道:“这件事情就不要再提了,等局势明朗了再说。
老夫觉得等袁案有了定调,咱们中的一個,将会被陛下调离军机处,到时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些什么,再说就是了。”
温体仁眸中闪过一丝精芒,旋即表态道:“周公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了,不过我还是希望周公,能多多为陛下分忧啊。
看看那韩爌,自做了内阁首辅后,连稳定朝纲这等事情,都不能办到,他凭什么能给陛下分忧啊。”
温体仁和周延儒的这番交谈,处处都藏着玄机,面对当前复杂的朝局,他们都希望自己能更进一步。
毕竟仕途上得到提升,那所带来的种种好处,都是在那里摆着的,在没有斗垮东林党之前,他们是合作利用大于其他。
这段时间温体仁的种种表现,叫周延儒觉察到一丝不对劲儿,之所以跟他将这么多,就是想敲打一番。
只是周延儒哪里会知道,温体仁的野心更大,处在这样一种朝局下,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能自己上位的,凭什么要拱手让给别人。
与周延儒的这番交流,叫温体仁的心里更加坚定,要替天子解决交代下来的事情,这样他才能向上爬。
第二百四十六章 名垂千古
“现在这天是愈发的冷了,皇后定要多注意些,小心别染了风寒。”
崇祯皇帝夹起一块肉,放进周皇后的碗里,面露关切道:“皇后现在怀有身孕,还是别太劳累的好。
一切都要以养胎为重。
烺哥儿那边,就叫身边的乳娘; 多多的照看些就是了,皇后可要把朕说的这些话,都记在心里。”
“嗯。”
周皇后低下头,脸颊微红,轻声应了句,对天子的关心; 她是能真切感受到的,也是很欢喜的。
侯在左右的众人; 一个个都识趣的低下脑袋; 不敢有丝毫的打扰。
眼下崇祯皇帝忙于朝政,每天都要忙到很晚,除在乾清宫就寝之外,来后宫这边,最多的还是周皇后所在的坤宁宫。
“皇上,臣妾知道您心忧天下,想治理好大明,但您也要多注意身体。”周皇后看着吃饭很快的崇祯皇帝,眉宇间生出些许忧色,说道:“……臣妾只希望皇上……”
“好啦,朕知道皇后之意。”
崇祯皇帝放下手中碗筷,面露笑意道:“朕的身体还好,趁着眼前局势还算明朗,有些朝政还是早早定下的好。”
对于品行端正、善解人意的周皇后,崇祯皇帝是疼爱的,毕竟像这样的良配,其实是很难找的。
面对上下摆烂的大明; 这些问题都是他要去面对的,而不是说靠委屈自己的女人,来解决一小部分问题。
幅员辽阔的大明,真的就缺少银子吗?
从实际掌握的情况来看,显然是并不缺银子的。
毕竟内厂、西厂的联合行动,查抄内廷那帮深藏的家贼硕鼠,就抄出众多家财,这让崇祯皇帝对于大明,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
或许这国朝的财政收入,需要相对长的时间,依靠毕自严这样的专业人才,来进行宏观调控,才能逐步得以改善。
到时等所控的基本盘稳定,再择机推动税改事宜,继而真正意义上改变大明的赋税体系。
不过对崇祯皇帝来说,关于内廷这边,以内厂为首的国营经济体,将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既然现阶段的大明,是摆烂的,那便将外朝所控国库和内廷所辖内帑; 真正意义上的隔绝开来。
等到锦衣卫督办袁案落下帷幕,便顺势推动官位责任制,将想要安排的人,皆擢升到合适的位置,实现初步的制衡朝堂,叫务实的那些官员,在各自的位置上,掌管着相应的职权,这样外朝的多数政务,皆能交给朝堂来处置,而崇祯皇帝则可以抽出身来,解决他想谋划的那些部署。
“沙沙沙……”
急促的脚步声响起,庞天寿神情慌张,快步朝坤宁宫殿内走来,这叫韩赞周想上前阻挠,却被崇祯皇帝打断。
“庞天寿,你不在英国公府,怎么突然跑回内廷了?”崇祯皇帝眉头紧皱,缓缓站起身来,语气略带不善道。
这庞天寿在英国公府,名义上是服侍病重的张维贤,但实际上却是监视张维贤,防止其讲出自己先前讲出的空头支票。
想当初建虏进犯大明,导致国朝局势大动,京畿一带人心惶惶,为确保局势安定,并从京营中筛选一批精锐,给谋划的天雄军、忠勇军提供精锐,掌握住京营的主要局面,同时稍稍震慑朝堂,为达到上述政治目的,崇祯皇帝深思熟虑之下,才召见了张维贤,并开出了一门两封爵的空头支票。
张维贤这个老牌政客,所以为的一门两封爵,是能像显赫的徐家那般,成为大明唯二的一门两国公。
为了他以为的这一荣耀,张维贤总督京营戎政期间,可谓是得罪了不少勋戚,更在之后崇祯皇帝宣布御驾亲征,出任辅政大臣,稳定朝中局势,又得罪了不少文官。
只是对崇祯皇帝来讲,一门两国公这样的事情,不能再出现了,毕竟没经改造洗礼的勋戚群体,其实并非皇权的拥趸,相反还是皇权的累赘。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英国公一脉,的的确确为大明尽忠了,比之成国公朱纯臣,那好的不知有多少。
末代英国公张世泽,被李闯杀害,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与国同休!
所以‘一门两封爵’要给,但不能给国公爵,世袭罔替的伯爵,还是可以的。
“皇爷…英国公薨殁了!”
庞天寿拱手作揖,向崇祯皇帝讲明张维贤死了的事实。
“……”
崇祯皇帝愣了一下,他没有想到,本该在崇祯三年才该死掉的张维贤,会提前病死,这跟他御驾亲征期间,张维贤操劳过度有关吧。
想想也对。
为了自己御驾亲征,崇祯皇帝加了数道保险,力求后方安稳,能给前线奋战的各部大军,提供稳定的粮草供应,还有各项军需。
“什么时候的事情?张之极当前在何处?”崇祯皇帝眉头微蹙,走到庞天寿身前,冷厉道:“英国公临终前可讲了什么?”
“昨夜亥时。”
庞天寿忙回道:“今英国公世子,在乾清门外请见皇爷,自皇爷探询英国公后,英国公的病情,使得其未讲过一言。”
张维贤提前病死的神情,的确是出乎崇祯皇帝预料,眼下张维贤的嫡长孙,对大明忠诚的张世泽,正按照自己的旨意,随队赶赴张家口一带。
“去,传朕口谕,命英国公世子张之极,即刻去乾清宫见朕!”想到这些的崇祯皇帝,伸手指向庞天寿说道。
“奴婢领旨!”
既然张维贤现在薨殁了,那先前自己提出的约定,也该兑现给英国公一脉了,纵使世袭罔替的国公爵不能给,但是这世袭罔替的伯爵,还是能给的。
对忠诚于大明的勋戚,该给的一切,都是要给的,不过这个世袭罔替的伯爵,崇祯皇帝不准备给别人,他要敕封给张世泽。
并且等以后承袭英国公的张之极死了,这世袭罔替的英国公之位,必须由张世泽承袭,到时这伯爵之位,则由张世泽的子嗣继承。
第二百四十七章 一门两封爵
大明真正意义上的忠臣,太少了,属凤毛麟角的存在,想要那种纯臣,且具备相应的能力和地位,就必须自己进行培养。
对崇祯皇帝来说,未来大明的政治格局;必然是多方相互制衡,他这个大明天子才能稳坐龙椅,掌握最大化的皇权。
所以逐步组建起来的帝党,内部之间也是相互制衡的,毕竟纯臣这样的存在,是可遇不可求的。
“陛下……”
披麻戴孝的张之极;跪倒在地上,眼含热泪,看向崇祯皇帝;几度哽咽,想讲的话却说不出来。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张维贤的薨殁,对英国公府上下的打击很大。
“起来吧。”
从坤宁宫回到乾清宫这边,见到张之极的神情,崇祯皇帝轻叹一声,缓步走上前,弯腰拉起张之极。
张维贤的突然薨殁,这即便是对国朝而言,也绝非是什么小事,毕竟是世袭罔替的英国公,还是四朝元老,其地位和名望;对其敬仰的众多,私下与之有交情的勋戚和官员,那也不少。
先前得知张维贤病重;崇祯皇帝前去英国公府探望,还讲出‘一门两封爵’的话;必然会在朝野间传出去一些。
“人死不能复生,你身为英国公世子,要扛起这副担子。”
崇祯皇帝轻拍张之极的肩膀,动容道:“英国公乃我大明忠良,而你张氏一族,对我皇明社稷来讲,更是诠释了忠诚二字。
朕不会忘记,皇明更不会忘记。
朕没有想到英国公会这般突然的薨殁,先前朝中政务繁多,朕一直念想着,要在张老爱卿,身体恢复一些后,再敕封英国公一脉,一尊世袭罔替的伯爵。
但……”
“陛下……”
听闻此言的张之极,眼眶微红,跪倒在地上,以表现自己的忠诚,一门两封爵;且还是世袭罔替的伯爵,这对不明真相的张之极来说,深深的感受到崇祯皇帝,对于他们张氏一族的宠信。
“罢了,不提这些了。”
崇祯皇帝挥手说道:“英国公的丧事,着礼部操办,你要顶住,万莫堕了英国公府的名望。
朕决意敕封英国公嫡长孙,为忠勇伯,授金书铁券,督五军营右掖,日后可择一子继承,以示英国公之忠勇。”
对待自己信任的人,崇祯皇帝是不加吝啬的。
对大明忠诚的英国公一脉,这些都是应得的,勋戚群体若是用得好,那必将是崇祯皇帝日后的助力。
想要打击庞大的文官群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武制衡,这是必经的一条路,不过对那些两面三刀的勋戚,崇祯皇帝绝不会手软。
现阶段崇祯皇帝身边能用的人很少,像成国公朱纯臣这些勋戚群体,出于种种缘由吧,还必须要用。
等日后掌握住大局,真正稳定住大明,像朱纯臣他们,真要做出什么过分的事情,夺爵也不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