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

第122章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第122章

小说: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怕天子外派的虎将悍将,绝不止曹文诏所部,尤其是杨鹤还在奏疏中点明,周遇吉等将有大才,为社稷虑,恳请陛下恩准,能叫勇卫营赴陕剿匪。

    “启禀陛下,据杨鹤所言,当前韩城一带局势有起伏,且所滋生出的各部叛贼,一直都肆虐着陕西等地,勇卫营乃陛下在建虏进犯国朝之际所创,立下过赫赫战功,故臣以为,为平剿匪事,可叫勇卫营所部,赶赴陕西境内。”

    “陛下,臣以为王枢辅所言甚是,目下窃据辽东的建虏八旗,受先前重创的影响,在辽东并未太大动作,倘若国朝能趁此机会,平定山陕一带的反叛事,这于国于民都是件极为利好的事情。”

    “陛下……”

    王洽、周延儒、王在晋等人,在思索片刻后,纷纷开口讲出了心中所想,听着一边倒的言论,崇祯皇帝的眉头却紧蹙起来,一个剿灭八大晋商的行动,所引起的连锁反应,叫他先前所定谋划,必须要做出临时性调整。



    第二十三章 崇祯的决断

    

肆虐威胁山陕一带的诸多流寇势力,对此时的大明而言,不管是国朝,还是地方,依旧没有人会去相信,在之后的十余年间,会给大明造成怎样的重创,甚至大明的国祚,都将断送在流寇之手。

    崇祯皇帝起初特设军机处,就是想将建虏八旗和流寇势力,这两个威胁国朝安定的反叛势力,所演变出的诸多战事,都集中在一处进行专断。

    事实上仅在中枢创设军机处,就想彻底干预平叛事,这是不现实的事情,为此崇祯皇帝做了不少谋划。

    谴派孙承宗坐镇辽东,改变原有对待建虏策略。

    简拔刘兴祚出任东江镇总兵官,接收皮岛治下的难民。

    擢升卢象升出任北直隶巡抚,明确蓟密永三协要地,调任山海关、蓟州镇、宣府镇等处总兵官。

    擢升祖大寿出任神枢营右副将,调吴襄等辽东将门一派,增强祖大寿于京营地位。

    谋定袁可立出任山东巡抚,孙元化出任登来巡抚。

    着军机处制定新的发放粮饷制度。

    等等。M。。

    上述的谋划的种种部署,皆是围绕去除辽前中心化,提高东江镇战略要位,摁住辽东将门的疯狂,明确以‘海上袭扰,辽南大练兵’的总战略方针,以拖住建虏无制约的***发展之势。

    有关辽东这边的布局,算是初见成效了,但唯独在山陕一带,崇祯皇帝却没有做任何布局。

    不是崇祯皇帝不想布局。

    实在是手底下可用的人,还没有达到他预定的目标。

    讲武堂的创设,周遇吉、曹文诏这帮虎将悍将,尚处在摸索阶段,作为培养职业军人的基准,许多事情还没有落实到位,纵使崇祯皇帝想干再多的事情,那也要结合现实去干。

    勤政克己,这是圣天子的标配。

    但是无序、无头脑的勤政克己,那只有一种可能,只会把大明越搞越乱,这并非崇祯皇帝所想要的。

    “等于说军机处的总体意见,都是认可杨鹤所呈奏疏,想叫勇卫营赶赴陕西平叛?”崇祯皇帝神情严肃,看着王洽、周延儒他们说道。

    “此提议…朕不是不能恩准,不过,勇卫营乃朕之亲军,即便是赶赴陕西平叛,但在统属方面,却不能归杨鹤,或其他官员统辖。”

    考虑到崇祯三年,是明军对战各部流寇反叛的一个转折点,杨鹤所谋剿抚并用之策,明显并不能给大明带来好处,相反却叫大明损失惨重,令各部流寇势力壮大,甚至叫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这帮流寇头子强势崛起。

    不管杨鹤是出于什么目的,从哪个渠道知晓周遇吉他们,远赴山西治下,折腾出一项大事情。

    为确保肆虐山陕一带的流寇势力,不会突破到中原地带,给大明造成更大的被动,崇祯皇帝思索再三,决定还是谴派勇卫营,前去陕西治下平叛。

    但高级讲武堂的那帮将校,崇祯皇帝要认真挑选一番,似毛承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这些原东江将校,在没有完全改造好以前,绝不能轻易放出去,崇祯皇帝可不想养虎为患。

    另外谴派到陕西治下的勇卫营,到底归谁来统辖,也必须要明确下来,不能叫陕西或山西本地官员接管,不然天高皇帝远,想坑死勇卫营全体,那绝对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

    崇祯皇帝的这番话,叫王洽、周延儒、王在晋、黄立极这些军机大臣,相互看着对方,他们不明白天子此意,究竟是想怎样解决呢?

    “陛下所言极是。”

    但明显在揣摩圣意这一块,周延儒要更胜一筹,“勇卫营是天子亲军,即便谴派他们去往陕西平叛,这统辖权亦不能下放。

    另外勇卫营作为客军,去了陕西参与平叛事,粮草供应,各类军需的提供,都是一项很大的问题。

    臣恳请陛下,能恩准军机处这边,另开流贼平叛前指,从军机处中遴选大臣,负责勇卫营一应事宜。

    如此,涉及地方交涉事宜,可有军机处外派流贼平叛前指专办,而涉及到平叛事,则由勇卫营审时度势。”

    到底是周延儒啊,揣摩人心的能力,那不是一般的强。

    拿着朕先前所用的前指,套用到山陕平叛流寇事上,这样国朝在山陕一带,也切进去一枚钉子。

    日后关系到重要的战役,军机处这边,能第一时间知晓情况,若有什么好的谋划,也可送至平寇前指。

    “这个提议不错,朕恩准了。”

    崇祯皇帝想了想,说道:“就叫军机参赞金声,负责军机处外派流贼平叛前指事,授天子剑。

    从西苑讲武堂抽调一批将校,随金声赶赴山西,与勇卫营汇合,共赴陕西治下,参与平叛事。

    擢勇卫营主将周遇吉,加授昭勇将军,赐平寇总兵官,领陈继盛、刘兴治、曹文耀等将奉旨平叛。

    另命周遇吉创办平寇讲武堂,参与平叛事之际,多替国朝培养英才,尽快荡平各地流寇叛贼!

    军机处即刻明发上谕。”

    “臣等遵旨!”

    各怀心思的王洽、周延儒等人,忙拱手应道。

    ‘周萃菴,可不要叫朕失望啊。’

    看着离去的众人,坐在龙椅上的崇祯皇帝,心里暗暗道:‘原本朕想是将你外派到东江镇,现在看来,你还是要率先挺出来。

    放心,即便派你去陕西平叛,朕也会给你组建起充足的军官团,另外在山陕那边,再给你一些武将名单。

    有了这平寇讲武堂,将先前在西苑讲武堂所学,悉数贯彻传承下来,那勇卫营的编制,才能一步步变强。’

    对忠诚且有能力的周遇吉,崇祯皇帝肯定是放心大胆的用。

    其所领的几个副将,外加从讲武堂遴选的中低层将校,以及所统率的勇卫营,只要粮饷军需等,能及时供应,在崇祯三年的平叛事中,打出几场响亮的仗,那崇祯皇帝就顺势扩编勇卫营,定编五万!

    地方扩编新军,京畿整编新军,给崇祯皇帝三年时间,足够打造出一支规模较大的新军集团。



    第二十四章 总河与督仓场

    

小冰河时期下的崇祯朝,绕不过去的就是钱粮,所爆发出的诸多问题,若是有足够的钱粮,都是能设法解决的。

    就像鞑清的钱聋皇帝,闹出多少事情,所谓的十全武功,那纯粹是个人臆想的产物,大小金川,砸进去了多少银子。

    可偏偏对大明来讲,财政出了大问题,想解决这些问题,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了。

    奉旨参与平叛事的军机处外派平叛前指,这一服务性质的特设组织,在军机参赞金声的领衔下,领着崇祯皇帝精挑细选的军官团,在国朝这边不少议论声下,浩浩荡荡的离京,赶赴山西治下。

    与此同时,崇祯皇帝再发中旨,从司礼监选派人手,向宣府镇进发,命督办通敌桉的李邦华、刘鸿训,转战太原府!

    不管能揪出多少蛀虫吧。

    哪怕顶缸的全是武将。

    趁着崇祯三年,在流寇势力大爆发前夕,解决一部分太原府治下问题,对崇祯皇帝也是极好的事情。

    而随同中旨一块发的,还有两道密旨,一道是给周遇吉的,一道是给曹化淳的。

    前者是崇祯皇帝对周遇吉所提要求,还有提供的一些人才名单,目的是叫周遇吉能安然度过崇祯三年,并趁势统率着勇卫营,在平定流寇事上打出名声!

    后者是崇祯皇帝命曹化淳协助归京的西厂,解决好押运抄家所得事,同时留太原协助李邦华,解决好太原通敌桉。

    至于曹文诏、孔有德这些高级将校班学员,则押送着以范永斗为首的八大晋商全族,返回京城。

    对秘密进行的这些事情,国朝上下了解的并不多,此时朝中的那帮大臣,一个个还都在消化变动后的格局。

    至于铲除八大晋商的后续影响,那也要等上一段时间,才能产生,这就是信息差所带来的优势。

    “徐卿、孙卿,自朕御极以来,国朝治下灾害频生,尤其是山陕一带,那就更是这般了。”

    崇祯皇帝站在地舆图前,神情正色道:“在之后的数月间,京通两仓,会接收一批规模不小的粮食储备。

    你们一个是在内阁掌仓场事,一个是主抓督仓场事,这段时间,你们负责的差事,有着不小的起色,朕都看在眼里。

    京仓和通州仓,这些年不梳理之下,所滋生出的蛀虫,肯定不止是眼下这些,所以你们要抓紧梳理仓场事。

    若是需要锦衣卫协办,朕可命骆养性协助。”

    徐光启、孙居相相视一眼,心里悬着的石头,也算落了下来,本以为天子此次召见,是对他们所抓之事的进度不满。

    没想到竟然是夸赞。

    这也叫一旁的工部尚书南居益,心中生出一些想法。

    “陛下,锦衣卫就无需动用了。”

    徐光启拱手说道:“有孙尚书协助,最迟两个月时间,京仓和通州仓的梳理,就能全部落实下来。

    等京通两仓解决以后,臣就会和孙尚书一起,着手解决在北直隶治下各府,筹建军储仓一事。”

    “请陛下放心。”

    孙居相紧随其后道:“臣定会全力配合徐阁老,做好仓场事,不会叫国朝在粮储这一块,再遇到任何问题。”

    对徐光启、孙居相的能力,崇祯皇帝是认可的,只要他提供的那些思路,二人能结合大明国情,真正意义上落实下来,叫京通二仓,还有后续开设的军储仓,做好日常台账登记,巡检制度等,那想偷偷私卖储备粮之事,就能最大限度的杜绝。

    当然为了加一层保险,日后锦衣卫这边,崇祯皇帝会不定期的指派专人,到各地进行秘密调查。

    没办法。

    多灾多难的大明,粮食,那永远都是第一要位。

    没有找到红薯这等高产作物,没培育出适合大明本土种植的良种前,崇祯皇帝绝不会放松对粮食的警惕。

    平叛需要粮食,赈灾需要粮食,练新军需要粮食,给各地驻军也需粮食……

    手里有粮心不慌,这个通俗易懂的道理,崇祯皇帝在了解完大明的实情后,算是有了更深的体悟。

    灾年之下,要是没了粮食,造反是必然,而在这过程中,易子相食的惨剧会发生,洗劫地方的惨剧也会发生。

    身为大明的天子,崇祯皇帝必须最大限度的保障,围绕北直隶这一核心基本盘,毗邻的山、陕、豫、齐、辽等地,不会因为粮食问题,再闹出太大的动静。

    等到查抄八大晋商的银子,包括那些珠宝首饰、古董字画等,全部都运送会京城后,崇祯皇帝就要进一步加强国营经济体的底蕴。

    围绕增收、海贸、收购粮食等主要核心,展开相应的谋划部署。

    “两位卿家的话,朕可是记到心里了。”

    崇祯皇帝走上前,搀扶起徐光启、孙居相,微微一笑道:“这副千斤重担,朕就交付到你们身上了。”

    “臣等遵旨!”

    解决了粮储的问题,接下来就是总河事了。

    崇祯朝,永远绕不开的一个话题,那就是自然灾害的频率,几乎是每一年,在大明治下的各地,就会爆发几场波及范围广的灾情。

    像雪灾、地龙翻身这些事情,是不可人为干预解决的,可是水灾、旱灾、蝗灾这些灾情,却是有办法有效预防的。

    针对蝗灾,日后崇祯皇帝准备命国营经济体,对出现蝗灾的地域,撒银子收购蝗虫,制造成蝗虫营养粉。

    而水灾和旱灾,其根本还是河道治理,水库建设。

    “南卿,你身上的担子,那同样也不轻啊。”

    想到这里的崇祯皇帝,看向南居益说道:“总理河道事,是关系我大明的国之命脉,尤其是漕河的维护。

    但是这些年来,我大明治下灾害频生,尤其是水灾和旱灾,就像是商量好了一样,交替在我大明治下出现。

    为了避免出现大规模的水灾和旱灾,针对总理河道事,朕觉得有些地方要变一变,不能只重视漕河、黄河、长江等处,对大明治下的主要流域,乃至是各地河道,都要有建设性管控措施才行。”



    第二十五章 河长制

    

尽管当前的大明朝,是呈上下摆烂之势,权钱交易、贪污舞弊、以权谋私的情况极为复杂。

    可大明毕竟是一个整体,崇祯皇帝毕竟是大明的天子,在某些事情上,他必须要表明应有的政治态度。

    哪怕暂稳期的这三年,是围绕北直隶打造核心基本盘,锤炼新军,壮大国营经济体,主抓大明内部反叛事,构建军储仓等是展开,将自身的主要精力,全都投入到这些领域上。

    但是北直隶之外的疆域,尤其是财政收复这边,那也要内阁为首的文官群体,好好的替自己治理。

    政治态度亮明了,责任制和追责制落实了,闹出相应的事情,那就依照规矩办事,该抓抓,该杀杀。

    先前击退进犯的建虏,凯旋归京后,崇祯皇帝高调亮明袁桉,却又悄然布局和落实,已叫大明在不知不觉间,出现相应的改变。

    “陛下…若将地方主要流域和河道,全都囊括总河衙门,只怕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南居益眉头微蹙,生出忧色,拱手道:“并非是臣有意推辞,或……”

    “南卿,朕明白你的意思。”

    崇祯皇帝摆手打断道:“南卿,你先看看这份文书,是朕对总河衙门,所构想的一些变动。

    看完以后,我们在共商总河事。”

    一旁的韩赞周,恭敬的接过崇祯皇帝所拿文书,在徐光启、孙居相的注视下,快步朝南居益走去。

    “……”

    神情复杂的南居益,接过韩赞周所递文书,便翻阅起来,可是看着看着,那整个人的神态,就变得不一样了。

    明确地方河长制。

    细化治理河湖事。

    特设黄河、大运河、永定河、长江协理衙门。

    筹建总河直属巡察制……

    当一项项的构想,被南居益看过以后,整个人的状态,都变得不一样了。

    如果文书上的这些谋划部署,真的能一一落实下来,那对大明之后的治河湖事,必将是翻天覆地的改变。

    当然想要落实这些谋划部署,那朝廷在治河湖事上,所调拨花费的银子,也将是一笔可观的数目。

    “陛下,您所构思的这些谋划部署,想要全部实现的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