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第1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徐允祯为首的神机营在职勋戚、武将、内臣,一个个眼神涣散起来,心里更是忐忑难安起来。
“差!奇差无比!
”
卫正辉闻言,心下一横,昂首道:“就学生等,入营所查看到的情况,各处……”
“够了。”
崇祯皇帝挥手打断道:“这些丢人现眼的话,就别讲了,朕丢不起这个人!”
说着,一把推开卫正辉,走到徐允祯他们面前。
冷冷的说道:“朕一再宽恕你们,觉得你们是我大明勋戚,为体恤朕,为社稷虑,能真正做些事情。
但是你们这帮家伙,是不是都在心里觉得,朕好湖弄啊!?”
“陛下,臣等……”
以徐允祯为首的在职勋戚,一个个全都吓坏了,纷纷拱手作揖,想要解释什么。
“朱纯臣…叫随驾的上直亲卫军,将神机营各处驻地,一应内臣,悉数拿下,移交锦衣卫查办。”
“西苑讲武堂,进修的一应勋戚子弟,自即日起全部退出,滚回各自府上,何时这汰兵减饷事,在三大营贯彻下来,尔等再回讲武堂!”
“王洽!
原定裁撤两成员额,给朕提到三成,军机处明发上谕,兵部着办!”
“还有你们这帮神机营的在职勋戚,全部罢黜,既然你们不能给朕办事,那朕就再从在京勋戚中,挑一批顶上来!”
崇祯皇帝一道道旨意下达,叫在场的一众人等,全都错乱了。
尤其是那帮勋戚子弟,他们怎么都没想到,盛怒之下的天子,要叫他们退出讲武堂。
“陛下!学生等……”
卫正辉这些勋戚子弟,一个个惊愕的上前,抱拳行礼道。
或许在西苑讲武堂,所进修的那段经历,和先前养尊处优的生活,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
但是对卫正辉这些勋戚而言,真叫他们退出讲武堂,那是不愿意的。
一个是浑浑噩噩。
一个是充满干劲。
特别是对那些渴望证明自己,想拼搏的勋戚子弟,他们是绝对不愿退出讲武堂的!
“错…不在你们。”
崇祯皇帝神情冷然道:“错,在这帮无能的家伙身上,你们能否再进讲武堂,就看接下来,三大营所行汰兵减饷事了。
朱纯臣,你是聋子吗?!
朕下达的旨意,你没有听到吗?要朕再重复一遍吗?”
“臣领旨,臣即刻着办!”
难掩惊疑的朱纯臣,心里微颤,忙拱手作揖道。
“来人啊,将眼前这帮在营内臣,悉数都抓起来!”在崇祯皇帝的注视下,朱纯臣发号施令道:“灵璧侯,你即刻带队,前去神机营左掖驻地……”
“冬冬冬……”
“皇爷,奴婢冤枉啊!”
“皇爷,奴婢从没有……”
此刻的神机营中军驻地,可谓是乱成了一团。
抓人的,喊冤的,请罪的……
但是崇祯皇帝却没理会这些,在韩赞周的簇拥下,缓步朝銮驾走去。
既然机会出现了,那崇祯皇帝就不会放过。
其下达的这些旨意,都是暗藏深意的。
其一,进一步分化在京勋戚队伍,将无能的骑墙派勋戚,逐步剥离出三大营,将有能力、忠诚的勋戚,安插进三大营,甚至顶替五军都督府的官位。
其二,抓三大营的内臣队伍,是为震慑在京勋戚队伍,叫他们明白,违背旨意,是会付出代价的。
其三,将勋戚子弟驱逐出讲武堂,是为筛选真正忠诚于大明的群体,作为帝党的后备力量。
其四,他要叫朝堂上的文官清楚,惹恼了天子,那必然是会付出代价的。
其五,拉大三大营中在职勋戚,跟祖大寿这帮辽派将门的矛盾,为后续全面执掌三大营,操练新军夯筑基础。
“摆驾神枢营中军驻地!”
站在銮驾上的崇祯皇帝,没理会眼前乱糟糟的场景,皱眉喝道:“你们这帮勋戚子弟,随驾前去!”
第四十六章 祖卿不愧是国之栋梁
统御着幅员辽阔的大明,对崇祯皇帝而言,并非是件什么轻松的事情。
享受特权的群体多了,那难保就会滋生各种问题。
从地位超然、身份特殊的宗藩和勋戚群体,再到掌控实权、把持着晋升渠道的官绅。
这就像是一张张盘根错节的利益网。
如此还没有算上,遍及大明各地的生员、乡绅、大小地主、商贾、海商,乃至是九边重镇的将门势力。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享受着国朝赐予的特权,却暗地里攫取大明元气。
更何况这些个群体阶层,对内,对外,都有着各自的利益主张,碰撞到一起的话,就会兴起争斗。
‘天诛吧,真的。’
去往神枢营中军驻地,乘坐銮驾的崇祯皇帝,在心里暗暗道:‘当黑暗成为主流,尽忠职守,反倒是成了原罪。
这哪里是造反派遍地啊,分明就是朕这个大明天子,才是造反派啊,他们反倒是恪守正统的存在。’
当大明的皇帝难啊。
手底下的人,办事不力,不能解决大明的实际问题,财政赤字日益严峻,若是杀了,就会被标上猜忌心强的标签,败坏名声。
能做事的人吧,却被肮脏的环境,穷尽各种方式,诬蔑构陷,叫天子分不清事实,最后都稀里湖涂的死掉了。
这不就是历史上崇祯皇帝的处境吗?
所以越勤政克己,大明衰败的越快,这不可谓不是一种讽刺。
‘越难,朕越斗志满满!’
感受到銮驾速度减慢,崇祯皇帝神情冷然,暗暗道:‘不就是造反派嘛,朕多培养些忠诚的造反派,造你们这帮家伙的反,造出个朗朗新大明出来!’
“皇爷…神枢营中军驻地到了。”
韩赞周的声音,在銮驾外响起。
和初到神机营不同,随驾的队伍中,那帮大臣和勋戚,思绪变得复杂起来。
尤其是讲武堂这边。
被崇祯皇帝下旨,退出讲武堂的那帮勋戚子弟,犹如霜打的茄子,情绪异常低落。
这叫其他讲武堂的学员,难免受到些许影响。
虽说这帮勋戚子弟,先前有着各种坏毛病。
但在一起朝夕相处,难免会处出一些感情。
尤其是像卫正辉这些有能力、肯吃苦的勋戚子弟,其实人缘都是不错的,但就因为三大营汰兵减饷事,却影响到他们了。
“末将等拜见陛下!”
在临淮侯李弘济、新乐侯刘文炳、祖大寿为首的神枢营在职勋戚、武将的山呼下,崇祯皇帝走出銮驾。
跟神机营中军驻地不同。
这神枢营有祖大寿、吴襄这帮辽地将校,加之上次崇祯皇帝巡视神枢营右哨驻地,在汰兵减饷事上,做的相对彻底一些。
尤其是这营地的整饬情况,可谓是焕然一新。
并非在京的勋戚群体,悉数都是酒囊饭袋,不懂得揣摩圣意。
“免礼吧。”
崇祯皇帝摆手道:“都随朕进营吧。”
“喏!”
在王洽、王在晋、朱纯臣他们的簇拥下,崇祯皇帝走进这神枢营中军驻地。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无需崇祯皇帝进行评判。
仅在营地整饬这一块,王洽、王在晋、朱纯臣这帮大臣和勋戚,就能瞧出两者间的巨大差距。
特别是那些勋戚子弟。
在随御驾走进中军营地后,瞧见种种之后,让那些长辈在神机营在职的勋戚子弟,一个个都羞愧的低下脑袋。
李弘济、刘文炳、祖大寿、吴襄这帮神枢营勋戚和武将,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但御驾中随行的那些人,所表露出的神态变化,他们还是能觉察出来的。
这一路视察下来,来到中军帅帐这边。
崇祯皇帝简单看了看,神枢营这边,所行汰兵减饷事,包括编撰的各类名册,记录粮饷的各类公函,就没再深查下去了。
查什么?
祖大寿这帮辽派将门,都是吃空饷、喝兵血的高手,造假的本事,都是一个比一个强。
纵使现在是离开辽前,迫于现实的压力,要在京营这边任职,但他们也不想得罪太多的人。
至于神枢营这边的在职勋戚,除了这右哨主将,新乐侯刘文炳等少数几人,还算是忠诚于大明的,有些能力的。
像神枢营左副将,临淮侯李弘济这帮家伙,那也都是骑墙派的典范,甚至最后都背叛大明了。
见天子没有深问下去,李弘济他们也好,祖大寿、吴襄他们也罢,都暗暗松了口气。
反倒是刘文炳等少数人,想说些什么吧,但最终还是没表露出来。
“你们神枢营这边,表现得还算不错。”
崇祯皇帝坐于主位,扫视着帐内众人,定格在李弘济、祖大寿几人身上,开口道:“不似神机营那边,做的简直是一塌湖涂!
徐允祯那帮神机营的在职勋戚,皆被朕罢黜了官职,在营的内臣悉数抓了。
一个个湖弄朕,搪塞朕,真觉得朕是好脾气?能随意湖弄了事!?”
“……”
李弘济、祖大寿一行,听闻此言,露出各异的神情,谁都没想到会有这等事情。
天子这是动真格的了啊!
幸好,当初听了祖大寿他们的话!
幸好,当初劝住了临淮侯他们!
“临淮侯!”
在众人暗自庆幸之际,崇祯皇帝的点名,叫李弘济身体一震,忙走了出来。
“臣在!”
看着拱手作揖的李弘济,崇祯皇帝眉头微蹙,暗生厌恶,但却开口道:“神枢营汰兵减饷事,办的不错。
你这个神枢营左副将,出了大力,知道体恤朕的难处,为国朝虑。
擢中军都督府右都督,领神机营左副将!”
“臣领旨…谢恩!”
李弘济闻言,强忍喜意,忙拱手应道。
没有想到做了个汰兵减饷事,将神枢营的老弱淘汰一批,实际利益没有受损失,还升了官。
随后崇祯皇帝又接连点了几位在职勋戚,都有所恩赏,无一例外,全都从神枢营那边,调到神机营任职。
至于五军都督府的职务,给了也就给了,反正现在的五军都督府,那就是架空的空壳子罢了。
最重要的一点,像李弘济那些新任神机营在职勋戚,皆是骑墙派,没有能力的家伙,集中到神机营这边,方便日后再罢黜他们的职务。
虽说崇祯皇帝是大明天子,但对世袭罔替的勋戚群体,若是没有正当理由的话,也不能随意夺爵,这无疑是动摇国本的事情。
除非犯了以下克上、意图谋反的重罪,其他的小事情,大家都视而不见,难得当一个湖涂虫。
毕竟现在的大明,可不是太祖高皇帝执掌的大明。
杀文官像宰鸡一般。
杀勋戚跟屠狗一样。
作为在京勋戚,唯一的自留地。
三大营的主要职务,皆是勋戚出任的,像所辖参将、游击将军等,则由外将担任。
在曹文诏这帮虎将悍将,没有回到京城以前,没经受崇祯皇帝的考评前,像三大营的主要职务,先叫在京勋戚占着吧。
“…祖卿,不愧是国之栋梁啊。”
解决了李弘济他们,崇祯皇帝看向祖大寿,微微一笑道:“此番神枢营,行汰兵减饷事,祖卿恐出力颇多吧。
眼下这神枢营左副将空缺…朕知晓祖卿一心为朝,‘忠诚’于朕,如此…便擢祖卿出任此缺。
新乐侯擢神枢营右副将,余下一应空缺,由祖卿和新乐侯商榷后,拟奏疏,呈递到军机处。”
“……”
朱纯臣、李弘济这帮勋戚,露出复杂的神情,一道道目光看向祖大寿,不少眉宇间生出敌意。
被架在火上烤的祖大寿,顿觉头皮发麻。
这怎么又晋升了啊。
若是在辽前的话,那祖大寿肯定会高兴,毕竟如此一来,他祖家在辽前的底蕴,无疑又增强很多。
但偏偏是这神枢营左副将,日后神枢营这边,名义上都由他说了算。
可有一帮在职勋戚,在旁盯着,就叫祖大寿不觉得有什么好高兴的了,此举还叫他想离开京畿,重回辽前,又增加很大的难度啊。
第四十七章 辽东风起
‘在朝的文官,还有在京的勋戚,要设法干掉一批了。’
从神枢营驻地,返回紫禁城的途中,崇祯皇帝倚靠在软垫上,闭目养神,‘尤其是那帮骑墙派勋戚。
大义上不能夺爵,就掀起大桉,最好是暗通建虏的事情。
一个个都过分至极。
照这样的架势来看。
要不震慑下这帮特权派,别说掌控朝堂了,就连维稳朝堂,都是难事啊。’
回想起近期朝堂局势,还有巡视神机营、神枢营的情况,以及祖大寿他们的表现,这一幕幕在崇祯皇帝的脑海里浮现。
自己不过是想拨乱反正,还没有触碰到他们的核心利益,一个个就这般蹦跶着,那时间长了,还了得?
从万历朝就传递下来的毒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死死依附在大明身上。
想拔除这些毒瘤,稍有不慎,就会给大明元气造成损伤。
这种走钢丝的感觉,如履薄冰的感觉,叫崇祯皇帝感到一阵怒意。
那就拿八大晋商做文章!
还有李如桢他们!
崇祯皇帝缓缓睁开双眸,闪过一道锐利的光芒。
他一直不想大开杀戒,想稳稳的发展内帑经济体,力求朝堂的大局暂稳。
但总有些人,总有些无形的掣肘,在他出手的时候,跳出来,冒出来。
“韩赞周……”
“奴婢在!”
崇祯皇帝的声音,在銮驾内响起,这叫在外随驾的韩赞周,忙欠身应道。
“派人将王伴伴叫回宫。”
“喏!”
韩赞周闻言,当即应道。
天子这是又要干什么?
王承恩这个司礼监秉笔太监,提督大内行厂,常不待在天子身边,又在干些什么?
随驾的朱纯臣、汤国祚、王洽、王在晋等一众勋戚和大臣,在瞧见此幕后,一些听到崇祯皇帝话的人,都暗暗在心里揣摩起来。
现在的大明啊,那些掌握着权柄的群体,哪个不是心思玲珑之辈?
哪些人值得用。
哪些人不值得用。
都极为考验崇祯皇帝的功底。
从京郊一带,回到紫禁城,崇祯皇帝并未回乾清宫,而是去了军机处,叫王洽等一众军机大臣,研讨督促京营汰兵减饷事。
崇祯皇帝算是看明白了。
光靠内部自行解决,是无法达到满意的效果。
纵使将西苑讲武堂的那批勋戚子弟,都悉数暂退讲武堂。
都不一定能叫某些贪恋钱财的勋戚,真心实意的做这些事情。
但是那批勋戚子弟,又不能离开讲武堂太久,否则会影响到之后掌控三大营的部署。
必须要从外部施加压力,叫在职的那帮勋戚,切实感受到威胁,且又不能叫三大营发生营啸,这个度必须把握好。
戍守在京畿的三大营,总规模达十数万,就算砍掉三成吃空饷的,那规模依旧是庞大的存在。
大明能奉行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靠的就是三大营,只是现在的三大营,糜烂程度远超常人想象。
要是解决不好京营事,就别谈什么掌控北直隶这一基本盘。
在天津撤卫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