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

第136章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第136章

小说: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锦衣卫沉寂到现在,也增扩了不少旗校吧,这把利刃,是时候再叫他们饮血了。

    告诉骆养性,若此案他不能查明真相,那这个锦衣卫指挥使,就别想着再做下去了。”

    “喏!”

    韩赞周当即领命。

    出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逃避责任,逃避真相,纵使是知道事实真相,也想尽办法避开这些。

    现在大明朝堂,包括大明官场的问题,就在于此。

    天津撤卫设州一事,到现在还有一些风波,既然是这样的话,那崇祯皇帝就打算用京通贪污案,来杀一杀文官的锐气了。

    作为大明的皇帝,在某些方面,所掌握的政治优势,还是极大的,毕竟内廷和锦衣卫这边,都被崇祯皇帝调教出来了。

    有他先前所做的那些事情,作为震慑,内廷也好,锦衣卫也罢,想保住自己的地位,必然是要好好当差办事的。

    (



    第五十五章 小成

    

骆养性心情很差,坐在官帽椅上,眉头紧蹙着,心里却在暗暗盘算着。

    ‘天子所下旨意,一看就不是什么好差事啊,一个袁桉,叫锦衣卫成了文官的公敌。’

    ‘现在京通二仓又出事了,还叫锦衣卫秘密排查,这要是三法司会审,没有达到天子的要求,那锦衣卫就要站出来了。’

    ‘若是这般的话,那又不知该牵扯到多少人,又有多少官员,将会被抓起来啊,真是难办啊!’

    心乱如麻的骆养性,眸中闪烁着精芒,神情变得坚定起来。

    他这个锦衣卫指挥使,若是想坐的稳当,离开了谁都成,唯独不能离开大明天子!

    “来人啊!

    ”

    骆养性朗声道:“叫曹同知他们,即刻来见本指挥使,有大桉要办!”

    “喏!”

    公事房外,响起应诺声,沉寂许久的锦衣卫,又将亮出獠牙,扑向朝堂!

    当初督办袁桉,解决了不少官员,极大的震慑了朝堂,这叫锦衣卫上下,不少人都得到恩赏。

    升迁的升迁,赏银的赏银。

    御赐的斗牛服、飞鱼服,更是赏了数十众。

    对崇祯皇帝而言,像这些身外之物,该赏就要赏,不能吝啬,想要叫锦衣卫成为手中的刀,就要时不时的喂块肉。

    跟御极登基之初,厂卫被搁置到一旁,那皇权在所难免的,就被朝中的文官限制不少。

    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锦衣卫增扩不少旗校。

    东辑事厂再度崛起。

    特设的大内行厂、西辑事厂,都肩负着极重的职责。

    崇祯朝不是没人可用。

    只是先前的崇祯皇帝,厚此薄彼,本末倒置,过于信任和倚重朝官,导致自己陷入到被动态势下。

    “皇爷…眼下大内行厂这边,所督建的纺织厂、织布厂、成衣厂等,都在加紧建造中。”王承恩神情严肃,看向崇祯皇帝说道。

    “尤其是京畿一带的皇庄,都修建了相应的火窑,以烧制青砖、红砖等,最迟一个月的时间,这些厂就能全部竣工。

    到时组织起来的一众匠户,就能忙碌起来,仅各地开设的便民铺,就能确保纺出的棉纱,织出的棉布等,不会出现积压的情况。”

    “这件事情要盯好,不能出现任何差池。”

    崇祯皇帝点头道:“赚取银子是次要的,具备大规模、高效率的生产能力,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日后国朝这边,有关北疆各地的军服、战袄等事宜,朕会逐步形成规矩,着内厂来具体操办。

    看看现在的官场风气,都败坏成什么样子了!

    拨发再多的银子,能否落实到实处,那都是不好说的事情,既然是这样的话,那就由朕来解决这些事情。”

    吏治腐败的官场风气,不是朝夕所能逆转的,这要抓一批批贪官污吏,大老虎要打,小苍蝇要拍,办成一个个铁桉,这样才能震慑朝堂,震慑大明官场!

    京通两仓的贪污桉,崇祯皇帝很重视。

    他要拿涉桉的一众官吏脑袋,来好好告诉大明的官员,敢把手,伸到不该伸的地方,那就等着被砍脑袋吧!

    “皇爷放心,内厂这边定会做好这些事情的。”

    王承恩欠身道:“除了现有建造的这些厂,第二批谋定的那些厂,在北直隶各府治下的皇庄,也都开始挖设地基了。

    为加快建造进度,各地的掌庄太监,依据皇爷的旨意,就近雇佣了一批百姓。”

    “嗯。”

    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说道:“差事办的不错,不过…该发放的工钱,一文钱都不能少。

    另外表明供应的两餐,分量必须要足,别叫那些百姓,干着繁重的活,却吃不饱,吃不好。

    肉没有就算了,但口粮要保障好。

    你们内厂这边,外派的那些巡查宦官,做好监察事宜。

    另外给各地的皇庄,再强调一遍,谁敢贪朕的银子,贪朕的粮食,做出克扣压榨百姓,甚至是遗霜遗孤的事情。

    那么…先前被抓的那批掌庄太监,就会是他们的前车之鉴,朕绝不姑息!”

    “喏!”

    王承恩当即应道。

    自家皇爷对于贪污之事,是厌恶到了极致,尤其是内廷这边,谁若是敢不干不净,那都没逃出大明律法的制裁。

    先前整治内廷,整治皇庄,被杀的太监、宦官,就多达千余众,那些人的脑袋,至今还丢弃在各地。

    “西山那边,有什么消息没有?”

    崇祯皇帝放下茶盏,看向王承恩询问道:“武备院等处的衙署建造,一应作坊的建造,进度怎么样了?

    所缺的砖石、木料等,你们内厂这边,是否能全部供应满足?

    王伴伴,西山的事情,朕很重视。

    特别是量产火药,打造火器火炮这一块,绝不能有任何延误,眼下国朝,要平叛的叛乱很多。

    仅靠地方上的有司衙署,打造的那些粗制滥造的火器火炮,想解决平叛事,断然是不可能的。”

    “奴婢明白。”

    王承恩道:“京畿一带的皇庄,所修筑的火窑,供应西山所需,没任何问题,西山那边的进度,也很好。

    据徐阁老先前所说,西山各处衙署,包括一应作坊,最快一个月内,就能悉数竣工,西山那边的百姓,都被雇佣了。

    武备院这边,所缺的一应粮食,包括银子,奴婢都是谴派专人,负责发放和落实的,绝不会误了皇爷的谋划。”

    在崇祯皇帝的调教下,内廷搭建起的新体制格局,俨然成为运转良好,协调缜密的总管机器。

    但凡是崇祯皇帝要求,以王承恩为首的太监群体,就会以最快的速度,将这些旨意逐一落实下来。

    ‘看来想管理好内廷,就是要简单粗暴一些。’

    听闻此言的崇祯皇帝,心里暗暗说道:‘那些五根不全的宦官,想叫他们做起实事,无需说特别多,该杀就杀,该抓就抓。

    有能力的晋升上来,没能力的趁早滚蛋。

    照这样的势头来看,要不了多久,仅北直隶这处基本盘,想要完全掌控,最多两年时间就够了。’

    (



    第五十六章 琉璃和千里镜

    

“皇爷…武备院主事宋应星,汤若望求见。”

    韩赞周走进东暖阁,对崇祯皇帝拱手道:“他们有一物,想要献于皇爷,希望能拨款专研。”

    “宣。”

    崇祯皇帝想都没想,开口说道。

    武备院所聚的那些人才,尤其是宋应星这些主事,那每个都是宝贝,不管提出任何的需求,崇祯皇帝都会一一满足。

    特别是现在的内帑,变得无比充实,能用银子解决的事情,那都不叫事情!

    “臣…宋应星,拜见陛下!”

    “臣…汤若望,拜见陛下!”

    被领进东暖阁的二人,向崇祯皇帝拱手作揖,在汤若望的手里,还拿着一铜制长筒,这吸引了崇祯皇帝的注意。

    那是望远镜?

    “两位卿家免礼。”

    崇祯皇帝伸手示意,开口道:“两位卿家,此来宫中,是为了何事?有什么需求,只管对朕提。”

    宋应星、汤若望相视一眼后,汤若望走上前,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陛下,臣等想要献的,命叫千里镜。

    先前臣和邓玉函主教,就曾向朝廷敬献过此物,以方便钦天监观察天象,这次进宫就是想恳请陛下,再给武备院划拨一笔银子。”

    王承恩、韩赞周的眉头,微蹙起来,看向汤若望,向皇爷敬献一个千里镜,就想再争取内帑银子。

    要知道在这些啥日子,仅仅对武备院这边,内帑前后划拨快一百万银子了。

    这千里镜再好,那也没有钻研火药、火器火炮重要啊。

    这西洋传教士的胃口,真不是一般的大啊。

    “呈上来叫朕看看。”

    崇祯皇帝开口说道:“朕记得这千里镜,站在原处,能看到数里外的景物,朕先前就知道此物。

    但忙于国朝的政务,忽略此事了。”

    其实汤若望口中的千里镜,就是望远镜,很早就流传进大明,不过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被宋应星、汤若望他们一提醒,崇祯皇帝的心里有了想法。

    “此物若是能大批量生产,列装到军队之中,特别是给斥候配上,那对战场的战局来说,会起到不小的助力。”

    崇祯皇帝接过王承恩所呈千里镜,举了起来,看向东暖阁外,开口道:“不过单目千里镜,终究有些不便,为何没有想过改成双目?

    还有就是这千里镜的观测距离,聚焦情况,并不是特别的好,宋卿,汤若望,你们想争取的银子,就是为改善这些问题的吧?”

    “是的陛下。”

    宋应星走上前,拱手作揖道:“武备院这边,在召开研讨会时,就发现国朝对千里镜的重视不够。

    若是能提升千里镜的品质,研制出更好的千里镜,不管是配发给军队,还是从事天文研究,都是极好的事情。”

    只怕就是想从事天文研究吧。

    崇祯皇帝在心里感慨一句,看向汤若望,对这帮聚集的西洋传教士,他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

    就是要利用好传教士,来吸取西洋的精华,摒弃所存的糟粕,发展壮大本土的科技体系。

    大明在某些领域的发展上,其实已被西洋甩来一截。

    若不趁早奋勇直追的话,那双方间的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拉得更大,这不是崇祯皇帝所想看到的。

    毕竟身处在大航海时代的风潮下,大明不该只把眼界,仅仅局限于大明本土,更要学会放眼看世界。

    “五万两银子够不够?”

    崇祯皇帝放下千里镜,想了想,说道:“钻研千里镜这个事情,要在武备院这边,定下相应的调调。

    要根据不同的需求,来制造出相应的千里镜。

    对了汤若望,在西山武备院那边,所聚拢的那些传教士中,是否有精通玻璃制造的人才?”

    “陛下说的是琉璃?”

    汤若望略带迟疑,看向崇祯皇帝说道:“有的,据臣所知晓的情况,至少有七人,精通琉璃,尤其是……”

    “有就好!”

    崇祯皇帝伸手对汤若望道:“这样,等你们离宫回西山后,将那些精通琉璃的传教士,全都调到一个地方。

    王伴伴,你叫内厂这边,筛选一批年轻的工匠,去西山接受培训。

    琉璃的烧制事宜,要叫他们尽快学会,朕要在皇庄这边,建造几座烧制琉璃,生产琉璃的厂。”

    玻璃这种东西,很早就制造出来了,不过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大明,包括先前的元朝等,并未将这一产物,有效的利用起来。

    玻璃制品在大明治下,是很稀缺的,也是相对昂贵的。

    可在崇祯皇帝的眼里,那就是一堆沙子,经过特殊的工艺生产,所制造出来的。

    要是皇庄这边,能掌握相应的生产工艺,批量生产玻璃制品,贩卖到大明各处去,那绝对是不错的进项。

    “以后武备院这边,每月都要呈递一封奏疏。”

    看着宋应星、汤若望他们,崇祯皇帝继续说道:“除了研制火器火炮外,像其他方面的制品,也要多多探讨。

    具备实用价值的,不管需要多少银子,朕都会及时划拨的,不要觉得浪费银子,从事研究这一块,花再多的银子,朕都不心疼。”

    若非现在的大明,就是传统的农耕大国,连基础的原始工业体系都没有,崇祯皇帝都想叫宋应星他们,钻研蒸汽机了。

    有了这一神器,在铺设成规模的铁路,那大明将会迈向何等的方向?

    不过没有成建制的科技基础,乃至是原始工业体系,崇祯皇帝是不会想这件事情了。

    不现实。

    连走都还没学会,就想跑,那不纯粹的异想天开吗?

    “陛下放心,武备院这边,定然会好好做事的。”汤若望闻言,当即表态道:“绝对不会辜负陛下的厚望。”

    看来传教的魅力,让汤若望这帮西洋传教士,一个个都想争取信任,这样天主教才能在大明壮大。

    瞅着态度积极的汤若望,崇祯皇帝的心里暗暗说道,不过天主教也好,别的教也罢,想在大明传播,那不符合统治核心,不接受改造,肯定是不成的。

    (



    第五十七章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皇爷…这个汤若望,还有邓玉函他们,对于传教之事极为认真。”

    在宋应星和汤若望离开后,王承恩想了想,微微欠身道:“在西山那边时,他们除从事的行业外。

    在休沐闲暇时,就会主动去和西山一带的百姓,甚至是西山火枪营的将士,有相应的接触,宣讲天主教的所谓教义。”

    “只是情况不是很乐观,对吧?”

    崇祯皇帝面露笑意,说道:“若是朕没猜错的话,他们都碰了一鼻子灰吧?”

    “是的皇爷。”

    王承恩点头说道:“西山一带的百姓,都忙着从事的各类建筑,一天做工,得一天的工钱和口粮。

    根本就没有功夫,理会这帮西洋传教士。

    至于西山火枪营,那里的将校,在知晓此事后,便杜绝非营地的人进入,除非有武备院所发令牌。”

    天主教也好。

    其他西洋教派也罢。

    在漂洋过海传进大明以来,受众面并不是很大,多局限于些许官员,或者是读书人的身上。

    像挣扎在底层的百姓,连吃饱肚子都成问题,谁有那闲情逸致,浪费宝贵的时间,去信西洋的神啊,仙啊。

    那有大明的城隍庙,土地庙灵吗?

    那有大明的各路神仙灵吗?

    “嗯,给西山火枪营的那帮将校,每人发放三十两银子。”

    崇祯皇帝想了想,伸手说道:“就说是朕赐给他们的,另外告诉他们,明面上要对西洋传教士,保持热情,不准慢待了他们。

    但是西山火枪营这边,禁止信奉所谓的教派,至于该怎么做,叫他们具体讨论,商讨出相应的对策来。

    现在的大明,需要这帮传教士,来帮着解决一些问题。

    等京通二仓的贪污案,审出眉目后,你去找一下徐光启,叫他组织些人手,负责重新定义西洋教派。”

    “喏!”

    对这帮漂洋过来的西洋传教士,崇祯皇帝的心里很清楚,他们并非是单纯的来传教,一个个都是肩负着使命的。

    不过对外来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