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

第153章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第153章

小说: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着顺手的刀,为何要废弃呢?

    但若是骆养性,开始对自己的旨意,有所踌躇犹豫时,表露出想投靠到文官群体那边的迹象。

    那不好意思,还是趁早去见骆家先祖吧。

    用着不顺手的刀,要趁早回炉重造。

    “对了,还有一件事情。”

    崇祯皇帝伸手对骆养性说道:“朕近期在大内行厂那边,知晓河间府、大名府等地,似有白莲余孽的迹象。

    先前你们锦衣卫,忙着督办京通贪污桉。

    现在也没有要桉负责,从锦衣卫中遴选一批人手,远赴河南、山东等地。

    给朕好好的查一查。

    记住了,朕不希望天启朝的徐逆之事,再于崇祯朝发生,若是查到什么,即刻呈递密奏。”

    骆养性强压内心震惊,作揖应道:“臣领旨!”

    这好端端的,怎么会牵扯出白莲余孽啊。

    早先在天启二年,徐鸿儒谋逆造反,引起不小的轰动,甚至导致漕运停摆,山东各府大乱,而北直隶更是深受其害。

    倘若河南、山东等地,真的有白莲余孽的话,那绝对不是小事啊。

    先前心情不错的骆养性,此刻却变得烦躁起来。uu看书

    这件事情要是处理不好,导致真有白莲作乱事,那麻烦就大了。

    不知晓此事,还有办法推脱。

    可现在天子叫锦衣卫插手此事,要是没能阻止的话,只怕天子盛怒下,自己恐将吃不了兜着走啊。

    骆养性心情烦躁。

    那崇祯皇帝的心情,要比他更加烦躁。

    白莲作乱一事,可谓是贯穿了大明。

    对待白莲之事,大明的态度,向来都是坚决而强硬的,遇到一个杀一个。

    毕竟白莲教的蛊惑性,扇动性,实在是太强太强了。

    大明之所以能创立,就是因为太祖高皇帝,所处时期民不聊生,靠一个碗,都没有了活路,最终造了暴元的反,开始一步步逐鹿天下。

    只是太祖高皇帝前期的崛起,靠的就是红巾军起势的。

    靠着江湖骗术,蛊惑愚民百姓,白莲教就像是一大毒瘤,暗藏在大明治下,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爆发一次。

    处在小冰河时期下的大明,特别是崇祯朝,那灾害频发严重,若是白莲趁机闹事的话,无疑又给大明平添不少麻烦啊。

    “行了,你就退下着办此事吧。”眉头微蹙的崇祯皇帝,看向骆养性说道:“这件事情朕很重视,每隔三日,锦衣卫呈递一份密奏到御前。”

    “臣定竭尽全力,查明此事。”骆养性当即表态道。

    矛盾积攒的多了,到了临界点后,就会频繁的爆发问题,现在崇祯皇帝所处的境遇,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况。

    若是能将这些矛盾,赶在爆发前一一解决的话,那大明还是能抢救一番的。

    点击下载本站app;海量,免费畅读!



    第九十四章 仓场事断不可再出问题

    

面对内忧外困、灾害频发的特殊时期,崇祯皇帝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不可能都浪费到朝堂之上。

    跟大明的文官群体扯皮,或干脆下场相争,除了浪费生命外,根本带来不了实质性的改变。

    “皇爷…徐阁老他们来了。”

    王承恩踱步朝西苑御台走来,对躺在靠椅上的崇祯皇帝,作揖行礼道。

    “宣吧。”。。

    闭目养神的崇祯皇帝,说道:“搬两个木凳来,给两位卿家赐座。”

    “喏!”

    王承恩当即应道,随后便伸手示意,叫随驾的宦官,传唤的去传唤,搬木凳的去搬木凳。

    这些时日,忙着处理各种朝政,崇祯皇帝有些心累。

    就算再勤政克己,就算大明所遇问题诸多,但是该放松的时候,还是要放松的。

    长城不是一天能修成的。

    今下的大明,所暴露出的诸多问题,是累世积攒出来的。

    即便崇祯皇帝再有本事,也不可能短时间内,就能见到成效。

    治理大明。

    抢救大明。

    复兴大明。

    在崇祯皇帝的心中,已然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臣…徐光启,拜见陛下!”

    “臣…孙居相,拜见陛下!”

    西苑御台这边,响起徐光启、孙居相的声音,闭目养神的崇祯皇帝,没有起身。

    “免礼吧。”

    崇祯皇帝倚靠在躺椅上,扶额说道:“坐吧,朕此次召见两位卿家,是有些事情要说。”

    徐光启、孙居相相视一眼,遂起身撩了撩袍袖,屁股挨着木凳坐下,心里却是各异的情绪。

    就当前朝局的变幻,他们也都顶着不小的压力。

    “锦衣卫督办的京通贪污案,已然结案了。”

    崇祯皇帝缓缓睁开眼睛,看向太液池方向,平静道:“所涉及的一应贪官污吏,悉数都处于极刑,传首北直隶等地。

    他们的家眷,全部流放辽东了,名下的一应家产,悉数都被锦衣卫查抄,并移交到内帑这边了。

    京通两个坐粮厅,及下辖的一应官吏,两位卿家也都呈递奏疏,增补到位了。

    现在京通二仓所滋生的贪官污吏、家贼硕鼠,也都被一扫而空了,之后两位卿家要做的事情,都清楚吧?”

    京通二仓所储粮食,是国朝的战略储备粮,是对外发动战争,或遇突发状况平稳局势,才会用到的粮食。

    面对灾害频生的境遇,崇祯皇帝对京通二仓极为看重,甚至围绕整个北直隶,增设军储仓的谋划,也在稳步推进之中。

    杀一批染指储备粮的贪官污吏,这对大明上下的震慑,不可谓不大。

    “启禀陛下…臣等清楚之后要怎样做。”

    徐光启站起身来,作揖行礼道:“先前所定的各项新规,会在京通二仓落实下来,切实保障仓场事,绝不会出现任何情况。

    另外臣与孙尚书商榷,趁此机会,可先行在河间府、天津直隶州两地,筹建新的军储仓,外设坐粮厅。

    这样一来的话,陛下所关心的仓场事,会逐步的稳定下来,力保在遇到任何问题时,国朝不至于太被动。”

    “不过陛下……”

    孙居相紧随其后,起身作揖道:“先前京通二仓的亏空,想要尽快填补的话,还需查抄的那批家财补进……”

    讲到这里的时候,孙居相没有再说下去了,毕竟查抄的钱财,都充入内帑了,叫天子拿出这些银子,似乎并不容易。

    “筹建新的军储仓,想法不错,尽快落实下来吧。”

    崇祯皇帝淡然道:“不过巡检制度,必须要明确到位,在河间府和天津直隶州这边,要寻求相应的经验。

    务必要确保一点,储存进去的粮食,一两都不能少。

    所遴选的官吏,必须要经层层筛选,似京通贪污案,绝不能再发生。

    等到相应的机制,都完善起来后,便在北直隶治下八府,皆落实筹建军储仓。

    粮食是国朝的头等大事,必须要确保万无一失。

    至于京通二仓的亏空,朕已命大内行厂这边,用那批查抄的所有家财,去分批购买平价粮,到时会诸批移交到京通两个坐粮厅。

    关于入仓粮的台账,必须落实到位,朕会不定期的谴派厂卫,到所辖的各个仓场,进行密查的。”

    面对上下摆烂的大明,纵使徐光启和孙居相他们,都是肯干实事的良臣,但是却也难保底下的人,有被钱财所蒙蔽双眼的。

    吏治腐败下的官场,做官若不是为了升官发财,那何必寒窗苦读十余载,拼命高中,跻身到大明体制下呢?

    所以崇祯皇帝在仓场事上,决定再多加几道锁链,最大限度的确保,大明仓场事绝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对了,等那批查抄的家财耗尽,以后大内行厂这边,每年都会向各地仓场,移交数批储粮。”

    崇祯皇帝伸手说道:“所以也别怪朕给你们加紧箍,给底下的人明确表态,日后敢染指仓场者,就不是这次处于极刑了,一经查明,夷三族!”

    “陛下英明!”

    本惊疑的孙居相,一听崇祯皇帝所讲之言,当即作揖行礼道:“臣定会将陛下之意,以公函的形式,下发到两处坐粮厅。

    不过陛下,大内行厂这边,每年能移交多少储粮?若是多的话,臣当尽快筹措其他府县增设军储仓。”

    相比较于厂卫临设抽查事,孙居相更在意的是大内行厂,每年能向所辖仓场这边,移交一批储粮。

    不花国库的银子,花内帑的银子,每年购进一批储粮,即便头上戴着紧箍,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个还没有明确的数额,但不会少,要看各地的情况。”

    崇祯皇帝站起身来,看向孙居相说道:“孙卿,多多为国朝遴选培养出一批,专司仓场事的能臣干吏。

    仓场事这副重担,朕就交给你们了,别叫朕失望。

    徐卿,准备一下,随驾前去西山,朕要到西山去看看。”

    仓场事有孙居相主抓,有徐光启分管,崇祯皇帝的心里很放心。

    若是北直隶治下各府,谋定的军储仓皆能筹建起来,并搭建起一支相对清廉、相对高效的队伍班底。

    那日后就能辐射到山陕、河南、山东等地,这给日后的赈灾、平叛事,都能起到不小的助力。

    有这次京通贪污案的震慑,崇祯皇帝觉得三年之内,国朝所辖仓场事,绝不会再出现任何问题。

    等到三年暂稳期一过,整个朝堂的局势,就彻底改变了,连带着国朝的吏治问题,亦能得到较大的缓解。

    到那个时候,崇祯皇帝就可以大刀阔斧的谋新政,彻底斩断所存在的那些顽瘴痼疾,乃至是滋生出的毒瘤了。



    第九十五章 巡视西山(1)

    

“咚咚……”

    “哒哒……”

    銮驾外响起各种声音,崇祯皇帝倚靠在软垫上,随驾的徐光启正襟危坐,他心里不是很清楚,天子为何选在这个特殊时期,出京前去西山巡视。

    以朱纯臣为首的京卫都督府在职勋戚,以孙祖寿为首的九门提督府,组成了这次随驾的护卫班底,这么大的动静,肯定会在朝中引起风波的。

    只是徐光启哪里会知道,这就是崇祯皇帝想要的效果。

    他要一次次的拉扯朝中的文官群体,不要以什么祖制,什么不宜出京为借口,阻挠他到京城之外巡视。

    虽说崇祯皇帝心里也清楚,离京出巡的耗费很大,对地方造成的伤害不小,但永远待在紫禁城这座深宫中,想亲眼看到外面的世界,想做出相应的调整,是很难的事情。

    以后崇祯皇帝会较频繁的离京出巡,至少北直隶治下各地,他都要走一圈,毕竟这是他谋定的基本盘。

    离京出巡的一应的耗费,皆会由内帑承担,并严厉禁止地方官员,在地方大费周折搞什么迎驾事,触犯此律者,没说的,免去官职。

    甚至崇祯皇帝都在心里做好准备,等后续推行各种新政时,江南那边若闹腾的厉害,要御驾亲征再干一次江南。

    毕竟尾大不掉的士绅、大小地主等特权群体,在江南牢牢把持着各种资源和渠道,底层的百姓群体,成了他们肆意盘剥的对象,不对江南地放放血的话,那某些顽固派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当然这样的谋划部署,都要等到五年后,甚至八年后,乃至更久,才会发生了。

    毕竟不重创建虏,不重整九边重镇,不解决流寇作乱,就妄图大规模推动新政,那无疑是在取死。。。

    “爱卿,你对当前的朝局,有什么看法?”

    崇祯皇帝放下手中的奏疏,看向徐光启说道:“朕这些时日,在国朝所做的决断,卿觉得是对是错?”

    本正襟危坐的徐光启,心里一紧,思绪却杂乱起来。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啊。

    “爱卿不必这般紧张。”

    崇祯皇帝瞧出徐光启的变化,微微一笑道:“这里只有我们君臣,该说什么,就说什么,朕想要听真话。”

    虽说徐光启推崇西学,但却也是个务实派,是心向大明的,崇祯皇帝不会因为这些事情,就忽略徐光启的才能。

    再者言吸取西学的精华,摒弃西学的糟粕,好叫大明也能有所改变,这在崇祯皇帝的眼里,还是很有必要的。

    海纳百川嘛。

    神州向来是包容开放的。

    只不过近几十年间,大明走进党争的怪圈,叫先前积攒的矛盾,在小冰河时期下的推动下,悉数都爆发出来了。

    崇祯三年的大明,还能抢救一番的。

    “启禀陛下,以臣之见,陛下所做出的这些决断,皆是利国利民之策。”徐光启剑眉倒张,向崇祯皇帝作揖行礼道。

    “不管是整饬京营事,还是整顿崇文门税关,亦或者总河、仓场事、给予内阁更多的权柄等等。

    臣明白陛下想整顿朝堂,好叫先前混乱的朝局,恢复到安定的秩序下,毕竟现阶段的国朝,可谓是内忧外困。

    频生的灾害,肆虐的流寇反叛,虎视眈眈的建虏,包括各地赋税所存问题等等,都是不容小觑的存在……”

    徐光启是真敢讲真话啊。

    不过朕喜欢。

    听着徐光启所讲的这些,崇祯皇帝的脸上露出笑意,他不怕朝臣说真话,就怕朝臣联合起来哄骗自己。

    毕竟他这个大明天子,在紫禁城,在京城,是高高在上的存在,可离开了权力中枢,又有多少人认他呢?

    在皇权不下乡的大势面前,政令出了京城,不利于自身的种种政令,那些在地方为官的群体,包括士绅、大小地主等群体,又有多少会真心奉行呢?

    “爱卿能体会到朕的用意,能体悟到朕的难处,朕心甚慰啊。”

    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开口道:“朕将爱卿擢进内阁,就是想叫爱卿,能多多的替朕分忧,替社稷分忧。

    以后在内阁这边,要多多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不要只放在武备院、农科、仓场事这些职责上。

    要敢于在内阁这边,讲出自己的主张,内阁不是一言堂,谁说的对,谁提出的想法,切实是对社稷有用的,就该大力支持才对嘛。”

    责任制内阁,应该是一个强权的内阁,这样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先前成基命绕开韩爌他们,直接来找自己规谏,这叫崇祯皇帝很是气恼,不能站在自己角度,考虑问题的内阁大臣,要之何用?

    “陛下,西山到了。”

    王承恩的声音,在銮驾外响起。

    “走,爱卿随朕,去巡视西山,去看看武备院。”

    心情不错的崇祯皇帝,站起身来,看向徐光启说道:“过去这么长的时间,军器局和兵仗局等有司,在此筹建的也差不多了。

    之后西山这边,要多多为我大明健儿,量产优质的火药,还有威力大、质量可靠的火铳和火炮。

    建虏之患,朕一定要终结了他!”

    以下克上的建虏,是崇祯皇帝必须要正视的问题,大明何时能中兴,何时能崛起,就看大明能否镇压建虏叛乱。

    打出来的君威,才能震慑天下。

    虽说摆在眼前的路,并不是那般好走的,但崇祯皇帝却充满了斗志,这不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征战天下吗?

    要么自己是造反派。

    要么既得利益群体是造反派。

    “拜见陛下!”

    走出銮驾的崇祯皇帝,瞧见黄得功所领的西山火枪营,向自己单膝跪地,行军礼喝喊起来。

    而宋应星、焦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