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第1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甚至崇祯皇帝都想好了,要借之后发生的灾情,在北直隶这边,甚至延伸到山东,顺势设起一批新衙署。
毕竟一出现灾情,朝中官的嘴脸,就会出奇的一致,国库没银子,请拨内帑银。
即便户部尚书是毕自严,想凭一己之力,扭转官场风气,那也不现实啊。
“臣王在晋,拜见陛下!”
在崇祯皇帝端起碗快,准备进膳之时,王在晋来到军机处公事房,在外作揖行礼道。
“王卿来了,快免礼,进来说话。”
听到王在晋的声音,崇祯皇帝端着碗快,便说道:“王卿还没有进膳吧,王伴伴,去给王卿添副碗快。”
“喏!”
王在晋手里拿着奏疏,走进公事房内,看见天子要进膳,脸上流露出些许迟疑,崇祯皇帝见状,笑着伸手示意,叫王在晋过来坐下。
对待务实的贤臣良臣,崇祯皇帝从不摆什么皇帝架子。
天子威仪,不是靠摆架子,摆出来的。
整个大明朝上下,能驱使倚重的官员,扒拉来,拨拉去,就那么一小撮。
若把这批官员的心,也都给伤了,那他这个大明天子,就别做了。
“王卿此来,有何事要奏?”
崇祯皇帝看着有些拘谨的王在晋,笑着询问道,随后夹起一块羊肉,放进嘴里细细咀嚼起来。
此时,王承恩捧来一副碗快,放到王在晋的跟前。
“先吃吧。”
见王在晋要起身作揖,崇祯皇帝拿着快子,说道:“别为这点小事,耽搁时间。”
“臣领旨!”
王在晋闻言,忙欠身应道,同时心里亦生出一股暖流,和天子同席进膳,这乃少有的殊荣了。
对王在晋心里的想法,崇祯皇帝并没有在意,吃饭就吃饭嘛,跟皇帝吃又能怎样,填饱肚子最重要。
本身要忙碌的事情,就够多了,再在意这些繁缛节,那事情还办不办?
“陛下,这是您先前着臣,代替李枢辅,要做的驿传改制事。”
在进完膳后,王在晋作揖行礼,捧着奏疏说道:“眼下在北直隶这边,先前所裁驿站,皆已恢复,并开启民驿事,陛下所言邮票,臣亦着人定制下来。”
“是吗?”
崇祯皇帝闻言,露出笑意,伸手道:“快呈上来,朕要好好看看。”
先前这驿传改制事,是由李邦华主抓的,毕竟其在兵部,是左侍郎,分管的职权里,就辖车驾清吏司事。
但是后来通敌桉爆出,被派到宣府镇去了,可越查,窟窿越大,现在李邦华,还待在山西那边。
可是驿传改制,关系大明信息传递,包括邸报、军情等传递,必须尽快恢复,所以这一差事,就派到王在晋的身上。
“王卿,此事办的不错。”
崇祯皇帝看着手里的奏疏,又看了看所定制的邮票,开口道:“或许刚开启民驿时,这邮票在民间的售卖,规模不是很大。
但等到我大明治下,各承宣布政使司,皆明确驿传改制,朕相信民驿事,会慢慢兴旺起来的。”
“陛下圣明。”
王在晋作揖行礼道。
虽然王在晋嘴上是这样说的,但是这心里却不这般想。
这民驿事,或许所售邮票,能在民间兴起,但朝廷能获取的财源,也必是微薄的。
不过能恢复各地驿传,叫各地驿卒忙起来,多个进项银子,稳定驿传事,那也是可行的。
看来在王在晋的心里,并不是很看好民驿事啊。
瞧出王在晋心里所想,崇祯皇帝暗暗感慨道:不过推行民驿事,售卖邮票,本就是件长久的事情,看得不是眼前,先恢复各地驿传再说。
等北直隶这边,设起直隶驿传局,并逐步推行到各地,广设省一级驿传局,叫兵部所辖车驾清吏司,直管省级驿传局,地方上逐级管理,那大明的驿传事,才算能逐步盘活。
第一百三十六章 红夷大炮
现在的大明,急不得啊,但凡崇祯皇帝御极之初,能多一些心腹班底,能多一些耐心的话,也不至于被现在的局势,折腾的这般心力憔悴。
只是这个锅,却要现在的崇祯皇帝来承受。
朕也想快啊,也想当暴君啊,奈何当前所处的境遇,却根本办不到啊。
崇祯皇帝坐在龙辇上,倚靠着软垫,感受所乘车驾的晃动,心里暗暗感慨道:当暴君多好啊,谁不做事,谁敢贪赃枉法,谁敢顶撞,那就一杀了之。
可杀了以后呢?
谁来顶上?
大明官群体,那最核心的东西,没有套上锁链之前,杀的越多,大明只会越来越乱。
到时先前所做的诸多谋划,都算是白费了。
一个山西官场肃贪,一个安置山陕籍灾民事,就折腾出多少事情,若是在朝堂上漫无目的的杀,那大明一夜之间,不知会有多少造反派。
相比较于崇祯二年,建虏进犯大明,在崇祯皇帝的谋划部署下,一次次带着目的,握着大义的整肃下,这所处的境遇不知要好多少了。
至少现阶段的朝堂,以内阁和军机处为首的诸多衙署,在明面上是做事的,有自己盯着看着,亦能解决不少的问题。
不像先前那般,推着不动,打着倒退,那才叫真正的憋屈。
“皇爷,西山大校场到了。”
方正化的声音,在龙辇外响起,本行进的车驾,稳稳的停下,崇祯皇帝微微抬头,露出一抹笑意。
到了好啊。
没想到武备院这边,进展还真是够神速的,火铳这边没有突破技术壁垒,反倒是火炮这边传来好消息。
今日崇祯皇帝摆驾西山,就是要来实地考察,宋应星他们所呈奏疏,根据佛朗机炮,改良铸造工艺,所铸成的红夷大炮。
“臣等拜见陛下!”
在一阵山呼声下,崇祯皇帝走出龙辇,看着眼前的众人,还有这偌大校场,远处摆放着一门火炮。
那火炮身长,超过了三米。
承载火炮的车驾,是通体由纯铁所造,车轮很大,虽相隔较远,但崇祯皇帝明显能够看到,部分车轮被压进土里。
“免礼吧。”
崇祯皇帝伸手示意道,随后走下龙辇,看向宋应星、焦勖、邓玉函、汤若望他们,露出了赞许的笑容。
尽管武备院是由徐光启所领,但实际上这位内阁大臣,来西山的次数很有限。
仓场事要管。
农科要管。
试种番薯要管。
徐光启忙起来的时候,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而熊明遇、王徵、李之藻他们,都上了年岁了,所以武备院的管理,是由宋应星实际负责的。
“宋卿,朕看你所呈递的奏疏,言红夷大炮的铸造工艺,相比较于从前改良诸多,且火炮的射程和威力,都提高不少?”
在众人的簇拥下,崇祯皇帝朝校场看台走去,边走边说道:“若是铸炮所需材料,包括耗费的银钱,朕都能给你解决的话,月产多少?
这次你们武备院,算是立下大功了,若我大明军队之中,能多多列装红夷大炮,那野战能力定能提升不少。”
宋应星微微欠身,边走边说道:“陛下,红夷大炮的铸造工艺,包括火炮的射程和威力,皆能有显着的提升,说来要感谢汤若望他们。
若非他们所提的意见,以及在此期间的诸多论证,革新了铸造火炮的工艺,想要这般快取得突破,是不现实的。
若是有着充足的材料,和铸炮所需银钱,依着西山现有的炮厂规模,像陛下要看的红夷大炮,能每月铸造二十门,并提供战时所耗的火药和炮子。”
对火器火炮的技术,包括生产在内,崇祯皇帝知道的不多,能想到的,他都讲给宋应星他们了。
至于能否带动大明火器火炮领域,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再提升一个层次,那就要看宋应星他们的了。
相比较于邓玉函、汤若望这些西洋传教士,崇祯皇帝更看重宋应星、焦勖他们,甚至后续培养出的相应人才。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西洋传教士来华,本身就是带着目的的,除了所谓的传教事业外,还有了解大明的一些别的目的。
崇祯皇帝所能做的事情,就是叫来华的传教士,特别是到武备院的传教士,这辈子都别想离开大明了,甚至还有锦衣卫,对他们进行着秘密的监视,防止书信往来,泄露大明的核心机密。
另外在武备院这边,就一个字,砸银子。
崇祯皇帝心里很清楚,火器火炮领域的发展,没有任何的捷径可走,就是一次次的去试错,总结经验教训。
这也是为何崇祯皇帝的内帑,现在变得充沛了,可他却一点松懈都不敢有,花银子如流水的地方,太多了。
一个武备院。
一个新军。
仅仅是上述两项,就不敢叫崇祯皇帝有所松懈。
这便是攻城夺寨的重型火炮了。
在众人的陪同下,崇祯皇帝来到这盛放火炮之处,看着通体铜绿的红夷大炮,伸手去摸,手有些凉,心里却思绪万千:只是这重型火炮,适合守城,适合攻城,仅从野战方面,形成不了炮火压制。
通体太大,不适合长途行军,于军中无法形成规模,换弹炮击时间较长,就算是形成规模,也会被敌军骑兵包抄。
像这样的重型火炮,铸造一定的规模,用于辽前防线固守尚可。
武备院这边,应多多研制并量产,轻型火炮、中型火炮,且火炮的射程和威力,都要有显着的提升。
也不知道开花弹之事,武备院这边,是否取得较大的成就,仅靠实心弹这一类,还是远远不够的。
虽说崇祯皇帝不懂火炮技术,但他却明白性价比,更清楚眼前这款红夷大炮,是否适合长途跋涉的行军。
崇祯皇帝所考虑的事情,要能在他所缔造的新军序列下,创设成建制的炮兵部队,能在与敌野战之时,给所处军队提供炮火压制,而非是威力很强,但换弹炮击效率慢的这种火炮啊。
在崇祯皇帝思量之际,一旁的汤若望,介绍着这款火炮:“皇帝陛下,眼前这座铜铸火炮,重达三千斤”
对于汤若望来讲,他希望能通过此次检校火炮的性能,赢取大明皇帝的喜爱和支持,这样在武备院这边,能得到更充沛的银子,好叫他钻研更多领域,同时能满足传教的需求,在京城这边,多营造一些教堂。
一旁的邓玉函、罗雅谷等诸多传教士,神情间皆流露出难掩的激动,只可惜崇祯皇帝此时的思绪,全在如何细化火炮种类,叫他缔造的新军序列下,能创设有战斗力,成建制的火炮部队上。
第一百三十七章 火炮种类
“轰”
响彻云霄的炮轰声,在这片校场骤响,地面轻微颤抖,一颗炮子,从涌出火焰的炮口飞射,在空中呈抛射线状,不断地向前翻滚着,无数道目光,随着这颗炮子的行进轨迹,向前移动着。
“砰!
”
不知过去了多久,炮子怒撞地面,所发出的巨响响起,地面跟着颤动起来,并不断的向四周传递。
地动山摇。
真可谓是地动山摇!
威力还真是够大的。
崇祯皇帝举着远望镜,定在红夷大炮炮击之处,看着那形成的大坑,忍受阵阵耳鸣,心里感慨道:
若是论及攻城拔寨,此炮当属最强,单单是这样的破坏力,即便是京城营建的城墙,恐也支撑不住几次炮击啊。
不过这一型号的火炮,太过于笨重了,体积过于庞大,不适合在新军过多列装,有一到两门即可。
否则太浪费人力,后勤补给的压力太大,还影响行军速度。
在崇祯皇帝身边所站众人,脸上或多或少,都洋溢着笑容。
这次检校红夷大炮,顺利展开炮击,没有出现炸膛,威力还这般了得,当属大明的火炮利器啊。
“若是能在辽前那边,多配属十几门这样的火炮,真是不得了啊。”
刘炳神情是难掩激动,看向卫时泰说道:“那猖獗的建虏,敢来犯我大明辽前,只需发射一轮炮击,定能叫建虏损失严重。”
“没错。”
卫时泰点头说道:“当初老奴攻打宁远城,咱大明军队守城时,用的就是红夷大炮,那”
然说着说着,卫时泰却闭上了嘴,下意识看向崇祯皇帝,身上生出些许冷汗,娘的,没事提什么宁远之战啊。
那一战是袁崇焕指挥的。
一旁站着朱纯臣,听到卫时泰所讲,嘴角露出些许轻笑,你这家伙,还真是什么都敢讲出来啊。
现在谁还敢去提及,和袁崇焕有关的事宜啊。
这一刻,朱纯臣的心里颇为希望,天子能听到卫时泰所讲。
自从汤国祚这帮在京勋戚,被崇祯皇帝以通敌、扰乱朝纲的罪名,全部逮捕并处决了以后。
朱纯臣在京卫都督府的权柄,就随着刘炳、卫时泰他们的擢升,相应的减少了很多。
只可惜对朱纯臣心中所想,崇祯皇帝并不清楚,甚至对卫时泰所讲,他也没有听到。
放下远望镜的崇祯皇帝,看着黄得功所领西山火枪营,动作迅速的清理着,发射过的红夷大炮,脸上露出些许笑意。
在勇卫营、天雄军、忠勇军等诸部新军里,论谁以后玩枪、玩炮最厉害,那当属西山火枪营!
崇祯皇帝心里暗暗道:背靠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负责检校武备院这边,所研制出的枪炮,包括量产出来的枪炮,那经验必然丰富。
西山火枪营所设的随军讲武堂,侧重于炮兵的培养,只需耐心等待几年,等他们完善相应的操炮流程,这里将成为大明炮兵的摇篮。
心里想着这些,崇祯皇帝转过身来,看向情绪激动的宋应星、焦勖、邓玉函、汤若望等武备院官员。
“武备院所产红夷大炮,要远比先前的厉害很多,这次你们都立下功劳了。”
迎着无数目光的注视,崇祯皇帝开口道:“一应赏赐,皆按武备院所定来办,该赏银子赏银子,该赐田赐田。
不过武备院上下,还要继续努力,戒骄戒躁,多多取得似今日的成果,特别是在火器一事上,朕亦是很重视的。”
相比较于体积大、笨重的火炮,倘若火器这一领域,能够取得相应的成果,那就能大规模的量产和列装。
燧发枪。
膛线燧发枪。
后膛燧发枪。
倘若能一项项的攻克,能一项项的研制出来,崇祯皇帝甚至能想象到,战场上的大明军队,会迸发出怎样惊人的战力。
不过火器的研制事宜,并非着急就能突破的,现阶段的武备院,尚处在摸索阶段,这期间还要砸很多的银子。
而武备院所领的军器局、兵仗局,涉及火铳生产的诸厂,以生产鲁密铳、鸟铳为主。
周遇吉所领勇卫营。
山西治下的四卫营。
所供应的一应后勤保障中,涉及鲁密铳和鸟铳的火铳供应,便出自西山所建的军工产业。
“对了,还有一件事情。”
在宋应星他们谢恩之后,崇祯皇帝伸手道:“今日朕检校所产火炮,心里也生出一些想法。
在我大明军队中,列装了诸多的火炮,像虎蹲炮、百子连珠炮、神威大炮、飞云霹雳炮等等。
不知诸卿是怎么想的。
朕总觉得这么多火炮,太杂乱了,于军队征战期间,想保障后勤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