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第1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都要重头开始。
“本就是该死的人,就算是老子,那也是从阎王爷走了一遭。”
李自成继续说道:“咱能继续活着,那本来就是赚了,这要是再他娘的好好享乐痛快一番,就算是他娘的死了,那也不亏啊。
就咱造大明的反,知道咋样吗?越是他娘的怕死,死的越快,越是他娘的不怕死,这命就他娘的越硬!”
李铁山、裴雄虎这些人,听着李自成所讲的这些话,一个个的眼神渐渐变了,他们都是该死的人,现在捡了一条命,还多想这些干什么?
要是在临死之前,能痛痛快快的享乐一番,就算是被建虏给杀了,也不是他娘的赔本买卖啊。
看着眼前的这些人,李自成的神情也有了变化,他看到了欲望,有了这个欲望,那这个队伍以后在辽南,在辽东就好带了!
!
第一百六十九章 孙传庭点炮
紫禁城,乾清宫。
“陛下,当前直隶、山东、山陕等地灾情频生,且各处的叛乱难定,朝中因这些事宜而生争执颇多。”
孙传庭神情严肃,作揖行礼道:“然国库的存银不足,若只是一味地靠内帑接济,而国朝不设法开源,解决国库之患,恐非长久之计啊。
且臣还听闻山东境内,有严重的漂没发生。
臣先前所理崇门税关,自推行税改后,所取成效颇大,按当前所征税银台账评估,岁收百万绝非难事。
臣署理安置一事时,就一直在心中所想,能否将钞关职权收归朝廷,于户部特设衙署总揽,遵崇门税关谋改,以规范钞关税目,为国库开辟新财源。”
崇祯皇帝稳坐在龙椅上,听着孙传庭所讲之言,双眸闪烁着精芒,是啊,怎么忙的把此事给忘了。
真是忙昏了头。
这崇门税关谋改一事,叫应征的税目明确,一应的税改细则贯彻,使得该地税收翻了十倍。
先前和韩爌他们,明确永废镇守太监,征收矿税一事,但也拿下议改商税的契机。
只是后续发生的事情太多,叫崇祯皇帝忙的忘记针对这些,在户部之下,新设一主要衙署,来总揽这些事情。
“孙卿说的不错。”
崇祯皇帝微笑着说道:“是朕忽略了此点,不过想要谋成此事,恐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啊。
毕竟钞关牵扯较多,亦牵扯到地方,想要明确此事的话,若是由朕来提出,只怕朝中反对声很大。”
“陛下,臣此番进宫觐见,就是为此事而来。”
孙传庭作揖道:“对待国朝所征赋税一事,陛下必须要重视,地方上多有借此由,行苛捐杂税。
特别是钞关一事。
朝廷在该项所征税银,多是二十几万两,天启年间要多一些,有五十多万两,此受辽东叛乱影响,故增收不少。
先前臣心中以为,这钞关所征税银,范畴也就是这般,可在署理崇门税关谋改后,却发现多数的银子,朝廷没有征收入库,却成了某些人的私库。
天子脚下尚且这般。
那地方上的情况,只怕就更加恶劣了。
臣算过一笔账。
若是以时下的漕运范畴,所设立的七关来定,遵崇门税关谋改事,那朝廷至少能够增收,三百多万两的关税银子。”
听着孙传庭所说的这些,崇祯皇帝心里并不吃惊,毕竟大明的财政体系,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以官绅为首的特权派,偷税漏税情况严重,甚至在一些地方,干脆就直接逃税,变着法的坑害地方百姓。
大明财政是个大问题,他就是一个火药桶,接着一个火药桶,连成了一串,碰了这个,就很可能形成连爆效应。
大明从来都不缺少银子。
崇祯皇帝双眼微眯,心里暗暗道:丝绸、茶叶、瓷器这些海外热销奢侈品,使得大批银子流入大明,那都是以亿为计的。
特别是江南诸省治下,那些个官绅、商贾等阶层群体,名下窖藏银子的比例最重,恰恰是他们也是最贪婪的。
明面上流通的银子不断缩减。
暗地里窖藏的银子不断增多。
这不仅叫大明的财政问题,变得日益严峻,还加剧民间的土地兼并,特别是灾害频生之际,这种势头就更严重了。
而针对建虏叛乱,流寇叛乱,朝廷往往出现不利形势,又会加剧这种恐慌情绪,使得问题变得更棘手。
但征税这件事情,必须要慎重对待,培养一批专业的税收人才,厘清大明各类税目,逐步推行下去,才是重中之重。
大明财政是个很麻烦的事情。
孙传庭能在当前这种时局下,主动进宫言明此事,想为社稷分忧,足以可见他的忠诚如何。
对待这样的忠诚,又肯干实事的贤臣,崇祯皇帝肯定要保护好,不能叫他身陷到党争漩涡之中。
“孙卿,你肯为社稷分忧,为朕分忧,朕很欣慰。”
崇祯皇帝想了想,开口道:“不过你所想的这些,若真要全面推行起来,恐会有着重重的难度。
毕竟牵扯到的层面太多,牵扯到的人也很多。
甚至因为时局的变化,会将这个好的良策,最后变成坏的,朕先前就想过此事,也将这些想法,给写了下来。
孙卿你可以先看看,想明白朕所想的这些,就以你的名义,向通政司呈递奏疏,咱们君臣逐步的谋改此事。”
说着,崇祯皇帝从龙桉的奏疏堆里,抽出来一份公函,当初跟韩爌他们摊牌后,崇祯皇帝就构想过此事。
只是后来事情太多,把此事给忙忘了。
接过王承恩所递公函,那封皮上所书国税处,叫孙传庭双眸微张,只怕天子所想之事,远比自己考虑的要周全啊。
“关于这个国税处,朕在心里构想很久了。”
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对孙传庭笑道:“以后大明的关税、商税、矿税、盐税等等,都将通过此处进行征收。
户部等有司的一些职权,都要逐步的重新厘定,大明每年所征赋税,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和漏洞。
但是有句话怎么说的。
这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这路要一步一步地走。
大明的赋税情况,孙卿心里很清楚,朕心里也很清楚,包括大明吏治问题,可以说是一团糟。
只不过朕先前没有提罢了。
若是真把这些好的构想,都一次性全推行下去,恐大明治下各地啊,将重现皇祖父他老人家,先前谴派镇守太监,所生矿税风潮了。
甚至有些地方,还会激生叛乱啊。
所以朕想着先在一些地方,试行税改事,等该地成熟了,经验总结了,再逐步在各地推行开。”
“陛下英明!”
孙传庭闻言作揖道。
天子所讲的这些,有一些是他所没想到的,就像这钞关一事,真要一开始就全面推行,恐最后的情况,并不会像自己所想的那样进展,毕竟所派地方人手不足,那终究是会受限于地方官府的。
第一百七十章 文官之耻
明末形成的党争浪潮,有较大的一个层面,就是利益之争引起的,而这最能体现的就是赋税制定上。
像齐党,楚党,浙党,宣党,昆党这等地域性强的党派,像东林党这等观念性强的朋党,像齐楚浙党等派残余所投靠聚成的阉党,从本质上去说,他们都是一类性质的,称其为守旧派特权群体,此言一点都不为过。
包括原有时间轨迹上,在甲申国难发生后,所形成的南明政权,闹腾出的东林党和阉党之争,那依旧是利益之争。
纵使国难就在眼前,但是该争的时候,他们还是要争,根脚在这里立着,混迹在江湖之中,怎会事事如意?
即便在朝的官员不想争了,可身后的那帮利益群体,却会捆架着,威胁着他们去争。
这较为充分的体现出,大明的官群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利益联合体。
造成大明党争的真正根源,一部分是在官群体自身,然最核心的,却是在少数特权群体身上。
大批的生产资料,财富,教育等等,都集中掌握在他们手里,那就使得他们想要得到的更多。
“这孙传庭究竟是何意。”
韩爌眉头紧皱,看着手里的奏疏,说道:“要在户部之下,新设国税处,将涉及漕运的关税进项,逐步收归该处控辖。
还要募集税警、税监、税督等诸种,分管明确的职权,以避免徇私舞弊之举,这真真是狂妄啊。
他一个顺天府尹,不管好顺天府,像这等事宜,岂是他所能插手的?!”
站着的几名中书舍人,流露出各异的神情,似孙传庭所呈递的这封奏疏,他们在知晓以后,亦是像韩爌这般反应。
作为大明的内阁首辅,特别是责任制和追责制落实后,韩爌所分理的事宜增多,身边中书舍人,需帮其分筛奏疏。
以明确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
届时韩爌再根据事情大小,进行相应的处置才行。
“将这份奏疏誊抄几份出来,分送到温阁老他们那边,人手一份。”韩爌拿着手里的奏疏,看向眼前众人,皱眉说道。
“此外毕阁老这边,多送过去几份,就说此事关系重大,内阁都要清楚此事,到时再进行商榷。”
“喏!”
那几位中书舍人当即作揖应道。
原本按照韩爌所想,是想将这份奏疏,就暂时搁置不管,但想到孙传庭身后的天子,却叫韩爌打消此念。
这孙传庭好端端的,为何要呈递这样的奏疏?这背后是否有陛下的授意?
看着几人的背影,韩爌双眼微眯,心里暗暗思量:毕竟这个国税处,真要在户部设立起来,不仅要分管漕运所设钞关征收,还将逐步明确商税一事。
像这些事情,岂是孙传庭这个顺天府尹,所需要多操心插手的?单单是顺天府治下的事宜,都够叫他忙得了。
尤其是在京城这边,被安置的山陕籍灾民,在阜财坊所做以工代赈,那要是敢出现任何差池,都会引起言官御史的弹劾。
想清楚当前所处时局,韩爌心中的直觉,很自然的就联想到崇祯皇帝,毕竟论特设新衙署一事,那天子要比谁都要在行啊。
既然是这样一种情况,就不能单纯的冷处理,要叫内阁的几位大臣,全都知晓此事才行。
毕竟涉及漕运的钞关,真要逐步从地方进行收权,叫朝廷全权负责的话,那引起的风波和涟漪,实在是太大了。
事关赋税的调整,由不得韩爌不重视啊。
内阁这边发生的状况,毫不意外的,在外朝的不少京官中传开,毕竟关系到赋税,谁会不重视呢?
“这些时日,卢卿就没有呈递密奏?”
拿着朱笔的崇祯皇帝,看向王承恩说道:这内帑调拨的一批赈灾钱粮,只够前期赈灾所需。
即便直隶这边,筹建了赈灾行署,那后续赈灾所需钱粮,依旧是较为庞大的,这就有些奇怪了。
“皇爷,卢巡抚的确没有呈递密奏。”
王承恩欠身说道:“奴婢特意在司礼监吩咐过,涉及那几位重臣的密奏,只要从地方呈递进宫,要第一时间呈到御前。”
崇祯皇帝眉头微皱,显然是在思索卢象升这边,究竟是发生什么,是白莲余孽被揪出来了,查获一批钱粮?还是大名府等地,惩处了一批士绅商贾?
崇祯皇帝不是抠门的人。
对待他信赖的良臣武将,那向来是需要多少钱粮,都会第一时间筹措调拨,毕竟他们在地方上,所做的诸多事宜,都是关乎秩序安稳的。
真要是慢了一些时日,导致地方局势的糜烂,那就太得不偿失了。
但是对待那些贪官污吏,别说是调拨钱粮了,崇祯皇帝还要设法惩处他们,把他们名下的赃银赃物,都给悉数查抄掉。
大明当前这种境遇,纯粹就是吏治腐败严重,朝堂和地方官府,那徇私舞弊的官员太多所致。
能手捧大义的去杀,崇祯皇帝绝不会手软。
“奴婢拜见皇爷。”
王德化匆匆走进东暖阁,作揖行礼道。
“可是外朝这边,有了什么风向?”见王德化来了,崇祯皇帝收敛心神,皱眉道:“挑那些重要的禀明。”
“据奴婢所查明的情况。”
王德化忙禀明道:“自孙府尹所呈奏疏,转递到内阁那边后,朝中的不少大臣,都很快知晓了此事。
特别是户部那边,都指摘孙府尹是多管闲事,想赢得皇爷宠信,所以才这样做的,更有甚者,有司官员怒骂孙府尹是败类。
不过毕阁老这边,对孙府尹所呈奏疏,表现得很是重视,具体有什么想法,奴婢却不是很清楚。”
“嗯。”
崇祯皇帝应了一声:“你先退下吧。”
对孙传庭所呈奏疏,会在朝中引起怎样的舆情,崇祯皇帝心里是清楚的,特别是户部这边,牵扯到赋税,那引起影响太正常了,纵使毕自严是大明财相,也不可能说绝对掌控户部,毕竟这里面的人太多了。
第一百七十一章 天津之变(1)
大明朝堂的暗流姑且不提,该改变的时局依旧会改,不易改变的时局依旧难变,整饬大明的烂摊子,非朝夕所能谋成的。
崇祯三年到来以后,大明经历的风波更盛,到处都在爆雷,到处都在出乱,似乎安定跟大明已无关系。
“这天津海关衙署,总算筹建起来了。”
陈延生神情感慨,走在这大沽口要地,轻呼道:“李将军啊,以后涉及天津近海巡视要务,就全仰仗天津水师下辖的靖海营了。
这对外开放的海贸港口,时下在积极筹建之中,按照这种势头来看,最迟半年的光景啊,咱们天津就有大变化啊。”
“陈知州真是客气了。”
并行的李明忠,微微一笑道:“这本就是份内之事,何须这般客道,再者说,新筹建起的天津水师,日后能否扩张起来,也要仰仗州府这边的拨款啊。
否则就靠那几艘老旧福船,就想肩负起近海的巡视,出海援辽等事,那就算把天津水师榨干,都办不到啊。
咱天津造船厂,还是要尽快竣工才是,不能被内廷所派内厂,在津营建的造船厂,给甩开的太远啊。”
听着李明忠所言,看着眼前忙碌的诸多青壮,陈延生脸上露出笑意,心情是格外的舒畅。
从他赶赴天津忙碌至今,时下的天津啊,才算真正稳定下来。
“李将军就放心吧。”
陈延生停下脚步,正色道:“州府这边,既定的发展部署,必然会保质保量的,如期落实竣工的。
要交付给天津水师的战船,本州定会着命天津造船厂,优先紧着你们交付的,毕竟这关系到天津开海事宜。
陛下对天津给予厚望。
特别是这个开海,从张榜告示以来,加之登来那边的宣讲,就吸引来一些西洋海商,这对天津的发展和稳定,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啊。”
“不错。”
李明忠感慨道:“当初咱们天津这边,所遇问题诸多,看似平静,可暗地里却是暗潮汹涌。
恰恰是西洋海商的出现,才使得局势出现转机,那个新设的天津十三行,可是拉拢不少人心啊。
当初所处的那种境遇,纵使是现在想起来,那都是心有余季啊。
陈知州不清楚吧。
那时本将的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