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第2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次离京,出来的不止他一个,内廷不少太监都出来了,那些运气好的,只怕都已经随宗藩抵达通州了。
“!!”
见韩赞周这般冥顽不灵,朱由菘紧握起拳头,眸中掠过一抹凶光,他不清楚,究竟是什么,让韩赞周连价值连城的夜明珠,都不敢收。
连番被韩赞周这个太监拒绝,叫朱由菘面子上挂不住了,冷哼一声,便拿着夜明珠转身离去。
“世子啊世子,不是咱家不想要啊。”
看着朱由菘离去的背影,沉吟片刻,韩赞周囔囔道:“是咱家怕有命拿,没命享受啊,还是小命要紧啊。”
似这样的一幕,其实在很多地方都上演着。
王德化、李凤翔这些内廷太监,一个个都是忍耐着贪欲,忍受着疲劳,护送着他们所传召的宗藩,朝通州那边汇聚。
此次奉旨离京,别说是捞油水了,甚至还赔进去不少银子,毕竟这般紧急的行程,要叫事情不发生意外,那肯定是要给底下人一些油水的。
韩赞周这些内廷太监,都不清楚自家皇爷,为何这次传召宗藩,会表现出这般严厉的一幕。
不过心中的直觉告诉他们,事情肯定是不简单的。
想起先前内廷那边,所经历的种种,韩赞周这些人,一个个都不敢有任何怨言和怠慢。
毕竟真触怒了天子,那别说是小命不保,甚至还会牵连到亲眷,虽说他们一个个都是宫里的人,但他们也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这等要命的差事,肯定是想尽快结束啊。
(
第二百二十一章 建虏不过如此
“五军营和神枢营的移防换驻,包括裁撤散兵游勇,这些事情你们做的都很好。”
崇祯皇帝负手前行,对随行的毛承禄、孔有德一行,出言赞许道:“这给国朝减去较重的负担,此外还直接或间接推动一些谋划的落实。
比如九门提督府的定编事宜。
比如军机处所掌裁撤京卫事。
所以在你们的心里,都是始终绷紧一根弦,在京营中当差领军,凡事要多做少说,你们的一言一行,会有很多人盯着。”
“臣等谨遵上谕!”
毛承禄、孔有德他们当即应道。
对天子的这份关切,毛承禄他们皆能清楚的感受到,这和先前在东江镇麾下,那是完全不同的。
这也使得毛承禄他们明白,先前所经历的种种歧视和不公,天子是不知情的,更别提暗中授意一说。
士为知己者死。
从东江军调离到京城为将,毛承禄他们心底所生戒备,随着时间的推移,早就销声匿迹了。
现在他们所想的,就是做好份内事,不辜负天子的这种厚望和期许。
“都说说吧,对之后京营的发展,有什么想法?”
崇祯皇帝停下脚步,转身看向毛承禄他们,正色道:“现在不管是流贼平叛,还是建虏平叛,局势虽说比先前稳定些。
但是这些猖獗的叛逆势力,一日不彻底镇压铲除,那大明社稷的安定,就一日不会消停下来。
京营的主要职责,虽是拱卫京畿的安定,但在朕眼里看来,该出去征战,那就要出去征战。”
“陛下英明。”
毛承禄神情严肃,昂首行礼道:“对于五军营今后的发展,臣心里的确有些想法,陛下能否恩准,允许五军营多恢复些骑兵建制?
鉴于大明当前叛乱的整体趋势,想要在战场上占据主导优势,除了发展火器部队,增强火炮威力外,更应注重骑军的建设和发展。
仅从三大营这一层面考虑,神机营倾向于火器突杀,神枢营倾向于守阵迎敌,那五军营的定位,应倾向于骑军混编。
这样一来的话,若是某地叛的乱需要镇压,可从三大营抽调相应兵马,混编组成联合军队,协同作战下,能叫战力发挥到极致。”
崇祯皇帝听闻此言,点点头表示认可,其实此事就算毛承禄不讲,他也准备重新定义三大营的侧重点。
在这个时代的战场拼杀,可不是单兵种作战,骑兵,长枪兵,盾兵,车营兵,弓弩手,火枪手,火炮手等等,那细分的是很明确的。
当初御驾亲征时,跟进犯的建虏八旗打过,叫崇祯皇帝心里比谁都清楚,统筹发展大明新军的必要性。
“陛下,臣也有些想法。”
孔有德紧随其后道:“现在五军营和神枢营,都开始筛选勇壮增补,虽说有四卫营的基干撑着。
但论及中低层将校的补充和发展,也是不能轻视的。
所以能否在三大营这边,参考西苑讲武堂的建制,筹建起一个京营讲武堂,这样能更快更多的培养中低层将校。”
“这两件事情都是有必要做的。”
崇祯皇帝伸手道:“这样,你们回去就写一份奏疏,呈递到御前来,该怎样明确,该怎样逐步发展,都详细的写下来。
现在神机营奉旨赴陕征战,你们在京畿这边,就应该为三大营的整体发展,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大明军队的建设,就应该让专业的人去做,像大明文官群体干涉军队事宜,崇祯皇帝要逐步的限制起来。
军政分离这是必须要走的路。
“陛下,臣还有想法。”尚可喜上前说道:“神枢营麾下的火炮队伍,整体水准还是偏低的。
臣知道西山火枪营,麾下有大批精通火炮的精锐,能否从西山那边,抽调一批精锐悍卒,补充到神枢营麾下?”
对毛承禄、孔有德他们现在的表现,崇祯皇帝心里很是满意,这些都是有才能的虎将悍将,若是真能为大明效忠,那对大明新军的建设,必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皇爷,孙督师呈递密奏。”
就在崇祯皇帝想说些什么时,曹化淳却捧着一份密奏,匆匆跑了过来。
“呈上来。”
在众人的注视下,崇祯皇帝拿过那份密奏。
毛承禄、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他们,相视一眼,神情间流露出些许疑惑,这个时候辽前呈递密奏,难道是发生什么事情了?
“哈哈,这建虏也不过如此嘛。”
就在众人疑惑之际,崇祯皇帝却笑道:“没想到在辽南那边,竟发生这样的事情,好啊,朕果真没看错那李自成。
你们几个,都看看吧。”
说着,崇祯皇帝将手中密奏,递给毛承禄他们。
“辽南那边,竟出现大规模叛乱?”毛承禄看到密奏上的内容,露出错愕的神情,“甚至建虏抽调不少兵马,都没能将其镇压?”
“这李自成是何许人?”
孔有德惊疑道:“这般短的时间,就能掀起这等风波,甚至还打下绣岩城,这真是够匪夷所思的。”
作为昔日毛文龙麾下倚重的将校,毛承禄、孔有德他们,对辽东的情况很了解,对建虏八旗亦很了解。
孙承宗所呈递的这份密奏,言明当前辽东的局势,只是毛承禄他们都没想到,搅动辽东局势的契机,竟是一先前没听过的人。
“这些心里知道就行了。”见众人疑惑很多,崇祯皇帝微笑着说道:“看来针对辽东的部署,也该多增加些才行了。
在世人的眼里,建虏是不可战胜的,只是藏在这背后的隐患,却被建虏一次次的大胜所忽略掉。
现在辽东的局势变化很大,你们都要抓紧时间,尽快将五军营和神枢营操练起来,心中有什么想法,都尽快呈递奏疏到御前。
别到时候朕打算解决一些叛乱,想叫你们出战,在关键时刻给朕掉链子,去吧,朕还有些事情要处理。”
“臣等遵旨。”
毛承禄、孔有德他们当即应道。
第二百二十二章 军备竞赛
大明现阶段的问题很多很杂,然真要去繁从简的话,赋役财政,教育科举,灾情治理,军队掌控,这四大类才是核心所在,围绕这些核心,又衍生出很多分支,混在一起后就成现在的模样了。
想要去触及这四类核心的话,必然会牵扯到其他层面,继而形成连锁反应,这也是崇祯皇帝不断抽丝剥茧的原因。
“李自成啊,朕还真有些小觑你了。”
回到东暖阁的崇祯皇帝,盯着眼前的辽东舆图,淡笑道:“这种四面楚歌之下,都能在辽南掀起风波,看来刘兴祚他们,对你的配合都很有成效啊。
王伴伴,从西山调出的那批燧发火铳、震天雷等火器,离开天津新港,运往东江镇那边没?”
“已经离开天津新港了。”
王承恩忙欠身应道:“十日前就离开了,算算时间,那批船队,应该已经抵达东江镇那边了。”
“好。”
崇祯皇帝笑道:“有了这批火器后,若是李自成能达成交易,那麾下老营的实力,应当能增强不少。
继续搅和吧。
叫建虏就这般应接不暇。
辽南治下若是越来越乱,那局势对大明优势越明显,说不定要不了两年,辽西和辽南两地,就能彻底收复回来。”
见自家皇爷这般,王承恩眉宇间有些踌躇,他心里有些话,不知该讲不该讲。
“皇爷…燧发火铳这等利器,您为何不列装到辽地大军麾下?”王承恩犹豫很久,还是硬着头皮说道:“先前奴婢跟随皇爷前去西山,见识到燧发火铳的厉害,若是能列装到辽地大军,那局势岂不对我大明更有利?
将其兜售给李自成这支流贼,若只是他们独掌还好,可若是叫建虏在战场上,夺走一些的话,那……”
“朕就是要叫建虏夺走。”
崇祯皇帝面露笑意,转过身来,开口道:“武备院研制的燧发火铳,虽说威力和射程都增强不少,但距朕的要求很差很远。
若是能在燧发火铳中,刻画出相应的膛线,那不管是威力,还是射程,将会在燧发火铳的基础上,再增强很多。
试想一下,一向骁勇善战的建虏八旗,却在一帮辽东义军的对战下,不断经历一些战败的话,那建虏高层会怎样想?”
“肯定是想辽东义军,究竟长于何处。”
王承恩想了想,欠身回道:“一旦建虏发现,辽东义军是列装了燧发火铳,其战力才大幅增长。
肯定会叫麾下的工匠,从战场上缴获的燧发火铳,进行仿制。
只是皇爷,若真是这样的话,那建虏八旗的战力,岂不是也跟着增强了?这对大明并没有益处吧?”
对于火铳的发展史,王承恩心里并不清楚,所以在他的视野内,所能想到的,就是燧发火铳,一旦在建虏八旗中列装,那战力会变得更强,那样大明想要镇压他们,岂不是难上加难了?
“谁说没有益处,若真是那样的话,朕才求之不得呢。”
崇祯皇帝笑着摆手道:“朕要在辽东这个地界,掀起一场军备竞赛,叫建虏宝贵的战争潜力,浪费到无用的燧发火铳上。
建虏造的越多,那他们日后就败的越惨。
最好能在今年的年底,就能让建虏在战场上,从李自成所部麾下,能虏获走一批燧发火铳。”
王承恩愣住了。
他不明白自家皇爷,为何会讲出这样的话。
“从万历四十七年开始,大明跟建虏展开的对战,向来是败多胜少,辽东大片疆域和城池,全都叫建虏夺走了。”
崇祯皇帝伸手道:“这也使得大明上下,谈奴色变之风愈发严重,没有人注意到建虏的致命缺陷。
那就是核心人丁太少。
这也使得建虏八旗,不能经历任何岔路,不能经受任何战败,否则的话,那就是万劫不复的存在。
现在朕在辽东这个地界,给建虏埋了几颗雷,只要他们踩下去,就会不断损耗他们的战争潜力。”
泛辽东战略的核心思想,就是有效利用大明所掌优势,来持续不断的削弱建虏潜力,不管是用什么办法,都行。
现在叫东江镇、登莱、天津、觉华、辽前等地,搞海上破袭这一套,渐渐都起到战术效果了。
此战术重在练兵,同时积少成多的削减建虏兵丁,真鞑也好,二鞑也罢,只要能干死他们,哪個多,哪个少,崇祯皇帝心里并不在意。
支配李自成去辽南,掀起辽南大反抗,就是在推波助澜,叫建虏无暇他顾,不能再主动扩张下去。
这无疑是削减建虏的战争潜力。
不过仅仅靠着这两项还不够,燧发火铳的成功研制,叫崇祯皇帝看到了第三种可能,那就是掀起军备竞赛。
只要建虏进这个坑,那就要拿出资源和钱财,去不断的造燧发火铳,至于刻画膛线,钻研出更先进的火器,就不是建虏所能实现的了。
说到底,建虏就是个区域性小政权,内部又严重歧视汉民,怎会具备这样的底蕴。
“对了,朕先前叫你筛选可靠人选,去往辽东,下发给孙承宗的密旨,此事办的怎样了?”想到这里的崇祯皇帝,又想起一件事情,看向王承恩询问道。
“回禀皇爷,五日前,奴婢收到消息,所部已过山海关。”王承恩作揖行礼道:“算算时间的话,此时应已送抵孙督师手中。”
“嗯。”
崇祯皇帝点头道:“送的刚刚是时候,辽东现在局势那般乱,刚好给辽前改制,提供了一些助力。
希望孙承宗能审时度势,周密部署辽前改制一事,若是此事能够做好,那朝廷身上的担子,又将轻不少。”
说着,崇祯皇帝又转过身来,看向那张辽东舆图,那区域分明的舆图上,就仿佛是活过来一般。
辽前边军,辽东将门,李自成所部,建虏八旗,东江军……
这些个势力,在崇祯皇帝的眼前浮现,在此后有怎样的趋势进展,一切是那般的明朗,倘若泛辽东战略能够落实,那大明的优势会愈发明显。
由于各种问题地址更改为请大家收藏新地址避免迷路
第二百二十三章 辽东改制
辽东是万历朝、泰昌朝、天启朝、崇祯朝都绕不开的话题,建虏的强势崛起,搅得大明不得安生。
尤其是天启初年,以沉阳和辽阳为首的辽左要地,受朝中党争的缘故,使得懂兵的熊廷弼被撤,换上袁应泰镇守辽东,使得该地被建虏攻陷,继而引起辽南大崩溃,而此后又是党争影响,引发督抚之争,又叫辽西被建虏攻陷,短短两年间,大明在辽东的疆域,就沦陷一多半。
这其中涉及到的人,是非功过已无法甄别,不过藏在这洪流之下的,却是严重党争所引发的问题。
“督师,陛下所颁这份旨意,恐难以在辽前推行开啊。”茅元仪面露忧色,看向沉默不言的孙承宗,皱眉道。
“虽说当前辽东的整体局势,开始变得对大明有利,建虏所窃据辽南一带,似有大规模的起义行为,但是建虏在辽西一带,仍驻扎着不少兵马。
如果说在辽前一带,推行撤卫设府之事,那势必会触碰到很多人的利益,尤其是那帮世袭卫所官。
一旦叫那些人知道,必然会明里暗里的抗拒,甚至逼急了他们,会在私底下暗通建虏,以破坏撤卫设府之事。”
“你说的这些担忧,的确是很现实的事情。”
孙承宗沉默片刻,开口道:“所以陛下所颁这份旨意,才一再强调,要根据辽前,辽西,辽南等多处局势来定。
撤卫设府一事,必须要办,但如何推行,还要审时度势才行。
本督觉得陛下所言甚善。
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