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第2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调整京畿的卫戍体系,除了实控军权、整顿武备、重练强军之外,崇祯皇帝就是想明确规矩。
该是谁做的事情,就必须要做好。
在其位,必谋其政。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可真正做起来,却是很难的,尤其是大明从万历朝后期,到泰昌朝,到天启朝,所经历的漫长混乱秩序,叫大明的人心散掉了。
“陛下英明。”
李邦华赞同的点头说道:“臣先前也想过这些,不过没有陛下所想的透彻,今日听陛下所讲,心里的困惑算是彻底解开了。”
“那卿家就继续说。”
崇祯皇帝微笑着说道。
“臣…其二,军机处增补大臣,其实对国朝平叛事,是有着诸多好处的。”
李邦华踌躇刹那,组织下语言,继续说道:“自军机处创设以来,在经历初期的短暂混乱,时下在朝也算立稳脚跟。
这使得流贼平叛和建虏平叛,朝廷不似先前那般,在很多时候是被动的,是混淆的,也能为内阁减轻负担。
当初朝中的有司大臣,对军机处抱有敌意,抱有反对,归根到底是受祖制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言论此事的也少了……”
听着李邦华所说的这些,崇祯皇帝内心感慨起来,是啊,大明在某些方面,太过于固执了。
尤其是大明的文官群体,动辄就以祖制宗法来反对,归根到底,就是不想叫新的事务出现,影响到他们的既得利益。
李邦华讲这些话的潜在意思,其实是想规谏自己,在朝中有司大臣,因军机处而出现反对声音时,能不要这般心急。
广开言路,多听取谏言,才是明君所为。
“卿家想表达的意思,朕明白了。”
崇祯皇帝停下脚步,面露笑意,看向李邦华说道:“卿家能有这些改变,朕心里是很欣慰的。
希望卿家到了湖广,能保持住这颗本心,多多为朕分忧,多多为社稷虑,毕竟现在的大明啊,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要解决。”
和先前相比,李邦华的种种改变,是崇祯皇帝所欣慰的,这代表李邦华在认知上,已然倾向于自己先前所谋部署。
这很重要,关系到后续针对湖广,针对福建,针对两广等地,所逐步推动的一些部署和谋改。
第二百四十八章 君臣奏对(2)
大明若是想拨乱反正,仅靠崇祯皇帝一人,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制定阶段性的既定谋划,需要大量的人参与其中。
崇祯皇帝心里很清楚,大明需要的是变,可是这个变,究竟该怎样变,尺度多大,范畴多大,就很考验他的能力了。
在哪个阶段,做哪些事情,用哪些人,能在大明逐步微调改变下,还能确保大明秩序不乱,这才是根本所在。
“聊完军机处的事情,再聊聊地方吧。”
崇祯皇帝眼神坚定,看向李邦华说道:“卿家此任湖广总督,是需要做出很多事情,否则朕这边的压力,朝廷所攒压力,都不会缓解。”
“请陛下明示。”
李邦华拱手作揖道。
在得知自己赴任湖广以后,李邦华心里就猜想到天子,必然是有重要事务,让他在任湖广总督时,将其一一落实明确的。
崇祯皇帝正色道:“遏制宗藩私下兼并,整顿湖广治下卫所,打击私盐贩卖,创设湖广赈灾行署,筹建官办诸厂,厘清私征弊政,裁撤和增设钞关,废除湖广铸币,查明官场弊政……”
一项项直指命门的决断,从崇祯皇帝口中讲出,李邦华的内心深处,却生出了诸多的涌动和惊意。
所做的事情太多。
牵扯的层面太广。
想要叫他把这些事情逐一落实,这难度太大了,可以说跟湖广地方官场,包括宗藩、士绅、大小地主等,全都站到了对立面。
“陛下……”
李邦华欲言又止起来。
“卿家,朕知道你想说些什么。”
崇祯皇帝笑着摆手道:“朕所讲的这些,可不是叫你一年半载,就必须全部做好,而是用三年,用五年,在摸清楚湖广本地情况,逐步打开局面去做的。
何况湖广总督只是第一步,在关键的时期,湖广境内所辖巡抚,朕都会逐一的进行更换。
卿家赴任湖广后,可别想着去了,就能站稳脚跟,要先巡视湖广所辖各府州县,了解本地情况才行。
此外针对朕所想的这些,司礼监尊奉朕的旨意,进行相应的筛选和罗列,哪些事情是好操作的,哪些事情是难办的,都进行了标注。
等卿家离宫时,这些都会交付到卿家手中。”
崇祯皇帝心里当然清楚,自己所讲的那些,对湖广这个地界,究竟代表着什么,所以他从没想过一口吃成胖子。
如果说李邦华赴任湖广,能按照他所构想的部署来办,那么利用五年的时间,结合湖广本地的情况,是能将其逐步落实的,至于是否在这五年内,能够见到成效,崇祯皇帝心里并不在意。
这五年见不到成效,那在下个五年能见到,也是可以的,至少这代表着湖广境内,有着相应的改变。
大明整体的阶段性谋改。
大明地方的阶段性谋改。
是崇祯皇帝所构想的路线,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叫敌对势力噼开,能将矛盾点分散,那大明就能逐步改变。
“臣定当尽力。”
李邦华硬着头皮道。
“卿家,不是尽力,是必须。”
崇祯皇帝走上前,轻拍李邦华的手臂,说道:“朕知道,想做好这些事情,难度很大,压力很大。
可现在的大明,真的是等不起了。
如果说卿家都要知难而退,那人人都是这般的话,大明想要中兴,想要排忧解难,无疑是难如登天啊。”
李邦华的神情变了,看着天子坚毅的神情,坚定的态度,当即作揖道:“臣谨遵上谕!”
“对了,卿家在离京赴任时,还要携带两份密旨。”
崇祯皇帝弯腰搀扶起李邦华,继续说道:“是朕给福建总督方孔照,两广总督熊文灿的,他们到任以后,在地方要做的事情也不少。
朕知道。
朝中有司的不少人,对天津开海通商一事,那多是存有诟病和反对的。
说什么的都有。
但是开海通商一事,必须要坚定的走下去,这是为国库开源的良策,是减轻大明治下百姓负担的良策。”
李邦华皱眉道:“陛下是否想过,倘若人人都见到开海通商,所带来的利益,那大明治下的土地,又靠谁去种呢?”
大明重农抑商的思潮,其实是很严重的,像李邦华这等大臣的想法,其实还有很多。
崇祯皇帝反问道:“那不开海通商,大明治下的土地,就能确保都有人种吗?”
李邦华:“……”
面对天子所问,李邦华一时无言。
他清楚天子这般问,潜在的意思是土地兼并,是各地灾情,其实有很多事情,有很多弊政,大明统治阶层的群体,不是不清楚。
但是清楚归清楚,能不能说,要不要说,敢不敢说,该不该说,就成了很多人所顾忌的因素。
“朕知道在大明治下,存有很多流民,存有很多破产的百姓。”
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开口道:“想妥善安置这部分群体,以确保地方秩序安定,根本就没有更好的办法。
土地,都是有主的。
让他们种了,就会让别的群体受损。
既然这条路走不通,那为何不能兴办官办诸厂,叫他们集中起来,靠自己的双手,去赚取养家湖口的钱财呢?”
李邦华沉吟片刻,皱眉道:“这件事情只怕会很难做。”
“难做,那就慢慢做。”
崇祯皇帝也不气恼,微笑着说道:“万事开头难,若事事都以此来搪塞,那治理大明就成了空谈。
朕也是第一次当皇帝,也是第一次统御天下,其实有很多事情,都是在摸索中不断前行的。
朕希望卿家能牢记这一点。
做错了事情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是错的事情,却顽固的坚守,我们都要勇于去披荆斩棘,这样才能叫大明越来越好。”
了解大明的现状,让崇祯皇帝明白一点,要改变大明的意识形态,要改变大明的诸多观念,唯有将这件事情做好,那大明才有可能改变。
想办到这一点,就要有人去做实事,他这位大明天子,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给这些人撑腰。
第二百四十九章 风起辽东
当前的大明朝堂是盘大棋,下好了,能延缓大明倾斜的速度,下坏了,会加剧大明倾斜的效率。
面对这样一盘大棋,崇祯皇帝想独当执棋者,只可惜文官群体不会同意。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想拔除掉这样的糟粕,并非是件容易办到的事情。
“陛下,臣出任东阁大学士,进内阁左政,恳请陛下明示,应主抓哪方面的政务?”
周延儒神情恭敬,作揖行礼道:“臣此前在军机处任职,都是陛下决断,臣才有所作为的。
这突然去了内阁,有些事情,臣心里难免彷徨,不知该……”
你这个老狐狸,嘴倒是挺甜的,借着先前在军机处任职,来向朕讨要权柄了。
崇祯皇帝倚靠在龙椅上,面露笑意,看着吹捧自己的周延儒,心里却暗暗冷笑起来。
温体仁也好。
周延儒也罢。
崇祯皇帝是了解的,二人的能力是有,然功利心很强,是彻头彻尾的政客,不能简单归类于帝党。
崇祯皇帝心目中的帝党大臣,应当是具备一定眼界,开明,务实,肯干,有公心,能为社稷分忧,为万民谋福祉。
或许温体仁和周延儒他们,沾上一两条,但绝不是帝党大臣,毕竟说到底,他们的跟脚是守旧派官僚出身。
现在一个个都没当上首辅,等有朝一日真当了首辅,那所做的事情,或许还不如韩爌做得好。
什么特性的人,安插到什么位置上,其实是很有考究的事情。
“卿家能为朕分忧,为社稷虑,朕心甚慰。”
崇祯皇帝收敛心神,保持笑意,看向周延儒说道:“朕就是知晓卿家之才,所以才擢卿家进内阁。
这几日,朕也一直在想,究竟让卿家主抓哪些政务。
想来卿家在军机处时,清楚温卿所奏廉政公署之事吧?此事当初在朝野间,引起的议论可不小啊。”
“臣知晓。”
周延儒忙欠身应道。
周延儒嘴上这般说,心里却暗暗揣摩起来,难不成想叫他主抓廉政公署?
这可不是什么好差事啊。
倘若做不好的话,不仅会失去天子的信赖和倚重,而且还会交恶朝中大臣。
“朕觉得在内阁这边,仅靠温卿主抓廉政公署,还是远远不够的。”
崇祯皇帝觉察到周延儒的顾忌,神情自若道:“说到底这个廉政公署,先前并没有此等衙署,什么事情都要摸索着来。
朕也有足够的耐心,看着温卿将此事做好。
不过周卿也知道,朕一直都很重视吏治整顿,风气整顿,毕竟这些事情做不好,那徇私舞弊、以权谋私、僭越法纪等腌臜事,就会层出不穷。
既然做了大明的官,那就要在其位谋其政,不然吃着大明的皇粮,拿着大明的俸禄,算怎么回事?
所以朕想叫周卿在内阁这边,主抓吏治新规,和都察院左都御史韩继思,一起尽早将此事完善。”
周延儒:“……”
吏治新规很早就在朝提出,并且付出相应的行动,不管是责任制和追责制,还是向有司衙署派驻监察御史,亦或京察大计,再或者不定期向地方谴派巡察御史等事,随便拎出来一件,都是得罪人的差事。
从韩继思提出吏治新规后,朝堂之上就没有不骂他的,错非是期间发生的事情太多,早就在朝形成倒韩风潮了。
现在天子重提这件事情,周延儒就清楚吏治新规一事,在今后很长时间内,都会在朝立稳脚跟。
想起先前北直隶治下各府州县,在韩继思试行带队巡察,所上疏弹劾的那批罪官,巡察差事他们都察院办了,但扛雷的却是内阁和吏部。
要不是崇祯皇帝的冷处理,对朝中部分言官御史,包括有司大臣,上疏弹劾韩继思所为,悉数都留中不发,只怕倒韩风潮也就形成了。
“卿家,可是有什么顾忌吗?”
见周延儒不言,崇祯皇帝故作疑惑道。
“臣…谨遵上谕!”
周延儒忙作揖应道。
尽管心中有着诸多顾忌,但周延儒也清楚这件事情,他没有别的选择,毕竟到了内阁这边,若是不能主抓一些具体政务,那就没有权力可言。
同样都是内阁群辅,像毕自严、徐光启他们,跟何如宠、周道登这些人,是一个性质吗?
不一样!
这就是崇祯皇帝的手段。
一个上下思想一致的内阁,并非是崇祯皇帝所想要的,韩爌的确是内阁首辅,的确是权柄多了不少,但相对应的内阁次辅,内阁群辅这边,也都会得到相应的侧重,不叫韩爌在内阁一家独大。
“皇爷,辽前和东江镇两地,呈递密奏。”
王承恩手捧奏疏,快步走进殿内,在周延儒诧异的注视下,低首道。
“呈上来吧。”
本想着再敲打周延儒一番,在得知辽东那边呈递密奏,崇祯皇帝伸手道。
自从泛辽东战略逐步落实后,或许在收复辽东旧土一事上,大明依旧没占明显优势,但也跟先前有着较大不同。
辽东将门的势颓。
建虏八旗的被动。
各地辽军的进取。
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改变。
现在崇祯皇帝的心里,是一门心思的想增强这种局面,叫建虏八旗陷入混乱,不叫黄台吉率部有序扩张。
只要这种扩张势头,能够被迟缓或打破,再这般坚守个数年,建虏八旗的战争底蕴,就能被不断消磨掉。
对付势起的建虏八旗,在内忧外患之下,何必认准正面硬刚这一条路,采取迂回包抄的策略,以己之长攻敌之短,逐步蚕食建虏优势,难道不好吗?
“哈哈…这个李闯将啊,朕果真没看错他啊。”
翻看着手中密奏,在了解辽南局势,辽西情况后,崇祯皇帝大笑道:“没想到这意外收获,来的还真是够快的。
王伴伴,即刻召军机处大臣觐见,朕要商榷辽东平叛的大事!”
“奴婢遵旨。”
王承恩忙作揖道。
周延儒见到此幕,心里生出疑惑,李闯将是谁?辽东怎么了?这些疑惑不断生出,叫他想知晓一二。
第二百五十章 打辽西必须拿下
周延儒一步三回首,看着紧闭的乾清宫殿门,脸色有些难看,心情很是沉重,明明知晓辽东那边,出现新的变动,可此时的他,却不能再参与其中了。
周延儒在军机处任职也不短。
对军机处所做诸事,都是清楚的。
不管是流贼平叛,还是建虏平叛,亦或外派分指,再或者京畿卫戍调整等等,军机处所辖职权不可谓不重。
以‘国朝平叛’为引,军机处从无到有,一步步走到今天,那所涉足的军机要务众多。
看似兵部在朝总揽军务,控制着诸多的职权,可实际上早就不是这般了。
但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