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第2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良甫公,您对本抚讲这些话,不是想改造现有登莱沿海地带,所筹建起的诸造船厂吧?”
孙元化想了想,看向王徵说道:“倘若是这样的话,那必须要向陛下呈递奏疏,毕竟为筹建这些造船厂,可是耗费不少银子。
本抚知道您想改变……”
“孙巡抚,您曲解老夫的意思了。”
王徵摆手道:“现有在天津和登莱等地,所筹建起的那批造船厂,肯定是不能改变,毕竟大明对海船的需求是很庞大的。
老夫是想让孙巡抚,能够替我大明船舶院,多多招收一批学员。
依托现有掌握的西洋造船技术,先培育出一批造船骨干。
造船跟别的领域不同,需要涉足的专业知识很多。
想要让大明的船舶产业,能有翻天覆地的改变,就必须从基础开始做起。”
孙元化:“……”
对王徵这等大喘气行为,属实惊住了孙元化,毕竟当前天津和登莱等地,所筹建的造船产业,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尽管说这批筹建的造船厂,是东拼西凑的造船班底,不少还是西洋造船匠。
但是对长久在造船领域,都处在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的大明来说,这已然算是不小的进步了。
“这些本抚都会满足的。”
孙元化眼神坚定道:“毕竟设在登莱的大明船舶院,陛下此前在密旨中也说了,这代表着大明造船的先驱。
尽管本抚不是很懂造船领域,但是能有利于大明发展,就肯定会支持的。
通过这次对辽发动的战事,让本抚明白一个道理,忽略海上的发展,会让大明错失很多机会。”
“既然孙巡抚愿意支持,那就先扩招3000学子吧。”王徵开口道:“针对这批学子的要求,老夫还有一些……”
“3000学子?!”
孙元化震惊了,难以置信的看向王徵,“就算良甫公想培养人才,也用不了这般多的群体吧,当前大明船舶学院……”
“这已经是最低限度了。”
王徵正色道:“大明在船舶这一领域,其实已经落后很多了,老夫必须要加快布局,尽快让大明追赶上来。
先钻研透澈欧罗巴各国的造船技术,并且从这批人才队伍之中,遴选一批有天赋、悟性极高的群体。
让他们站在现有高度,用新理念和新思维,去研制出属于大明的全新船舶。
这不仅局限于军用,还会延展到民用,等到那个时候,大明想要……”
“可是这么多的学子,大明船舶学院能传授得过来吗?”
孙元化强压惊意,打断王徵之言:“不是本抚不想做这件事情,或者说有意推诿,实则是这么多……”
“这些就无需孙巡抚多虑了。”
王徵眼神坚定道:“既然老夫敢招收这般多学子,那就一定能做好此事,为了大明今后的发展,还请孙巡抚尽快帮我大明船舶院,解决最基础的生源问题吧。”
说着,王徵向孙元化郑重一拜,见王徵这般,孙元化心里就清楚一点,只怕王徵所想要的群体,必然是非常棘手的存在。
可是就算再怎样难办,那他也必须要设法解决。
毕竟大明船舶院落地登莱时,崇祯皇帝就向他传达密旨,必须满足王徵的任何需求,以此推动大明造船业的整体发展。
第二百八十七章 山陕的新生(1)
山西,太原府。
大雪纷飞,隆冬时节下的太原,寒气逼人,对那些富庶的士绅、商贾等群体,这个冬天不那般难熬。
可是对底层的百姓,特别是破产的群体而言,这个冬天就很难熬过去,甚至稍有不慎就会在睡梦中冻死。
“巡抚,时下太原府城外,所筹的灾民救济区,各棚皆配发了煤炉。”
徐英雄神情疲惫,捧着一摞案牍,看向伏案忙碌的刘鸿训,“此外山西治下诸州、府城外,所设灾民救济区,皆递交了相应公函。
当前诸州、府所辖诸县,存留的灾民和流民,都趁着大雪降临前汇聚,所筹措的煤炉和蜂窝煤,都预备了不少。”
“现在咱山西赈灾行署,还有多少的存粮?”
刘鸿训拿着要呈递进京的奏疏,看向徐英雄说道:“此外山西诸州府治下,所辖的各县境内,是否还残留着零星灾民和流民?
安置在各州、府城外,所设灾民救济区,所定协办义民队伍,当前都招募的怎样了?这关系到各处的安稳。
将山西境内的灾民和流民,都集中在各州府城外安置,这无疑是一次冒险的举动,必须要确保万无一失。
还有各处筹建的医匠队伍,推进的怎样了?别看是在隆冬下,还是要预防时疫,绝不能有任何的大意。”
“禀巡抚,现在我们赈灾行署这边,算上那批义捐的存粮,还有27万石……”徐英雄闻言,捧着那摞案牍,就来到刘鸿训跟前,详细的逐一讲明。
自刘鸿训被崇祯皇帝外派到山西,出任巡抚以来,刘鸿训就做三件件事情,一个继续整肃山西官场,一个命各府县剿灭境内匪寇,一个筹建山西赈灾行署。
得益于崇祯皇帝的统筹安排,肆虐在陕西境内的诸多流贼,并没有大规模杀进山西,这使得山西境内的局势,相对来说比较稳定。
跟原有时间线相比,当前山西境内的情况,并没持续恶劣下去,相反在刘鸿训巡抚山西后,情况得到不少缓和。
特别是晋藩、代藩这些宗藩分支,先前被崇祯皇帝传召进京陛见,叫他们的子嗣悉数进京,入宗学进修,使得他们在就藩地所做之事,不似先前那般肆意妄为。
“你先将这封呈递的密奏,派人加急送到京城去。”
看着眼前的案牍,刘鸿训举起手中的奏疏,皱眉道:“这些案牍本抚逐一查阅,现在山西赈灾行署,将各处的灾民和流民,都开始聚集在一起。
粮食就成了最严峻的问题。
仅靠山西本土自筹,无法等来年开春,有效的组织这批灾民和流民,整饬驰道和整修水利,所以朝廷要多调拨一些才行。”
“喏!”
徐英雄当即拱手作揖道。
崇祯皇帝所提募工之策,包括后续筹措官办诸厂,除北直隶这边接到相应公函,现在山陕和山东等地,也都接到相应的公函。
山西巡抚刘鸿训、陕西巡抚陈奇瑜、山东巡抚袁可立他们,根据朝廷所下公函,开始结合本地情况,以筹建的赈灾行署为主,开始大批的聚拢破产灾民和流民。
想有效减少大明境内,各地出现叛乱的苗头。
唯一可行的办法。
就是让这些破产的群体,都最大限度聚集在一起,奉行以工代赈的思想,有序在地方整饬驰道、整修水利,给筹措官办诸厂抢一些时间。
等地方出现规模化工坊后,再进行相应的分流安置,只要能让他们填饱肚子,尖锐的阶层矛盾就能缓和。
崇祯皇帝心里很清楚,大明境内出现规模化工坊,必然会衍生出工厂主,以此盘剥这些脱产群体。
可现在所处的这种境遇,不是考虑盘剥不盘剥的问题,而是能否让饿红眼的群体,先吃饱肚子的问题。
缓和这一主要矛盾后,像工厂主盘剥的问题,等朝廷中央集权增强后,再出台相应的政策制衡就是。
“陛下啊陛下,您有此等雄图壮志,是好事。”
看着汇总的一封封案牍,刘鸿训眉头紧皱起来,“但是这等规模的聚集灾民和流民,一旦粮食出现短缺,那必然会爆发民乱啊,这个问题您打算怎样解决啊。”
从出任山西巡抚后,刘鸿训就没睡过囫囵觉,山西治下的局势,表面看起来很平稳,可实则却藏着各种隐患。
稍稍处置不当的话,就会引起大混乱。
山西不能再乱了。
“巡抚,您是担忧赈灾行署这边,所储粮食不足吗?”去而复返的徐英雄,见刘鸿训这般忧愁,上前询问道。
“是啊。”
刘鸿训轻叹道:“赈灾行署张布的公告,让治下的灾民和流民,悉数聚拢起来,甚至不少佃户,都逃离那些士绅、商贾的掌控,以避免遭受盘剥。
这一张张嘴,如果不能得到解决,那会引起多大的风波和民乱,不用本抚多言,你心里也清楚吧。”
“的确。”
徐英雄点头道:“如果说是这样的话,学生倒是觉得有一良策,能缓解这种威胁,叫赈灾行署掌握些主动。”
“哦?”
刘鸿训眉头微挑,开口道:“说来听听。”
在山西赈灾行署筹建之际,所招募的诸多生员和读书人中,刘鸿训看重的一批人,徐英雄算是翘楚。
虽说此人没有考取功名,然在刘鸿训的眼里,磨砺后治理一县是没问题的,若是表现突出的话,那治理一府,甚至进京为官,都是可行的。
“晋地自古就是地少人多,从事商业的人很多。”
徐英雄拱手作揖道:“从陛下传递密诏,命我山西赈灾行署,在杀虎口堡开设榷关,并完善各项制度,该地已成赈灾行署的重要财源。
不过在学生看来,当前的杀虎口榷关,所设榷关十三行规模,依旧算是很小的存在。
如果巡抚能够出面,在各州府筹设一批联合商号,让有意出口经商的商贾,都加入进来的话,那我们是否能以粮食充当抵押金?”
刘鸿训双眼微眯,沉吟片刻,伸手道:“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本抚从不相信山西境内,那般多的士绅、商贾等群体,名下会不私藏着粮食。
毕竟陕西境内的平叛,推行到现在,已经是愈发明朗了,不过灾情并没有得到缓解。
这等赚取银子的机会,他们绝不会放过的。
不过要做这件事情,就要增强相应的监察规模,毕竟对各项违禁品的查处,包括对杀虎口榷关的监察,都绝不能放心。
这样吧,此事就由你来具体负责,先拟定一份公函,倒是召开士子会议,具体研讨相应措施。”
“喏!”
徐英雄当即拱手作揖道。
第二百八十八章 山陕的新生(2)
“金参赞,你说周遇吉、曹文诏他们,所移交的这批金银,究竟是从何处所得?”
陈奇瑜眉头紧锁,负手而立,看着眼前排队就餐的队伍,“勇卫营和神机营这边,就算在前线迎战诸部流贼,靠着结硬寨、打呆仗,一次次收窄流贼叛乱势头,可是靠王嘉胤、王自用、高迎祥、张献忠他们,似乎……”
“陈巡抚,有些时候要难得糊涂些。”
金声双眼微眯,指着眼前的灾民和流民,“如果说真要深究此事,先前摆在陈巡抚面前的难题,能得到实质性解决吗?
本官也清楚陈巡抚,是眼睛里揉不得沙子,心中有浩然正气。
可是这该死的世道,却也不是非黑即白啊,陈巡抚出任陕西巡抚后,所遇到的那些腌臜事,难道还少吗?”
陈奇瑜:“……”
金声的这番话,让陈奇瑜沉默不言,周遇吉他们谴派人手,押送到西安府的那批金银,虽解了陈奇瑜的燃眉之急。
不过却也引起陈奇瑜的警惕。
这让陈奇瑜下意识的联想到,过往那段动乱浩劫下,陕西各府州县不少士绅、商贾等群体,惨遭各部流贼洗劫的事实。
尽管那批被洗劫的士绅、商贾等群体,皆是平日里为非作歹、盘剥百姓的存在,但是这件事情,却也在陕西境内造成不小的轰动。
这迫使着很多没被劫掠士绅、商贾等群体,积极响应三边总督洪承畴的平叛,捐银捐粮的支持平叛大军。
“陈巡抚,朝廷所下公函,你现在落实的怎样了?”
见陈奇瑜沉默不言,金声眉头微挑,开口道:“此事说是朝中有司拟定,实则却是陛下所定,不管是募工一事,还是后续筹建官办诸厂。
如果说真能做好的话,的确能帮陕西境内,有效平抑灾民、流民再度流窜,确保叛乱之患不会再发生。”
陈奇瑜,陕西巡抚。
金声,参赞大臣,领流贼平叛前指。
本不会有太多交涉的二人,随着陕西境内平叛诸事,逐步变得明朗后,也渐渐的多了不少交集。
“已经在积极推进了。”
陈奇瑜撩了撩袍袖,正色道:“陕西赈灾行署,是诸赈灾行署中,创设时间最晚的,不过却也吸取不少经验。
特别是北直隶赈灾行署那边,所探索出的经验和政策,很适合陕西这片土地。
现在延安府、西安府、汉中府、凤翔府、庆阳府等地,正在积极的聚拢灾民和流民,集中安置在特定地域。
而在陕西以西的诸州府卫,则让勇卫营、神机营、平叛大军等部,协助张布告示,让治下灾民和流民,朝所设灾民救济区聚拢。”
“那赈灾行署这边的人手,足够吗?”
金声眼神坚定道:“要是存有缺额的话,本官能从前指这边,遴选一批吏员,转隶到你们行署这边。
陕西境内的流贼叛乱,想要一劳永逸的解决,就必须设法解决受灾群体,真正能温饱的问题。
像整饬驰道、整修水利,明确以工代赈诸事,真要是能做出成效的话,那必然能拔除掉流贼的根脉。”
“如此就烦劳金参赞了。”
陈奇瑜闻言,当即拱手道:“本抚这几日啊,为招募吏员一事,可谓是愁坏了,先前流贼叛乱势头强劲,使得治下的不少读书人,都向山西、四川等地避难。
尽管现在的叛乱势头,算是被朝廷镇压下来,可是有些事情吧,还需要慢慢的推动。
特别是整顿陕西官场期间,本抚就没有想到,竟然会有这般多的贪官污吏,每每想到这些,本抚就甚是愤慨。”
陈奇瑜是一个纯粹的人,他跟卢象升、孙传庭都属于同一类人,不想看着大明社稷糜烂,想真正做些实事。
“本官能理解陈巡抚的心情。”
金声双眼微眯,感慨道:“大明有此等乱局,很大程度上就是吏治腐败所致,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设法整顿才行。
除了官场上的腐败,陈巡抚应该也能看出,陕西境内所设卫所,也存在严重的腐败吧。
这份公函陈巡抚可以看看。
陛下在京城那边,正在积极推动京畿卫戍区调整,裁撤掉所设京卫,顺天和永平两府的卫所,也都会逐一裁撤掉。”
嗯?
陈奇瑜眉头紧皱,接过眼前这份公函,神情严肃的翻阅起来。
见陈奇瑜这般专注的看着,金声也没有出言打扰,他之所以提供这份公函,纯粹是奉天子密旨。
趁着勇卫营、神机营、平叛大军等诸军,在陕西境内逐步推动平叛流贼事,要逐步谋画陕西境内裁撤卫所,增补官田规模诸事。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大明的卫所制度,已然彻底糜烂掉了,想要在这烂摊子上进行整顿,还所获取的成效微乎其微。
所以崇祯皇帝必须要整顿一套新军制。
“这是陛下的意思?”
不知过了多久,陈奇瑜拿着手里的奏疏,眼神坚定的看向金声,“如果说裁撤陕西境内的卫所,纵使能有效整顿陕西风气,可也会面临新的问题。”
“的确会遇到新的问题。”
金声感慨道:“所以陛下的意思是徐徐图之,以抓典型为推动手段,逐步裁撤掉相应的卫所。
本官这些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