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

第25章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第25章

小说: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等危险的局面下,天子选择离开神京,去御驾亲征,万一发生什么意外,他们又该如何应对?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成国公…”

    崇祯皇帝拖着长音道,目光定在朱纯臣的身上。

    “臣在!”

    朱纯臣心中一紧,略显慌忙的拱手道。
     奇_书_网_w_w_w_。_q_i_s_u_w_a_n_g 。_c_o_m 

    “你是京卫都督府的左都督。”

    崇祯皇帝淡漠道:“此次朕已决意御驾亲征,除了留守宫城、皇城的京卫之外,余者皆随驾出征。

    府军前卫全体随驾!

    朕只给你一天时间,哪些随驾出征,哪些留守神京,你来负责调配,此战若胜,朕按功授赏。

    此战若败,那便随着朕一道,去见太祖高皇帝,去见大明的列祖列宗吧。

    来,这是朕给你所拟旨意,去军机处侧堂,认真去看,认真去悟,等会儿随驾面见群臣吧。”

    “…臣…领旨!”

    内心难掩震惊,情绪复杂的朱纯臣,努力稳住心神,走上前,双手微颤的接过,王承恩所递来的文书。

    “成国公,请随咱家这边来。”王承恩低声说道,有些愣神的朱纯臣,嗯了一声,便在众人的注视下离去。

    “英国公。”

    崇祯皇帝看了眼朱纯臣,随后对张维贤说道。

    “老臣在。”

    张维贤上前拱手道。

    “你京营这边,就简单多了。”

    崇祯皇帝态度坚定道:“朕御驾亲征后,神京全面执行戒严,五城巡城御史公署,五城兵马司,皆听后你的差遣。

    神京若乱,朕拿你是问,哪怕朕不回神京,亦能如此!

    这几道旨意,你拿着去看,去悟,别叫朕对你失望。”

    “老臣…领旨!”

    张维贤忙拱手应道。

    此时已回来的王承恩,忙将这几封文书,递到张维贤手中,随后在众人的注视下,领着张维贤出去了。

    “曹大伴,骆养性。”

    崇祯皇帝继续说道。

    “奴婢在。”

    “臣在。”

    此刻在这军机处正堂,上演着诡异的一幕,崇祯皇帝在讲,所点之人在听,且每个当事人,皆发放有相应的文书。

    至于里面写了什么,除了当事人之外,其他人并不清楚。

    这也使得一直待在正堂的王洽、李邦华、周延儒、徐光启等军机处大臣,心中愈发变得不定。

    在这等危险的局面下,天子竟下定决心要御驾亲征,此事若在朝中传扬开来,那将会引起怎样的震动?

    如果说满朝文武皆反对此事,那这对崇祯皇帝的威望,必将是不小的打击。

    可若是赞同此事的话,那崇祯皇帝的安全,却又成了问题。

    “周卿、徐卿,此次御驾亲征,你二人留守神京,常驻军机处驻所。”

    在张维贤、朱纯臣他们,悉数离开后,崇祯皇帝站起身来,神情正色道:“王卿、李卿随朕出征。

    期间,随驾军机处,所明发上谕,在抵京后,你二人要全权办理,不得有任何延误,是否明白?”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拿起龙案上仅剩的两封文书,缓步朝周延儒、徐光启走来。

    “……”

    思绪有些乱的周延儒、徐光启,此刻却沉默不言,根本就不知该如何回复。

    此时在他们脑海里,浮现出神情凝重的张维贤、朱纯臣等人,又浮现出神情激动的温体仁。

    天子若真要御驾亲征,那朝堂怎么办,就算神京进入到戒严状态,朝中那些大臣,到底该听谁的?

    似这般的想法,同样也在王洽、李邦华心里生出,在他们的眼里,天子做这样的决断,真真是太独断了。

    “先看,先想,半个时辰后,朕会在皇极殿召开朝议。”

    崇祯皇帝将手里的文书,递到周延儒、徐光启眼前,神情淡然的说道:“剩下的事情,朕都会安排好的。”

    “臣…领旨!”

    “…臣领旨。”

    周延儒、徐光启踌躇再三,最后皆拱手作揖道。

    “嗯。”

    崇祯皇帝应了一声,随后对王承恩说道:“王大伴,派人去文华殿,传朕口谕,在京五品以上官员,半个时辰内,皆赶至皇极殿,参加大朝议!”

    “奴婢领旨!”

    王承恩当即拱手应道,随后便匆匆走出正堂,安排人手,前去文华殿那边,传达天子口谕。

    垂手而立的崇祯皇帝,此刻就静静的站在原地,眸中闪烁着精芒,神情间透出冷厉。

    既然当前所处的包围圈,暗藏着太多掣肘,那朕索性就跳出这个包围圈,扶持起一批勋戚大臣,叫他们跟朝中的东林党、文官斗上一斗。

    有重重保护之下,这神京就算是乱,但该做的事情,那还是要推进做下去的。

    留在神京的张维贤、曹化淳、骆养性、温体仁等人,在这样一种态势下,只要抽掉他们可能消极懈怠的根底,那迫于现实,迫于压力,就算是再难,也必须硬顶着向前!

    同流合污?

    握手言和?

    那纯粹是痴心妄想!



    第六十章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崇祯二年十月初二,申时三刻。

    “啪,啪……”

    清脆的静鞭声,在皇极殿外回荡着,身穿各色官袍,缀着不同补子的在京五品以上官员,齐聚皇极殿内外。

    彼时在皇极殿内,站在朝班里的众高官,手握朝笏,一个个神情各异,心里暗暗揣摩着,天子传口谕,启皇极殿,召大朝议,到底所为何事。

    有别于朔望朝,常朝,有明以来,大朝议,乃国朝最正式的朝会,非皇极殿不可开,非国朝大事不可开。

    在当前这等局势之下,崇祯皇帝闹这么一出,叫朝中众多大臣,都不清楚天子到底想干什么。

    “陛下驾到~”

    王承恩的声音,回荡在皇极殿内,而殿外候着的宦官,则传唱着,这叫皇极殿内外所站群臣,无不神情肃然的持朝笏而立。

    崇祯皇帝缓步朝龙椅走去,神情看不出喜悲,彼时的皇极殿内,静的连根针的声音都能听到。

    “跪!”

    当崇祯皇帝坐于龙椅上,看着朝班中所站群臣,王承恩踱步向前走了数步,那身红袍蟒服格外刺眼,朗声道。

    以韩爌为首的廷臣,稽首行跪拜之礼,山呼:“吾皇万岁!”“万岁!”“万岁岁!”

    看着眼前稽首行跪拜之礼的群臣,坐于龙椅上的崇祯皇帝,双眸闪烁着精芒,心中却生出感慨。

    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

    皇权之下,天下皆臣服在脚下!

    难怪人人的心中,都想坐这神圣威严的龙椅。

    “众卿平身!”

    崇祯皇帝收敛心神,神情淡然的说道。

    “谢万岁!”

    在这皇极殿上,行稽首跪拜之礼的廷臣,先后站起身来,整齐划一的站在朝班之中。

    “想来在很多人心中,都疑惑,朕为何突下口谕,于皇极殿召开大朝议。”崇祯皇帝端坐于龙椅上,挺直腰板,朗声说道。

    偌大的皇极殿内,回荡着崇祯皇帝的声音。

    站在朝班之首的韩爌、李标、钱龙锡等众多大臣,神情各异的站着,想通过崇祯皇帝所讲,解答他们心中的疑惑。

    看着朝班里群臣的神态变化,崇祯皇帝停顿少许,朗声道:“之所以这般,是朕有些事情要宣布。”

    在说到这里的时候,崇祯皇帝站起身来,一甩袍袖,朝龙椅前的丹陛走去,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叫很多大臣的心里都生起疑惑。

    “自十月中算起,我大明的脸,算被彻底撕碎了,为何?一向肆虐辽东的建虏,竟绕开辽前防线,取道蒙古,杀奔大明关内而来。”

    “建虏究竟纠集了多少兵马,不知,但此举却引国朝震动,京畿民心躁动,朕这个大明天子,当的都觉得羞臊!”

    崇祯皇帝的声音,在这皇极殿内回荡着,可所站一众群臣,却一个个低下了脑袋,露出各异的神情。

    谁都没有想到,天子在皇极殿召开大朝议,竟提及了此事,这是当前的大明,所不愿深究的事情。

    “一个个的,怎么都把脑袋低下来了?原来觉得羞臊的不止朕一人啊,哈哈,朕还以为诸卿,都不觉得羞臊呢。”

    崇祯皇帝站在丹陛之上,垂手而立,如炬的目光,扫视着殿内所站群臣,露出几分带着自嘲的笑声。

    这一问,叫无数的大臣,那情绪变得低沉起来。

    “辽东的事情,朕眼下不想多提,但是这大安口、龙井关、喜峰口等要隘之地,却在短短数日之内,便先后叫建虏攻破了,还真是叫朕开了眼了啊!”

    “丢人啊!!!”

    似自言自语的崇祯皇帝,这一声怒喝,叫殿内所站的群臣,那心里无不生惊,这滋味实在太煎熬了。

    “朕知道,在你们中的不少人,那都生出了不满,觉得朕不再开明,觉得朕不再光听言路,开始刚愎自用,开始乾纲独断了。”

    “特设军机处总揽军机要务,命英国公整饬京营,命东厂、锦衣卫缉拿宵小,特设京卫都督府……”

    崇祯皇帝在这丹陛上来回走动着,就好像是闲庭信步一般,可殿内所聚一众大臣,却连大气都不敢喘。

    说什么?

    反驳什么?

    建虏以雷霆之势,攻破蓟镇外线防务,杀进关内,兵围遵化城,对国朝造成震动,这都是真切发生的事情。

    “但朕明确的告诉你们,朕不怕你们一个个的不满!”

    崇祯皇帝一甩袍袖,神情冷厉,沉声喝道:“朕是大明天子,朕是这天下共主,今国朝蒙遭突变,若朕不管,那还有谁能管得了!?

    还有谁,比朕更有这个资格去管!?”

    崇祯皇帝这强大的气场,叫韩爌、李标、钱龙锡等一众大臣,握着朝笏的手,皆下意识颤抖起来。

    天子变了……

    曾几何时,御极的那位天子,勤政克己,听取谏言,谦逊友善的那位天子,变了……

    多少大臣的内心,皆生出唏嘘之念。

    “自太祖高皇帝,以布衣崛起于乱世,结束暴元的统治,还天下朗朗乾坤,我大明便雄踞神州。”

    崇祯皇帝负手而立,站在这丹陛之上,似感慨,似唏嘘的说道:“期间我大明京畿所在,也不是没经历过外敌侵略。

    每每在国朝震荡之际,总有能臣志士挺身而出,护我大明社稷,力挽狂澜,用行动来真切诠释。

    我大明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在讲这句话的时候,崇祯皇帝每向下走一步,便掷地有声的说着,那声音,回荡在皇极殿内,久久不曾消散。

    看着眼前神情各异的群臣,崇祯皇帝双眼微眯道:“这几日,在朕的脑海里啊,时常想起太祖高皇帝。

    若是他老人家在世的话,在面对这等国朝动荡之境遇,又当会如何呢?!

    朕在今日想明白了。

    依着他老人家的性情,定会御驾亲征,统御我大明雄儿,拿着手里的刀,操着手里的火器,跟来犯我大明疆域的外敌,真刀真枪的血战!

    故…朕决意御驾亲征,抵三河,坐镇前线,跟来犯我大明疆域的建虏,真刀真枪的战一场!

    朕要叫那帮骄纵跋扈的建虏知道,我大明的血未冷,我大明雄威仍在,朕这个大明天子,依旧强势!!”



    第六十一章 立国本定辅政

    

“……朕这个大明天子,依旧强势!!”

    崇祯皇帝的声音,在皇极殿内回荡,然朝班中所立群臣,多数皆脸色大变,难以置信的抬起头来。

    “陛下万万不可啊!”

    韩爌难掩惊骇,持朝笏,走出朝班,拱手劝谏道:“陛下乃我大明之本,怎能轻易涉险,离京御驾亲征啊!

    战场凶险,刀剑无眼,倘若出现意外,对我大明来讲必是灾祸,还请陛下以社稷为重,收回此言啊!”

    “臣附议!”

    “臣附议!”

    此刻,在这皇极殿内,回荡着无数朝臣附和之言,方才崇祯皇帝讲那么多,韩爌他们本以为,天子是想借此番大朝议,来罢免一批朝臣的。

    这叫他们一个个,为自己的前途生忧。

    然而事情却非他们所想的那般,天子竟然要御驾亲征,这断然是他们所没想到的,以至于一个个都没有心理准备。

    而张维贤、朱纯臣、王洽、李邦华、周延儒、徐光启、温体仁等一应知情的勋戚大臣,则神情复杂的站于原地。

    虽说王洽、李邦华他们,亦想加入到劝谏队伍中,劝天子回心转意,可方才天子所讲那番慷慨激扬之言,叫他们都明白,天子御驾亲征之决心已定。

    “朕方才说的话,你们都没有听进去吗?”

    崇祯皇帝神情冷然,站在这丹陛之上,看着韩爌他们,说道:“朕在这皇极殿上,跟你们讲此事,不是在征求你们的意见,而是告知你们!”

    “……”

    韩爌、李标等一众廷臣,那一个个情绪复杂起来,神情各异,不少心理素质不好的大臣,握着朝笏的手,是不受控制的额颤抖着。

    天子这到底是怎么了!

    为何变化这般之大。

    这好端端的,为何轻提御驾亲征之言啊。

    没有心理准备的这些大臣,包括在皇极殿外所站群臣,在知晓这一情况后,一时间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崇祯皇帝看着眼前群臣,神情淡漠,眸中闪过一丝光芒,说道:“当然,朕效太祖高皇帝,决意御驾亲征,彰显我大明雄威,击败进犯大明的建虏。

    但为我大明社稷,朕欲册立太子,以正国本,在朕离京御驾亲征之际,由太子来监国。”

    越说越没谱了!

    您老口中要册立的太子,那就是个奶娃子,如何来监国啊!

    无数朝臣听到此言,那一个个情绪变得更加激动,然在他们激动之际,一直候着的王承恩,捧着一份圣旨,便朗声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为帝王应天历而奉宗祧……必建立元储,朕自御极以来,克己勤政,唯恐祖宗所交基业,在朕之手有任何闪失,今国朝蒙遭……,嫡子慈烺、贤良方正、天资粹美…载稽典礼,俯顺舆情,谨告天地、宗庙、社稷,于崇祯二年十一月初二,授慈烺以册宝,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日月山河仍在,大明永在。”

    一番洋洋洒洒的立储诏书,便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念出,这叫不少朝臣都明白,天子立储之意已定。

    立储之事,本是国朝第一喜事,立下国本,以叫社稷传承不断。

    可崇祯皇帝的立储,是这般的仓促,且还是为御驾亲征所立。

    这便叫群臣高兴不起来了。

    不听劝谏的天子,那还是他们的好天子吗?

    韩爌、李标、钱龙锡等一众朝臣,思绪是那般的复杂,然册立太子的诏书,刚刚宣读完毕后,王承恩的声音再度响起。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太子慈烺,临危以授监国,然吾儿年幼,为正朝纲,为明法纪,为稳社稷,朕决意暂设辅政大臣七名,在朕御驾亲征期间,辅佐太子……

    军机处大臣周延儒、徐光启,内阁首辅韩爌,内阁次辅李标,英国公张维贤,礼部侍郎温体仁,左都御史刘宗周,特授辅政大臣之名,朕御驾亲征得胜归朝,罢!”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