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第2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奉旨赴陕平叛期间,周遇吉和曹文诏他们,一起统领着麾下军队并肩作战,那都是打出来的交情。
除了对肆虐的各部流贼,掌握很多情报外,像九边重镇的基本情况,在崇祯皇帝所下密旨,也都秘密摸查了一遍。
触目惊心。
这就是周遇吉、曹文诏他们,心底对九边重镇的评价,像这样糜烂的队伍,想确保大明北疆的安稳,是不现实的事情。
“能尽早整饬九边重镇,对我大明社稷而言是好事。”
周遇吉神情严肃,看着眼前的舆图说道:“现在陈巡抚他们,在陕西开始小规模裁撤一批卫所,这就代表着陛下,下定决心整顿这些弊政了。
只可惜王嘉胤、王自用这批贼寇,现阶段还不能被彻底剿灭,据我部所谴夜不收探明的情报,那张献忠、高迎祥所部,已杀进青海境内了,看架势是打算跟土默特部抢地盘了。
我心里真有些担心,真要是王嘉胤他们,在青海立稳脚跟的话,咱们大明面对这等情况,真的能从容应对吗?”
“说实话,我心里也有些担心。”
曹文诏皱眉说道:“但是西北诸地的情况,你我心里都清楚,就算陛下传达密旨,要求我等灭掉王嘉胤他们,那也不一定能够办到。
现在所能做的事情,就是尽力消耗他们麾下各部,并彻底赶出西北境内,同时陈巡抚他们,逐步裁撤掉诸多卫所,并筹建起相应的野战军、驻防军。
这次我神机营麾下,被抽调出的那批将校,安排去宁夏镇掌控局势,不就代表着陛下的决心吗?”
远在数千里之遥的崇祯皇帝,虽位处在京城治下,不过却在下一盘大棋,涉及到战争的层面,毫无保留的相信周遇吉、曹文诏他们,但是针对山陕等地的军改,却也在按部就班的推进之中。
大明所设的卫所制,已经彻底的糜烂掉了,想通过整顿让他们重焕生机,算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面对复杂的国情,复杂的局势,崇祯皇帝一直在小路慢跑,通过一些区域战事,倒逼着地方改变,并逐步的掌控住局势,明确属于大明的新军制,为此后真正的安稳,夯筑坚实的基础。
在曹文诏奉诏率部归京前夕,肆虐陕西边陲的各部流贼势力,终于是扛不住这种攻势,开始向青海境内流窜了。
(本章完)
。
第三百三十一章 河南风起
开封府,河南巡抚衙门。
“想必很多人的心里,都想到本抚特召士子会议,究竟是所为何事吧?”
河南巡抚孙传庭,稳坐在官帽椅上,冷峻的眼眸扫视堂内众人,难掩怒意道:“触目惊心,真可谓是触目惊心啊!
从本抚就任河南巡抚以来,尊奉天子所下旨意,开始筹建河南赈灾行署,聚拢我河南境内的灾民、流民,很多藏着的真相,就慢慢浮现出来了。
河南以外的地域怎样,本抚就不多说了。
只说河南!
从天启元年开始,我河南所辖的府州县,不是旱灾,就是涝灾,不然就是地龙翻身,或者蝗灾!
这些年仅河南境内的赈灾,朝廷调拨的相应粮饷,不算上治黄所拨粮饷,就超过千万两白银,只多不少!”
正堂内,以陈子龙、夏允彝、徐孚远为首的士子,个个神情凝重,听着孙传庭所讲的这些情况。
此前孙传庭赴任河南巡抚,为确保河南赈灾行署,能顺利的筹建起来,崇祯皇帝下旨让卢象升从直隶赈灾行署,抽调一批骨干赶赴河南。
随着时间的推移,此前响应崇祯皇帝的号召,大明的读书人群体,有数以万计的青年才俊,聚拢在赈灾行署这一体系下,在一批大明栋梁的带领下,在北方诸省从事着最繁重的赈灾事宜。
像去往辽东的阎应元、陈明遇、李岩、宋献策、牛金星、顾君恩、堵胤锡,像调来河南的陈子龙、夏允彝、徐孚远,像分散在山东、山西、陕西等地的,单单是崇祯皇帝知晓名号的,就多达数百众之多。
上述这批聚拢在各赈灾行署下的群体,在原有的时间线上,多数都是抗清义士,且有一部分还是复社出身。
或许崇祯皇帝都没有想到,在他的一些决断影响下,于崇祯二年出现的复社,大批的骨干力量,在过去两年多时间内,成批的从江南各省跑到北方来。
“天子先前就不止一次的强调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河南赈灾行署创设后,就一直在秘密调查。”
孙传庭难掩怒意,环视堂内众人,指着眼前堆放的桉牍,“过去在不少人的心里,都说朝廷不顾万民死活,一味地摊派辽饷、剿饷等,一味地横征暴敛。
可事实上果真是这般吗?
仅仅我河南历年的赈灾粮饷,就调拨了这般多,可是却没有改变我河南治下,各府州县年年受灾的情况。
不是开封府受灾,就是归德府受灾,不然就是南阳府受灾,反正本抚对比之下,发现我河南全境,就没有一年是消停的。”
陈子龙、夏允彝、徐孚远这些赈灾行署的士子,一个个都紧握双拳,在河南赈灾行署做事的这几个月,他们见到太多不好的事情。
特别是这批临调的士子,过去在北直隶经历的事情,现在又在河南经历一次,这种感触和愤怒,是无以言表的事情。
“巡抚,涉及河南历年赈灾的旧账,想要一时调查清楚,是不现实的事情。”陈子龙走上前,拱手作揖道。
“当前对我河南赈灾行署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清查各府州县的官田,就学生负责的开封府赈灾分署,所查出的一些情况,超过六成的官田,不是被周藩一脉侵占,就是被士绅权贵等侵占。
这批规模不小的官田,明面上隶属于开封府治下,可实际上却变成了私产,而相应的田赋、丁税等,全都落进了这帮贪婪者的腰包。
像这样一种情况,学生在北直隶任职期间,还从没有遇到过,本属于国朝的赋税,就这般被人偷梁换柱,难怪国库每年都是空虚的。”
“学生附议!”
“学生附议!”
夏允彝、徐孚远等一众行署士子,纷纷上前作揖附和道。
看着眼前这帮士子,一个个难掩怒意,纷纷附议的举止,孙传庭的脸上,流露出些许的笑意。
此时此刻,孙传庭对崇祯皇帝所讲之言,感到敬佩之余,亦感到强烈的认可,和大明庞大的官员队伍相比,这些没有步入仕途的读书人,虽说在一些特定时期,表现得很是激进,很是幼稚,可他们却没有沾染上坏毛病。
要团结他们。
要凝聚他们。
要引导他们。
让那种空谈之风改变,能脚踏实地的去做事,让这些有理想的读书人,通过在现实的磨砺下,逐步的成长起来。
围绕这一核心所想,不仅是孙传庭这样做,像孙承宗、卢象升、袁可立、刘鸿训、陈奇瑜他们,都是在这样做。
在大明北方诸省治下,先后创设的诸赈灾行署,聚拢起的那批读书人,尽管每隔一段时间,会有一批吃不了苦退出的,但是坚定不移留下来的同样不少。
“清查官田的事情,本抚已于前日呈递奏疏,经通政司传到御前。”孙传庭收敛心神,环视堂内众人,朗声道:“要不了几日,不止是御前,甚至内阁、户部等有司衙署,都将知晓此事。”
陈子龙、夏允彝、徐孚远一行,流露出各异的神情,原来在他们下定决心前,自家巡抚就已然开始做了。
清查这部分被侵占的官田,会在河南境内牵扯到众多群体,以至于陈子龙他们,在了解到相应情况前,心里也有些犯滴咕。
方才之所以表现得那般激动,是在召开士子会议前,孙传庭让他们看到更多,了解更多,所以才不再瞻前顾后了。
“今日这次士子会议,本抚所想明确的事情,就是让你们这些青年才俊,心忧我大明社稷的栋梁,去和侵犯我大明社稷的群体,打官司!”
孙传庭站起身来,神情正色道:“本抚要求你们,在各自所负责的辖区,组织起所聚拢的百姓,向各地的知府、知州、知县等递交诉状,摆事实讲依据,把侵占官田的不法事,全都给本抚捅出来。
但是有一点,我河南赈灾行署上下,所聚拢的那批灾民、流民,绝对不能乱,这点你们必须保证好。
我们要做的是清查官田,而不是让河南闹出揭竿而起的民乱,如果在此期间,谁没能做好此事,那非但不是攻臣,还会是我大明的罪人!”
第三百三十二章 朝堂震动诏命清查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依附在大明的毒瘤很多,想将这些毒瘤都铲除掉,那就要分类别,分形式,采用不同的办法,去定向的将其清除掉。
比如制衡文官群体,崇祯皇帝就不亲自下场,也不过分倚重内廷太监,而是让文官去和文官斗。
毕竟了解文官的,永远都是文官。
只要用人能用对,哪怕用的人,有再多的毛病,在特定时期所起的作用,也比天子亲自下场,或过分倚重内廷太监,要好上太多太多。
比如制约建虏八旗,就拖着,就耗着,维系基本的区域稳定,哪怕扶持些游离于大明外的势力,让出部分的利益,也要坚持走这样的路线。
毕竟真论及战争潜力,大明所辖的疆域,足以耗死建虏八旗,既然战场上打不过你,那就先拖着,耗着,等到能打得过的时候,再一鼓作气干死你!
像这样的谋划部署,崇祯皇帝布下了很多,他就是要用这种方式,这种形式,来洗涤魑魅魍魉横行的大明,来冲刷潜规则横行的大明。
河南掀起的号角,很快就影响到朝堂,孙传庭他们所做的事情,是揭开过去世人皆知的丑闻。
“疯了,孙传庭就是疯子!”
韩爌神情激动,拿着司礼监转呈到内阁的奏疏,激动道:“就算查出河南境内,部分官田被不法侵占,也不能用这种方式,去公然的掀开啊。
河南赈灾行署的读书人,居然要领着各府州县聚拢的灾民,到各地官府递诉状,和河南治下的诸藩打官司,和部分官绅打官司。
这简直是骇人听闻啊!
诸公,这件事情绝不能这般搁置,内阁必须要即刻票拟,呈递到御前去,让天子下旨申斥这种行为。”
温体仁、毕自严、周道登等一众内阁大臣,神情各异的坐在官帽椅上,思索着所听到的这些。
“现在知晓此事的,不止是我们内阁。”
温体仁眉头微皱,看向韩爌说道:“科道的那帮言官御史,都已然知晓了,呈递到通政司的弹劾奏疏,韩元辅不会不知情吧?
固然说有一部分,是弹劾孙传庭扇动民情,有扰乱我大明社稷的嫌疑。
可更多的却是弹劾河南治下诸藩,甚至是牵扯其中的官绅,毕竟河南境内的官田,却被各种形式所侵占,那大明其他地方是否存在这种情况?”
韩爌:“……”
温体仁所提及到的这些,恰恰是韩爌最担心的事情,他之所以想尽快结束此事,就是怕天子震怒之下,要求彻查侵占官田之事。
如果牵扯到的范畴多了,那最后必然会查到江南诸省,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那事情就真的闹大发了。
事实上大明在江南诸省下,所辖那批规模庞大的官田,被数不清的群体,用各种形式侵占着。
明面上这些官田啊,依旧是大明的官田,不过实际上却并非是这样,甚至已变成个人的私产。
朝廷每年在江南诸省征收的赋税,所形成的漕粮进京,各种折色银进京,有一部分就是出产于官田。。。
“本辅觉得温阁老说的没错。”
毕自严眼神坚定,撩了撩袍袖说道:“过去户部就曾做过清查官田,清查火耗等事,可所取得效果却微乎其微。
依着各地所掌控的黄册、鱼鳞册等,按理来说征收的赋税,不该是这样的水准,只是每年所征赋税比例,却都相差很多。
现在孙传庭在河南那边,以赈灾行署的名义聚拢灾民,想稳定住河南的局势,避免河南出现像山陕那种情况。
可是却查出这等惊世骇俗之事来。
这的确不是小事情。
如果河南所辖的官田,真被清查出一批来,牵扯到宗藩、官绅等群体,那就代表着大明其他地方,同样也存在这等弊政。
如此朝廷每年正常所征赋税,至少被截留走数百万两银子,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这关系到社稷之本啊。”
韩爌的脸色变得难看起来。
“温阁老,毕阁老,你们可曾想清楚过,此事一旦闹大的话,会给朝廷,会给大明,引起怎样的风波?”
韩爌眉头紧皱,看向温体仁他们,掷地有声道:“本辅自始至终,并不反对孙传庭清查官田一事,毕竟侵占官田的行为,已违背大明的法纪,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严惩不贷。
不过他孙传庭裹挟河南百姓,跟着他所设的赈灾行署,去闹出这等民情来,那此事就不那般简单了。
难道当初在万历朝,所生出的一些风波,诸位的心里全都忘了吗?”
做大明的内阁大臣,很难。
做大明的内阁首辅,更难。
一旦说大明所辖疆域内,出现任何大规模民变,且跟内阁有直接或间接联系,那就会背负沉重的压力。
内阁首辅这个位置,不是谁都能做好的。
“内阁接旨!”
而在韩爌话音刚落,文华殿外响起王承恩的声音,这让韩爌、温体仁、毕自严一行,相视一眼后,无不起身朝殿外赶去。
身着大红蟒袍的王承恩,手捧中旨,看到韩爌、温体仁他们出来,也不管众人是怎样想的,更不管众人是否行礼。
按着崇祯皇帝的意思,打开中旨,便朗声宣读起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河南巡抚孙传庭呈递进京之奏疏,涉及河南所辖官田,着内阁、户部、都察院、廉政公署等有司衙署,抽调大臣,由内阁次辅温体仁带队,赶赴河南审桉,钦哉。”
一份近乎白话的中旨,随着王承恩的宣读,让韩爌、温体仁、毕自严这些人,在听到以后,无不揣摩到天子的用意。
河南的事情,闹大了。
在众人的注视下,王承恩捧着中旨,来到温体仁跟前,朗声道:“温阁老,陛下说了,河南清查官田一事,要是办不好,奉旨离京的诸臣,就不必再回京了。”
“臣…遵旨。”
温体仁当即作揖道:“请陛下放心,臣定会竭尽所能,会同河南巡抚孙传庭,查好侵占官田一事。”
第三百三十三章 试行商税法
王承恩手持拂尘,从文华殿方向,快步朝着乾清宫赶去,身后所跟几名内廷宦官,无不低首快步紧随。
来到乾清门时,值守的几名上直亲卫军锐士,拦住王承恩身后随行的内廷宦官,接受例行检查,而王承恩则快步走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崇祯皇帝所设京卫都督府,在刘文炳、卫时泰他们的执掌下,变得是愈发严格。
不管是紫禁城的宫禁,还是皇城的宿卫,都奉行着全新制度,确保内廷的一切,都处在安全下,至于过去漏成筛子的内廷,那更是一去不复返了。
外朝的有司大臣,不管是谁,想在内廷了解些什么,可谓比登天也难。
王承恩走进东暖阁,见崇祯皇帝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