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

第254章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第254章

小说: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外朝的有司大臣,不管是谁,想在内廷了解些什么,可谓比登天也难。

    王承恩走进东暖阁,见崇祯皇帝坐在龙椅上,手里摆弄着木凋摆件,心里却不由得生疑起来。

    这几日也不知道为何,自家皇爷闲暇时就会摆弄木凋摆件,就像熹宗皇帝一样……

    “中旨颁布了?”

    崇祯皇帝的声音响起,让王承恩心里一紧,忙作揖行礼道:“启禀皇爷,奴婢尊奉您的旨意,颁布了。”

    “温体仁是什么态度?”

    崇祯皇帝看着木凋摆件,神情自若道:“孙传庭这次闹的动静,远比朕所想的要大,竟聚拢整个赈灾行署,来打起官司来了。

    不过这样也好。

    不破不立嘛。

    要是连河南治下侵占的官田,都无法妥善解决好,那如何杀鸡儆猴呢?那江南诸省的一些人,只会愈发的放肆。”

    “温体仁的态度很明确。”

    王承恩欠身说道:“不过韩元辅有些不自然,奴婢赶去文华殿时,内阁的几位都聚在一起。”

    “很正常嘛。”

    崇祯皇帝面露笑意,放下木凋摆件,撩了撩袍袖:“韩爌这是怕事情闹大了,把过去遮掩的疮疤,全都给掀开了。

    毕竟河南的事情查清了,那山东要不要查?山西和陕西要不要查?

    查完了北方诸省,那江南诸省要不要查?

    韩爌这个内阁首辅,当起来也不容易,受着夹板气,不过也好,有他在中间挡着,朕才能把事情都逐一做好。”

    庙堂不是打打杀杀,庙堂全是人情世故。

    但凡崇祯皇帝能在御极之初,就来到这倾斜的大明,留住魏忠贤,留住一批阉党,那他也不必这般,让魏忠贤领着预留的阉党,撕咬着大明文官群体,他稳居内廷大杀特杀,局势只会比现在更好。

    不过既然已经这样了,那崇祯皇帝只能采取更迂回的方式,用这种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方式,一点点的拨乱反正。

    “初代的蒸汽机,何时才能问世啊。”

    看着眼前的木凋摆件,崇祯皇帝轻叹一声:“哪怕不能跑,只用在部分产业上,也是好的啊,这件事情做起来,真的是太难太难了。

    王伴伴,派人去坤宁宫一趟,让皇后从内帑再挤一批银子,嗯,100万两吧,秘密押运到西山去。”

    “奴婢遵旨。”

    王承恩当即作揖道。

    想要持续的提高生产力,迈进原始工业化这条路,那摸索到蒸汽时代的门槛,就比什么都要重要。

    只是这蒸汽机的研制,哪怕是最简陋版的原始一代,对现阶段的大明而言,都是极为艰难的事情。

    科技领域的攀登是条漫漫长路,每向前走一步,都需要大把的银子铺垫,这对当前的大明而言,实在是太难了。

    “商税法,就看接下来孙承宗在辽西,是否能推行起来了。”

    崇祯皇帝拿起一份奏疏,眉头微蹙起来,“以所开榷关为由,理清关税、商税等事,要是能在辽西初见成效,就能逐步推行到北方诸省,到时国库的税收银子,就能相应的得到提升啊。”

    说着崇祯皇帝抬起头来,看向前方洞开的殿门,这一刻,崇祯皇帝仿佛看到了,一个逐步改变的辽西。

    相隔千里之遥的辽西,没有受到京城和朝堂的影响,更没有受到河南、山陕等地的影响,不过辽地自身的影响,就让辽西的变化很多。

    彼时的广宁,辽东督师府衙署。

    “督师,试行商税法一事,真让朝中有司知晓,只怕会对您不利吧?”

    茅元仪神情有些踌躇,看向孙承宗说道:“毕竟一个撤卫设府,近期在我辽西境内,就引起不小风波,虽说那些不满者都没跳起来,可一旦让他们……”

    “不利就不利吧,我们没有那般多的时间,去按部就班的促成辽前改变了。”

    孙承宗摆手说道:“阎应元、陈明遇这批行署士子,能力都很出色,撤卫设府推进的很好。

    恰恰是为了稳定辽前,我辽东督师府要提前布局,将陛下想做的事情,积极寻找合适的契机,逐步的试行起来。

    不然等到那批私营的工坊,都通过辽西所设榷关,大批的赚着银子,到时再想试行商税法,难度只会更大。”

    崇祯四年的大明,主旋律依旧是稳定大势,在局势安稳下不断发展,毕竟崇祯皇帝所选择的路,是多区域联动并进的势头,利用信息差的先决条件,让一批他信任的大臣,在北方诸省做着多数一样,少数不一样的事情。

    这样在汇总到京城后,通过了解相应的利弊,再做出相应的改善,并再度明确到各个地域去,交替着将诸多谋划逐步落实。

    “最近辽东义军那边,包括建虏八旗在内,都可谓是动作频频。”

    孙承宗眉头紧皱,看向茅元仪说道:“如果辽西这边的调整,不能趁着当前辽地安稳,尽快明确下来的话,之后所占的有利局势,就会再度丧失掉。”。

    “说起来那李自成的野心,还真是不小。”

    茅元仪微微点头道:“和东江军联合起来,想攻略定辽右卫等地,这摆明是一场豪赌,如果逼急了建虏,那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我们要变,要快变。”

    孙承宗眼神坚定道:“如果建虏有所反应,想一鼓作气倾覆辽东义军,那我们就要设法破局,绝不能让建虏谋成此事!”



    第三百三十四章 扩大内需

    

又是一个晴朗的天,卢象升的心情有些忐忑,走在这紫禁城内,清风徐来,吹动着所穿那身官袍。

    看着前方的乾清宫,卢象升神情凝重,对此次奉诏进京,他的心中是带有疑虑的,时下直隶巡抚衙门,有大堆事宜需要他处置,可偏偏天子却下旨召见,这让卢象升安排好相应事宜,就紧急赶赴京城。

    嗯?

    思绪杂乱的卢象升,在乾清宫正殿前,见到一道熟悉的身影,这让卢象升下意识停下了脚步。

    当看清崇祯皇帝面带笑意,快步朝自己走来时,卢象升的脸色微变,当即便快步朝天子走去。

    “臣…卢象升,拜见陛下。”

    “卿家消瘦不少啊。”

    崇祯皇帝弯腰搀起卢象升,心中生出感慨,这就是大明的栋梁啊,赴任直隶巡抚才多久啊,不到两载,竟消瘦成这副模样。

    倘若大明的众多官员,皆能像卢象升、孙承宗、孙传庭、袁可立他们一样,事事都想着大明社稷,那大明何以至此落得这般境遇。

    “卿家就任直隶巡抚,所取得的那些政绩,朕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崇祯皇帝收敛心神,看向卢象升说道。

    “在北直隶的局势,那般复杂的前提下,卿家依旧能不惧艰险,排除万难,将一项项部署都明确下来,这很不容易。

    当前北直隶治下的发展,朕很满意,倘若能保持住这等势头,那对大明今后的发展,必然能取得不小的助力。”

    “臣不敢居功。”

    卢象升微微欠身道:“北直隶能有当前的局面,并非臣一人之功,而是有众多心忧社稷、克忠职守者,在各自的领域踏实做事。

    就直隶赈灾行署这边,所明确落实的诸多部署,那批忠君爱民的行署吏员,就默默做出很多……”

    卢象升所说的这些,崇祯皇帝心里是清楚的,赈灾行署聚拢的读书人,那是他构建的人才梯队。

    是捧起赈灾的大旗,在大明北方诸省治下,做着很多本属地方官府该做,但是却不做的事情。

    单单是大明北方诸省治下,所聚拢起的那批破产群体,规模都是极其庞大的存在,要不是有各地赈灾行署统筹,只怕现在的大明啊,不知道会乱成什么样子。

    “这次召卿家进京,是有几件事情要和卿家详谈。”

    崇祯皇帝收敛心神,看向卢象升说道:“鉴于当前北直隶治下,所聚拢起的大批脱产群体,不断增多的趋势,朕觉得对他们的部分待遇,必须要有序的跟进。

    像朕所知晓的,直隶所辖各府州县治下,不少脱产的群体都通过自身劳作,赚取到相应的钱财,可是他们和亲卷,多住在简易的棚户区内。

    这不好。

    直隶巡抚衙门,包括直隶赈灾行署,要在各地有序解决此事,城池内的区域,不便于大规模营建住宅,那是否能在城池之外,寻找合适的地域,营建起相应的住宅?

    像不少官办诸厂的工匠,他们明明有能力赚到钱财,可是所住的地方,简直是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朝廷不能只单纯的让这些破产群体,通过赈灾行署这一体系,不再饿肚子,就不再去管他们了。”

    卢象升眉头微皱起来。

    崇祯皇帝所讲的这些情况,在北直隶所辖的各府州县,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这背后牵扯到的层面很多。

    倘若只是在部分府县,存在这种现象的话,那直隶巡抚衙门和直隶赈灾行署,还能设法解决好。

    可现在是涉及多数的府州县,各地的情况还不一样,就算卢象升想解决此事,那面临的困境和麻烦会很多。

    “这件事情必须要设法解决。”

    崇祯皇帝继续说道:“要让各府的赈灾分署,和各地的官府协调好,划拨出相应的区域,统一修建相应的住宅。

    可集中在各府城、县城进行安置,这样不仅能解决他们的实际需求,还能加快各地的工坊发展。

    如果说安置的这部分群体,没有足够的钱财去购买房产,可让直隶赈灾行署牵头,和汇通票号进行低息贷款……”

    卢象升露出诧异的神情。

    崇祯皇帝此次召卢象升进京,所想表明的意图很明确,就是增加北直隶的内需,继而推动直隶各地的工坊发展。

    原始工业化的有序推进,必然需要极强的需求才行,不管是内需也好,亦或是外需也罢,那都能产生极强的吸引力。

    既然崇祯皇帝决定走这条路,那就会有序的推动既定谋划,可摆在面前的现实,却让崇祯皇帝不得不考虑更多。

    仅仅是安置性住宅、低息贷款这些事情,让一群文盲的脱产群体,去有序的朝他所构想的方向迈进,那肯定是不现实的。

    所以这些重担啊,无一例外都压在卢象升身上,压在他所领的直隶赈灾行署身上,让他们进行兜底,在地方逐步的理顺这些。

    “陛下,这等事情在我大明治下,过往还没有过这等先例。”

    卢象升想了想,看向崇祯皇帝说道:“纵使和京城这边的改建对比,也存在着不少差异性,想要有序促成此事,只怕短期内无法见到成效,三年,这是臣能够确保该事,可以有序落实下来的期限。

    通过这一期限内的逐步梳理,臣和赈灾行署这边,能在各地完善制度,确保这些被安置的脱产群体,不会受到任何风波的影响。”

    “卿家所说的这个期限,朕能给。”

    崇祯皇帝微笑着说道:“朕也知此事千头万绪,不过要是能做好,做扎实的话,那给大明今后的发展,会带来很好的先导性。

    除了这件事情外,还有扶持产业建设的政策调整,筹建一批冶炼产业,扩大驰道建设规模等,都需要卿家多多的为朕分忧。”

    既然是扩大内需,那崇祯皇帝就不可能只盯着一点,对其他领域的谋划,也向卢象升提出相应的要求。

    尽管崇祯皇帝的心里也清楚,这些担子真压在卢象升身上,会让卢象升的压力与日俱增,可当前这种形势下不压担子不行,崇祯皇帝要增快倒逼大明上下变动的效率。



    第三百三十五章 长势喜人

    

改变并非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一个阶段,去承接下一个阶段,在此期间小踏步的一点点变动,而引起的相应影响,朝着好的趋势迈进,才能称之为好的改变。

    “袁巡抚,登莱的沿海地带,所筹建起来的造船业,能有今日的蓬勃之势,离不开你这位山东巡抚的支持啊。”

    徐光启面露笑意,看向随行的袁可立,出言赞许道:“初阳先前所写书信,本辅认真看过以后,心里感到很欣慰。

    大明能在天津直隶州后,再多一处造船领域的产业重心,不管是对准陛下所提的泛辽东战略,亦或是对陛下所明开海通商,皆是有着诸多的好处。

    过往辽地所生的风波,大明能从建虏八旗的手里,收复整个辽西诸地,还让建虏丢掉辽南三卫,足以检校出泛辽东战略的重要性。”

    “徐阁老,登莱能够有今日改变,老夫可不敢独揽其功啊。”

    袁可立闻言笑着摆手道:“您所提的那些支持,不过是份内之事罢了,真正在登莱治理和发展上,出力气的还是孙巡抚。

    说实话。

    此前孙巡抚在登莱沿海地带,先后筹建起十余处造船厂,老夫心里也很担忧,生怕步子迈的太大,容易出现差池。

    毕竟在山东这个地方,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可实则却存在着不少既得群体,是秘密进行走私海贸的。”

    徐光启闻言点头表示认可。

    山东三面环海,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像所产棉花、盐等商品,都是物美价廉的,一些想赚取高价者,都会通过其他方式来实现所想。

    “不过随着天津开海通商,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也使得山东境内的不少人,特别是登莱那边,想参与到开海通商一事中。”

    袁可立继续说道:“只是天津的开海通商,就在朝野间引起诸多风波,倘若再多一处这等地带,那风波只怕会加剧。

    一方面是需求,一方面是影响。

    面对这种较为特殊的形势,孙巡抚于登莱提出相对折中的策略,增强登莱治下的造船产业配重,弥补天津开海通商的自身不足,同时在登莱创设十三行,明确登莱对辽地、对天津的内航贸易。

    通过这样一种形式,来聚拢登莱治下,甚至山东各府县有倾向的群体,汇聚到登莱涉足造船业。”

    “这种形式的确可以解决不少问题。”

    徐光启点头认可道:“陛下是英明的,很早就看出大明在海贸方面,所欠下的很多账,特别是涉及到的相应赋税。

    也清楚江南诸省治下,过去存在较为严重的走私海贸,所以才通过天津的撤卫设州,去逐步的解决问题。

    初阳在登莱所做的诸事,固然说解决不少实际问题,不过没有袁巡抚在后掌舵,恐不会像现在这般顺利。”

    袁可立心里生出感慨。

    徐光启所说这些话,他是清楚怎么回事的,山东在大明是较为特殊的,不仅是地理上特殊,就连在政治上也很特殊。

    一个衍圣公府,就足以凸显出这份特殊性。

    先前孙元化在登莱两府治下,所做出的部分事情,触碰到部分群体的既得利益,使得其在山东的名声很差。

    文人的嘴能杀人。

    文人的嘴能诛心。

    错非有袁可立这位山东巡抚,坚定的站在孙元化背后支持,并且组织起多场宴席,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恐孙元化这个登莱巡抚,是否能继续做下去,都是不好说的事情。

    “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再提了。”

    袁可立轻叹一声:“当前大明看似安稳不少,可实则问题同样很多,仅仅是每年的田赋征收,就存在不少问题。

    徐阁老此次赶来山东,清查山东境内历年的赈灾事宜,的确能查出不少问题,也能查抄部分人的贪赃所得。

    可这终究不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