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第2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凡是在地方有所成就者,内帑会调拨相应的银子,帮着捐相应的职官,以叫这批有能力的官员,得到相应的品级和职权。
“陛下高瞻远瞩啊。”
周延儒双眼微眯道:“凭借过去所定决断,算是在外廷之外,又聚拢起一批忠诚于天子的臣子。
真要是这样说起来,与其让陛下收控内廷太监的职权,让这批被朝野间说成‘幸臣’的内务府文官,代替掌握宫廷事务。
倒不如还像过去那样的好。
毕竟天子倚靠内廷太监宦官,那终究是有限度的,特别是派往地方做事,也是有着各种顾虑的。
不过现在有了内务府文官,就彻底变得不一样了,有转隶的廉政公署震慑和监察,就算被天子外派去地方做事,那也不敢做的太过分。”
特设内务府总揽宫廷事务的好处,除了能有效促成文官制衡文官,限制住太监乱政的弊病,还能让崇祯皇帝通过外派内务府各级文官,有效了解地方上的情况,为今后逐步推行维新变法,打通一条由上而下的通道。
说到底内务府文官群体,是崇祯皇帝所缔造的第二套行政班底,可他们的身份终究是外臣,这跟内廷的太监宦官是不一样的。
内务府文官群体,是有操守的、是有顾忌的、是有追求的,就算他们被外派到地方做事,也不会像过去谴派内廷太监宦官那般肆无忌惮、贪得无厌,只要做好外派的相互监察,相互制约,那是能真正做些事情的。
温体仁端起茶盏,呷了一口,看向周延儒说道:“毕自严有意要整顿盐政,此事想来周阁老也听到一些风声了吧?
涉及到盐政这等事宜,那往往牵扯就会很广。
仅靠他毕自严一人,是断然不会轻易触碰此事的,想来背后是有陛下的授意,针对当前的局势变动,本辅觉得在盐税上,我们要做些什么才行。”
“是要做些什么了。”
周延儒神情感慨道:“过去在盐税方面,国朝表现得太过松懈,就是怕地方出现一些不好的情况。
毕自严想整顿的并非是盐政,实则是每年所征盐税,国朝现在面临这般多事宜,都需要开支粮饷解决,国库根本就支撑不住。
要是盐税能多一些进项,那国朝的压力就会减轻。
陛下想整顿朝纲,想整顿吏治,这对社稷而言是好事,我等身为大明臣子,就该多为陛下分忧才对。”
你个老狐狸,说的倒是冠冕堂皇啊。
见周延儒这般讲,温体仁心里冷笑起来,你之所以这般说,无非是想得到天子更多倚重和信赖罢了。
权力谁都喜欢。
时下内务府的特设,让崇祯皇帝可供选择的群体增多,想要通过天子的信赖和倚重,来换取仕途上的亨通,对周延儒、温体仁这类群体来说,就必须要做出相应取舍,以应对今后变动的政局。
要是不做出改变的话,就算贵为内阁大臣,失去天子的信赖和倚重,那说到底就是空筒子罢了,在这个吃人的世道下,怎样揣摩好圣意才是关键。
(
第三百六十七章 众生相(4)
“臣等拜见陛下!”
“拜见大明皇帝!”
崇祯皇帝弯腰从銮驾内走出,环视眼前所聚的武备院诸臣,脸上露出澹澹的笑意,支撑大明走原始工业化,走维新变法的根基,就是眼前这批涉足各领域的精英。
保护好他们,就保住了火种。
生产力想得到提升,就离不开科技树的攀升。
只不过科技树的进取之路,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时间,需要海量的银子支撑,需要大批的人才参与,唯有满足这些客观条件,才有可能形成量变,继而诱发质变,最终形成井喷式发展的格局。
“免礼吧。”
崇祯皇帝笑着摆手道:“每次朕摆驾西山,内心都是最高兴的时候,这代表着武备院在某一领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方以智呢?
朕先前所提的蒸汽动力学,能取得一些斐然进展,方卿所起作用很大啊,走,陪朕去看看所研制的初代蒸汽机。”
“臣领旨。”
方以智从人群中走出,在黄道周的注视下,向崇祯皇帝作揖行礼,随后毕懋康、宋应星一行,纷纷跟随着崇祯皇帝的脚步,朝武备院核心区域赶去。
崇祯皇帝此来西山所驻武备院,就是他朝思暮想的蒸汽机,终于从无到有研制出一个初阶雏形。
武备院所研制的蒸汽机,和崇祯皇帝所想的蒸汽机,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甚至连长效运转都不能保证。
蒸汽机的运转原理,在该时期尚属未涉足、未开发的全新领域,纵使是最简陋的初阶雏形,所产生的含义和影响都是不同的。
这代表着一种可能。
“陛下,其实目前武备院所研制的蒸汽机,尚不能被称作蒸汽机,应该叫蒸汽传动装置更贴切,其并不具备整体运转的能力,很多技术壁垒并没有被真正攻克,所存问题依旧很多,诸如气密性改良、冷却装置、动能传导装置等等,都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这也是蒸汽传动装置无法进一步突破的根源。”
“叫蒸汽机也好,叫蒸汽传动装置也罢,朕都深感欣慰和高兴,至少你们武备院过去所做之事,证明朕所提的蒸汽动力学是能够深入研究的,这才是关键所在,技术性的问题朕不懂,或许诸卿也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但是武备院是可以通过集思广益,逐步的设法解决所遇问题的,只要路没有走错,哪怕走的慢一点,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黄道周跟随在崇祯皇帝身后,听着方以智、宋应星、焦勖、汤若望他们,向天子所禀明的种种情况,而崇祯皇帝表明的态度,却是以鼓励为主,毕竟涉及蒸汽动力学的钻研,不是讲几句话就能实现弯道超车的。
蒸汽机到底是什么?
蒸汽传动装置又是什么?
内帑要定期特批大量银子,专司蒸汽动力学所用,涉及这一领域的意义,究竟是想干什么?
作为内务府总管大臣之一,黄道周听到的越多,心中所生疑惑就越多,武备院每年耗费的钱粮太多了!!
没有做崇祯皇帝的内管家之前,不止是黄道周,包括钱肃乐、李长祥、张肯堂、沉廷扬他们,都不知晓天子花银子这般狠。
崇祯皇帝在享乐方面的花费开支,在大明历代天子之中,绝对称得上是吝啬,其并不追求吃喝玩乐上的满足,其想要的是精神上的满足。
这也让钱肃乐、李长祥、张肯堂、沉廷扬他们,在逐步的行使内务府职权以后,都直呼所领总管大臣不好当啊!!
银子。
银子。
银子!
不管是牵扯到哪一层面的谋划部署,都需要调拨大批的银子,在外朝有司大臣,还不清楚内务府究竟代表着什么时,钱肃乐、李长祥、张肯堂这批内务府大臣,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担子。
要确保天子所提要求,必须得到妥善解决和落实,要保证内务府所辖内帑,绝对不会出现破产迹象,仅仅是这一进一出间,所产生的诸多问题,就足以让钱肃乐、李长祥这批内务府大臣头疼万分。
‘这究竟是什么东西!!’
随驾走进一处要地所在,眼前摆放的东西,让黄道周脸色微变,露出难以置信的神情,下意识看向崇祯皇帝。
就是这个吞金兽,每年要耗费内务府大量钱财?
“研制蒸汽机的道路,的确是漫漫长路啊。”
在黄道周惊疑的注视下,崇祯皇帝神情感慨,昂首看着眼前的巨兽,走上前,“像这等的装置,根本就无法投入到生产,更别提让它带动着车厢,在铺设的铁轨上行驶,武备院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啊。”
此时此刻,在见到武备院所研制的初代蒸汽机,崇祯皇帝的心中终于明白,方以智、宋应星、焦勖、汤若望他们,为何要称之为蒸汽传动装置,而非是他所提的蒸汽机。
眼前这一堆机器,嗯,就是一堆,简陋到崇祯皇帝都有些担心,真让其运转起来,会不会有分崩离析的危险,甚至在运转的过程中,是否会有零部件脱离的可能。
随驾的方以智、宋应星、焦勖、汤若望等一众武备院成员,听着天子所讲的话,无不低下了脑袋。
当初他们选择禀明此事,只是想阶段性的汇报进展,却没想到崇祯皇帝会这般重视,要亲自来武备院视察。
“让朕看看它的运转吧。”
在沉默许久后,崇祯皇帝伸手道:“没什么值得气馁的,诸卿做的已经很好了,像这样的大家伙,让朕去钻研的话,就算是给朕10年,20年,都不可能研制出来,但是诸卿最起码摸索到门道了。”
蒸汽之路遥遥无期啊。
尽管崇祯皇帝出言鼓励着方以智、宋应星他们,不过心里却生出很多感慨,想研制出能从事生产的蒸汽机,想研制出能从事运输的蒸汽车,那注定是一条艰难的路,或许10年,或许20年,都不一定能取得进展,且每年所耗费的银子是极为庞大的,这也让崇祯皇帝感受到很大的压力。
可是就算压力再大,难度再大,这条路也必须走下去,想异想天开的去坐享其成,这是不现实的事情,崇祯皇帝所选择的路,本就是最难走的,要是他都支撑不下去,那所谓的维新变法,所谓的原始工业化,就是一则痴心妄想的笑谈。
第三百六十八章 众生相(5)
只要是有权力的地方,就必然存在着斗争,这是不受人的意志所能改变的,这是人性的一种体现。
内务府的出现,正在悄然影响着大明的政局,一些很细微的改变,引起不少人的重视和警觉。
“周阁老,您对陛下所设廉政公署,退出外廷职官序列,转隶内务府所辖怎样看?”温体仁手捧茶盏,坐在官帽椅上,看向周延儒说道。
“最近这朝中的风向,已悄然发生很多变化,特别是过去一些叫嚣的朝臣,一个个全都变得安静了。
像科道归一之事,没人再过多关注了。
像天津开海、废除匠籍、发展工商等事,过去可谓饱受诟病和分歧,可现在这些言论全都变了。
特别是陛下从西苑那边回归乾清宫,频繁召见内务府诸臣,可究竟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外廷对此一无所知。”
“陛下想整顿朝纲,想整顿吏治啊。”
周延儒轻叹一声,眉头微蹙道:“先前内廷所派太监宦官,想要秉承天子的意志做些事情,就会在朝野间引起不小争议。
其实对待内廷的太监宦官,天子也存有不小的警觉,毕竟过去在天启朝,魏阉靠着揣摩圣意,靠着倚仗皇权,在外朝所做诸事,笼络大批党羽亲信,肆意破坏着朝纲秩序。
这些不好的事情,今上可都在心里记着呢。
现在内廷太监的职权被收控,特设内务府总揽宫廷事务,这就等同于在外廷之外,依托于内廷根脉,又缔造了一套行政班底啊。”
温体仁点点头表示认可。
天子所设内务府,外朝多数的朝臣是高兴的,是激动的,毕竟内廷太监的权柄,被天子彻底限制住,那他们就能好好的做事。
可是对温体仁、周延儒这等工于心计的政客,却看出这件事的背后,却代表着天子想倚靠内务府文官,去制衡外朝有司文官。
如果一些事情的决断,在外朝引起强烈反对,那天子就能退而求其次,用自己所擢升的内务府文官,将这些遭受反对的决断落实下来。
毕竟内务府的文官,那可不是过去的内廷太监,真要是到了地方的话,就会彻底失去控制。
温体仁感慨道:“现在本辅才算看明白,当初陛下为何要特设赈灾和廉政两处公署,哪怕是遭受很多反对声音,却依旧乾纲独断的落实下来。
时下再想想啊,那就是为今日做准备啊。
内务府所设一应职官,和外廷职官无涉,大批的内务府职官,就算没有功名,靠着所言的捐官一道,就能身居要职。
想想在北方诸省治下,所筹设的各处赈灾行署,聚集了多少读书人,这其中只要是尊奉陛下决断的,只怕前程和仕途都不会差啊。”
捐官,这是崇祯皇帝为自己所缔造的内务府文官群体,所完成弯道超车,迈进大明官场的一项政策。
凡是在地方有所成就者,内帑会调拨相应的银子,帮着捐相应的职官,以叫这批有能力的官员,得到相应的品级和职权。
“陛下高瞻远瞩啊。”
周延儒双眼微眯道:“凭借过去所定决断,算是在外廷之外,又聚拢起一批忠诚于天子的臣子。
真要是这样说起来,与其让陛下收控内廷太监的职权,让这批被朝野间说成‘幸臣’的内务府文官,代替掌握宫廷事务。
倒不如还像过去那样的好。
毕竟天子倚靠内廷太监宦官,那终究是有限度的,特别是派往地方做事,也是有着各种顾虑的。
不过现在有了内务府文官,就彻底变得不一样了,有转隶的廉政公署震慑和监察,就算被天子外派去地方做事,那也不敢做的太过分。”
特设内务府总揽宫廷事务的好处,除了能有效促成文官制衡文官,限制住太监乱政的弊病,还能让崇祯皇帝通过外派内务府各级文官,有效了解地方上的情况,为今后逐步推行维新变法,打通一条由上而下的通道。
说到底内务府文官群体,是崇祯皇帝所缔造的第二套行政班底,可他们的身份终究是外臣,这跟内廷的太监宦官是不一样的。
内务府文官群体,是有操守的、是有顾忌的、是有追求的,就算他们被外派到地方做事,也不会像过去谴派内廷太监宦官那般肆无忌惮、贪得无厌,只要做好外派的相互监察,相互制约,那是能真正做些事情的。
温体仁端起茶盏,呷了一口,看向周延儒说道:“毕自严有意要整顿盐政,此事想来周阁老也听到一些风声了吧?
涉及到盐政这等事宜,那往往牵扯就会很广。
仅靠他毕自严一人,是断然不会轻易触碰此事的,想来背后是有陛下的授意,针对当前的局势变动,本辅觉得在盐税上,我们要做些什么才行。”
“是要做些什么了。”
周延儒神情感慨道:“过去在盐税方面,国朝表现得太过松懈,就是怕地方出现一些不好的情况。
毕自严想整顿的并非是盐政,实则是每年所征盐税,国朝现在面临这般多事宜,都需要开支粮饷解决,国库根本就支撑不住。
要是盐税能多一些进项,那国朝的压力就会减轻。
陛下想整顿朝纲,想整顿吏治,这对社稷而言是好事,我等身为大明臣子,就该多为陛下分忧才对。”
你个老狐狸,说的倒是冠冕堂皇啊。
见周延儒这般讲,温体仁心里冷笑起来,你之所以这般说,无非是想得到天子更多倚重和信赖罢了。
权力谁都喜欢。
时下内务府的特设,让崇祯皇帝可供选择的群体增多,想要通过天子的信赖和倚重,来换取仕途上的亨通,对周延儒、温体仁这类群体来说,就必须要做出相应取舍,以应对今后变动的政局。
要是不做出改变的话,就算贵为内阁大臣,失去天子的信赖和倚重,那说到底就是空筒子罢了,在这个吃人的世道下,怎样揣摩好圣意才是关键。
(
第三